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05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其带有柔性的面组织,该柔性的面组织可在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移位,其中,面组织在其在拉出方向上靠前的端部端区域处与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相连接,该拉出型材在其相对而置的侧面处可纵向移位地支承在相应引导结构处,该引导结构在准备好运行的状态中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布置。



背景技术:

由ep1215063a1已知一种这样的用于轿车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形式的保护装置。该已知的遮蔽装置具有柔性的面组织,其被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绕轴上。卷绕轴以固定在内部空间上的方式布置和可转动地支承在车辆内部空间的后窗台下方。柔性的面组织穿过在后窗台中的穿过缝可被向上拉出且在其在拉出方向上靠前的端部端区域中具有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该拉出型材在内部空间侧固定的侧面导轨中可纵向移位地引导。为此,拉出型材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分别与滑块连接,该滑块被可纵向移动地支承在相应的导轨中。每个滑块与以同样在导轨中延伸的柔性轴(flexwelle)形式的驱动传递器件连接。在相对而置的导轨中的两个柔性轴通过电动机被同步驱动,以便于获得拉出型材在面组织的静止位置与面组织的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之间的平行移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保护装置,其使得拉出型材在引导结构中的低摩擦的移位成为可能。

该目的由此来实现,即,在每个引导结构中分别敷设有拉索,其分别作用在可滑动地支承于引导结构中的滑动体处,该滑动体与拉出型材连接成,使得通过拉索在滑动体处的作用点被导入到拉出型材中的转矩和通过面组织被导入到拉出型材中的反向转矩设计成相对于拉出型材的横向于拉出方向延伸的纵轴线,滑动体和拉出型材在移位运动的情形中保持平衡。相应的拉索低摩擦地敷设在相应的引导结构中,从而在不带有在引导结构与相应的拉索之间的较大的摩擦力的情况下实现拉索的运动。为了避免作用在拉出型材处的面组织施加倾覆力矩(kippmoment)到在相应的引导结构内的相应的滑动体(该倾覆力矩提高了滑动体在相应的引导结构的相应的引导轨迹中的摩擦),根据本发明设置成:拉索如此地作用在滑动体处,使得该通过面组织的拉力负荷导入到拉出型材中且进而到滑动体中的转矩被平衡。在此无须实现转矩的完全中和。相反转矩的平衡应仅设计成,避免滑动体在引导结构内的倾斜(verkanten),该倾斜在滑动体的纵向移位的情形中导致在滑动体与引导结构之间增加的摩擦。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以特别有利的方式适合用于保护装置作为用于轿车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的使用。以相同的方式,保护装置同样可设置用于遮蔽侧窗玻璃或用于遮蔽车辆内部空间的透明的车顶区域。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同样设置用于行李舱覆盖或行李舱分隔,以便于通过相应的柔性的面组织覆盖行李舱以防来自外部的视线或将乘员舱与行李舱大约竖直地分隔。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拉索具有敞开的绳索,其在一端处与滑动体连接且在相对而置的一端处与可转动的绳索卷筒连接。通过将拉索设计为敞开的绳索,以特别简单的方式使得绳索的绳索端在滑动体处相对于想象的倾覆轴线在中心外地、也就是说偏心的作用成为可能。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每个拉索关联有绳索长度补偿单元。绳索长度补偿单元可通过在绳索卷筒的区域中的扭转弹簧来设置,以便于对于绳索卷筒而言获得长期的预紧,其不取决于绳索伸长或在绳索卷筒上被卷起或被展开的绳索长度或者绳索包绕(seilumschlingung)使拉索保持在拉力下。作为扭转弹簧的替代同样可设置有用于绳索长度补偿的拉簧或压簧。备选地可能的是,将拉索的绳索敷设在鲍登拉线中,该鲍登拉线是弯曲的且因此补偿拉索的相应的绳索长度差异或拉力变化。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每个引导结构在其远离绳索卷筒的端区域处设有转向引导装置,其设计成用于绳索的圆弧形的滑动引导装置。圆弧形的滑动引导装置可特别简单地制造。令人意外地,滑动引导装置的圆弧形状被证明特别合适用于低摩擦地将绳索转向。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绳索沿着引导结构引导经过多个横向张紧支撑,其引起绳索相对于其移动方向的组合的引导和横向张紧。由此,对于绳索在沿着引导结构敷设的且准备好运行的、处在拉力负荷下的状态中避免所谓的吉他弦效应,也就是说避免绳索在拉索的运行中的纵向振动。通过横向张紧支撑确保,绳索保持在引导结构内的预先给定的引导轨道(führungsbahnen)中,而不被钩住或卡住。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由根据附图示出的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下面的说明来得出。

图1以透视图显示了用于轿车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

图2以分解图显示了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的左侧,

图3以分解图显示了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的右侧,

图4显示了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的驱动侧的引导结构,

图5以放大的透视图显示了根据图1至4的遮蔽装置的驱动侧的剖面,

图6以进一步放大的透视图显示了在去除驱动侧的引导结构的情形下的根据图1至5的遮蔽装置的驱动系统,

图7以透视图显示了用于根据图1至5的遮蔽装置的引导结构的部分区域,

图8显示了在绳索转向装置的区域中的用于根据图1至7的遮蔽装置的引导结构的另外的部分区域,

图9以透视图显示了在引导拉出型材的滑动体的区域中的根据图1至8的遮蔽装置的部分区域,且

图10以放大图显示了在拉索的绳索端的作用点的区域中在由下方的透视图中的根据图9的滑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10的遮蔽装置1形式的保护装置设置用于轿车后窗玻璃的遮蔽。遮蔽装置1具有此处以纺织的针织物或机织物形式的柔性的面组织2,其在图1中所显示的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与在图2中所显示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之间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绕轴11上。卷绕轴11设计成圆柱形的空心型材。面组织2和卷绕轴11在其在卷绕轴11的纵向上看的纵向延伸的大部分上被形状稳定的、盒状的容纳型材4包围。

在装配在车辆侧的、准备好运行的功能状态中,卷绕轴布置在未示出的后窗台下方,后窗台在车辆内部空间中被定位在轿车的后窗玻璃下方。在后窗台中设置有穿过缝,柔性的面组织2穿过该穿过缝延伸。

柔性的面组织2在其在拉出方向上靠前的端部端区域处与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3相连接。

如借助图2和3可辨认出的那样,为此面组织2在其靠前的端部端区域处设有镶边(keder),其沿着拉出型材3被拉入到拉出型材3的互补的镶边槽(kedernut)中。拉出型材3在面组织2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中放置在后窗台上穿过缝的边缘的上侧的区域中且盖住穿过缝。

如根据图1至3可辨认出的那样,卷绕轴11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以下面进一步说明的方式支承在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中,其中,在根据图1的附图中左侧的外壳装置5是驱动侧的外壳装置而在图3中示出的右侧的外壳装置9',10'是从动侧的外壳装置。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相应地在端侧与盒状的容纳型材4相连接。为此,外壳装置的外壳壳层件(gehauseschalenteile)9,9'具有未进一步标出的插接轮廓(steckprofilierungen),其可被精确匹配地插到盒状的容纳型材4的相应的敞开的端侧上。额外地设置有未进一步示出的机械的固定元件(例如螺纹连接或铆钉连接),以便于将相应的外壳壳层件9,9'在被插上的状态中固定在容纳型材4中。

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由塑料制成且具有用于其他的功能件的一体式模制的承载和容纳区段,其在下面作进一步说明。

除了与容纳型材4相连接的外壳壳层件9之外,驱动侧的外壳装置5具有外壳区段10,其可借助于螺纹连接或类似的机械的固定器件与外壳壳层件9拼合。外壳区段10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用于固定电动机8的保持容纳部,该电动机以下面进一步说明的方式驱动卷绕轴11。在电动机8的驱动轴上固定有蜗轮12,其与齿轮13啮合,该齿轮同轴于卷绕轴11的转动轴线布置且旋转配合地与卷绕轴11相连接。齿轮13实施成圆柱齿轮。电动机8横向于卷绕轴11的转动轴线被固定在外壳区段10处。如根据图4和5可辨认出的那样,蜗轮12以啮合于齿轮13的方式定位在齿轮13下方。

在电动机8与卷绕轴11之间的转矩传递由齿轮13经由根据图4和6可良好地辨认出的弹性的插接联接部17,18实现。弹性的插接联接部具有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其作为一件式的弹性体设有不仅朝向齿轮13而且朝向端侧的封闭体18轴向敞开的相应的插接轮廓。端侧的封闭体18形成用于卷绕轴11的端侧的盖板或封闭件且具有互补的端侧轴向向外伸的插接轮廓,其旋转配合地插入到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的插接轮廓中。如根据图6可辨认出的那样,齿轮13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朝向卷绕轴11轴向延伸的插接轮廓,其爪状地插入到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的设计成轴向凹部的插接轮廓中。此外,齿轮13设有圆柱形的环形凸缘,在其内侧上设置有轴向的插接轮廓。环形凸缘轴向容纳联接部元件17,如由图7可得悉的那样。在齿轮13、联接部元件17与端侧的封闭体18之间的连接通过这些功能件的简单的轴向插合实现。齿轮13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装置5,9,10的未进一步标明的轴承座中。

外壳装置5,9,10借助于减振元件21(在图2中仅示出其中的一个)固定在容纳型材4处。

电动机8经由以蜗轮12、齿轮13、轴向的插接轮廓、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和端侧的封闭体18形式的转矩传递器件在两个转动方向上围绕其转动轴线驱动卷绕轴11。

在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卷绕轴11设有另外的转矩传递器件,其镜像对称地同样由带有端侧的封闭体18、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以及承载盘29的未进一步示出的轴向的插接轮廓的弹性的插接联接部形成。卷绕轴11的该相对而置的从动侧的所有设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功能件或区段相对根据图2的先前所描述的驱动侧的相应的功能件设计成相同的。为了避免重复,因此补充地参照对于驱动侧的功能件的公开内容。

如根据图3和8可辨认出的那样,卷绕轴11在从动侧仅出于如下原因旋转配合地与承载盘29联接,即确保该从动侧的拉索系统的驱动。相同的拉索系统同样关联于驱动侧且在下面作进一步说明。承载盘29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壳层件9'与外壳区段10'之间,其中,外壳区段10'借助于螺纹连接或类似的机械固定器件与外壳壳层件9'相连接。

不仅外壳区段10而且外壳区段10'具有相对于卷绕轴11轴向向外伸出的圆柱形的环形凸肩,在其上分别可转动地支承有绳索卷筒14。此外,每个外壳区段具有在其周缘的大部分上径向外部包围绳索卷筒14的、圆柱区段状的覆盖板,其径向外部在周缘方向上包围绳索卷筒14。在覆盖板与内侧的环形凸肩之间因此得出环形空间30(图4),在其中可转动地支承绳索卷筒14。相应的绳索卷筒1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相应的外壳装置5,9,10;9',10'中。相应的绳索卷筒14与卷绕轴11的联接经由充当绳索长度补偿单元的扭转弹簧16的中间联结实现,该扭转弹簧实施成螺旋形的螺旋扭力弹簧(schenkelfeder)。扭转弹簧16的支腿端(schenkelende)旋转配合地与绳索卷筒14相连接。螺旋形的扭转弹簧16的相对而置的支腿端旋转配合地与承载盘29或齿轮13的承载环19连接。相应的承载环19被一体式地模制在齿轮13处或者在承载盘29处。借助于轴向固定盘20和未进一步标明的螺纹件,相应的扭转弹簧16被轴向固定在承载盘29或齿轮13的承载环19上。

在每个绳索卷筒14上分别保持有敞开的绳索15的绳索端。绳索端被固定在相应的绳索卷筒14的外周缘上的在相应的固定部处,从而使得绳索在遮蔽装置的运行中不可从绳索卷筒14松开。

每个外壳壳层件9,9'具有被一体式模制的用于引导结构6,7的可摆动的支承的凸出部(ansatz)22。引导结构6和7在遮蔽装置1,1a的准备好运行地装配的状态中被固定在车辆侧上。在车辆侧上的固定沿着轿车的车身承载结构的c柱区段实现。每个引导结构6,7两件式地设计且分别具有相对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中间看在外侧的功能型材以及内侧的饰板(verkleidungsblende)24,其匹配于车辆内部空间的相应的饰件处。饰板24和功能型材在相应的功能型材的完成安置的车辆侧的装配之后被拼合。相对而置的侧面的引导结构6,7的两个功能型材彼此镜像对称,然而此外设计成彼此相同地。每个功能型材分别经由铰链装置23与外壳壳层件9的凸出部22可摆动地连接。铰链装置23包括铰链轮廓(scharnierprofilierungen)以及引导器件和行程限制器件(wegbegrenzungsmittel),其相应地被一体式地模制在功能型材或凸出部22处。功能型材(如外壳壳层件9)相应地由热塑性塑料制成一体式的构件。

两个引导结构6,7用于拉出型材3的纵向移位。为此,拉出型材3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相应地设有用于支持滑动体25的容纳部28。拉出型材3设计成可伸缩的,从而使保持容纳部28设置在拉出型材3的侧面件处,这些侧面件相对于拉出型材3的形状稳定的中间件在车辆横向上且进而横向于面组织2的拉出方向可纵向移动,从而使拉出型材3可伸缩。滑动体25具有在图2和3中未进一步标明的容纳眼,其被引入到保持容纳部28中。滑动体25在拉出型材3的端部端处的固定通过拉出型材3的覆盖件26的插销27实现,其在装配的状态中穿过容纳眼。

滑动体25包括纵向延伸的滑块,其在两个引导结构6,7的相应的功能型材的未进一步标明的、充当引导轨迹的引导槽中被可纵向移动地引导。在相应的功能型材中,拉索的绳索15在自己的引导轨迹中引导,在相应的功能型材的远离凸出部22和铰链装置23的端部端区域处以180º转向且穿过用于滑动体25的引导槽被引导直至滑动体25的滑块。在滑动体25的滑块处固定有绳索15的自由的绳索端。该说明不仅适用于驱动侧而且适用于从动侧。因此总体而言形成了闭合的驱动系统。

功能型材相对于凸出部22和相应的外壳壳层件9,9'的可摆动性仅在遮蔽装置装配在轿车中之前和期间存在。在相应的功能型材在车辆侧的车身承载结构区域处、尤其在c柱区段的区域中的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装配之后,相应的功能型材被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紧固,从而不再存在可摆动性。在遮蔽装置1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有效(funktionsfertig)的装配之后,电动机8的驱动引起卷绕轴11的转动和驱动侧与从动侧的拉索的两个绳索卷筒14的同时且同步的转动,由此滑动体25彼此同步地沿着相对而置的功能型材的引导槽移动。由此,拉出型材3按照需求可在面组织2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与面组织2的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之间移位。在驱动系统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中的扭转弹簧16平衡面组织2的不同的应力或不同绳索应力,从而得出闭合的且自调整的驱动系统。电动机8可设计成带有非常小的功率,因为由于缺少关联于卷绕轴11的卷簧而不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此外,需要大约相同大小的驱动力用于拉出型材3从静止位置到保护位置中的驶出和用于拉出型材3从保护位置到静止位置中的驶回。

两个引导结构6,7相应地设计成由未进一步标明的功能型材和由饰板24组成的两件式,饰板在遮蔽装置1的装配的功能状态中形成相对内饰齐平的接合(abschluss)。引导结构6和7的两个功能型材镜像对称,然而此外设计成彼此相同地。在每个功能型材中集成有引导槽用于相应的滑动体25的可直线移动的移动。此外,每个功能型材设置用于相应的拉索的绳索15的引导和转向。在此,绳索15首先沿着在功能型材的与引导槽f相对而置的外侧处引导,紧接着在功能型材的相对外壳装置5远离的端部端区域处经由转向引导装置31转向且然后返回穿过引导槽f敷设直至滑动体25。

如根据图4至6可辨认出的那样,引导结构6或7的相应的功能型材由外壳装置5出发在装配的功能状态中在车辆内部空间内倾斜向上延伸。根据图6可辨认出,绳索15由绳索卷筒14在绳索卷筒14的下侧的区域中被拉出且经由多个引导元件30沿着功能型材的外侧引导(图7)。在此,引导元件30中的多个实施成横向张紧支撑,其施加横向应力到绳索15上,以便于在遮蔽装置1的运行中避免绳索15的振动的吉他弦效应。不仅引导元件30而且引导槽f被一体式地模制在引导结构6,7的由热塑性塑料组成的优选通过注塑方法制成的功能型材处。引导槽f朝向车辆中心弧形地弯曲,以便于使得绳索15在功能运行中的工作成为可能。

借助图9可辨认出如下,即,滑动体25以其呈方块状的、沿着引导槽f延伸的滑块可直线运动地在引导槽f中引导。引导槽f构成包围滑动体25的滑块的通道。引导槽f朝向车辆内部空间的中间且进而朝向饰板24敞开,饰板同样互补于引导槽f敞开地设计,借助于未进一步标明的跟随引导槽f的纵向缝。每个滑动体25以由滑块起向内朝向车辆内部空间的中间伸出的方式具有横向接片,其穿过引导槽f的敞开侧且穿过饰板24的纵向缝朝向车辆内部空间的中间向内伸。横向接片被一体式地模制在滑块处。在横向接片处向内一体式地延伸有眼32,其实施成相对于横向接片的平面和滑块的滑动平面交叠。也被称作容纳眼的眼32用于容纳拉出型材3的覆盖板的插销27,以便于将滑动体25固定在拉出型材3的端部端的容纳部28中。

根据图2以及根据图3可辨认出,面组织2以其横向延伸的镶边(keder)作用在拉出型材3的下侧区域中的拉出型材3的镶边槽中。由此,由于面组织2的长期的轻微的拉力负荷不可避免地施加倾覆力矩到每个滑动体25上,其可能导致在引导槽f中滑动体25的滑块的倾斜。由此提高滑动体25在功能型材的引导槽f内的滑动摩擦,因此将不可避免地还提高绳索15的必要的拉力。

为了能够平衡该倾覆力矩,绳索15的绳索端33在滑块的下侧区域中沿着在槽35中引导且被形状配合地固定在滑块的凹部34中(图10)。因此,绳索15的绳索端33如此地相对想象的倾覆轴线偏心地作用在滑动体25处,使得通过绳索15的经由绳索端33被导入到滑块的向下敞开的槽35的凹部34中的拉力将反向转矩施加到滑动体25上。通过该反作用于通过面组织2的拉力施加到拉出型材3上的倾覆力矩的反向转矩,相应的滑动体25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在引导槽f内保持平衡,从而可避免滑块在引导槽f中的倾斜或倾覆。由此降低在功能型材内相应的滑动体25的滑块与引导槽f之间的滑动摩擦,从而相应的绳索15还须施加较小的拉力,以便于在功能型材内移位相应的滑动体25的滑块。槽35的侧壁不彼此平行地伸延,以便于给予绳索15用于运动的空间。

根据图8示出的在引导结构6的功能型材的上部的端部端区域处的转向引导装置31实施成圆弧形且设计成纯粹的滑动引导装置。令人意外地在该设计的情形中证实,圆弧形的滑动引导装置可与被定位在该区域中的绳索滚轮类似地低摩擦地实现绳索15的转向。在未示出的实施形式的情形中,替代呈圆弧形的滑动引导装置设置有绳索滚轮。仅设计为滑动引导装置且可以以功能型材的制造成形出的滑动引导装置相对绳索滚轮明显成本更低且可更容易制造。圆弧形的转向引导装置31具有半圆形的圆弧。在根据图8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形中,圆弧形的转向引导装置31的在纵向上看的半体被一体式地模制在引导结构6,7的功能型材处,与之相反形成槽形的圆弧形的槽的第二半体的另一半体通过单独的构件来获得,其同样由塑料制成且可通过插合或锁定被固定在转向引导装置31的区域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