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的车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06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的车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的车顶。



背景技术:

这种用于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的车顶例如已经由ep1974970a1所公开。这种车顶包括至少一个遮盖元件,所述遮盖元件可以沿车辆纵向在用于封闭车顶口的至少一个分区的闭合位置与至少一个用于释放这个分区的打开位置之间运动。换言之,在汽车制造完毕后,汽车的车顶口的至少一个分区被闭合的遮盖元件封闭。在打开位置中,遮盖元件将这个分区释放,以便例如处于汽车内部空间的乘员可穿过这个释放的分区看到汽车的周围环境。

在此,这个车顶例如构建为滑动车顶、特别是外部移动式滑动车顶,其中,遮盖元件可以沿车辆纵向移动。车顶还可以构建为滑动-升降车顶,其中,遮盖元件、特别是遮盖元件的至少一个后边缘可以沿车辆垂直方向移动。

车顶还包括至少布置在车顶口的前边缘上的导流板,其可以在回缩位置与至少一个伸出位置之间运动。

在此,这个导流板例如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一定固有刚度的张紧元件,特别是呈弓形件的形式,该张紧元件可以沿车辆垂直方向相对于车顶框架、特别是前车顶框架移动。这个车顶框架例如沿车辆纵向朝前限制车顶口边界。导流板例如还包括柔性且可透风的网,其与张紧元件连接,因而可与该张紧元件一起移动。在伸出位置中,柔性网被张紧元件绷紧,因为柔性网例如一方面保持在张紧元件上,另一方面保持在车顶框架上,因而绷紧在张紧元件与车顶框架之间。在回缩位置中,张紧元件与伸出位置相比至少部分地更接近车顶框架,在该回缩位置中,网是折叠起来的。在遮盖元件的打开位置中,借助导流板能够防止不期望的空气流及由此产生的在内部空间可察觉的隆隆声,或者至少保持在低水平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开头所述类型的一种车顶这样地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得特别是在遮盖元件打开的情况下可实现非常高的行驶舒适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一种车顶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设计方案连同有益改进方案参阅其他权利要求。

在所述伸出位置中,所述相应的导流元件沿车辆垂直方向至少部分地比在所述回缩位置中布置得更靠上,这样就能在所述相应的伸出位置中,借助所述相应的导流元件来特别有利地导引或影响空气或迎面风。通过沿车辆横向比导流板布置得更靠外的导流元件,可实现极高的行驶舒适度,因为不期望的空气流及由此产生的在内部空间会被听到的噪音可特别有效地得到避免或者至少保持在低水平上,具体方式是:至少将打开的遮盖元件的前边缘的外侧区域内的部分空气流导引或转向越过该遮盖元件或其前边缘。

特别是能够在遮盖元件打开的情况下防止过强的风声,从而可在遮盖元件打开的情况下实现特别舒适的行驶。

本发明的背景是,例如构建为弓形导流板的传统型导流板包括可透风的柔性网和至少一个特别是形式为弓形件的具有一定固有刚度的张紧元件,所述传统型导流板内置式地布置在干燥区域内,因而其宽度不大于或至多正好等于在遮盖元件的打开位置中至少部分释放的车顶口。此外,遮盖元件特别是在车顶构建为滑动车顶、尤其是外部移动式滑动车顶(asd)的情况下,其宽度通常大于车顶口,在此也可大于导流板。因此,例如遮盖元件的侧面分区沿车辆纵向朝前通常不被导流板或其宽度遮住,这样一来,遮盖元件的这些未被导流板遮住的分区就可能在行驶运行中产生风声。

现在由于根据本发明提出,沿车辆横向在所述导流板外部在所述导流板两侧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元件,这样就能特别是在遮盖元件处于打开位置且导流元件处于其相应的伸出位置时,沿车辆纵向朝前通过所述相应的导流元件来遮住或遮挡所述遮盖元件的沿车辆横向布置在导流板外部的分区,特别是边缘区域。这样就能在行驶运行中防止遮盖元件、特别是其沿车辆纵向处于前面的边缘被不利地入流或环流,从而也可防止过强且不期望的风声。换句话说,遮盖元件在车辆横向上能够实施得宽度大于导流板,且仍能在遮盖元件打开的情况下实现有利的行驶舒适度,因为可以沿车辆纵向朝前通过所述相应的导流元件来遮住遮盖元件的沿车辆横向比导流板布置得更靠外的分区。通过所述导流元件于是能防止遮盖元件、特别是其前边缘以及尤其是上述分区被不利地入流或环流。

本发明的车顶优选构建为滑动车顶,特别是构建为外部移动式滑动车顶(asd),其中,所述遮盖元件具有非常大的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宽度。在此,所述遮盖元件的宽度例如大于所述车顶口且大于所述导流板,其中,通过采用所述导流元件能够实现有利的行驶舒适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多优点、特征和细节由下文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以及借助于附图得到。附图表示:

图1为用于形式为乘用车的汽车的车顶的示意性局部立体俯视图,所述车顶具有:至少一个遮盖元件,其可以沿车辆纵向在用于封闭车顶口的至少一个分区的闭合位置与至少一个用于释放这个分区的打开位置之间运动;至少布置在车顶口的前边缘上的导流板,其可以在回缩位置与至少一个伸出位置之间运动;和沿车辆横向在两侧布置在导流板外部的导流元件,其可以分别在回缩位置与至少一个伸出位置之间运动;

图2a、b分别为图1所示车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车顶的示意性局部立体俯视图,其中在图3中示出其中一个处于其伸出位置中的导流元件;

图4为图1所示车顶的另一示意性局部立体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车顶的示意性局部立体侧视图,其中,导风元件之一处于其伸出位置中;

图6为图1所示车顶的另一示意性局部立体侧视图;以及

图7为图1所示车顶的另一示意性局部立体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相同或功能相同的元件用同一参考符号表示。

图1以示意性立体俯视图的形式示出一个用于形式为乘用车的汽车的车顶。所述车顶在此配设有滑动车顶系统,该滑动车顶系统构建为外部移动式滑动车顶。所述滑动车顶系统在此具有至少一个遮盖元件10,其可以在汽车制造完毕的状态中沿车辆纵向(x向)在图1所示至少一个打开位置与图2a所示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在闭合位置中,乘用车的整体用14表示的车顶口的至少一个分区12被遮盖元件10封闭。

如图1和2b所示,遮盖元件10在其打开位置中将车顶口14的分区12释放,以便例如处于乘用车内部空间的乘员可穿过这个释放的分区12朝外看到乘用车的周围环境。

所述车顶例如为一个车顶模块,其插入乘用车的车身壳体所限制的车顶口14。车顶口14沿车辆横向例如被侧面的沿车辆纵向延伸的车顶框架或车顶框架件限制,沿车辆纵向被相应的沿车辆横向(y向)延伸的车顶框架或车顶框架件限制,其中,所述车顶模块例如至少固定在侧面车顶框架上。所述车顶模块优选本身具有框架,在所述框架上至少布置该可动遮盖元件10,可能情况下还布置有另一可动或不可动的遮盖元件,并且可能情况下还布置有导引件、特别是导轨以及/或者用于至少该可动遮盖元件10的驱动装置以及/或者导风装置的部分,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在预装步骤中,可以在车辆外部将车顶模块这种程度地制成,即将所设置的构件安装在该框架上,使得可将车顶模块作为整体优选从外部插入车顶口14。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提出,将所述车顶模块与车身壳体的原本的车顶框架材料锁合地特别是粘合在一起。作为补充或替代方案,可能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机械式固定手段。

在图2a和2b中还可以看出镶衬元件16,其用来对乘用车的车身壳体进行衬护。这个镶衬元件16也可以是前述车顶模块的一部分。打开遮盖元件时,沿车辆纵向将遮盖元件10朝后滑动至镶衬元件16上方,而绝不至该镶衬元件下方,使得该车顶构建为外部移动式滑动车顶。

从图4可以看出,所述车顶包括侧面的至少大体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导轨,图4中示出这些导轨中的用18表示的左导轨。遮盖元件10在此可以沿这些导轨在车辆纵向上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平移移动。所述车顶模块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未绘示于附图中的具有一定固有刚度的框架,其用来将该车顶模块接合在车身壳体上。这些导轨在此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所述车顶还包括特别是在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的导流板20,其构建为弓形导流板。导流板20包括至少一个优选具有一定固有刚度的呈在此大体u形的弓形件22形式的张紧元件以及保持在该弓形件22上的可透风的柔性网24。网24例如一方面保持在弓形件22上,另一方面与沿车辆纵向位于前部的车顶框架连接,或者优选与所述车顶模块的框架连接。导流板20,特别是弓形件22,可以沿车辆垂直方向在图1所示伸出位置与至少一个回缩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前车顶框架和所述车顶模块的框架移位。网24与弓形件22连接,因而在弓形件22移位时,网24一起发生移动或移位。如图1所示,在导流板20的伸出位置中,柔性网24被绷紧在弓形件22与前车顶框架或所述车顶模块的框架之间。在该伸出位置中,弓形件22沿车辆垂直方向比在回缩位置中布置在更靠上,其中,弓形件22与前车顶框架或框架之间的沿车辆垂直方向延伸的间距被网24跨过。

由于弓形件22在遮盖元件10打开时移至伸出位置,导流板20,特别是弓形件22,与遮盖元件10或者与该遮盖元件的运动耦合。如果遮盖元件10闭合,则弓形件22从其伸出位置运动至其回缩位置,从而将网24折叠。

借助导流板20,在遮盖元件10打开的情况下行驶时,不期望的空气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期望的在乘用车内部空间会被听到的隆隆声可得到避免或者至少保持在低水平上,从而可实现较高的行驶舒适度。导流板20在此采用内置式方案。亦即,导流板20布置在用26表示的盖密封装置所限制的内部干燥区域内。盖密封装置26包括至少一个用来在闭合位置中将遮盖元件10相对于车身壳体密封的密封元件。

结合图4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导流板20布置在车顶口14的沿车辆纵向位于前部的边缘28上,其中,弓形件22绕边缘28沿车辆纵向朝后延伸一段。亦即,该u形弓形件的两个侧边沿车辆纵向延伸且优选在用于遮盖元件10的导轨上方以与这些导轨叠合的方式布置。这样借助导流板20用网24也对车顶口14的侧面部分进行遮蔽。

图1中示出导流板20的用b1表示且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宽度。图1中还示出构建为滑动盖的遮盖元件10的用b2表示的宽度。因而从图1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导流板20仅略宽于车顶口14,其中,遮盖元件10远宽于车顶口14,特别是远宽于导流板20。因而例如当遮盖元件10打开且导流板20处于其伸出位置时,在遮盖元件10打开的情况下只有遮盖元件10的沿车辆纵向位于前部的边缘30的中部分区沿车辆纵向朝前被导流板20遮挡。导流板20的前边缘30的沿车辆横向朝外在两侧与该中部分区邻接的侧面外部分区32沿车辆横向布置得比导流板20更靠外,因而在导流板20的伸出位置中且在遮盖元件10的打开位置中沿车辆纵向朝前未被导流板20遮挡。外部移动的遮盖元件10由此宽于导流板20,因此,导流板20对于上述也称作遮盖外部区域的分区32不起作用。因此可造成遮盖元件分区32被不期望地入流或环流,从而可导致不期望的风声。

为避免这类不期望的风声并在遮盖元件10打开的情况下实现非常高的行驶舒适度,沿车辆横向在导流板20外部或者在导流板20旁边在两侧分别布置有一个形式为空气隔音罩34的导流元件。换言之,沿车辆横向在导流板20右外部和沿车辆横向在导流板20左外部分别布置有一个空气隔音罩34,其中,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可以在图1和图2a所示回缩位置与例如图2b和图3所示至少一个伸出位置之间相对于车身壳体运动。在此,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以至少可以间接摆动的方式保持在车身壳体上,特别是框架上,使得相应空气隔音罩34的至少一个沿车辆纵向位于后部的边缘36可以沿车辆垂直方向相对于车身壳体移动。这样就能将相应的也称作隔音罩的空气隔音罩34折叠和展开,即沿车辆前进方向观察在前面竖起或沉降。为便于安装车顶模块,优选将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也保持在车顶模块的框架上。

如果空气隔音罩34在遮盖元件10打开时展开且由此运动至其伸出位置,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与遮盖元件10耦合。如果遮盖元件10闭合,则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也又被折叠,即运动至其回缩位置。

从图2b可以看出,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在伸出位置中和在遮盖元件10的打开位置中布置在遮盖元件10的前边缘30的高度上,使得边缘36与30布置在同一高度。如此,遮盖元件10的侧面的外部分区32沿车辆纵向朝前被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遮挡,这样就能通过空气隔音罩34防止在分区32内边缘30被不利地环流或入流。

在遮盖元件10闭合时,例如通过至少一个相应布置在遮盖元件10上的滑动件来将空气隔音罩34从伸出位置移至回缩位置,并保持在该回缩位置中。如果遮盖元件10打开,则空气隔音罩34优选在后面、即在其相应前边缘36的区域内例如弹簧操纵地展开至遮盖元件10的前边缘30的高度。

换言之,为操纵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例如设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其例如一方面支撑在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上,另一方面支撑在所述框架上。在空气隔音罩34的回缩位置中,弹簧元件相对伸出位置被张紧,使得由该弹簧元件将一弹簧力作用于导流元件(空气隔音罩34)。借助遮盖元件10,空气隔音罩34抵抗该弹簧力的施加保持在回缩位置中。如果遮盖元件10打开,则相应的弹簧元件可以松弛,这样就借助弹簧力使相应的导流元件(空气隔音罩34)从回缩位置运动至伸出位置。

图4示出处于其回缩位置中的左侧的空气隔音罩34。图5至图7示出处于其伸出位置中的左侧的空气隔音罩34。从图3和图5至图7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包括另一形式为在此呈矩形的片38的具有一定固有刚度的张紧元件、柔性且可透风的外网40和未绘示于图3中且从图6可以看出的柔性且可透风的内网42。网40和42被保持在片38上,因而可以与片38一起在伸出位置与回缩位置之间移动。另一方面,网40和42例如至少间接地保持在车身壳体上,特别是框架上,使得网40和42在伸出位置中被张紧在框架与片38之间。网40和42在此沿车辆横向(y向)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布置且跨过框架与片38之间的沿车辆垂直方向(z向)延伸的间距,因为片38在伸出位置中沿车辆垂直方向比在回缩位置中更靠上并且因而与框架间隔更远。

在遮盖元件10的闭合位置中,空气隔音罩34布置在遮盖元件10的分区32下方,其中,在遮盖元件10的打开位置中,空气隔音罩34沿车辆纵向布置在分区32前方。

从图4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就其沿车辆纵向延伸的长度而言与车顶口14的被遮盖元件10释放的分区32的沿车辆纵向延伸的长度相应地构造。这样就能在被释放的分区12的整个长度上防止出现不利的空气流。从图5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左空气隔音罩34的外网40以及右空气隔音罩34的内网42,其中,图6示出右空气隔音罩34的内网42。可以肯定的是,可能情况下足够的可以是,为每个空气隔音罩34分别仅设置一个这种网,亦即,要么仅设置外网40,要么仅设置内网43,要么替代地设置一个处于相应空气隔音罩34中部区域内的网。

一旦将遮盖元件10朝后滑动地打开,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例如展开。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的展开高度在此如此地设计,使得相应的空气隔音罩34在分区32内朝前遮住边缘30。在片38与框架之间相应的竖向的网40和42允许有目的的穿流,从而可防止不期望的噪音。

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空气隔音罩34在其接近车辆挡风玻璃的端部区域上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车顶上,特别是所述车顶模块上。所述空气隔音罩的相应的摆动轴线在此平行于或大体平行于车辆横向延伸。亦即,在车顶口14因遮盖元件10反向于车辆前进方向朝后移动而释放时,空气隔音罩34的伸出或展开导致这些空气隔音罩34在端侧摆动,使得这些空气隔音罩在遮盖元件14处于闭合位置时从其收拢位置——在该收拢位置中空气隔音罩34布置在一个至少大体沿车辆纵向与横向绷紧的假想平面内——出发,如朝后上升的斜坡或斜面那样竖立,确切地说直至其相应的前边缘36提升至遮盖元件10的前边缘30的高度。

综上所述,基于本发明的布置在滑动车顶的侧面框架区域内的扁平式遮罩(空气隔音罩)34——所述遮罩在滑动盖(遮盖元件)10闭合时被所述滑动盖压住且在滑动盖打开时优选借助弹簧力的施加自动地仅在后部展开至遮盖元件前边缘30的高度,能显著减轻车辆内部空间中可察觉的风声,确切地说是在具有导流板20的车辆中,该导流板沿车辆横向的延伸小于滑动盖所释放的口的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