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以及用于轿车的内部空间的后窗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05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以及用于轿车的内部空间的后窗台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其带有:柔性的面组织,该面组织在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与紧凑存放的静止位置之间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绕轴上,其中,面组织在其在拉出方向上前面的端部端区域处与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相连接,该拉出型材在其相对而置的侧面处分别在在准备好运行的状态中以固定于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式布置的引导结构处在面组织的静止位置与保护位置之间可纵向移位地引导;以及带有用于移位拉出型材的驱动设备,其包括电动机以及与拉出型材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沿着引导结构延伸的驱动传递器件。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轿车内部空间的后窗台,其带有用于支持尤其以如先前所描述的保护装置形式的用于遮蔽后窗台的保护装置的器件。



背景技术:

由ep1215063a1已知一种以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形式的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已知的遮蔽装置具有柔性的面组织,其被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绕轴上。卷绕轴在车辆侧可转动地支承且包括施加在面组织的卷起方向上的长期转矩到卷绕轴上的卷簧。面组织在其在拉出方向上前面的端部端区域处具有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其在固定在车辆上的侧面的导轨中可纵向移位地引导。为了引导拉出型材,在相对而置的导轨的区域中设置有以柔性轴形式的驱动传递器件,其经由传动装置被电动机驱动。在拉出方向上,电动机须克服卷绕轴的卷簧的作用到面组织和拉出型材上的回曳转矩(rückholdrehmoment)驱动驱动传递器件。电动机间隔于卷绕轴地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布置。卷绕轴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在一件式的后窗台下方。在后窗台中设置有穿过缝,面组织穿过该穿过缝在后窗台上方出来且可沿着后窗玻璃被拉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先前所提及的类型的保护装置和后窗台,其使得紧凑的构造成为可能且可低成本地被装配和运行。

该目的对于保护装置而言由此来实现,即,卷绕轴以无卷簧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在两个外壳装置中的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驱动传递器件包括至少一个拉索,且驱动侧的外壳装置设有用于电动机的支持部,该电动机经由关联于驱动侧的外壳装置的转矩传递器件不仅与卷绕轴而且与至少一个拉索相联接。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以对于用于遮蔽轿车的后窗玻璃和侧窗玻璃的保护装置特别有利的方式设置。备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同样可用于遮蔽轿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的透明的车顶区域。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同样包括作为行李舱覆盖装置和/或行李舱分隔装置的使用,以便于差不多水平地遮盖行李舱且/或差不多垂直地与车辆内部空间分隔开。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因此设置为遮蔽装置、行李舱覆盖装置或行李舱分隔装置。

通过使电动机不仅驱动卷绕轴而且驱动拉出型材,卷绕轴即使在无额外的通过卷簧的转矩加载的情形中可够用。卷绕轴因此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因此,电动机无须克服卷簧的回曳力工作且可在功率方面设计成相应较小。用于电动机的支持部直接在两个外壳装置中的一个处的布置使得保护装置的特别紧凑的构造成为可能。此外可能的是,预装地提供保护装置包括其驱动设备,由此在车辆中得出显著简化的最终装配。至少一个拉索的设置使得驱动传递器件的一种特别低摩擦的设计成为可能,由此用于电动机的必需的驱动能量可被进一步降低。将卷绕轴可转动地支承在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的外壳装置在准备好运行地装配的状态中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布置。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外壳装置被固定在在准备好运行的状态中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地装配的容纳型材的相对而置的端侧处。容纳型材优选设计成盒状的空心型材,其在准备好运行的状态中与车辆内部空间侧的承载结构件相连接。如果保护装置使用于遮蔽轿车的后窗玻璃,作为车辆内部空间侧的承载结构件设置有后窗台。盒状的空心型材与相对而置的侧面的外壳装置一起构成盒外壳。备选地,容纳型材设计成一体式在承载结构件中成形出的容纳槽。在保护装置实施成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的情形中,容纳槽因此被一体式地在后窗台中成形出。这使得构件减少和保护装置在后窗台处的有利的预装成为可能。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承载结构件具有覆盖区段,其在保留用于柔性的面组织的穿过缝的情形下遮盖容纳槽。在有利的方式中,承载结构件和覆盖区段一起构成用于轿车的两件式的后窗台。该设计方案适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作为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的使用。有利地,在两件式后窗台的前面的后窗台区段中集成容纳槽。在两件式后窗台的后面的后窗台区段中可设置有第三刹车灯。后面的后窗台区段充当覆盖区段,以便于在保留用于柔性的面组织的穿过缝的情形下遮盖容纳槽。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外壳装置分别具有面对容纳型材的插接区段,其被如此地匹配于容纳型材的端部边缘区域处,使得侧面的外壳装置可被插到容纳型材的端部边缘区域上。外壳装置优选由塑料制成且紧接着被插到容纳型材的端部边缘区域上。在此如果插接连接自身尚不能充分的固定,外壳装置可被额外地固定。如果容纳型材设计成后窗台的容纳槽,外壳装置以简单的方式与后窗台相连接。如果备选地容纳型材设计成盒状的空心型材,侧面的外壳装置在插到空心型材上之后与空心型材一起形成用于支承卷绕轴的盒外壳。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侧面的引导结构与支承卷绕轴的外壳装置相连接。优选地,侧面引导结构设有用于引导拉出型材以及用于敷设相应拉索的引导轨迹。在有利的方式中,侧面引导结构由塑料制成。侧面引导结构可被一体式地模制在外壳装置处。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电动机横向于卷绕轴的转动轴线固定在驱动侧的外壳装置处。转矩传递器件用于建立在电动机与卷绕轴之间的驱动联接。优选地设置有用于引起在电动机与卷绕轴之间的转矩传递的齿轮传动装置。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卷绕轴在与驱动侧的外壳装置相对而置的从动侧上经由转矩传递器件与另外的拉索转矩传递地相联接,该拉索关联于从动侧的引导结构用于移位拉出型材。在该设计方案的情形中,拉出型材因此在相对而置的侧面上被相同设计的驱动传递器件驱动,其中,卷绕轴充当同步轴以及用于电动机的驱动力由驱动侧至从动侧的驱动传递。由此,结合与拉出型材和卷绕轴相连接的柔性的面组织产生闭合的驱动系统。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每个拉索分别具有关联于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外壳装置的绳索卷筒,其相对卷绕轴同轴地且转矩传递地布置。用于驱动侧和从动侧的绳索卷筒是相应拉索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在每个绳索卷筒与卷绕轴之间布置有拉索补偿单元,其取决于面组织的不同卷绕位置补偿不同的负荷。拉索补偿单元用于补偿在保护装置的运行中尤其由于在绳索卷筒的区域中的不同的绳索包绕长度(seilumschlingungslaenge)而出现的绳索伸长或绳索拉力差异。在有利的方式中设置有扭转弹簧作为拉索补偿单元,该扭转弹簧可设计成螺旋形卷绕的螺旋扭力弹簧(schenkelfeder)。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两个拉索设计成敞开的拉索。这意味着,敞开的绳索以一个绳索端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在相应绳索卷筒上且以另一绳索端与拉出型材在有效连接中。尽管拉索设计为敞开的拉索,总地来说对于保护装置的驱动系统而言得出闭合的系统,如上面已实施的那样。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卷绕轴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相应地经由弹性的联接部元件转矩传递地与相应的绳索卷筒相联接。弹性的联接部元件用于补偿在卷轴(wickelwelle)的转动轴线与被支承在外壳装置处的绳索卷筒或电动机的齿轮传动装置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角度公差、径向偏移公差和轴向偏移公差。此外产生带来噪声优点的更好的阻尼。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弹性的联接部元件是弹性的插塞联接部的部分,该插塞联接部补偿在卷绕轴的转动轴线与驱动侧或从动侧的转矩传递器件之间的径向公差、轴向公差和角度公差。插塞联接部可被简单地装配。在有利的方式中,卷绕轴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不仅与保护装置的驱动系统的驱动侧的部分而且与从动侧的部分分别经由插塞联接部相连接,以便可补偿相应的公差。由于弹性的联接部元件,此外得出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侧的部分与卷绕轴之间以及卷绕轴与驱动系统的从动侧的部分之间的较软的转矩传递特征曲线。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驱动系统除了电动机之外优选包括齿轮传动装置用于将转矩传递到驱动侧的绳索卷筒和卷绕轴上、到拉索上以及到同与拉出型材相联接的引导结构中的相应的滑块相结合的拉索补偿单元上。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拉索补偿单元包括轴向集成在绳索卷筒中的扭转弹簧。这使得扭转弹簧的特别节省空间的安装成为可能,由此进一步改善保护装置的紧凑结构。

对于先前所提及的类型的后窗台而言,基于本发明的目的由此来实现,即后窗台被两分成前侧的和后侧的后窗台区段,前侧的后窗台区段具有一体式成形的、在后窗台区段的宽度上连续延伸的、向上敞开的容纳型材,其设置用于容纳卷绕轴,在该卷绕轴上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有柔性的遮蔽组织,且后侧的后窗台区段相对于前侧的后窗台区段布置成,后侧的后窗台区段在保留用于遮蔽组织的穿过缝的情形下遮盖容纳型材。由此可能的是,用于遮蔽轿车的后窗玻璃的保护装置以简单的方式预装在后窗台处。通过将槽状的容纳型材一体式地集成到前侧的后窗台区段中,使得用于保护装置的构件减少成为可能。此外得出保护装置在后窗台处的简化的预装。由于后窗台的两件式造型取消了如这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那样在后窗台中的穿过缝的设计方案的必要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由根据附图示出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下面的说明得出。

图1以透视图显示了以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

图2以分解图显示了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的驱动侧,

图3以分解图显示了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的从动侧,

图4以分解图显示了在电动机与卷绕轴之间的驱动侧的转矩传递,

图5显示了在装配的状态中的根据图4的转矩传递,

图6以分解图显示了在根据图4和5的驱动齿轮与卷绕轴之间的弹性的插塞联接部,

图7以截面图显示了在用于支承卷绕轴的驱动侧的外壳装置的区域中的遮蔽装置的部分,

图8以放大的比例在截面图中显示了在从动侧的外壳装置的区域中的根据图1至6的遮蔽装置的部分,

图9以透视图显示了以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

图10由倾斜下方显示了根据图9的遮蔽装置的透视图,

图11以放大的分解图显示了遮蔽装置的左侧,且

图12以分解图显示了根据图9和10的遮蔽装置的右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根据图1至8的遮蔽装置1形式的保护装置设置用于遮蔽轿车的后窗玻璃。遮蔽装置1具有此处以纺织的针织物或机织物形式的柔性的面组织2,其在在图1中所显示的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与在图2中所显示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之间可卷起且可展开地保持卷绕轴11上。卷绕轴11设计成圆柱形的空心型材。面组织2和卷轴11在其在卷绕轴11的纵向上看的纵向延伸的大部分上被形状稳定的、盒状的容纳型材4包围。

在装配在车辆侧的、准备好运行的功能状态中,卷绕轴布置在未示出的后窗台下方,后窗台在车辆内部空间中被定位在轿车的后窗玻璃下方。在后窗台中设置有穿过缝,柔性的面组织2穿过该穿过缝延伸。

柔性的面组织2在其在拉出方向上靠前的端部端区域处与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3相连接。

如借助图2和3可辨认出的那样,为此面组织2在其靠前的端部端区域处设有镶边(keder),其沿着拉出型材3被拉入到拉出型材3的互补的镶边槽(kedernut)中。拉出型材3在面组织2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中放置在后窗台上穿过缝的边缘的上侧的区域中且盖住穿过缝。

如根据图1至3可辨认出地,卷绕轴11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以下面进一步说明的方式支承在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中,其中,在根据图1的附图中左侧的外壳装置5是驱动侧的外壳装置而在图3中示出的右侧的外壳装置9’,10’是从动侧的外壳装置。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分别在端面侧与盒状的容纳型材4相连接。为此,外壳装置的外壳壳层件9,9’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插接轮廓,其可被精确匹配地插到盒状的容纳型材4的相应的敞开的端面上。额外地设置有未进一步示出的机械的固定元件(例如螺纹连接或铆钉连接),以便于将相应的外壳壳层件9,9’在被插上的状态中固定在容纳型材4处。

两个外壳装置5,9,10;9’,10’由塑料制成且具有用于另外的功能件的一体式模制的承载和容纳区段,其在下面作进一步说明。

除了与容纳型材4相连接的外壳壳层件9之外,驱动侧的外壳装置5具有外壳区段10,其可借助于螺纹连接或类似的机械固定器件与外壳壳层件9拼合。外壳区段10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用于固定电动机8的保持容纳部,该电动机以下面进一步说明的方式驱动卷绕轴11。在电动机8的驱动轴上固定有也被称作蜗杆的蜗轮12,其与同轴于卷绕轴11的转动轴线布置且旋转配合地与卷绕轴11相连接的齿轮13啮合。齿轮13实施成圆柱齿轮。电动机8横向于卷绕轴11的转动轴线被固定在外壳区段10处。如根据图4和5可辨认出地,蜗轮12以啮合于齿轮13的方式定位在齿轮13下方。

在电动机8与卷绕轴11之间的转矩传递由齿轮13经由根据图4和6可良好地辨认出的弹性的插接联接部17,18实现。弹性的插接联接部具有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其作为一件式的弹性体设有不仅朝向齿轮13而且朝向端侧的封闭体18轴向敞开的相应的插接轮廓。端侧的封闭体18形成用于卷绕轴11的端侧的盖板或封闭件且具有互补的端侧轴向向外伸的插接轮廓,其旋转配合地插入到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的插接轮廓中。如根据图6可辨认出的那样,齿轮13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朝向卷绕轴11轴向延伸的插接轮廓,其爪状地插入到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的设计成轴向凹部的插接轮廓中。此外,齿轮13设有圆柱形的环形凸缘,在其内侧上设置有轴向的插接轮廓。环形凸缘轴向容纳联接部元件17,如由图7可得悉的那样。在齿轮13、联接部元件17与端侧的封闭体18之间的连接通过这些功能件的简单的轴向插合实现。齿轮13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装置5,9,10的未进一步标明的轴承座中。

外壳装置5,9,10借助于减振元件21(在图2中仅示出其中的一个)固定在容纳型材4处。

电动机8经由蜗轮12、齿轮13、轴向插接轮廓、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和端侧的封闭体18形式的转矩传递器件在两个转动方向上围绕其转动轴线驱动卷绕轴11。

在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卷绕轴11设有另外的转矩传递器件,其镜像对称地同样由带有端侧的封闭体18、弹性的联接部元件17以及承载盘29的未进一步示出的轴向的插接轮廓的弹性的插塞联接部形成。卷绕轴11的该相对而置的从动侧的所有设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功能件或区段相对根据图2的先前所描述的驱动侧的相应的功能件设计成相同的。为了避免重复,因此补充地参照对于驱动侧的功能件的公开内容。

如根据图3和8可辨认出的那样,卷绕轴11在从动侧仅出于如下原因旋转配合地与承载盘29联接,即确保该从动侧的拉索系统的驱动。相同的拉索系统同样关联于驱动侧且在下面作进一步说明。承载盘29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壳层件9'与外壳区段10'之间,其中,外壳区段10'借助于螺纹连接或类似的机械固定器件与外壳壳层件9'相连接。

不仅外壳区段10而且外壳区段10'具有相对于卷绕轴11轴向向外伸出的圆柱形的环形凸肩,在其上分别可转动地支承有绳索卷筒14。此外,每个外壳区段具有在其周缘的大部分上径向外部包围绳索卷筒14的、圆柱区段状的覆盖板,其径向外部在周缘方向上包围绳索卷筒14。在覆盖板与内侧的环形凸肩之间因此得出环形空间30(图4),在其中可转动地支承绳索卷筒14。相应的绳索卷筒1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相应的外壳装置5,9,10;9',10'中。相应的绳索卷筒14与卷绕轴11的联接经由充当绳索伸长补偿单元的扭转弹簧16的中间联结实现,该扭转弹簧实施成螺旋形的螺旋扭力弹簧(schenkelfeder)。扭转弹簧16的支腿端(schenkelende)旋转配合地与绳索卷筒14相连接。螺旋形的扭转弹簧16的相对而置的支腿端旋转配合地与承载盘29或齿轮13的承载环19连接。相应的承载环19被一体式地模制在齿轮13处或者在承载盘29处。借助于轴向固定盘20和未进一步标明的螺纹件,相应的扭转弹簧16被轴向固定在承载盘29或齿轮13的承载环19上。

在每个绳索卷筒14上分别保持有敞开的绳索15的绳索端。绳索端被固定在相应的绳索卷筒14的外周缘上的在相应的固定部处,从而使得绳索在遮蔽装置的运行中不可从绳索卷筒14松开。

每个外壳壳层件9,9'具有被一体式模制的用于引导结构6,7的可摆动的支承的凸出部(ansatz)22。引导结构6和7在遮蔽装置1,1a的准备好运行地装配的状态中被固定在车辆侧上。在车辆侧上的固定沿着轿车的车身承载结构的c柱区段实现。每个引导结构6,7两件式地设计且分别具有相对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中间看在外侧的功能型材以及内侧的饰板(verkleidungsblende)24,其匹配于车辆内部空间的相应的饰件处。饰板24和功能型材在相应的功能型材的完成安置的车辆侧的装配之后被拼合。相对而置的侧面的引导结构6,7的两个功能型材彼此镜像对称,然而此外设计成彼此相同地。每个功能型材分别经由铰链装置23与外壳壳层件9的凸出部22可摆动地连接。铰链装置23包括铰链轮廓(scharnierprofilierungen)以及引导器件和行程限制器件(wegbegrenzungsmittel),其相应地被一体式地模制在功能型材或凸出部22处。功能型材(如外壳壳层件9)相应地由热塑性塑料制成一体式的构件。

两个引导结构6,7用于拉出型材3的纵向移位。为此,拉出型材3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处相应地设有用于支持滑动体25的容纳部28。拉出型材3设计成可伸缩的,从而使保持容纳部28设置在拉出型材3的侧面件处,这些侧面件相对于拉出型材3的形状稳定的中间件在车辆横向上且进而横向于面组织2的拉出方向可纵向移动,从而使拉出型材3可伸缩。滑动体25具有未进一步标明的容纳眼,其被引入到保持容纳部28中。滑动体25在拉出型材3的端部端处的固定通过拉出型材3的覆盖件26的插销27实现。

滑动体25包括纵向延伸的滑块,其在两个引导结构6,7的相应的功能型材的未进一步标明的、充当引导轨迹的引导槽中被可纵向移动地引导。在相应的功能型材中,拉索的绳索15在自己的引导轨迹中引导,在相应的功能型材的远离凸出部22和铰链装置23的端部端区域处以180º转向且穿过用于滑动体25的引导槽被引导直至滑动体25的滑块。在滑动体25的滑块处固定有绳索15的自由的绳索端。该说明不仅适用于驱动侧而且适用于从动侧。因此总体而言形成了闭合的驱动系统。

功能型材相对于凸出部22和相应的外壳壳层件9,9'的可摆动性仅在遮蔽装置装配在轿车中之前和期间存在。在相应的功能型材在车辆侧的车身承载结构区域处、尤其在c柱区段的区域中的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装配之后,相应的功能型材被以固定在车辆上的方式紧固,从而不再存在可摆动性。在遮蔽装置1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有效(funktionsfertig)的装配之后,电动机8的驱动引起卷绕轴11的转动和驱动侧与从动侧的拉索的两个绳索卷筒14的同时且同步的转动,由此滑动体25彼此同步地沿着相对而置的功能型材的引导槽移动。由此,拉出型材3按照需求可在面组织2的被卷起的静止位置与面组织2的被拉出的保护位置之间移位。在驱动系统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中的扭转弹簧16用于取决于面组织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卷绕位置)的绳索长度补偿。由此获得均匀的织物应力且因此获得面组织的无折叠的拉出和拉入。由此得出一种闭合的且自调整的驱动系统。电动机8可设计成带有非常小的功率,因为由于缺少关联于卷绕轴11的卷簧而不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此外,需要大约相同大小的驱动力用于拉出型材3从静止位置到保护位置中的驶出和用于拉出型材3从保护位置到静止位置中的驶回。

在根据图9至12的实施形式的情形中,遮蔽装置1a具有引导结构6,7以及带有相对先前所描述的实施形式相同设计的相应拉索的闭合的驱动系统。为了避免重复,因此在根据图9至12的遮蔽装置1a的方面仅探讨该实施形式的差异。

对于遮蔽装置1a主要区别是,卷绕轴11与被卷起的面组织2一起在容纳型材4a中纵向延伸,该容纳型材是前面的后窗台区段h1的一体式的部分。容纳型材4a由在后窗台区段h1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一体式成形的槽状的凹处构成。如此形成的容纳型材4a不仅向上而且朝向其相对而置的端侧敞开。在其相对而置的端侧处,容纳型材4a设有端部边缘32,相应外壳壳层件9a的互补设计的插接轮廓31可被插到端部边缘上。相应的外壳壳层件9a分别是驱动侧或者从动侧的外壳装置的内侧的部分,这些外壳装置在功能上以与先前借助根据图1至8的实施形式所描述的外壳装置相同的方式设计。外壳壳层件9a在插到后窗台区段h1的容纳型材4a上之后借助于合适的固定器件被固定在后窗台区段h1处。

前侧的后窗台区段h1(在轿车的正常行驶方向上看)在后侧的后窗台区段h2之前延伸,其在功能完成地装配的运行状态中在上侧遮盖容纳型材4a。在此,后面的后窗台区段h2在容纳型材4a的区域中保留有纵缝,其设置成,以便面组织2可由容纳型材4a出发向上穿过。纵缝由后窗台区段h2的前侧的边缘和在后窗台区段h1处的容纳型材4a的前侧的棱边形成。纵缝足够宽地设计成,使得可穿过面组织2。同时该纵缝足够窄地设计成,使得在面组织2的静止位置中拉出型材3在上侧贴靠在纵缝的边缘上(图9),从而使得拉出型材3在面组织的静止位置中朝向容纳型材4a遮盖剩余的敞开的纵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