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512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扣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扣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扣环装置,其具备供舌片卡合的扣环,该舌片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该扣环装置具备马达、通过马达的驱动而移动的主轴螺母、连结主轴螺母和扣环的线缆。而且,通过驱动马达使主轴螺母移动,从而拉动线缆,使扣环移动。

然而,考虑到在乘客乘车时或下车时,乘客与扣环接触。在该情况下,希望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3265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是得到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的扣环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具备:扣环,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的舌片与该扣环卡合;和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的一部分形成为被固定于上述扣环侧的固定部并且另一部分形成为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在改变上述固定部与上述支承部件之间的距离使上述扣环移动,并且朝向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上述扣环时,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向与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中,上述连结部件形成为相互相邻配置的一对线,在朝向上述舌片卡合来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上述扣环时,一侧的上述线的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和另一侧的上述线的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移位。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若改变连结部件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支承部件的距离,则扣环移动。这里,若乘客接触扣环而使朝向舌片被卡合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扣环,则连结部件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朝与舌片卡合来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由此,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从乘客输入至扣环的负载的反作用的负载)。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若改变一对线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支承部件的距离,则扣环移动。这里,若乘客接触扣环而使朝向舌片被卡合的方向的外力输入至扣环,则一对线中固定有扣环的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在与舌片被卡合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移位。由此,能够减少从扣环输入给乘客的负载(从乘客输入至扣环的负载的反作用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分解表示抬起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抬起扣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向扣环输入外力前的状态的一对线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向扣环输入了外力的状态的一对线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抬起扣装置(扣环装置);12扣环;34线(连结部件);34a第一固定部(固定部);34c被支承部;34d部位(固定部与被支承部之间的部位);36线引导器(支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说明时,示出的是从就座于车座的乘客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而且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抬起扣装置10具备与插通有供乘客佩戴的安全带的未图示的舌片卡合的扣环12、使扣环12从收纳位置移动至抬起位置的抬起装置14。另外,抬起扣装置10具备安装于扣环12的扣环上罩16以及作为第二罩的扣环下罩18、作为将扣环下罩18支承为能够滑动的第一罩的下罩20。

(扣环12)

扣环12具备与舌片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部和将该卡合解除的解除操作部,在该扣环12,经由连接支承块22以及铆钉24固定有后述的一对线34的一侧的端部。此外,用箭头k表示未图示的舌片与扣环12卡合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方向称为“卡合方向k”。

(抬起装置14)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抬起装置14具备:输出轴26a(参照图2)能够向绕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旋转的马达26、在该马达26的输出轴26a上以能够与该输出轴26a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的驱动螺杆28、伴随着驱动螺杆28的旋转沿该驱动螺杆28的轴向移动的滑块30。另外,抬起装置14具备引导滑块30的导轨32、另一侧的端部与滑块30卡止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空开间隔配置的作为连结部件的一对线34、作为引导一对线34的引导部件以及支承部件的线引导器36。

马达26是dc马达,该马达26经由螺杆38等固定于外壳40。

驱动螺杆28使用钢材等形成为棒状,在该驱动螺杆28的外周部沿其长边方向形成有外螺纹。另外,驱动螺杆28的一端部作为与马达26的输出轴26a卡合的卡合部28a。此外,在该卡合部28a与马达26的输出轴26a之间夹装有使用弹性部件形成的螺杆减振器42。另外,驱动螺杆28的卡合部28a侧的部分经由轴承44在外壳40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驱动螺杆28的另一端部在后述的形成于线引导器36的轴支承孔36a上经由使用树脂材料等形成的衬套46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滑块30使用金属材料形成,该滑块30构成为包括:具有与形成于驱动螺杆28的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的驱动螺杆卡合部30a;和供线34插通的线固定部30b。而且,在一对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被插通于线固定部30b的状态下,通过铆接等使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不脱离线固定部30b(保持将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线固定部30b卡止的状态)。此外,在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固定有构件48。另外,在滑块30安装有滑履50,该滑履50使用树脂材料等形成,并且其外形形成为与后述的导轨32的内部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滑块30与滑履50一起在导轨32的内部移动。此外,将滑块30以及滑履50位于外壳40侧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的扣环12的位置称为“收纳位置”,将滑块30以及滑履50位于线引导器36侧的状态的扣环12的位置称为“抬起位置”。另外,在外壳40以及线引导器36安装有减振器52、54(参照图1)。由此,避免与滑块30一起移动的滑履50直接抵接于外壳40以及线引导器36。

导轨32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该导轨32具备滑块引导部32a,该滑块引导部32a形成为下方侧开放的近似u字形剖面并且在内部配置驱动螺杆28以及滑块30等。另外,在导轨32的滑块引导部32a的长边方向一侧经由螺杆56等固定有外壳40。并且,在导轨32的滑块引导部32a的长边方向另一侧固定有后述的线引导器36。此外,导轨32具备设有供未图示的螺栓穿过的插通孔的固定部32b。插通于该固定部32b的插通孔的未图示的螺栓旋入到在座垫框架等上形成的螺纹孔,从而使抬起扣装置10固定于座垫框架等。另外,在导轨32安装有导轨罩58。由此,滑块引导部32a的开放端被导轨罩58覆盖。并且,在导轨罩58安装有收纳位置检测开关60。而且,与滑块30一起移动的滑履50卡合于收纳位置检测开关60,从而检测扣环12位于“收纳位置”。

线引导器36形成为侧面观察时近似扇状的块状,在该线引导器36形成有作为引导上述轴支承孔36a以及一对线34的引导部的引导槽36b。引导槽36b在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开放并且形成为侧面观察(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近似u字形。该引导槽36b的深度(从开放端到封闭端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线34的直径的2倍的尺寸稍大的尺寸。而且,一对线34以沿引导槽36b的深度方向并列的状态配置于该引导槽36b内,从而一对线34中配置于引导槽36b内的部分弯曲为近似u字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线引导器36的引导槽36b的开放端侧被罩片62封闭,从而一对线34不会从引导槽36b脱出。

(下罩20)

作为一个例子,下罩20使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为筒状,该下罩20的一侧的端部与线引导器36卡合。另外,下罩20具备供一对线34插通的线插通部20a、供连接用于检测舌片是否与扣环12卡合的扣环开关的卷线64插通的卷线插通部20b。另外,在线插通部20a的线引导器36侧的部位形成有收缩部20c。而且,使下罩20以收缩部20c为变形起点而弯曲,从而能够使下罩20沿座椅前后方向倾动。

(扣环下罩18)

作为一个例子,扣环下罩18使用比下罩20硬的树脂材料等形成,该扣环下罩18与扣环上罩16一起覆盖扣环12。扣环下罩18通过将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外罩18a和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内罩18b接合而形成为筒状。向扣环下罩18插入上述下罩20,由此扣环下罩18能够沿下罩20滑动。另外,扣环下罩18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线引导器36侧的端部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在该扣环下罩18相对于下罩20的滑动方向倾斜。此外,在扣环下罩18卡止有被安装于卷线64的卷线托架66。由此,扣环下罩18相对于下罩20朝与线引导器36分离一侧滑动时,卷绕为螺旋状的卷线64被拉伸。

接下来,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一对线34的结构。

线34是使用不锈钢等形成为规定的线径的多个线材通过制绳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相同的长度的一对线34在座椅宽度方向相邻地配置。另外,一对线34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为通过铆接而固定于连接支承块22的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34a。另外,一对线34的第一固定部34a被铆接于连接支承块22,由此一对线34中从连接支承块22伸出的部分的连接支承块22侧的端部相对于卡合方向k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相反方向)倾斜。此外,其倾斜角度是几度那样较小的角度。另外,从卡合方向k观察的连接支承块22中铆接有一对线34的第一固定部34a的部分的形心、与从卡合方向k观察的各线34的第一固定部34a的形心位于不同的位置。

一对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以插通于滑块30的线固定部30b的状态被铆接,并且形成固定构件48的第二固定部34b。

一对线34中配置于线引导器36的引导槽36b内的部分形成被支承于该引导槽36b的被支承部34c。另外,引导槽36b的深度被设定为比线34的直径的2倍的尺寸(一对线34在座椅宽度方向的尺寸)稍大的尺寸,从而使一对线34的被支承部34c能够沿座椅宽度方向移动。此外,其移动量是几毫米那样短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若检测到乘客坐在具备图1以及图2记载的抬起扣装置10的车辆的座椅,则抬起装置14的马达26使驱动螺杆28朝一侧旋转。而且,通过驱动螺杆28的旋转,滑块30沿驱动螺杆28移动,于是一对线34的第一固定部34a与被支承于线引导器36的被支承部34c的距离改变(变长)。由此,固定于一对线34的一侧的端部的扣环12(连接支承块22)向座椅上方侧移动。即扣环12从“收纳位置”向“抬起位置”移动。其结果是,乘客能够容易将舌片卡合于扣环12。即乘客能够容易佩戴安全带。另外,若利用扣环开关检测到舌片与扣环12卡合,则抬起装置14的马达26使驱动螺杆28向另一侧旋转。由此,扣环12从“抬起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抬起装置14动作,则插入有下罩20的扣环下罩18和扣环12一起移动。另外,在扣环12位于“抬起位置”的状态下,扣环下罩18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比下罩20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更靠座椅下方侧。由此,抑制在下罩20与扣环下罩18之间看到线34以及卷线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乘客的臀部通过按压扣环12等将朝向卡合方向k的外力f输入至扣环12,则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一对线34中固定有扣环的第一固定部34a与被支承于线引导器36的被支承部34c之间的部位34d,在与卡合方向k交叉的方向并且朝相互不同的方向a1、a2(相反方向)移位。由此,扣环12能够向卡合方向k移动与一对线34的上述部位34d的位移量对应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减少从扣环12输入给乘客的负载(从乘客输入给扣环12的负载的反作用的负载)。

并且,通过形成分别使一对线34变形的结构,由此能够使从扣环12输入至一对线34的负载分散于该一对线34。由此,能够提高各线34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一对线34移位从而使扣环12在“收纳位置”到“抬起位置”之间移位而构成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单一的线34移位从而使扣环12在“收纳位置”到“抬起位置”之间移位而构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单一的线34中从连接支承块22伸出的部分的连接支承块22侧的端部相对于卡合方向k倾斜等,在朝向卡合方向k的外力被输入至扣环12时,单一的线34中固定有扣环的第一固定部34a与被支承于线引导器36的被支承部34c之间的部位34d朝与卡合方向k交叉的方向位移而构成,从而能够减少从扣环12输入给乘客的负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情况,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