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3297发布日期:2018-06-30 07:2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供油口和燃料箱之间连通连接的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具有内燃机的汽车等车辆中,设置有用于将供加油枪的喷嘴插入的供油口和蓄积燃料的燃料箱之间连通连续的燃料供给管。此外,近年来,为了使燃料的供给时的利便性提高,目前采用不存在设置于供油口的油箱盖的、所谓的无盖式供油部构造。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无盖式供油部构造,该供油部具有护罩,该护罩呈现大致圆筒状,且安装于车身的外板的护罩安装口。在该护罩内的最靠近车辆下方侧(最低位置)形成有排出孔(排水孔),该排出孔用于将进入到该护罩的内部空间内的水、尘埃等向外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31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采用了无盖式供油部构造的情况下,与以往的有盖式供油部构造相比,供油口的缘部和安装于加油枪的喷嘴的前端部的自动停止传感器的铅垂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变小。

因此,在采用了无盖式供油部构造的情况下,令人担忧的是: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燃料发生逆流而越过内盖,导致燃料进入内盖和外盖之间的空间内。此外,令人担忧的是,进入内盖和外盖之间的空间内的燃料会从排出孔排出到外部。

本发明鉴于上述方面而做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即使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燃料逆流,该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也能够抑制燃料向外部泄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筒部,其具有开口和连接口,该开口供加油枪的喷嘴插入,该连接口与用于向燃料箱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管相连接;挡板机构,其配置于所述筒部的所述开口侧,在所述喷嘴从所述开口插入时,该挡板机构被该喷嘴推压而打开所述开口;排出孔,其形成于所述筒部,用于使该筒部的内部和外部相连通;内径构件,其安装于所述筒部的内径;以及排出孔开闭阀,其用于开闭所述排出孔,所述排出孔开闭阀配置于在所述内径构件的内壁位于车辆最下方侧的配置面,所述配置面由相对于车辆水平面,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连接口侧下降的倾斜面构成,在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开口侧设置有朝向所述开口侧升起的壁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车辆水平面”指的是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一种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即使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燃料逆流,该燃料供给管的供油部构造也能够抑制燃料向外部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油部构造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2的(a)和图2的(b)是用于进行图1所示的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3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供油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的状况的剖视图。

图4的(a)是表示本申请人所提出的对比例中的供油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b)是表示对比例中的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的状况的剖视图。

图5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内径构件的内壁的倾斜面和壁部的局部切缺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逆流的燃料在与壁部接触后,沿着倾斜面向注油管侧流出的状态的放大剖视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供油部构造

12 筒状部(筒部)

14 注油管(燃料供给管)

16 燃料箱

18 供油口(开口)

20 连接口

24 排出孔

26 第1挡板机构(挡板机构)

46 第2挡板机构(另一挡板机构)

48 连接口侧的开口

60 第1内径构件(内径构件)

62 引导部

64 凹部

66 排出孔开闭阀

70 倾斜面(配置面)

72 壁部

N 喷嘴

H 车辆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油部构造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在车辆的规定部位设置有未图示的燃料供油部。该燃料供油部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盖部(未图示)和用于使盖部开闭自如地转动的铰链部(未图示)。盖部利用锁定机构维持盖部的关闭状态,并且利用设置于车室内的解除杆的操作变为锁定解除状态,盖部以铰链部为转动中心进行规定角度的转动,从而自锁定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油部构造10具有:应用于未图示的燃料供油部的筒状部(筒部)12和注油管(燃料供给管)14。筒状部12具有:供油口(开口)18,其呈圆筒状,并且供未图示的加油枪的喷嘴N(参照图2的(a)、图2的(b))插入;以及连接口20,其与用于向燃料箱16供给燃料的注油管14相连。注油管14用于将自筒状部12供给来的燃料向燃料箱16输送。

在筒状部12的沿着轴向的供油口18和连接口20之间,设置有使供油口18和连接口20相连通的内部空间部22。此外,在筒状部12的中间形成有使内部空间部22和外部相连通的排出孔24。该排出孔24由贯通孔形成。排出孔24是用于将进入到筒状部12的内部空间部22内的水、尘埃等排出到外部的构件。

在筒状部12的供油口18侧配置有第1挡板机构(挡板机构)26。该第1挡板机构26是用于在供油时开闭供油口18的构件。例如,如后述那样,在将未图示的加油枪的喷嘴N从供油口18插入时,第1挡板机构26被该喷嘴N的前端推压而将供油口18打开。

第1挡板机构26具有:第1遮板构件28,其用于开闭筒状部12的供油口18;第1铰链部30,其是第1遮板构件28的转动轴;第1弹簧构件32,其卡合固定于第1铰链部30且用于对第1遮板构件28向关闭状态施力。在第1遮板构件28的沿着轴向的前端,设置有与供油口18的下部侧卡合的卡合部42。

第1遮板构件28具有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遮板主体28a,并且能够以配置在遮板主体28a的单侧的第1铰链部30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通过第1遮板构件28的转动动作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其中,该关闭状态是卡合部42与设置于供油口18的下部侧的第1落座部位44抵接而封闭了供油口18的状态,该打开状态是卡合部42自第1落座部位44分开而打开了供油口18的状态。

在筒状部12的连接口20侧配置有第2挡板机构(另一挡板机构)46。该第2挡板机构46是用于在供油时开闭“连接口侧的开口”48的构件。例如,如后述那样,在将未图示的加油枪的喷嘴N(参照图2的(a)等)从供油口18插入时,该喷嘴N的前端推压第2挡板机构46而打开连接口侧的开口48(参照图3的(b))。通过在筒状部12的连接口20侧配置第2挡板机构46,能够可靠地阻止尘埃等进入注油管14、燃料箱16内。

第2挡板机构46具有:第2遮板构件50,其用于开闭连接口侧的开口48;第2铰链部52,其是第2遮板构件50的转动轴;臂部54,其用于将第2遮板构件50和第2铰链部52连接在一起;以及第2弹簧构件56,其卡合固定于第2铰链部52,用于对第2遮板构件50向关闭状态施力。

第2遮板构件50具有密封圈50b和形成有环状台阶部的遮板主体50a。密封圈50b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并且通过与设置在连接口侧的开口48的下部的第2落座部位58抵接来发挥密封作用。

第2遮板构件50设置为能够以配置在遮板主体50a的单侧的第2铰链部52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通过第2遮板构件50的转动动作,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其中,该关闭状态是密封圈50b与设置于连接口侧的开口48的下部的第2落座部位58抵接而将连接口侧的开口48封闭的状态,该打开状态是密封圈50b自第2落座部位58分开而将连接口侧的开口48打开的状态。

图5的(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内径构件的内壁的倾斜面和壁部的局部切缺立体图。

在筒状部12的供油口18和连接口20之间配置有安装于简状部12的内壁的第1内径构件(内径构件)60。在第1内径构件60的内壁设置有一组引导部62、62,该引导部62、62用于将从供油口18插入的喷嘴N的前端向连接口20引导(参照图5的(a))。从侧面观察,各引导部62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参照图1)。

在一组引导部62、62之间形成有凹部64,该凹部64从供油口18的附近部位朝向连接口20侧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并且从供油口18观察为呈细长的带状。凹部64的底面作为用于配置排出孔开闭阀66的配置面发挥作用。在将供油部构造10应用于车辆的状态下,该配置面位于第1内径构件60的内壁且最靠近车辆下方侧的位置(参照后述的图3的(a)、图3的(b)的铅垂上下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排出孔开闭阀66的配置面形成在与筒状部12分开构成的第1内径构件60的内壁,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筒状部12和第1内径构件60一体形成,在该一体形成的构造的内壁设置配置面。在筒状部12和第1内径构件60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一体的筒状部兼具“筒部”和“安装于筒部的内径的内径构件”这两个功能。

此外,该配置面由相对于车辆水平面H(参照图5的(b))而从供油口18侧朝向连接口20侧下降的倾斜面70形成。在该倾斜面70的供油口18侧设置有朝向供油口18侧(车辆铅垂方向的上侧)升起的壁部72。此外,在倾斜面70形成有连通孔74,该连通孔74位于排出孔开闭阀66的下方侧,并且与排出孔24相连通。在图5的(b)中,从供油口18侧朝向注油管14侧下降的倾斜面70的相对于车辆水平面H的倾斜角度θ优选大约3°~5°(θ=3°~5°)。此外,车辆水平面H指的是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在筒状部12的连接口20和排出孔24之间,配置有安装于筒状部12的内壁的第2内径构件76。第2内径构件76形成有连接口侧的开口48和第2落座部位58。此外,在外径侧的筒状部12和内径侧的第2内径构件76之间夹持有注油管14。第2内径构件76兼具将注油管14与连接口20相连接的功能和支承第2挡板机构46的转动轴的支承功能。

在供油口18和排出孔24之间配置有用于开闭排出孔24的排出孔开闭阀66。排出孔开闭阀66具有开闭机构78,该开闭机构78伴随着从供油口18插入的喷嘴N的推压动作而关闭连通孔74(排出孔24)。

开闭机构78具有:转动部82,其借助转动轴80轴支承在彼此相对的一组引导部62、62的(参照图5的(a))的侧壁之间,能够以转动轴80为转动中心转动规定角度;推压部84,其沿着与转动部82大致正交的方向(凹部64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被从供油口18插入的喷嘴N推压;阀芯部86,其从转动部82与推压部84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与推压部84相联动地以转动轴80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以及橡胶或者树脂制的圆板状密封部88,其粘贴于或者固定于面向连通孔74的阀芯部86的壁面。

而且,开闭机构78具有:落座部90,其设置于第1内径构件60且供阀芯部86的圆板状密封部88落座;复位弹簧92,在解除了喷嘴N的推压力时,该复位弹簧92对阀芯部86的圆板状密封部88朝向使圆板状密封部88自落座部90分开的方向施力。复位弹簧92对排出孔开闭阀66朝向变为开阀状态的方向(打开连通孔74的(排出孔24)的方向)施力。此外,在初始状态下,推压部84的前端为从凹部64朝向内部空间部22侧突出以便于容易与喷嘴N卡合的状态(参照图1)。此外,推压部84的轴向的长度比阀芯部86的沿着轴向的长度长。

本实施方式的供油构造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说明该供油构造10的动作和作用效果。图2的(a)和图2的(b)是遵从图1所示的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以下,针对开闭机构78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第1挡板机构26的第1遮板构件28处于关闭状态时,第1挡板机构26的第1弹簧构件32施加使第1遮板构件28落座于第1落座部位44的方向的弹簧力。同时,复位弹簧构件92施加使阀芯部86的圆板状密封部88自落座部90分开的方向(排出孔开闭阀66变为开阀状态的方向)的弹簧力。在供油时以外的通常状态下,借助连通孔74和排出孔24保持内部空间部22和外部相连通的状态。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油时以外的通常状态下,排出孔开闭阀66变为打开状态,从而能够使排出孔24处于打开状态。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常的状态下,能够经由与外部相连通的连通孔74和排出孔24,将进入到内部空间部22内的水、尘埃等排出到外部。

在未图示的加油枪的喷嘴N从供油口18插入时,利用喷嘴N的前端向下方推压第1遮板构件28。如图2的(a)所示,第1遮板构件28抵抗第1弹簧构件32的弹簧力,以第1铰链部30为转动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通过使第1遮板构件28自第1落座部位44分开,第1挡板机构26变为将供油口18打开了的打开状态。

如图2的(b)所示,在供油作业结束而将喷嘴N从供油口18拔出时,第1遮板构件28在第1弹簧构件32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落座于第1落座部位44,返回到原来位置。同时,开闭机构78的阀芯部86和推压部84在复位弹簧92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以转动轴80为转动中心进行逆时针方向的转动,阀芯部86的圆板状密封部88自落座部90分开而使连通孔74的(排出孔24)变为开阀状态。

接下来,针对为了抑制供油时挥发燃料向大气排放而利用具有吸引机构的供油装置供油的情况进行说明,其中,该吸引机构在供油的同时将挥发燃料吸引到加油站的罐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供油时以外的通常时间,连通孔74和排出孔24处于打开的状态(参照图3的(b)),但是在供油时,利用喷嘴N的推压力使排出孔开闭阀66的开闭机构78工作,阀芯部86的圆板状密封部88落座于落座部90,从而变为连通孔74(排出孔24)关闭的闭阀状态(参照图3的(b))。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具有吸引机构的供油装置供油的情况下,利用开闭机构78将连通孔74(排出孔24)保持在关闭的状态,因此,能够适当地避免供油时的挥发燃料的吸引效率的降低,其中,该吸引机构在供油的同时吸引挥发燃料。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确保供油时的负压密封性,同时能够使供油时的挥发燃料的吸引量增大。

图3的(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的(b)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的状况的剖视图,图4的(a)是表示本申请人所提出的对比例中供油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b)是表示对比例中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的状况的剖视图。此外,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功能是利用安装于喷嘴N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自动停止传感器检测燃料来实现的。

此外,在图3的(b)和图4的(b)中,附图标记94表示覆盖喷嘴N的橡胶制的波纹部。此外,在图3的(a)、图3的(b)、图4的(a)以及图4的(b)中,“上下”表示在车辆应用了供油部构造的状态下的铅垂上下方向。

在本申请人所提出的对比例中,除了与本实施方式所配置的排出孔开闭阀66(包含开闭机构78)、倾斜面70以及壁部72相对应的构件以外,均是相同的构造。此外,图5的(b)是表示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逆流的燃料与壁部接触后,沿着倾斜面向注油管侧流出的状态的放大剖视说明图。

在对比例中,如图4的(b)所示,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燃料发生了逆流的情况下,没有用于阻止逆流燃料的屏障,因此逆流的燃料的一部分(参照网点部分)从供油口18向外部泄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b)所示,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了逆流的燃料(参照网点部分),沿着一组引导部62、62之间的凹部64上升,并且与朝向供油口18侧升起的第1内径构件60的壁部72接触。换言之,利用作为屏障的壁部72阻挡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逆流的燃料。

与壁部72接触的燃料在落到与壁部72相连且从供油口18侧朝向连接口20侧下降的倾斜面70上之后,沿着倾斜面70朝向注油管14侧(燃料箱16侧)流出(参照图4的(b))。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供油中的自动停止工作时发生了燃料逆流,也能够利用壁部72和倾斜面70抑制燃料向外部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开闭机构78的排出孔开闭阀66配置在一组引导部62、62之间的凹部64内,因此,能够在喷嘴N插入时没有丝毫阻碍地、稳定地开闭排出孔2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