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载液晶仪表的平板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本因汽车仪表工作的环境十分干燥且工作环境温度高,而随着液晶显示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仪表中,从而导致采用更多的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但发光二极管形成的背光源具有发热量大,不易散热等特点,以致于车载液晶仪表工作环境温度进一步的升高,而环境温度升高则导致如下问题:①加速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气化,减少其使用寿命,甚至还会引起PN结烧毁;②使发光二极管发生波长红移,波长偏离荧光粉的吸收峰过多,将影响出光效率,并严重影响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色度、色温,从而严重影响汽车液晶仪表的显示效果;③将加速荧光粉的老化,从而影响荧光粉的辐射特性。目前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厂商会采用铝制外壳来增加传热,但是这种方法传热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用于车载液晶仪表的平板式散热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液晶仪表背光源发热量大导致发光二极管使用寿命降低、显示效果差、加速荧光粉老化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车载液晶仪表的平板式散热器,包括,
设于所述车载液晶仪表的显示屏基板的远离液晶屏一侧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内形成有散热腔体;
平行设置于所述散热腔体内的多个散热通道壁,所述散热通道壁将所述散热腔体分隔形成多个连通的水流通道;
与所述散热腔体一端连通的进水管;
与所述散热腔体另一端连通的出水管;
与所述出水管自由端连接的水箱;及
驱动水箱内的冷却水由进水管进入散热腔体的水泵。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包括一框体及平行设置于框体两侧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框体合围形成所述散热腔体,所述散热通道壁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散热通道壁两端均与所述框体间形成有间隙通道。
优选的,所述散热通道壁沿所述散热板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平板式散热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显示屏基板上的固定螺母。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还包括设于所述框体四个角的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上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显示屏基板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盲孔,所述固定螺母的螺纹端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盲孔螺纹配合。
优选的,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靠近所述框体斜对的两个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通道壁为硅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载液晶仪表的显示屏基板上设置散热板,并驱动冷却水循环进入散热板内将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低车载液晶仪表内部温度的目的,同时在散热板内的散热腔体内设置散热通道壁以增加热传递效率,从而增加散热板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载液晶仪表的平板式散热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与显示屏基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B-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液晶仪表的平板式散热器,包括,
设于所述车载液晶仪表的显示屏基板1的远离液晶屏一侧的散热板2,所述散热板2内形成有散热腔体;
平行设置于所述散热腔体内的多个散热通道壁3,所述散热通道壁3将所述散热腔体分隔形成多个连通的水流通道;
与所述散热腔体一端连通的进水管4;
与所述散热腔体另一端连通的出水管5;
与所述出水管5自由端连接的水箱6;及
驱动水箱6内的冷却水由进水管4进入散热腔体的水泵7。
具体的,将散热板2设置于车载液晶仪表的显示屏基板1远离液晶屏一侧,并驱动冷却水循环进入散热板2内将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带走,实际应用时,由于PCB板与显示屏基板距离较近,使得散热板2位于PCB板与显示屏基板1之间,进而可将发光二极管和PCB板上处理器等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
本实施例的平板式散热器的具体散热流程如下:水箱6内储存有冷却水,水泵7驱动水箱6内的冷却水由进水管4进入散热板2内的散热腔体内,并带走散热板2和散热通道壁3上的热量由出水管5流回水箱6内,在流回的过程中,冷却水在出水管5内自然冷却,而为了加快冷却水在出水管5内的冷却效率,本实施例的出水管5优选为金属材质或。本实施例在散热腔体内设置散热通道壁3,使散热板2上的热量能快速传递至散热通道壁3,进而增加冷却水在散热腔体内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速率,而为了增加散热通道壁3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的散热通道壁3优选为硅材质。
其中,本实施例所述散热板2包括一框体21及平行设置于框体21两侧的第一板体22和第二板体23,所述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23和框体21合围形成所述散热腔体,所述散热通道壁3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22和第二板体23之间且所述散热通道壁3两端均与所述框体21间形成有间隙通道,具体的散热通道壁3固定于第一板体22或第二板体23上,也可同时与第一板体22和第二板体23连接,且当固定于第一板体22上时,散热通道壁3与第二板体23之间可形成间隙,也可直接抵接于第二板体23,本实施例优选散热通道壁3与第二板体23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于水流的流动,同时增加散热通道壁3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效率。
而且,本实施例所述散热通道壁3沿所述散热板2长度方向设置,具体的可沿第一板体22和第二板体23的长度方向布置,以增加散热通道壁3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
本实施例所述平板式散热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散热板2固定于所述显示屏基板1上的固定螺母8,即本实施例通过固定螺母8将散热板2固定于显示屏基板1上,使得散热板2为可拆卸,便于后期的更换和维修。
而为了便于固定螺母8的连接,本实施例所述散热板2还包括设于所述框体21四个角的固定件24,每个所述固定件24上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显示屏基板1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盲孔,所述固定螺母8的螺纹端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盲孔螺纹配合。
为了增加散热效率,可通过增加冷却水在散热腔体内停留的时间,即增加冷却水的行程,故本实施例所述框体21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水管4和出水管5连接的进水口211和出水口212,所述进水口211和出水口212分别靠近所述框体21斜对的两个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载液晶仪表的显示屏基板上设置散热板,并驱动冷却水循环进入散热板内将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低车载液晶仪表内部温度的目的,同时在散热板内的散热腔体内设置散热通道壁以增加热传递效率,从而增加散热板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