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9204发布日期:2019-01-05 09:1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动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电动促动器产生的推力作为助力源加以利用的电动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将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力向滚珠丝杠机构传递,并转换为推力传递部件(增压活塞)的直线运动推力。上述电动助力装置中,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相对于输入杆在同轴上配置,由于该设计的限制,难以使之小型化。因此,虽然研究了相对于输入杆在不同的轴上构成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的适用性,但由于主要结构配件的安装误差,对直线运动部件作用有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从而存在操作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11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可靠性的电动助力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具有:输入部件,其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进行前进后退的移动;推力传递部件,其相对于该输入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被进行设置;电动促动器,其使该推力传递部件前进后退;输出部件,其与所述推力传递部件连接,将从所述电动促动器向所述推力传递部件提供的推力向主缸的活塞传递。所述电动促动器具有:电动机;至少两个螺杆轴部件,其由该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螺母部件,其与各所述螺杆轴部件啮合,并分别与所述推力传递部件连接。所述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螺母部件和所述输出部件之中的至少一方可摆动地连接。

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具有:输入部件,其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进行前进后退的移动;推力传递部件,其相对于该输入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被进行设置;电动促动器,其使该推力传递部件前进后退;输出部件,其与所述推力传递部件连接,将从所述电动促动器向所述推力传递部件提供的推力向主缸的活塞传递。所述电动促动器具有:电动机;至少两个螺杆轴部件,其由该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螺母部件,其与各所述螺杆轴部件啮合且分别与所述推力传递部件连接。所述推力传递部件经由弹性部件与所述螺母部件和所述输出部件之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具有:壳体,其安装有主缸;电动机,其安装于该壳体;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其利用该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在与所述主缸的中心轴线不同的位置具有旋转轴线;输出部件,其接受从该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传递的直线运动推力,使所述主缸的活塞移动;推力传递部件,其与该输出部件和所述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卡合,跨过所述输出部件和所述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进行配置,将所述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的直线运动推力向所述输出部件传递。在所述输出部件与所述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的卡合部中,所述输出部件与所述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之中的任意一方具有球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确保电动助力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连结的主缸的剖视图。

图2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连结的主缸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推力传递部件与螺母部件的连结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推力传递部件与螺母部件的连结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连结的主缸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的轴平面的剖视图。在下面,为方便说明,将图1中左向及右向作为电动助力装置1的前方(前侧)及后方(后侧),将图1中上方及下方作为电动助力装置1的上方及下方进行说明。

电动助力装置1连结有串联式主缸2的后端部。主缸2具有形成有有底缸膛4的缸主体3。在缸膛4的开口侧(后侧)插入利用电动助力装置1产生的动力推进的主活塞5(活塞)的形成为杯状的前端部。主活塞5的后端部从主缸2的开口向电动助力装置1的壳体41内延伸。在缸膛4的底侧(前侧)嵌装有前侧开口的杯状副活塞6。

缸主体3具有:由缸膛4、主活塞5、以及副活塞6区划的主室7、以及在缸膛4的底部与副活塞6之间形成的副室8。主室7及副室8经由在缸主体3设置的端口(未图示),与向车辆各车轮的轮缸供给工作流体压(为方便说明而称为“液压”)的双系统的液压回路连接。缸主体3具有:使主室7与储液器9连接的端口10、以及使副室8与储液器9连接的端口11。

在缸膛4的内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着一定的间隔设置的环状密封槽12、13。在各密封槽12、13设有对缸膛4与主活塞5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圈14、15。在缸膛4的内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着一定的间隔设置的环状密封槽16、17。在各密封槽16、17设有对缸膛4与副活塞6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圈18、19。需要说明的是,在非制动状态(参照图1)中,端口10在密封圈14、15之间开口,端口11在密封圈18、19之间开口。

在此,在主活塞5位于非制动位置(参照图1)时,主室7经由在主活塞5前侧的侧壁设置的端口20及缸主体3的端口10与储液器9连通。当主活塞5从非制动位置开始前进,端口20到达密封圈15时,切断主室7与端口10的连通,进而切断主室7与储液器9的连通。由此,主室7的液压上升。该主活塞5从主活塞5的非制动位置至切断主室7与端口10(储液器9)的连通的移动量被称为所谓的无效行程。

在副活塞6位于非制动位置(参照图1)时,副室8经由在副活塞6前侧的侧壁设置的端口21及缸主体3的端口11与储液器9连通。当副活塞6从非制动位置开始前进,端口21到达密封圈19时,切断副室8与端口11的连通,进而切断副室8与储液器9的连通。由此,副室8的液压上升。

在主活塞5与副活塞6之间设有决定非制动状态(参照图1)下该活塞5、6之间的距离(间隔)的主弹簧组件22。主弹簧组件22具有:作为复位弹簧的压缩螺旋弹簧23、在副活塞6的后端的凹部设置的卡止部件24、在主活塞5前侧的凹部设置的卡止部件25、以及一端固定于卡止部件24并限制另一端向相对于卡止部件25的前后方向移动的轴部件26。压缩螺旋弹簧23安装在卡止部件24、25之间,主弹簧组件22能够对抗该压缩螺旋弹簧23的弹力并进行压缩。

在副活塞6与缸主体3之间设有决定非制动状态(参照图1)下该副活塞6与缸膛4的底部之间的距离(间隔)的副弹簧组件27。副弹簧组件27具有:作为复位弹簧的压缩螺旋弹簧28、在缸膛4的底部设置的卡止部件29、在副活塞6前侧的凹部设置的卡止部件30、以及一端固定于卡止部件30并限制另一端向相对于卡止部件29的前后方向移动的轴部件31。压缩螺旋弹簧28安装在卡止部件29、30之间,副弹簧组件27能够对抗该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力并进行压缩。

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收纳后面叙述的电动促动器61的机构部的壳体41。壳体41分割为前壳体42与后壳体43。在前壳体42的中央设有相对于主缸2的缸膛4同轴的孔44,在该孔44中嵌合有后面叙述的基底部件45的圆筒部46的前端部分。

在基底部件45的圆筒部46的前端部分的内侧面嵌合(压入)有主缸2的缸主体3的后端部3a。换言之,前壳体42经由基底部件45的圆筒部46与主缸2的缸主体3连结。在前壳体42,利用在该前壳体42竖立设置的两根双头螺栓47与螺母48(参照图2),固定有主缸2的缸主体3。此外,前壳体42与基底部件45的圆筒部46之间利用密封部件49进行密封。

在后壳体43的中央形成有相对于主缸2的缸膛4同轴的圆筒部50。在圆筒部50内侧的缸51中可滑动地嵌装有大致圆筒形的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在输出活塞62的内侧设有相对于该输出活塞62同轴的输入活塞64(输入部件)。在输入活塞64的后端部嵌合有输入杆33的球状前端部,该输入杆33的后端部经由连接叉34与制动踏板(未图示)连接。

输出活塞62具有从主缸2侧(前侧)依次形成有小径部63a、中径部63b、以及大径部63c的轴孔63。在输出活塞62后端面的轴孔63的开口,即大径部63c的开口部安装有弹簧承受部件36。输入杆33利用在形成于该输入杆33的弹簧承受部37与弹簧承受部件36之间安装的压缩螺旋弹簧35,相对于输出活塞62向后方施力。

在输出活塞62的大径部63c可滑动地嵌合有输入活塞64的缘部67(后端部),在输出活塞62的中径部63b中插通输入活塞64的柱塞部66。在输出活塞62的小径部63a,即轴孔63的前端部可滑动地嵌合有输入活塞64的活塞部65。在输入活塞64的柱塞部66安装有挡板68。挡板68与在输出活塞62形成的挡板槽69卡合。由此,只容许输入活塞64向相对于输出活塞62的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挡板68与挡板槽69之间在前后方向的空隙的量。此外,输入活塞64通过该挡板68与后壳体43的圆筒部50前侧的开口周缘部50a抵接,被限制向相对于后壳体43的后方移动(参照图1)。

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按压(推进)主缸2的主活塞5的输出杆70。输出杆70由前端与主活塞5后侧的凹部的倒锥状底部32抵接的轴部71、以及与该轴部71的后端部连结的受压部72构成。受压部72具有:后侧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的基部73、以及从该基部73的中央向前方(主缸2侧)延伸并支承轴部71的支柱74。在基部73的内侧可滑动地嵌合有输出活塞62的前端部62a。输出杆70的轴部71与支柱74(受压部72)利用螺钉75进行连结。换言之,输出杆70的轴长(全长)可以利用该螺钉75进行调整。

在输出活塞62与输出杆70之间设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反作用盘76。反作用盘76收纳在输出杆70的受压部72的基部73的内侧,利用该基部73与输出活塞62的前端部62a进行密闭。在非制动状态(参照图1)中,在反作用盘78的后侧的端面与前端部形成为圆锥形的输入活塞64的顶部之间设有称为所谓跳入空隙(ジャンプインクリアランス)的间隙。

在为了覆盖输出杆70的受压部72的基部73而设置的弹簧承受部件78与在基底部件45的圆筒部46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弹簧承受部59之间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77,输出活塞62被该压缩螺旋弹簧77向后方施力。由此,输出活塞62与后面叙述的推力传递部件81抵接。隔着板体79的主缸2侧(圆筒部46的内侧)的空间与后壳体43侧(壳体4内侧)的空间由环状密封部件80进行密封。

如图1所示,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将电动促动器61产生的推力向输出活塞62传递的推力传递部件81。推力传递部件81与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和后面叙述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卡合,跨过该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进行配置。推力传递部件81具有:凸台部82、以及从该凸台部82向上方及下方延伸的臂体83、84。推力传递部件81利用在该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台部82的内侧形成的弹簧承受部86与在基底部件45的后端面安装的环状板体79之间安装的压缩螺旋弹簧85,被向后方施力。由此,推力传递部件81在非制动状态(参照图1)下,使凸台部82的后端面87(参照图3)与后壳体43的圆筒部50前侧的开口周缘部50a抵接。

如图3所示,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台部82的内侧设有承受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的凸缘承受部89。凸缘承受部89在凸台部82的后端面开口的轴孔82a与弹簧承受部86之间进行设置,由朝向后方缩径的漏斗状的倾斜面构成。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后侧的面90,即输出活塞62中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缘承受部89的抵接面90由球面形状、换言之在该输出活塞62的轴平面上的剖面为圆弧形凸状的面90构成。即,输出活塞62利用球面形状的抵接面90,与推力传递部件81(另一种部件)的凸缘承受部89抵接。

如图1所示,电动促动器61具有:作为电动机的电动马达91(参照图2)、以及将该电动马达91的动力(旋转力)变换为推力传递部件81的推力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具有:在与主缸2的中心轴线不同的位置具有旋转轴线的两个螺杆轴部件92、93、以及与各螺杆轴部件92、93啮合的螺母部件94、95。螺杆轴部件92相对于主缸2的中心轴线配置在上侧,并且相对于该主缸2的中心轴线平行地进行配置。螺杆轴部件92的后端部97经由径向轴承98,由后壳体43进行支承。螺杆轴部件92的后端部97经由推力轴承99,由后壳体43进行支承。即,螺杆轴部件92的后端部97通过径向轴承98与相对于该径向轴承98同轴的推力轴承99的组合而可旋转地被支承。

在螺杆轴部件92的前端部100固定有轮毂101。轮毂101、以及螺杆轴部件92的前端部100经由径向轴承102由基底部件4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即,螺杆轴部件92利用一对径向轴承98、102以及一个推力轴承99,以该螺杆轴部件92的旋转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承。在轮毂101的前端部103不可相对旋转地安装有从动带轮104。换言之,在螺杆轴部件92的前端部100,经由轮毂101而安装有从动带轮104。径向轴承102收纳在于基底部件45设置的轴承收纳部52中。径向轴承98及推力轴承99收纳在于后壳体43设置的轴承收纳部56中。基底部件45的上端部53及下端部54利用螺栓55,固定在后壳体43。

如图4、图5所示,螺母部件94形成为在后端形成有凸缘部106的带凸缘的六角螺母的形状。凸缘部106前侧的侧面107(为方便说明,称为“按压面107”)相对于与该螺母部件94的轴线(与螺杆轴部件92的旋转轴线一致)形成直角的平面、以及螺杆轴部件92的旋转轴线所正交的平面平行。如图4所示,决定螺母部件94的六角部108的两面宽度的一对面109、110可滑动地嵌合在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的上端部形成的一定宽度的槽部111中。槽部111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端开口。即,螺母部件94能够相对于推力传递部件81,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5所示,推力传递部件81中与螺母部件94的凸缘部106的按压面107的抵接面112、换言之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上端部的后侧的面112在该推力传递部件81的轴平面上的剖面形成为凸状圆弧形。即,推力传递部件81利用在轴平面上剖面形成为凸状圆弧形的抵接面112,与螺母部件94(另一种部件)的按压面107抵接。因此,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抵接面112与螺母部件94的按压面107抵接的状态下,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能够相对于螺母部件94滑动且摆动。

如图1所示,螺杆轴部件93相对于主缸2的中心轴线配置在下侧,并且相对于螺杆轴部件92平行地配置。螺杆轴部件93的后端部117经由径向轴承118,由后壳体43进行支承。另外,螺杆轴部件93的后端部117经由推力轴承119,由后壳体43进行支承。即,螺杆轴部件93的后端部117通过径向轴承118与相对于该径向轴承118同轴的推力轴承119的组合,可旋转地被支承。

在螺杆轴部件93的前端部120固定有轮毂121。轮毂121、以及螺杆轴部件93的前端部120经由径向轴承122,由基底部件45进行支承。即,螺杆轴部件93利用一对径向轴承118、122以及一个推力轴承119,以该螺杆轴部件93的旋转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承。在轮毂121的前端部123,不可相对旋转地安装有从动带轮124。换言之,在螺杆轴部件93的前端部120,经由轮毂121而安装有从动带轮124。径向轴承122收纳在于基底部件45设置的轴承收纳部57中。径向轴承118及推力轴承119收纳在于后壳体43设置的轴承收纳部58中。

螺母部件95为与所述的螺母部件94相同的形状。而且,螺母部件95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4的连结结构和所述的螺母部件94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的连结结构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说明书的简明扼要为目的,省略了螺母部件95、以及该螺母部件95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4的连结结构的说明,并且,针对相对应的结构,使用相同的名称及标记。

如图1所示,电动促动器61具有:在电动马达91(参照图2)的旋转轴安装的驱动带轮(未图示)、在螺杆轴部件92安装的从动带轮104、在螺杆轴部件93安装的从动带轮124、以及在张紧轮(未图示)上卷绕的环形带126。由此,电动马达91的动力经由环形带126,向各螺杆轴部件92、93传递。各螺母部件94、95相对于各螺杆轴部件92、93的相对旋转被阻止,随着各螺杆轴部件92、93的旋转,沿着各螺杆轴部件92、93而向前方(或后方)移动(为方便说明,称为“前进(或后退)”)。换言之,电动马达91的动力(旋转力)被变换为各螺母部件94、95的推力。

这样,利用各螺母部件94、95的按压面107,按压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84的各抵接面112,由此,对抗压缩螺旋弹簧85的弹力,使推力传递部件81推进(前进)。换言之,将各螺母部件94、95的推力向推力传递部件81传递。此外,利用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缘承受部89,按压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的抵接面90,由此,对抗压缩螺旋弹簧77的弹力,使输出活塞62推进(前进)。换言之,将推力传递部件81的推力向输出活塞62传递。而且,输出活塞62的推力经由反作用盘76向输出杆70传递。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螺杆轴部件92、93形成的螺钉为梯形螺钉。另外,如图2所示,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用来控制电动马达91的电子控制单元114(为方便说明,称为“ecu114”)。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当对制动踏板进行操作时,输入杆33对抗压缩螺旋弹簧35的施加力而前进。此时的制动踏板的操作量即输入杆33的位移利用行程传感器等进行检测。而且,ecu114基于该输入杆33的位移,控制电动促动器61的电动马达91(电动机),使各螺母部件94、95、以及推力传递部件81推进(前进)。推力传递部件81的推力经由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反作用盘76、以及输出杆70,向主活塞5传递。

由此,当主活塞5前进时,ecu114控制电动马达91,以使主活塞5的移动量追随输入杆33的位移即制动踏板的操作量。通过主活塞5的前进,主室7的液压上升,该液压经由副活塞6而向副室8传递。而且,在主缸2中产生的液压经由双系统的液压回路,向车辆各车轮的轮缸供给,由此,产生基于摩擦制动的制动力。因在该制动时产生的主缸2的液压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主活塞5、输出杆70、反作用盘76,向输入活塞64(输入部件)及输出活塞62传递。而且,输出活塞62的前端面的受压面积与输入活塞64的活塞部65的受压面积的比率成为增压比(液压输出相对于制动踏板的操作输入的比),能够产生所希望的制动力。

当解除制动踏板的操作时,ecu114基于输入杆33的位移,控制电动马达91,使各螺母部件94、95、以及推力传递部件81后退。随之,经由输出活塞62、反作用盘76、输出杆70,主活塞5及副活塞6后退,主缸2的液压减少,制动力被解除。

在此,如所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在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中应用滚珠丝杠机构的情况下,装置(电动促动器)昂贵。因此,虽然已经研究过采用相对于输入杆在不同的轴上构成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来替代滚珠丝杠机构,但存在操作可靠性降低这样的问题。作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可以举例出因主要结构配件的安装误差而对直线运动部件作用有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因为通过使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缘承受部89相对于输出活塞62的抵接面90摆动来吸收因电动促动器61的安装误差而对输出活塞62作用的不平衡负载,所以,在电动马达91的动力传递时,能够抑制对螺杆轴部件94、95产生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由此,能够防止传递效率降低、以及螺母部件94、95相对于螺杆轴部件92、93的黏附,能够提供操作可靠性高的电动助力装置1。

上面,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第一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具有:输入部件,其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进行前进后退的移动;推力传递部件,其相对于该输入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进行设置;电动促动器,其使该推力传递部件前进后退;输出部件,其与推力传递部件连接,将从电动促动器向推力传递部件提供的推力向主缸的活塞传递。电动促动器具有:电动机、利用该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至少两个螺杆轴部件、以及与各螺杆轴部件啮合且分别与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螺母部件,推力传递部件与螺母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至少一种部件可摆动地连接。所以,能够吸收因电动促动器的安装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间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导致的对输出部件作用的不平衡负载。由此,在电动机的动力传递时,不会对螺杆轴部件产生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能够防止传递效率降低、以及螺母部件相对于螺杆轴部件的黏附。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操作可靠性高的电动助力装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应用了在与主缸的中心轴线不同的位置具有旋转轴线的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所以,相对于在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中应用了单一的滚珠丝杠的现有技术,设计的自由度增高,能够使电动促动器、以及电动助力装置小型化。此外,能够取代昂贵的滚珠丝杠而使用廉价的具有梯形螺钉的螺杆轴部件,能够降低电动促动器、以及电动助力装置的制造成本。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利用剖面为圆弧形的凸状抵接面使输出部件与推力传递部件可摆动地抵接,所以,通过使推力传递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抵接面摆动,能够吸收因电动促动器的安装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间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导致的对输出部件作用的不平衡负载。由此,在电动机的动力传递时,不会对螺杆轴部件产生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能够防止传递效率降低、以及螺母部件相对于螺杆轴部件的黏附。由此,能够提供一种操作可靠性高的电动助力装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各螺母部件相对于推力传递部件可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进行连接,并且将推力传递部件中与各螺母部件的抵接面形成为在该推力传递部件的轴平面上剖面为凸状的圆弧形,使推力传递部件的凸状的各抵接面与各螺母部件的按压面可摆动地抵接,所以,通过使推力传递部件对应的各抵接面相对于各螺母部件的按压面摆动,能够吸收因所述电动促动器的安装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间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导致的对输出部件作用的不平衡负载。由此,在电动机的动力传递时,能够抑制对螺杆轴部件产生多余的力矩及径向负载。

上面,虽然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缘承受部89形成有漏斗状的倾斜面(参照图3),在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形成有球面形状(剖面为圆弧形的凸状)的抵接面90。与之相对,也可以构成为,在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形成有漏斗状的倾斜面,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缘承受部89形成有球面形状的抵接面90,使推力传递部件81的球面形状的抵接面90可滑动地与输出活塞62的漏斗状的凸缘部88抵接。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推力传递部件81中与各螺母部件94、95的凸缘部106的按压面107的抵接面112形成为在该推力传递部件81的轴平面上剖面为凸状的圆弧形,但也可以构成为,将各螺母部件94、95的按压面107形成为球面形状,使各螺母部件94、95的球面形状的各按压面107可摆动地与推力传递部件81对应的各臂体83、84的平坦的抵接面112抵接。

即,输出部件与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相对于推力传递部件的卡合部可以使输出活塞62的凸缘部88的抵接面90与各螺母部件94、95的凸缘部106的按压面107的任意一方为球面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基于图6,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此,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输出部件与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相对于推力传递部件的卡合部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享的部位,以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来表示。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1进行连接,螺母部件94、95(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60)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2进行连接。其它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因为螺母部件94与螺母部件95为相同形状的配件,所以,在此省略螺母部件95的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中推力传递部件81的凸台部82的轴孔82a是从后端面87侧向前方阶段性地扩径的带台阶的孔。该带台阶的孔的前端的孔作为收纳在轴平面上的剖面为长方形的弹性部件131的槽部133加以利用。即,槽部133具有:承受弹性部件131的后端面的环状承受面134、以及承受该弹性部件131的外周面的环状承受面135。

输出活塞62具有在凸缘部88的外周缘部后侧的角部形成的槽部136。在槽部136形成有与在槽部133安装的弹性部件131的前端面抵接的抵接面137,换言之,形成有相对于槽部133的承受面134具有一定间隔并对置的抵接面137。在槽部136,在抵接面137与弹性部件131的前端面抵接的状态(参照图6)下,形成有相对于弹性部件131的内周面具有一定间隔的侧翼面138。即,在槽部136的侧翼面138与弹性部件1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139。侧翼面138的高度(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弹性部件131的厚度(承受面135的高度)设定得稍小。

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母部件94的凸缘部106形成为在前侧设有凸台部140的台阶状。在凸缘部106的前端面141的内周部分设有环状槽部142,以包围凸台部140。在槽部142安装有环状的弹性部件132。弹性部件132的剖面形成为长方形,其前端面132a位于前后方向(轴线方向)的凸台部140的前端面140a与凸缘部106的前端面141之间。换言之,弹性部件132的前端面132a比凸缘部106的前端面141更位于前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形成有六角孔144,来替代槽部111(参照图4),在该六角孔144中插入螺母部件94的六角部108。设定六角孔144与六角部108之间的嵌合,以容许因电动促动器61的安装误差而引起的螺母部件94、95间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产生的晃动。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的后侧面145形成有在六角孔144的周围设置的环状凸部146。

如图6所示,环状凸部146的内周面与螺母部件94的凸台部140的外周面隔着一定的间隙对置。在环状凸部146形成有与弹性部件132的前端面132a抵接的环状抵接面147。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的后侧面145与螺母部件94的凸台部140的前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在该抵接面147与弹性部件132的前端面132a抵接的状态下,容许螺杆轴部件92与螺母部件94之间的晃动。

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母部件95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4的连接结构是和所述的螺母部件94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3经由弹性部件132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以说明书的简明扼要为目的,省略了螺母部件95及该螺母部件95与推力传递部件81的臂体84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并且针对对应的结构,使用相同的名称及标记。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1进行连接。即,输出活塞62的抵接面137与在推力传递部件81的槽部133安装的弹性部件131抵接,连接输出活塞62与推力传递部件81。因此,通过在电动促动器61工作时使弹性部件131发生变形,能够吸收因该电动促动器61的安装误差而引起的螺母部件94、95间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导致的对输出活塞62作用的不平衡负载。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母部件94、95(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2进行连接。即,推力传递部件81的各臂体83、84的抵接面147与在各螺母部件94、95安装的弹性部件132抵接,连接螺母部件94、95与推力传递部件81。因此,通过在电动促动器61工作时使弹性部件132发生变形,能够吸收因该电动促动器61的安装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94、95向前后方向的错位所导致的对输出活塞62作用的不平衡负载。

由此,能够防止传递效率降低、以及螺母部件94、95相对于螺杆轴部件92、93的黏附,能够提供操作可靠性高的电动助力装置1。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输出活塞62(输出部件)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1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各螺母部件94、95(旋转直线运动变换机构)与推力传递部件81经由弹性部件132进行连接,但也可以构成为,推力传递部件81与输出部件62、以及螺母部件94、95的至少一种部件经由弹性部件131或弹性部件132来连接。

另外,虽然将弹性部件131安装在推力传递部件81,但也可以构成为将弹性部件131安装在输出活塞62。同样地,虽然将弹性部件132安装在各螺母部件94、95,但也可以构成为将弹性部件132安装在推力传递部件81。

上面,虽然针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发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同物。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或起到效果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可以将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及说明书所述的各结构主要部件进行任意组合、或省略。

本申请基于2016年9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89786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6年9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89786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说明书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助力装置;2主缸;5主活塞(活塞);61电动促动器;62输出活塞(输出部件);64输入活塞(输入部件);81推力传递部件;91电动马达(电动机);92,93螺杆轴部件;94,95螺母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