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81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尤其指一种汽车行李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也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很多人会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驾车去郊外或去自驾游,出行时往往是全家一起去,这时便会觉得车内的空间比较拥挤,另外出行时还会携带一些食物和游玩时所需的其它用品,这样车内的空间便更加拥挤了。

汽车行李架,是安装于车顶用于放置物品的设备,一般用于两厢式的旅行车、SUV、MPV等车型;将物品放置于车顶行李架上能够节约车内空间,安装车顶行李架便于外出旅游携带大量物品,若配合使用行李绳网,能够搭载更多的物品,大大节约车内空间。

部分行李架通过胶水粘接于车顶,此固定方法所能承受的重量有限,捆绑较重的物品后具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结构合理,安装方便,结构强度好,风阻小的一种汽车行李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行李架,包括呈对称结构的左行李架和右行李架,右行李架包括行李架底座、前安装座、后安装座、前装饰盖、后装饰盖以及连接杆,前安装座固定于行李架底座的前端,所述后安装座固定于行李架底座的后端,前装饰盖包裹盖合于前安装座外,所述后装饰盖包裹盖合于后安装座外,连接杆固定于所述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之间,连接杆的上表面呈左侧高于右侧的弧面,连接杆的右侧向内凹进形成弯折部,前装饰盖、后装饰盖以及连接杆的上表面相连形成平滑的曲面;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设置有双头螺栓,双头螺栓外套置有密封垫,连接杆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支撑块的下方也设置有密封垫。

优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行李架底座的前段和后端分别间隔设置有大卡扣,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通过大卡扣固定于所述行李架底座上。

上述的行李架底座的中段两侧间隔设置有小卡扣,连接杆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小卡扣相适配的卡槽。

上述的前装饰盖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的前端相适配的前插块。

上述的前安装座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的前端相适配的前凸块,前凸块插入连接杆的前端后用自攻螺钉固定。

上述的后装饰盖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的后端相适配的后插块。

上述的后安装座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的后端相适配的后凸块,后凸块插入连接杆的后端后用自攻螺钉固定。

上述的支撑块的对角线设置有卡块,并通过中部设置的拉铆螺母与所述连接杆相固定。

上述的行李架底座的两侧设置有凸条。

上述的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呈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行李架,结构简单,其在行李架底座的前后分别固定有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再在前安装座外包裹前装饰盖、在后安装座外包裹后装饰盖,前装饰盖和后装饰盖之间固定连接杆,而连接杆的右侧向内凹进形成弯折部,如此结构能够提高行李架的强度;前装饰盖、后装饰盖以及连接杆固定后,其上表面相连形成平滑的曲面,且连接杆的上表面呈左侧高于右侧的弧面,如此结构能够减小行李架的风阻,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设置有双头螺栓,方便从车内进行固定,方便了行李架的安装,并在各个螺栓处设置密封垫,保证了螺栓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连接出发生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6中D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行李架底座1、大卡扣11、小卡扣12、凸条13、前安装座2、前凸块21、后安装座3、后凸块31、前装饰盖4、前插块41、后装饰盖5、后插块51、连接杆6、自攻螺钉6a、弯折部61、卡槽62、双头螺栓7、密封垫8、支撑块9、卡块91、拉铆螺母92。

如图1至图7所示,

图中所示的为右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左行李架与右行李架呈对称结构。

一种汽车行李架,包括呈对称结构的左行李架和右行李架,右行李架包括行李架底座1、前安装座2、后安装座3、前装饰盖4、后装饰盖5以及连接杆6,前安装座2固定于行李架底座1的前端,所述后安装座3固定于行李架底座1的后端,前装饰盖4包裹盖合于前安装座2外,所述后装饰盖5包裹盖合于后安装座3外,连接杆6固定于所述前安装座2和后安装座3之间,连接杆6的上表面呈左侧高于右侧的弧面,连接杆6的右侧向内凹进形成弯折部61,前装饰盖4、后装饰盖5以及连接杆6的上表面相连形成平滑的曲面;前安装座2和后安装座3设置有双头螺栓7,双头螺栓7外套置有密封垫8,连接杆6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9,支撑块9的下方也设置有密封垫8。

实施例中,行李架底座1的前段和后端分别间隔设置有大卡扣11,前安装座2和后安装座3通过大卡扣11固定于所述行李架底座1上。

实施例中,行李架底座1的中段两侧间隔设置有小卡扣12,连接杆6的底部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小卡扣12相适配的卡槽62。

实施例中,前装饰盖4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6的前端相适配的前插块41。

实施例中,前安装座2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6的前端相适配的前凸块21,前凸块21插入连接杆6的前端后用自攻螺钉6a固定。

实施例中,后装饰盖5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6的后端相适配的后插块51。

实施例中,后安装座3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杆6的后端相适配的后凸块31,后凸块31插入连接杆6的后端后用自攻螺钉6a固定。

实施例中,支撑块9的对角线设置有卡块91,并通过中部设置的拉铆螺母92与所述连接杆6相固定。

实施例中,行李架底座1的两侧设置有凸条13。

实施例中,前安装座2和后安装座3呈框架结构。采用框架结构结构在保证行李架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轻行李架的重量。

前装饰盖4与前安装座2拆卸配合,后装饰盖5与后安装座3拆卸配合,采用拆卸配合,使前装饰盖4和后装饰盖5的拆装更加方便。

行李架装配时,前安装座2通过大卡扣11固定于行李架底座1的前部,将连接杆6的前端套入前安装座2的前凸块21上,并通过小卡扣12与连接杆6底部卡槽62的配合将连接杆6固定于行李架底座1上;后安装座3的后凸块31插入连接杆6的后端后,通过大卡扣11固定于行李架底座1的后部。安装连接杆6前,将支撑块9通过卡块91固定于连接杆6的底部。前安装座2的前凸块21与连接杆6的前端、后安装座3的后凸块31与连接杆6的后端之间分别用自攻螺钉6a固定。

然后将前装饰盖4装配于前安装座2外,将后装饰盖5装配于后安装座3外,如此形成行李架整体,装配完成后,前装饰盖4、后装饰盖5以及连接杆6的上表面相连形成平滑的曲面,且右行李架的连接杆6的上表面呈左侧高于右侧的弧面,如此结构能够使行李架具有流线型结构,从而减小风阻,降低能耗。

行李架装配完成后,通过双头螺栓7固定于车顶,双头螺栓7的一端固定于前安装座2或者后安装座3上,另一端固定于彻底,采用双头螺栓7方便从车内进行行李架的固定,使行李架的安装更加方便。本行李架在各个螺栓处均设置有密封垫8,保证了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连接处发生渗水、漏水。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