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踏板组件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13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车用踏板组件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辅助乘客上下车的车用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踏板组件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乘车出行,很多机动车上都设置有辅助乘客上下车的配件。例如:为了方便轮椅上下车,设置有斜面踏板;为了方便老年、孕妇或儿童上下车,设置有梯式踏板。

然而,现有的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都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功能单一,若想使得机动车能够同时实现斜面踏板上下轮椅的功能,以及梯式踏板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势必就需要将两种踏板都安装在机动车上;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为机动车节省空间。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辅助乘客上下车的车用踏板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踏板组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辅助乘客上下车的车用踏板存在的功能单一,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包括滑轨、支撑架、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铰接板。

其中,所述滑轨设置在车辆本体的底盘上的空腔内,且所述滑轨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滑轨位于所述空腔的开口处的一端在所述车辆本体的车门关闭时与所述车门抵接;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空腔的深处的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支撑架铰接;所述滑块还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轨与所述车门抵接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滑块的移动。

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均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铰接板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板块铰接;所述第一板块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重合,所述第一板块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时与所述第二板块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贴合设置,所述第二板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设置有所述滑块的一端重合;所述第一板块包括搭接部和悬置部,所述搭接部和所述悬置部分别位于所述铰接板与所述第一板块连接处的两侧;所述搭接部在所述第一板块转动到所述底盘的底部时与所述底盘的底部搭接,所述悬置部在所述第一板块绕所述铰接板转动到所述底盘的底部时悬空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踏板组件还包括两个护板,两个所述护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两侧,且所述护板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两个所述护板均用于阻挡位于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上的轮椅。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踏板组件还包括多个铰接杆;多个所述铰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护板铰接;两个所述铰接杆均位于竖直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踏板组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用于盖合所述空腔位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车门侧的开口;所述盖板与位于所述空腔的上部的所述底盘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还与所述底盘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块的搭接部设置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底盘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为两条,且两条所述滑轨平行设置;两条所述滑轨分别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内侧横向支架、外侧横向支架和两根纵向支架;所述内侧横向支架与所述外侧横向支架平行设置,所述滑块与所述内侧横向支架铰接,所述外侧横向支架与所述铰接板铰接;两根所述纵向支架平行设置,且两根所述纵向支架分别与两条所述滑轨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板块、所述第二板块和所述铰接板均为矩形结构件;所述第一板块包括铰接轴和相对的两条第一纵棱边,所述铰接轴与所述第一纵棱边垂直,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搭接部和所述悬置部之间,两根所述第一纵棱边均与所述纵向支架平行;所述第二板块包括两条相对的第二纵棱边,两条所述第二纵棱边均与所述纵向支架平行;所述铰接板包括两条横棱边,两条所述横棱边分别与所述外侧横向支架远离所述滑块的端部和所述铰接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块上还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板块铰接。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上述车用踏板组件,还包括车辆本体。

其中,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底盘和车门;所述底盘上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开口端在所述车门关闭时与所述车门抵接;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且所述滑轨还与所述底盘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分析其结构可知:上述车用踏板组件主要由滑轨、支撑架、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铰接板组成;其中,滑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支撑架靠近空腔的最深处的一端(即与空腔的开口端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滑块;第一板块包括搭接部和悬置部。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可知:滑轨设置在车辆本体的底盘上的空腔内,且与底盘连接;以使得滑轨的位置能够固定,并使得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能够在不使用时隐藏在底盘内。支撑架与滑轨滑动连接,以使得支撑架能够相对滑轨滑动,并从底盘的空腔内移出;同时,将滑轨位于空腔的开口处的一端在车辆本体上的车门关闭时与车门抵接,以使得支撑架在拉出空腔内后,能够正对车门,以起到踏板的作用。为了实现对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定位,将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均与支撑架连接;当支撑架延滑轨被完全从空腔内拉出时,设置在滑轨上的限位部就会与设置在支撑架上的滑块相互接触,此时,限位部会对滑块产生阻挡,以防止支撑架脱离滑轨,即阻止支撑架继续向空腔外移动;同时,将滑块与支撑架相互铰接设置,如此,支撑架的伸出端就能够依据需要放置到地面,使得位于支撑架上的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能够形成斜坡,进而,轮椅就能够沿斜坡上下车。当支撑架全部位于空腔内时,以及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斜面踏板使用时,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均覆盖在支撑架上形成一个大的板块,且此时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相近的一端贴合设置,以保证两者之间的缝隙足够小,防止轮椅在经过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相接的位置时卡在两者之间的缝隙中;而且,第二板块靠近滑块的一端还与支撑架设置有滑块的一端重合设置,以使得轮椅在脱离第二板块到达车辆本体上的过程中,间隙足够小。

另外,第一板块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且铰接板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远离滑块的一端和第一板块铰接;当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梯式踏板使用时,可将第一板块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拆卸,然后拉动第一板块,使得第一板块与支撑架分离;在拉动第一板块的过程中,第一板块会带动铰接板绕支撑架远离滑块的一端转动,同时,第一板块还会绕其与铰接板铰接的轴线转动,直到第一板块转动到车辆本体的底盘的底部。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板块与铰接板铰接的轴线的两侧分别定义为搭接部和悬置部;当第一板块转动到底盘的底部时,搭接部会与底盘的底部搭接,而悬置部则会悬空设置以作为一个阶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或儿童上下车。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能够通过改变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来分别实现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的功能,进而,达到了既能满足轮椅上下车的需求又能满足行动不便的人群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因两种功能采用一个结构便可实现,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节省了车辆本体的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其主要由上述车用踏板组件以及车辆本体组成;其中,车辆本体包括有底盘和车门,并在底盘上开设有开口正对车门位置的空腔;车用踏板组件中的滑轨设置在空腔内,且与底盘连接。

显然,本发明提供的机动车具有上述车用踏板组件的所有优点,能够通过改变车用踏板组件中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来分别实现其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的功能,进而,达到了既能满足轮椅上下车的需求又能满足行动不便的人群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因两种功能采用一个结构便可实现,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节省了车辆本体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斜面踏板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梯式踏板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梯式踏板使用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与车辆本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机动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滑轨;2-支撑架;21-内侧横向支架;22-外侧横向支架;23-纵向支架;3-第一板块;31-搭接部;32-悬置部;33-限位销;34-第一纵棱边;35-铰接轴;36-把手;4-第二板块;41-第二纵棱边;5-铰接板;51-横棱边;6-护板;61-铰接杆;7-车辆本体;71-底盘;72-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车用踏板组件,包括滑轨1、支撑架2、第一板块3、第二板块4和铰接板5。

其中,所述滑轨1设置在车辆本体7的底盘71上的空腔内,且所述滑轨1与所述底盘71连接;所述滑轨1位于所述空腔的开口处的一端在所述车辆本体7的车门72关闭时与所述车门72抵接;所述支撑架2靠近所述空腔的深处的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支撑架2铰接;所述滑块还与所述滑轨1滑动连接;所述滑轨1与所述车门72抵接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滑块的移动。

所述第一板块3和所述第二板块4均与所述支撑架2连接;所述第一板块3与所述支撑架2可拆卸连接,所述铰接板5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2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板块3铰接;所述第一板块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重合,所述第一板块3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板块3与所述支撑架2连接时与所述第二板块4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贴合设置,所述第二板块4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设置有所述滑块的一端重合;所述第一板块3包括搭接部31和悬置部32,所述搭接部31和所述悬置部32分别位于所述铰接板5与所述第一板块3连接处的两侧;所述搭接部31在所述第一板块3转动到所述底盘71的底部时与所述底盘71的底部搭接,所述悬置部32在所述第一板块3绕所述铰接板5转动到所述底盘71的底部时悬空设置。

分析上述车用踏板组件的主要结构可知:上述车用踏板组件主要由滑轨1、支撑架2、第一板块3、第二板块4和铰接板5组成;其中,滑轨1靠近车门7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支撑架2靠近空腔的最深处的一端(即与空腔的开口端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滑块;第一板块3包括搭接部31和悬置部32。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可知:滑轨1设置在车辆本体7的底盘71上的空腔内,且与底盘71连接;以使得滑轨1的位置能够固定,并使得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能够在不使用时隐藏在底盘71内。支撑架2与滑轨1滑动连接,以使得支撑架2能够相对滑轨1滑动,并从底盘71的空腔内移出;同时,将滑轨1位于空腔的开口处的一端在车辆本体7上的车门72关闭时与车门72抵接,以使得支撑架2在拉出空腔内后,能够正对车门72,以起到踏板的作用。为了实现对第一板块3和第二板块4的定位,将第一板块3和第二板块4均与支撑架2连接;当支撑架2延滑轨1被完全从空腔内拉出时,设置在滑轨1上的限位部就会与设置在支撑架2上的滑块相互接触,此时,限位部会对滑块产生阻挡,以防止支撑架2脱离滑轨1,即阻止支撑架2继续向空腔外移动;同时,将滑块与支撑架2相互铰接设置,如此,支撑架2的伸出端就能够依据需要放置到地面,使得位于支撑架2上的第一板块3和第二板块4能够形成斜坡,进而,轮椅就能够沿斜坡上下车。当支撑架2全部位于空腔内时,以及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斜面踏板使用时,第一板块3和第二板块4均覆盖在支撑架2上形成一个大的板块,且此时第一板块3与第二板块4相近的一端贴合设置,以保证两者之间的缝隙足够小,防止轮椅在经过第一板块3和第二板块4相接的位置时卡在两者之间的缝隙中;而且,第二板块4靠近滑块的一端还与支撑架2设置有滑块的一端重合设置,以使得轮椅在脱离第二板块4到达车辆本体7上的过程中,间隙足够小。

另外,第一板块3与支撑架2可拆卸连接,且铰接板5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2远离滑块的一端和第一板块3铰接;当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梯式踏板使用时,可将第一板块3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处进行拆卸,然后拉动第一板块3,使得第一板块3与支撑架2分离;在拉动第一板块3的过程中,第一板块3会带动铰接板5绕支撑架2远离滑块的一端转动,同时,第一板块3还会绕其与铰接板5铰接的轴线转动,直到第一板块3转动到车辆本体7的底盘71的底部。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板块3与铰接板5铰接的轴线的两侧分别定义为搭接部31和悬置部32;当第一板块3转动到底盘71的底部时,搭接部31会与底盘71的底部搭接,而悬置部32则会悬空设置以作为一个阶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或儿童上下车。

因此,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能够通过改变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来分别实现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的功能,进而,达到了既能满足轮椅上下车的需求又能满足行动不便的人群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因两种功能采用一个结构便可实现,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节省了车辆本体的空间。

有关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以及技术效果如下:

参见图4,为了防止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作为斜面踏板使用时,轮椅因偏离踏板从两侧跌落的风险发生,在支撑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护板6,并将护板6与支撑架2连接;如此,分布在支撑架2两侧的护板6就能在轮椅发生偏离时起到对轮椅的阻挡作用,防止其从两侧跌落。

进一步的,为了节省支撑架2进入空腔内所占用的空间,在支撑架2与护板6之间设置有多个铰接杆61;当需要使用时,可将其拉起,使其成为斜面踏板两侧的挡护结构,当无需使用时,就可以将其收起,即将其与支撑架2贴合在一起,以节省占用空间。

另外,在车辆本体7上的空腔的开口处设置有盖板,并将该盖板与位于空腔上部的底盘71铰接;这样,盖板就可以在本实施例一作为斜面踏板或阶梯踏板工作时,自由端搭接在支撑架2上,这样,就可以使得盖板覆盖支撑架2与车辆本体7的底盘71之间的间隙,更加便于轮椅上下车;在支撑架2全部位于空腔内时,盖板可转动到空腔的开口处,并将空腔的开口扣上,以保护处于空腔内的零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加美观。

优选的,可将盖板与底盘71之间进行卡扣连接;卡扣连接是一种可拆卸连接,当盖板需要封闭空腔的开口时,可以将盖板与底盘71之间连接上,以加固盖板的稳定性;当盖板需要打开,以使得支撑架2能够移出空腔时,可以将盖板与底盘71之间的卡扣连接处进行拆卸,非常方便。

参见图3,为了加固本实施例一作为阶梯踏板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在第一板块3的搭接部31上设置有限位销33,并将限位销33与底盘71的底板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当第一板块3与支撑架2连接在一起时,限位销33与底盘71之间就无需连接,可对其进行忽略;当第一板块3的搭接部31与车辆本体7的底盘71的底部搭接时,可将限位销33与底盘71连接在一起,这样,就使得第一板块3的位置得到了更好的固定,减小了因其活动导致事故发生的几率。

优选的,为了保证支撑架2在滑轨1上滑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节省滑轨1的制造成本;将滑轨1设置为两条,并将两条滑轨1平行设置,同时,将两条滑轨1分别与支撑架2的两侧滑动连接。

在支撑架2的具体结构中,包括有内侧横向支架21、外侧横向支架22和两根纵向支架23。内侧横向支架21与外侧横向支架22平行设置,滑块与内侧横向支架21铰接,即内侧横向支架21位于支撑架2靠近空腔深处的一端;外侧横向支架22与铰接板5铰接,即外侧横向支架22与内侧横向支架21相对,且位于支撑架2的端部;两根纵向支架23平行设置,且两根纵向支架23分别与两条滑轨1滑动连接,以实现支撑架2与滑轨1之间的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可将第一板块3、第二板块4和铰接板5均设置为矩形结构件。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板块3上某相对的两条棱边定义为第一纵棱边34,并将第一板块3与铰接板5铰接的轴定义为铰接轴35,将第二板块4上某相对的两条棱边定义为第二纵棱边41,将铰接板5上的某相对的两条棱边定义为横棱边51。第一板块3上的铰接轴35与第一纵棱边34垂直设置,且铰接轴35还位于第一板块3的搭接部31和悬置部32之间,两条第一纵棱边34与纵向支架23平行设置,可使得第一板块3能够与纵向支架23无间隙贴合;这样,第一板块3转动到底盘71的底部时,铰接轴35就会正好位于底盘71的边缘处,而位于铰接轴35一侧的搭接部31就可与底盘71的底部搭接,位于铰接轴35另一侧的悬置部32就可悬置在底盘71的外侧供乘客上下车。第二板块4上的两条第二纵棱边41均与纵向支架23平行,可使得第二板块4与纵向支架23无间隙平行,还可保证第一板块3与第二板块4之间的贴合。铰接板5上的两条横棱边51分别与外侧横向支架22远离滑块的端部和铰接轴35铰接,以实现铰接板5相对支撑架2以及第二板块4的转动。

优选的,为了便于操作,在第一板块3上设置有把手36,且把手36与第一板块3铰接设置;当需要移动支撑架2或转动第一板块3时,可拉动把手36来实现。

实施例二

相应的,参见图6,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二中涉及的车用踏板组件(该车用踏板组件的具体结构不再一一赘述),还同时包括车辆本体7;其中,所述车辆本体7包括底盘71和车门72;所述底盘71上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开口端在所述车门72关闭时与所述车门72抵接;所述滑轨1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且所述滑轨1还与所述底盘71连接(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图1和图5)。

显然,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机动车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车用踏板组件的所有优点,能够通过改变车用踏板组件中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来分别实现其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的功能,进而,达到了既能满足轮椅上下车的需求又能满足行动不便的人群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因两种功能采用一个结构便可实现,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节省了车辆本体的空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用踏板组件及机动车,其克服了传统的辅助乘客上下车的车用踏板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用踏板组件及机动车,能够通过改变车用踏板组件中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来分别实现其斜面踏板和梯式踏板的功能,进而,达到了既能满足轮椅上下车的需求又能满足行动不便的人群踏步上下车的功能;因两种功能采用一个结构便可实现,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节省了车辆本体的空间;具有实用性强,结构稳定等技术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