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174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中位于乘客前面的安全气囊。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以下这种安全气囊,其用于防止乘客与例如防震垫或中央装饰板等结构发生碰撞,并且进一步防止在发生车辆斜向碰撞时因头部的转动而损伤颈部或大脑。



背景技术:

随着对除车载功能和便利性之外的乘客安全性关注的增加,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保护乘客的、与安全相关的设备的重要性也在增大。在用于保护乘客的安全设备中,安全气囊系统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分散对乘客的冲击力的最基本的保护系统。

位于乘客前面的前侧安全气囊用于防止乘客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与车辆内的各种结构直接碰撞,并且还可用于阻挡从外部传递的冲击能。

然而,传统的安全气囊存在的问题在于,在车辆发生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利用这些安全气囊不能充分地保护乘客。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乘客直接与中央装饰板碰撞,或因为乘客的头部沿着且偏离展开的安全气囊的表面滑动而使乘客的颈部和脑部受到伤害。

前述内容用于帮助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背景,并不应被认为是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发生车辆斜向碰撞的情况下,防止出现如下情况的前侧安全气囊,即发生乘客头部与中央装饰板等直接发生碰撞,或者由于头部沿着且偏离安全气囊的表面滑动而使乘客的头部或颈部受伤的情况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垫,其包括前板和后板,在该前板和后板上安全地接收乘客;安全气囊壳体,该安全气囊垫安装在安全气囊壳体中,并且后板附着于安全气囊壳体;第一板系绳,其沿垂直方向布置在安全气囊垫内,连接安全气囊壳体与前板;以及第二板系绳,其沿垂直方向布置在安全气囊垫内,连接安全气囊壳体与前板,其中,第二板系绳的从安全气囊壳体至前板的长度,被配置成大于第一板系绳的从安全气囊壳体至前板的长度。

第一板系绳可连接至前板的中央部。

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板系绳和第二板系绳,其中,第二板系绳可被布置成比第一板系绳更靠近前板的外边缘设置。

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板系绳和第二板系绳,其中,第一板系绳和第二板系绳可以在前板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布置,并且第一板系绳布置在最外侧。

第一板系绳和第二板系绳均被配置成,以连接于安全气囊壳体的部分为中心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扇形,并且其中扇形的圆弧部分连接至前板。

第一板系绳的圆弧的长度可被配置成大于第二板系绳的圆弧的长度。

第一板系绳的圆弧部分可包括朝向安全气囊壳体凹进的中央部。

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通孔,布置在第一板系绳和第二板系绳中,以在安全气囊垫的整个宽度上形成中空部;以及水平系绳,具有穿过通孔并且固定至安全气囊垫的左端和右端。

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通气孔,设置在安全气囊垫的侧表面上;盖,用于打开和关闭通气孔;以及通气绳,一端连接至盖,另一端连接至前板的中央部,并以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盖关闭通气孔的方式设置。

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使前板的两端互相连接的屏障板。

安全接收部凹进到第一板系绳的中央侧,该安全接收部形成在第一板系绳的安全气囊壳体侧的下侧,并可与安全接收部的位置相对应的后板相结合。

如上所述,在发生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展开期间,乘客的头部接触安全气囊垫的前板的中央部的凹部,从而防止头部沿着且偏离安全气囊的表面滑动,从而防止头部与例如中央装饰板的结构直接发生碰撞。

此外,即使在儿童处于不稳定或不安全的就座状态时,也能够借助形成在安全气囊垫下侧的安全接收部,来防止安全气囊垫撞击儿童的头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俯视图;

图3至图5是根据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优选实施例或受优选实施例限定。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和图4是示出以第一和第二板系绳(paneltether)为中心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以及图5是示出当儿童处于异常就座状态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前侧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垫100,其包括前板(frontpanel)101和后板(rearpanel)103,在碰撞期间在该前板和后板上安全地接收乘客;安全气囊壳体600,安全气囊垫100安装在该安全气囊壳体600中,并且安全气囊垫100的后板103附着至该安全气囊壳体600;第一板系绳201,沿垂直方向设置在安全气囊垫100内并且连接安全气囊壳体600与安全气囊垫100的前板101;以及第二板系绳203,沿垂直方向设置在安全气囊垫100内,并且连接安全气囊壳体600与前板101,其中,第二板系绳203的从安全气囊壳体600至前板101的长度被配置成,大于第一板系绳201的从安全气囊壳体600至前板101的长度。

第一板系绳201可连接于相对于前板1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可设置多个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其中,第二板系绳203可被布置成比第一板系绳201更靠近前板101的外边缘。

参考图1,安全气囊垫100按以下方式被配置,以使得在展开时,前板101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凹形,并且前板的外侧被形成为按照附图标记109所示的方式突出。这是因为连接至前板101的中央部的第一板系绳201被配置成短于连接至外侧的第二板系绳203。

在这种情况下,当车辆经历斜向碰撞时,在前板101的中央接收乘客的头部,并且前板101的外侧处的突出部109用作防止乘客头部沿着且偏离安全气囊垫100滑动的壁。因此,可防止乘客的头部与例如中央装饰板或防震垫等车辆结构直接碰撞,并可防止因乘客头部的转动而使颈部受伤。

参考图3,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可被配置成,以连接至安全气囊壳体600的部分为中心,沿垂直方向扩展的扇形,其中,扇形的圆弧部分连接至前板101。第一板系绳201的圆弧的长度可被配置成大于第二板系绳203的圆弧的长度。

第一板系绳201的圆弧的长度被配置成大于第二板系绳203的圆弧的长度,以便在安全气囊垫100展开时,前板101的中央部的高度大于前板101的突出部109的高度。这提供了足够的区域,以便在发生车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保护乘客的头部和上部身体。

由第二板系绳203形成的前板101的外突出部109的高度,不必与前板101的中央部的高度一样大,这是因为乘客的上部身体被承载在朝向中央装饰板的对角线方向上。因此,第二板系绳203的圆弧的长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一板系绳201的圆弧的长度,因此可减小安全气囊垫100的总体积。

可设置多个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其中,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可以在前板101的整个宽度上交替布置,并且其中第一板系绳201布置在前板101的最外侧。

当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交替布置,然后与前板101组合时,前板101被配置成如图2所示的浮雕(embossed)形状。在这种构造中,即使乘客的上部身体被承载在朝向中央装饰板的对角线方向上,乘客的头部也能够埋在形成于前板101上的槽中,从而防止乘客的头部与中央装饰板等结构发生直接碰撞。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板系绳201的圆弧部可被配置成,使得其中央部朝向安全气囊壳体凹进。第一板系绳201的圆弧部分的中央部209是与接收乘客头部的位置相对应的点。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圆弧的中央部被形成为凹进。这是为了减少安全气囊缓冲垫100朝向乘客的展开量,从而防止出现乘客的面部以足以损伤乘客颈部的力撞击安全气囊垫100的情况。

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通孔205,分别设置在第一板系绳201和第二板系绳203中,以便在安全气囊垫100的整个宽度上形成中空部;以及水平系绳300,具有穿过通孔205并且分别固定至安全气囊垫100的外边缘的左端和右端。

可以借助水平系绳300,通过调节在安全气囊垫100的宽度方向上展开的程度,来优化安全气囊垫100的膨胀体积。此外,即使在承载乘客期间,承载强度高于预期或安全气囊的展开比预期的要慢,水平系绳也可用作防止与防震垫p直接碰撞的预防屏障。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通气孔105,设置在安全气囊垫100的侧表面上;盖107,用于打开和关闭通气孔105;以及通气绳400,其一端连接至盖107,另一端连接至前板101的中央部,并且以在展开安全气囊时盖107关闭通气孔105的方式设置。

当在前板101的中央部承载乘客时,通气绳400被松开,因此随着盖107打开,通气孔105也被打开。在这种构造中,在安全气囊垫100上承载乘客之后,能够调节安全气囊垫100的内部压力,从而减少传递至乘客的冲击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前侧安全气囊还可包括将前板101的朝向乘客突出的两端互连的屏障板(screenpanel)500。

屏障板500防止前板101外侧上的突出部109沿着安全气囊垫100的宽度方向过度膨胀,使得当沿着倾斜方向承载乘客的头部时,能够首先通过未承载头部的位置的相反侧上的突出部109来提供支撑力。

当安全气囊在儿童等直接接触防震垫p的异常就座状态下展开时,会出现在安全气囊垫100的展开压力作用下直接撞击儿童头部的危险情况。

因此,在本发明中,如图3至图5所示,朝向第一板系绳201的中央凹进的安全接收部207设置在第一板系绳201的安全气囊壳体600侧的下侧处,并且安全接收部207和后板103彼此结合,使得在安全气囊垫100下方形成凹形空间。

由于处于异常就座状态的儿童的头部能够被布置在这样的空间中,因此即使安全气囊垫100朝向儿童头顶展开,也能够防止安全气囊垫100直接撞击儿童的头部。

尽管已经关于具体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