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及客运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267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及客运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客车应急车门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及安装有该应急车门系统的客运车辆。



背景技术:

客车为乘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近年来,客车火灾事故频发,客车上一旦发生火灾,客车自动门的电路系统会被损坏而无法打开,尽管客车上均配备了逃生锤、逃生窗,由于车内人多拥挤,且老幼妇女儿童也往往占很大的比例,乘客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很难打开客车逃生窗逃生,因而造成了一次一次的悲剧。

目前常见的客车逃生窗有以下几种:

(1)逃生锤:逃生锤是最常见的客车救援工具,但其砸击时需要较大的力气,且需要砸破车窗的四个角才能逃生,而砸碎的玻璃渣会散落到车窗内外一地,车窗上也会余留一些玻璃片,乘客在逃生时,且需要从车窗钻出跳下客车很容易刮破身体。

(2)上翻式逃生窗:其特点是开窗后逃生空间比较大,打开也比较方便,缺点是推开后没有支撑杆定位,一旦放手就会自动合上,在紧急逃生时很不方便。

(3)推拉式逃生窗:推拉式逃生窗打开比较方便,但即便是在窗体完全打开的情况下,车窗面积依然很小,影响逃生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应急车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逃生窗逃生不方便易造成踩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包括安装于客车尾部的应急车门,在所述应急车门与客车车厢内的最后一排座椅之间留有紧急疏散分散空间,并设有将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与所述车厢内的乘客区隔离的并能够快速打开的横向防护隔离带,在最后一排座椅中反向设有一个供成人专坐用于应急时能够快速打开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及所述应急车门的成人专用座椅。

进一步地,在所述客车车厢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的立柱,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一端与其中的一个所述立柱铰接,其另一端通过一能够绕另一个所述立柱水平旋转的横向抓手连接,并在另一个所述立柱上设有能够上下旋转使所述横向抓手约束稳固而使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紧固或使横向抓手约束解除而使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松开的所述横向抓手的纵向约束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应急车门为底部与所述客车的底盘铰接并能向下翻转呈钝角打开的翻转式应急门,在所述应急车门顶部设有与所述客车车厢铰接并通过旋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应急车门的应急门栓。

进一步地,所述应急车门为能够伸长或缩短的伸缩门。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与所述应急车门之间的用于平时防止应急门栓旋转的门栓防旋转装置,所述防旋转装置包括一门栓约束带,所述门栓约束带的一端分叉并分别连接于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应急门栓的上下两端,所述门栓约束带的另一端沿所述应急门顶部、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顶部及另一个所述立柱向下延伸至所述横向抓手的底部,所述门栓约束带的另一端设有将所述门栓约束带拉紧的约束带固定球,所述约束带固定球在平时通过所述横向抓手及所述纵向约束装置约束,在应急时随着人力旋转所述纵向约束装置推开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使所述横向抓手松开,所述约束带固定球约束解除,所述门栓防旋转装置失效,可用人力旋转打开所述应急门栓。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为横向防护链条,所述横向防护链条为三条,所述约束带固定球对应的为三个。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应急车门内侧用于应急时推开所述应急车门的应急门助推装置,所述应急门助推装置包括垂直于所述应急车门中上部且在正常时被压缩约束的弹簧,所述弹簧的远离所述应急车门的一端与固定于所述客车的车厢顶部的弹簧固定支座板固定连接,其靠近所述应急车门的一端设有在所述弹簧解除约束时能够被所述弹簧向外顶推使所述应急门打开的顶推结构,所述弹簧通过连接于所述弹簧固定支座板和所述顶推结构之间的约束绳约束压缩于所述弹簧固定支座板与所述顶推结构之间,所述顶推结构通过软绳与所述客车的车顶连接,还包括一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所述应急门栓的下端连接,其另一端下垂至所述约束绳的下方并设有应急时随所述应急门栓转动而向上提起割断所述约束绳使所述弹簧解除约束的切割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置于与所述客车顶部连接的保护筒内。

进一步地,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的宽度为30-40cm。

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急车门安装于客车的尾部,在应急车门与客车车厢内的最后一排座椅之间留有紧急疏散分散空间,并设有将紧急疏散分散空间与车厢内的乘客区隔离的能够快速打开的横向防护隔离带,在应急状态时,坐在最后一排座椅中反向成人专用座椅上的成人可快速打开横向防护隔离带及应急车门,乘客可沿统一的向后的方向顺利逃生,并可通过紧急疏散分散空间分散缓冲拥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逃生窗设置在客车中部,而使乘客从两个方向向逃生窗逃生造成拥挤堵塞而发生踩踏悲剧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运车辆,在客运车辆尾部安装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客运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打开方便、快速,且逃离出口宽,逃生通道能够畅通,大大提高逃生的效率,避免悲剧发生,应用但不限于汽车、电车、悬挂式、跨坐式交通客运车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横向抓手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横向抓手的纵向约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应急门助推装置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应急门助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应急车门外观正面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应急车门打开3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应急车门打开9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应急车门打开135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成人专用座椅;2-紧急疏散分散空间;3-立柱;4-约束带固定球;5-纵向约束装置;6-门栓约束带;7-应急门栓;8-弹簧;9-应急车门;10-横向防护隔离带;11-车厢;12-横向抓手;13-弹簧固定支座板;14-软绳;15-保护套;16-连接绳;17-顶推结构;18-切割结构;19-保护筒;20-防护绳;21-尾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进行说明。所述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包括安装于客车尾部的应急车门9,在所述应急车门9与客车车厢11内的最后一排座椅之间留有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并设有将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与所述车厢11内的乘客区隔离的并能够快速打开的横向防护隔离带10,在最后一排座椅中反向设有一个供成人专坐用于应急时能够快速打开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及所述应急车门9的成人专用座椅1。

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急车门9安装于客车的尾部,在应急车门9与客车车厢11内的最后一排座椅之间留有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并设有将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与车厢11内的乘客区隔离的并能够快速打开的横向防护隔离带10,在应急状态时,坐在最后一排座椅中反向成人专用座椅1上的成人可快速打开横向防护隔离带10及应急车门9,乘客可沿统一的向后的方向顺利逃生,并可通过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分散缓冲拥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逃生窗设置在客车中部,而使乘客从两个方向向逃生窗逃生造成拥挤堵塞而发生踩踏悲剧的问题。其中,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用于应急时疏散缓冲拥挤的乘客,横向防护隔离带10将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与乘客区隔离,避免平时乘客进入而误操作打开后面的应急车门9。

在这里,反向设置的成人专用座椅1与横向防护隔离带10之间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以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顺利的打开横向防护隔离带10,进而打开应急车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客车车厢1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的立柱3,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一端与其中的一个所述立柱3铰接,其另一端通过一能够绕另一个所述立柱3水平旋转的横向抓手12连接,并在另一个所述立柱3上设有能够上下旋转使所述横向抓手12约束稳固而使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紧固或使所述横向抓手解除约束而使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松开的所述横向抓手的纵向约束装置5。其中,图2示出了横向抓手12与横向防护隔离带10的位置图,横向抓手12用于在平时时约束横向防护隔离带10,横向抓手12能够绕立柱3转动,并通过纵向约束装置5约束,应急状态时,向下旋转纵向约束装置5时,横向抓手松开,使横向防护隔离带10掉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至图9,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应急车门9为底部与所述客车的底盘铰接并能向下翻转呈钝角打开的翻转式应急门,在所述应急车门9顶部设有与所述客车车厢11铰接并通过旋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应急车门9的应急门栓7。其中,图7示出的是应急车门打开到30度时的结构图,图8示出的是应急车门打开到90度时的结构图,图9示出的是应急车门打开到135度时的结构图,当应急车门打开至135度时,能够使乘客逃生更加顺利。其中,应急车门可以为通过与其铰接的应急翻转踏步装置翻转。

另外,应急车门的两侧还设有多根防护绳20,随着应急车门的打开而展开,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乘客从两侧掉落。

进一步地,参阅图9,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应急车门9为能够伸长或缩短的伸缩门,从图9可以看出,当应急车门9打开时,如果门体较短,则应急车门9打开后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差或者形成陡坡,惊慌失措逃生的人群很容易滚落形成踩踏,因此,通过伸缩,可以连通应急车门与地面或形成缓坡,使乘客顺利逃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4至图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设于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与所述应急车门9之间的用于平时防止应急门栓旋转的门栓防旋转装置,所述门栓防旋转装置包括一门栓约束带6,所述门栓约束带6的一端分叉并分别连接于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应急门栓7的上下两端,所述门栓约束带6的另一端沿所述应急门顶部、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顶部及另一个所述立柱3向下延伸至所述横向抓手12的底部,并在该端设有将所述门栓约束带6拉紧的约束带固定球4,所述约束带固定球4在平时时通过所述横向抓手12与纵向约束装置5约束,在应急时随着人力旋转所述纵向约束装置5推开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使所述横向抓手12松开,所述约束带固定球4约束解除,所述约束带固定球4约束解除后,所述门栓防旋转装置失效,可用人力旋转打开所述应急门栓7。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为横向防护链条,所述横向防护链条为三条,所述约束带固定球4对应的为三个,其中,所述门栓约束带6的另一端沿所述应急门顶部、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顶部及另一个所述立柱3向下延伸至各所述横向抓手12的底部,并在应急时随着人力旋转所述纵向约束装置5推开所述横向防护隔离带10使所述横向抓手12松开,所有的所述约束带固定球4约束解除。相应的,横向抓手为横向链条抓手。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4及图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设于所述应急车门9内侧用于应急时推开所述应急车门9的应急门助推装置,所述应急门助推装置包括垂直于所述应急车门9中上部且在正常时被压缩约束的弹簧8,所述弹簧8的远离所述应急车门9的一端与固定于所述客车的车厢11顶部的弹簧固定支座板13固定连接,其靠近所述应急车门9的一端设有在所述弹簧8解除约束时能够被所述弹簧8向外顶推使所述应急门打开的顶推结构17,所述弹簧8通过连接于所述弹簧固定支座板13和所述顶推结构17之间的约束绳约束压缩于所述弹簧固定支座板13与所述顶推结构17之间,所述顶推结构17通过软绳14与所述客车的车顶连接,还包括一连接绳16,所述连接绳16的一端与所述应急门栓7的下端连接,其另一端下垂至所述约束绳的下方并设有应急时随所述应急门栓7转动而向上提起割断所述约束绳使所述弹簧解除约束的切割结构18。当应急门栓7被门栓约束带6拉动旋转时,连接绳16随着旋转向上提起,将约束绳割断,弹簧失去约束向外弹出,将弹力传递给顶推结构17使顶推结构17顶开应急车门9,至此,只需成人转动纵向约束装置5,然后旋转应急门栓7,即可实现应急车门9自动打开,为乘客逃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弹簧8置于与所述客车顶部连接的保护筒19内。对弹簧8起到保护的作用,其中,保护筒19通过软绳14与客车连接。另外,连接绳16也穿于保护套15内,避免连接绳16受到磕碰割断。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紧急疏散分散空间2的宽度为30-40c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客运车辆,在客运车辆尾部安装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客车应急车门系统。其中本发明提供的客运车辆,可广泛应用于但不限于汽车、电车、悬挂式、跨坐式交通客运车辆。

本发明提供的客运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打开方便、快速,且逃离出口宽,逃生通道能够畅通,大大提高逃生的效率,避免悲剧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