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2298发布日期:2018-06-12 18:2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涉及铁路供电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列车运行的牵引除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现更普遍使用的就是电力机车做为牵引动力。电力机车是靠受电弓将列车上方电网的电力引到机车上来。在高速运行时受电弓会产生巨大的运行阻力(主要是风阻,因为目前现有技术的受电弓的外形不具备流畅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弓网间的摩耗大维护成本较高,而且接触网易挂上被风卷起的异物,如塑料袋、风筝等,如不及时清理被受电弓刮擦会导致受电弓和接触网损坏,严重时会导致短路甚至引起火灾,严重危害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不足,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取消受电弓,降低风阻;

目的之二是减小供电系统的维护成本;

目的之三是避免接触网被异物缠绕带来的风险;

目的之四是提高不平顺路段的通过速度,提高列车运行效率;

目的之五是不再使机车负荷过重,安全容余性强,运行途中若其中某一处损坏,列车仍可继续运行。

一、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

1、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包括:上弹簧座1、弹簧2、下弹簧座3、车轮4、轴箱5、钢轨6、轨枕7、空气减震器8、转向架架构9、电缆10、次级线圈11、悬吊杆12、吊杆座13、初级线圈14、轮轴15、抱轴套16、轴箱拉杆座18、轴箱拉杆20、机车车体31、电池组32、客车车体35;

其特征在于:

次级线圈11外形为长方体形,一端上部连接有抱轴套16,另一端上部连接有吊杆座13;

次级线圈11位于车辆底架下;

次级线圈11一端通过抱轴套16连接车轮轴15,另一端通过吊杆座13连接线圈吊杆12;

初级线圈14在轨枕7上,位于平行的钢轨6之间的中心线位置。

2、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为相同的绕组。

3、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外部均罩有外壳。

4、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外部罩有金属外壳。

5、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的外壳侧壁为塑料材料。

二、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的应用

1、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的应用,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包括:上弹簧座1、弹簧2、下弹簧座3、车轮4、轴箱5、钢轨6、轨枕7、空气减震器8、转向架架构9、电缆10、次级线圈11、悬吊杆12、吊杆座13、初级线圈14、轮轴15、抱轴套16、轴箱拉杆座18、轴箱拉杆20、机车车体31、电池组32、客车车体35;

次级线圈11外形为长方体形,一端上部连接有抱轴套16,另一端上部连接有吊杆座13;

次级线圈11位于车辆底架下;

次级线圈11一端通过抱轴套16连接车轮轴15,另一端通过吊杆座13连接线圈吊杆12;

初级线圈14在轨枕7上,位于平行的钢轨6之间的中心线位置。

现有技术供电系统的应用为:列车运行至分相绝缘器位置时,第一步切断牵引电机、劈相机、通风机等用电设备;第二步切断客车供电;第三步断开主断路器;第四步等待列车以惯性滑过无电区;第五步闭合主断路器;第六步闭合客车供电;第七步闭合牵引电机、劈相机、通风机等用电设备;第八步恢复正常行驶;

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向初级线圈14通电;

第二步,机车在机务段内充电;

第三步,等机车充满电后,利用自身电池行驶至车站,与车辆连挂;

第四步,初级线圈14通电形成磁场后,向车辆的次级线圈11供电,使车辆得到所需的电力得到供应;

第五步,车辆向机车提供电源,分别为电池组32充电和提供牵引电源;

第六步,列车正常运行;

第七步,到达终点站后,机车与车辆分离,利用自身电池行驶回机务段。

有益效果

1、可省略接触网,完全消除了弓网摩擦,节约维护成本;

2、取消受电弓减少运行阻力;

3、防止被风吹挂到接触网上的异物打坏受电弓危害行车安全;

4、不再使机车负荷过重,安全容余性强,运行途中若其中某一处损坏,列车仍可继续运行。

5、安装简便,低处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列车与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位置图

图2:转向架侧视图

图3:A-A剖视图

图4:B-B剖视图

图5:轨道与一次绕组位置示意俯视图

图中:1上弹簧座、2弹簧、3下弹簧座、4车轮、5轴箱、6钢轨、7轨枕、8空气减震器、9转向架架构、10电缆、11次级线圈、12悬吊杆、13吊杆座、14初级线圈、15轮轴、16抱轴套、18轴箱拉杆座、20轴箱拉杆、31机车车体、32电池组、35客车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包括:上弹簧座1、弹簧2、下弹簧座3、车轮4、轴箱5、钢轨6、轨枕7、空气减震器8、转向架架构9、电缆10、次级线圈11、悬吊杆12、吊杆座13、初级线圈14、轮轴15、抱轴套16、轴箱拉杆座18、轴箱拉杆20、机车车体31、电池组32、客车车体35;

其特征在于:

次级线圈11外形为长方体形,一端上部连接有抱轴套16,另一端上部连接有吊杆座13;

次级线圈11位于车辆底架下;

次级线圈11一端通过抱轴套16连接车轮轴15,另一端通过吊杆座13连接线圈吊杆12;

初级线圈14在轨枕7上,位于平行的钢轨6之间的中心线位置。

2、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为相同的绕组。

3、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外部均罩有外壳。

4、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外部罩有金属外壳。

5、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次级线圈11与初级线圈14的外壳侧壁为塑料材料。

实施例2

1、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的应用,车辆下挂式感应供电装置,包括:上弹簧座1、弹簧2、下弹簧座3、车轮4、轴箱5、钢轨6、轨枕7、空气减震器8、转向架架构9、电缆10、次级线圈11、悬吊杆12、吊杆座13、初级线圈14、轮轴15、抱轴套16、轴箱拉杆座18、轴箱拉杆20、机车车体31、电池组32、客车车体35;

次级线圈11外形为长方体形,一端上部连接有抱轴套16,另一端上部连接有吊杆座13;

次级线圈11位于车辆底架下;

次级线圈11一端通过抱轴套16连接车轮轴15,另一端通过吊杆座13连接线圈吊杆12;

初级线圈14在轨枕7上,位于平行的钢轨6之间的中心线位置。

现有技术供电系统的应用为:列车运行至分相绝缘器位置时,第一步切断牵引电机、劈相机、通风机等用电设备;第二步切断客车供电;第三步断开主断路器;第四步等待列车以惯性滑过无电区;第五步闭合主断路器;第六步闭合客车供电;第七步闭合牵引电机、劈相机、通风机等用电设备;第八步恢复正常行驶;

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向初级线圈14通电;

第二步,机车在机务段内充电;

第三步,等机车充满电后,利用自身电池行驶至车站,与车辆连挂;

第四步,初级线圈14通电形成磁场后,向车辆的次级线圈11供电,使车辆得到所需的电力得到供应;

第五步,车辆向机车提供电源,分别为电池组32充电和提供牵引电源;

第六步,列车正常运行;

第七步,到达终点站后,机车与车辆分离,利用自身电池行驶回机务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