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8197发布日期:2018-10-09 21:4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要求在2017年3月1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052496的优先权。

本发明涉及具备与内燃机连接的第一差动机构和与该第一差动机构连接的第二差动机构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6-150673a和pct国际公开wo2013/114594记载了一种如下的混合动力车用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用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与发动机连接;第一电动机;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及输出构件连接。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文献的教导,混合动力模式能够从低档位模式和高档位模式进行选择。另外,电动汽车模式(ev模式)具有利用从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这两者输出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行驶的双驱动模式。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教导的驱动装置中,第二电动机的转矩会附加于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转矩。因此,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作为变速器无法对第二电动机输出的转矩进行增减并将其输出。因此,在以往的混合动力车用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电动汽车模式下可选择的模式较少,存在改善电力效率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在ev模式(电动汽车模式)下可选择的模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作为驱动力源,并向与驱动轮连结的输出部件传递从所述驱动力源输出的驱动转矩。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差动机构,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具备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及第三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第二差动机构,所述第二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部件、第五旋转部件及第六旋转部件,所述第四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连接,所述第五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连接,所述第六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机及所述输出部件连接;第一卡合机构,所述第一卡合机构通过被卡合而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及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中的两个连结;第二卡合机构,所述第二卡合机构通过被卡合而将所述第五旋转部件及所述第六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连结;以及第三卡合机构,所述第三卡合机构通过被卡合而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预定的固定构件连结。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卡合机构构成为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至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中的两个旋转部件选择性地连结即可。例如,第一卡合机构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连结,或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连结,或将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连结。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差动机构、第二差动机构,可以采用具备太阳轮、齿圈以及行星轮架的行星齿轮机构。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通过停止发动机的运转并从第一电动机以及第二电动机输出驱动转矩,从而能够使车辆以ev模式行驶。在ev模式下,在将第三卡合机构卡合并将第一卡合机构以及第二卡合机构中的任意一方卡合的情况、和将第三卡合机构卡合并将第一卡合机构以及第二卡合机构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的情况下,第五旋转部件与第六旋转部件之间的转矩传递比在大小两级(两个不同的比率)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在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中,能够增加在ev模式下可选择的模式。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的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特征、形态和优点将会被更好地理解,所述描述和附图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构架图。

图3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中设定的行驶模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9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八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九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1是示出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下的行驶区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5是示出图14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7是示出图16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构架图。

图19是示出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中设定的行驶模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1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2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3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4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5是示出图19所示的第九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6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7是示出图26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29是示出图28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0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1是示出图30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框图。

图33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构架图。

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5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6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7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8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39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八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0是示出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九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1是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2是示出图4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3是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4是示出图4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5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6是示出图45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7是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构架图。

图48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49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0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1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2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3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八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4是示出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九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5是示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6是示出图55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7是示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8是示出图57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59是示出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图60是示出图59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的列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混合动力车辆(以下称为“车辆”)中使用的驱动装置10的一例。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0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在附图中记为"eng")11、第一电动机(在附图中记为"mg1")12、第二电动机(在附图中记为"mg2")13、作为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在附图中记为"pl1")14、作为第二差动机构的一例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在附图中记为"pl2")15、输出构件(在附图中记为"out")16、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制动机构bk、电源控制装置(在附图中记为"pcu")20、液压控制器21、控制混合动力车辆的hv-ecu(hybridvehicleelectroniccontrolunit:混合动力车辆电子控制装置)22、控制发动机11的eng-ecu(engineelectroniccontrolunit: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23、控制电动机12及电动机13的mg-ecu(motor-generator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动发电机电子控制装置)24、以及蓄电池33。此外,蓄电池33包括二次电池、电容器等蓄电装置,混合动力车辆也可以是能够利用外部电源进行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

例如,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能够使用电动发电机。在驱动装置10中,通过使用第一电动机12发电产生的电力对第二电动机13进行驱动,从而能够对利用第二电动机13驱动车辆的行驶模式进行设定。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利用被输入发动机11输出的转矩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二旋转部件26以及第三旋转部件27进行差动作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利用与第二旋转部件26连结的第四旋转部件28、与第一电动机12连结的第五旋转部件29以及与输出构件16连结的第六旋转部件30进行差动作用。

第一离合机构cl1构成为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中的至少任意两个旋转部件选择性地连结,以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旋转部件的全部一体地旋转。具体而言,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旋转部件25与第二旋转部件26选择性地连结,或将第一旋转部件25与第三旋转部件27选择性地连结,或将第二旋转部件26与第三旋转部件27选择性地连结。在驱动装置10中,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旋转部件25与第三旋转部件27选择性地连结。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通过经由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三旋转部件27与第五旋转部件29或第六旋转部件30连结,从而形成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具体而言,在驱动装置10中,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并将第三旋转部件27与第六旋转部件30连结,从而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连结。

制动机构bk设置于第一旋转部件25与固定构件32之间,将第一旋转部件25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在驱动装置10中,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第二离合机构cl2由液压进行控制,例如能够采用湿式多板离合器等摩擦式的离合器、或犬牙式离合器等。同样地,制动机构bk由液压进行控制,例如能够采用摩擦式制动器或者犬牙式制动器等。液压控制器21与从hv_ecu22输出的指令值相应地分别控制对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的液压的供给。

在hv_ecu22分别连接有车速传感器34、加速器开度传感器35、mg1转速传感器36、mg2转速传感器37、输出轴转速传感器38以及蓄电池传感器31。即,向hv_ecu22输入加速器踏板的踩踏量、车速、第一电动机12的输出转速、第二电动机13的输出转速、输出构件16的转速、以及蓄电池33的剩余电量水平(在下文中简称为"soc")等信息。为了基于这些信息对发动机11、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等进行控制,hv_ecu22向液压控制器21、eng_ecu23以及mg_ecu24输出控制信号。eng_ecu23基于从hv_ecu22传递的控制信号对发动机11等进行控制,mg_ecu24基于从hv_ecu22传递的控制信号对pcu20进行控制。

pcu20具备在蓄电池33与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之间进行电力转换的转换器39以及变换器40。具体而言,pcu20构成为向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供给用于驱动该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的电力,并在蓄电池33中积蓄由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发电产生的电力。

[第一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作为将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为更为具体化的一例的驱动装置10。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是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输入轴42与第二电动机13的转子49配置在不同的轴上的多轴式的驱动装置,具备发动机11、第一电动机12、第二电动机1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制动机构bk、差动齿轮47以及驱动轮53。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是构成为适用于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ff-布置型车辆)或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rr车)等发动机横置类型的车辆的例子。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是构成为利用三个旋转部件进行差动作用的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具体而言,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具备:第一太阳轮s1,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连结;第一齿圈r1,所述第一齿圈r1是配置在与第一太阳轮s1同心的圆上的内齿轮;多个第一小齿轮p1,所述多个第一小齿轮p1夹设于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齿圈r1之间;以及第一行星轮架c1,所述第一行星轮架c1将第一小齿轮p1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配置在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相同的轴线cnt上。第一太阳轮s1设置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输入轴42,输入轴42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连结,以便向第一太阳轮s1输入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此外,第一太阳轮s1既可以经由齿轮机构等与输入轴42连结,也可以经由减振机构或变矩器等与输入轴42和输出轴41连结。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中,第一太阳轮s1作为第一旋转部件25发挥功能,第一齿圈r1作为第二旋转部件26发挥功能,第一行星轮架c1作为第三旋转部件27发挥功能。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是构成为利用三个旋转部件进行差动作用的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具体而言,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具备:第二太阳轮s2,所述第二太阳轮s2与第一电动机12的转子43连结;第二齿圈r2,所述第二齿圈r2是配置在与第二太阳轮s2同心的圆上的内齿轮,并与输出构件16一体地旋转;多个第二小齿轮p2,所述多个第二小齿轮p2夹设于第二太阳轮s2与第二齿圈r2之间;以及第二行星轮架c2,所述第二行星轮架c2与第一齿圈r1连结,并将第二小齿轮p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中,第二行星轮架c2作为第四旋转部件28发挥功能,第二太阳轮s2作为第五旋转部件29发挥功能,第二齿圈r2作为第六旋转部件30发挥功能。

通过对作为第一卡合机构的第一离合机构cl1进行操作,从而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太阳轮s1选择性地连结。例如,通过使第一离合机构cl1卡合,从而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太阳轮s1连结,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差动作用进行限制。通过对作为第二卡合机构的第二离合机构cl2进行操作,从而将第二齿圈r2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例如,通过使该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从而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连结并形成复合行星齿轮机构,能够与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分配比相应地传递动力。作为第三卡合机构的制动机构bk包括阻止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的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通过对制动机构bk进行操作,从而将输入轴42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在驱动装置10中,与轴线cnt平行地配置有副轴44。在副轴44的一方的端部以与输出构件16啮合的方式安装有从动齿轮45,另外,在副轴44的另一方的端部以与作为终端减速器的差动齿轮47的齿圈48啮合的方式安装有驱动齿轮46。而且,安装于第二电动机13的转子49的驱动齿轮50也与从动齿轮45啮合。因此,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在从动齿轮45的部分附加于从输出构件16输出的驱动转矩。如此合成的驱动转矩经由驱动轴51、52从差动齿轮47向驱动轮53传递。

图3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可选择的行驶模式的图表。通过利用hv_ecu22控制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制动机构bk、发动机11、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从而能够在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之间对驱动装置10的行驶模式进行设定。在图3中,“空栏”表示卡合部件的释放,“○”表示卡合部件的卡合或固定,另外,“△”表示为了使发动机制动奏效(输出发动机制动力)而将第一离合机构cl1和第二离合机构cl2中任意一方卡合并将另一方释放。另外,“g”表示使第一电动机12、第二电动机13作为发电机(日文:ジェネレータ)发挥功能的状态,“m”表示使第一电动机12、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的状态。

第一模式是电动汽车模式(electricvehiclemode,在下文中简称为"ev模式")中的低车速且要求驱动力小的情况下选择的单独驱动模式。具体而言,第一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在第一模式下,第二电动机13利用从蓄电池33供给的电力而作为电动机进行动作并输出行驶用的驱动转矩,并且,发动机11以及第一电动机12停止。

第二模式是在单独驱动模式下产生发动机制动时选择的。具体而言,第二模式是通过使第一离合机构cl1与第二离合机构cl2中的任意一方卡合并使另一方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在第二模式下,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并输出行驶用的驱动转矩,并且,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另外,发动机11停止。

第三模式是ev模式下的双驱动模式,是通过使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使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而进行设定的。双驱动模式是在ev模式下的行驶中在高车速且要求驱动力大的情况下选择的,通过从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输出驱动转矩,从而使车辆进行推进行驶。即,第三模式是从第一电动机12向输出构件16传递的转矩的放大率比后述的第四模式大的ev模式下的低档模式(日文:ローモード)。

第四模式是从第一电动机12向输出构件16传递的转矩的放大率比第三模式小的双驱动模式下的高档模式(日文:ハイモード)。具体而言,第四模式是通过使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使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像这样,在ev行驶模式下,能够利用复合行星齿轮机构进行高档模式与低档模式的切换。另外,在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时,由于将制动机构bk卡合而使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的旋转停止,所以能够谋求燃料经济性的提高。

第五模式是混合动力模式(在下文中简称为"hv模式")下的前进时的低档模式(u/d输入分配),是通过仅使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而进行设定的。具体而言,在第五模式下,将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使用,使第二电动机13沿使车辆前进的方向旋转,并且,沿使第二电动机13的转速增大的方向输出转矩。另一方面,将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使用,使第一电动机12输出如下的反作用力转矩,该反作用力转矩用于经由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向驱动轮53传递从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即,第一电动机12沿使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降低的方向输出转矩。

第六模式是第五模式的后退模式。即,在第六模式下,也将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使用,使第二电动机13沿使车辆后退的方向旋转,并且,沿使第二电动机13的转速增大的方向输出转矩。

第七模式是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前进时的高档模式(o/d输入分配),是通过仅使第一离合机构cl1卡合而进行设定的。在第七模式下,将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使用,使第二电动机13沿使车辆前进的方向旋转,并且,沿使第二电动机13的转速增大的方向输出转矩。另一方面,将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使用,使第一电动机12输出如下的反作用力转矩,该反作用力转矩用于经由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向驱动轮53传递从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即,第一电动机12沿使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降低的方向输出转矩。

第八模式是第七模式的后退模式。即,在第八模式下,也将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使用,使第二电动机13沿使车辆后退的方向旋转,并且,沿使第二电动机13的转速增大的方向输出转矩。

第九模式是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前进时的直接连结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并将制动机构bk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具体而言,使从发动机11输出的转矩没有变化地从复合行星齿轮机构输出。即,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为“1”。

图4示出了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在包括图4在内的以下说明的列线图中,纵轴表示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各旋转部件的连结关系,纵轴间的各距离表示齿轮比。另外,距这些纵轴的基线的距离(垂直距离)表示各旋转部件的转速。

如图4所示,在第一模式下,通过将制动机构bk释放,从而容许第一太阳轮s1的旋转,并且,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从而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作为差动机构发挥功能。hv_ecu22经由mg_ecu24使第二电动机13输出驱动转矩,从而沿前进方向对车辆进行推进。此时,第二齿圈r2利用驱动轮53的旋转而进行正向旋转,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一体地进行正向旋转。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中,由于为将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中的每一个都释放了的空档的状态,所以发动机11以及第一电动机12不会被带动着旋转,第一太阳轮s1以及第二太阳轮s2停止旋转。由此,在第一模式下,减少了发动机11以及第一电动机12的拖曳损失(dragloss),所以能够削减电力的消耗。

在第一模式下,在蓄电池33为完全充电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利用第二电动机进行进一步的发电的情况。另外,在第一模式下,由于将各离合机构cl1、cl2释放,所以无法产生发动机制动。因此,当在第一模式下使发动机制动发挥作用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或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切换为第二模式。其结果是,发动机11与驱动轮53连结,能够使发动机制动作用于驱动轮53。具体而言,在第二模式下,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或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从而使发动机11以预定的转速旋转,并停止向发动机11的燃料的供给。另外,由于第一电动机12作为电动机工作,所以向驱动轮53传递由发动机11产生的负转矩。另外,当在第一模式下起动发动机11时,通过切换为第二模式,从而能够利用第一电动机12进行发动机11的起转。

图5示出了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与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在从动齿轮45的部分被合成,利用该被合成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行驶。通过将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分别作为具有固定的齿轮比的变速器发挥功能。

在第三模式下,由于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所以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同样地沿正向旋转。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经由第二行星轮架c2向第二齿圈r2、即输出构件16传递。如上所述,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在从动齿轮45附加于从输出构件16传递的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并向驱动轮53传递。

如上所述,第三模式是输出构件16的转速比第一电动机12的转子43的转速低的低档模式。使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增大为比“1”大。

图6示出了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三模式同样地,在第四模式下,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与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在从动齿轮45的部分被合成,利用该被合成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行驶。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差动作用进行限制,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各旋转部件的旋转停止。此时,第一电动机12沿与第二电动机13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以使该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增大的方式输出转矩。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行星轮架c2与第一齿圈r1连结并使第一齿圈r1停止,从而也使得第二行星轮架c2保持停止的状态不变。因此,第二行星轮架c2承受用于向第二齿圈r2传递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转矩的反作用力转矩。其结果是,向第二齿圈r2传递第一电动机12的转矩。

与第三模式同样地,在第四模式下,输出构件16的转速比第一电动机12的转子43的转速低。即,使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增大为比“1”大。另一方面,与第三模式相比,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较小。因此,将第四模式称为高档模式。

图7示出了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上所述,在第五模式下,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从而使第一太阳轮s1作为输入部件发挥功能,使第二太阳轮s2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使第二齿圈r2作为输出部件发挥功能。具体而言,从发动机11输出动力,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用于向第二齿圈r2传递从发动机11输出的动力的反作用力转矩。在该情况下,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由于以使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降低的方式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转矩,所以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即,从发动机11输出的动力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电动机12转换为电力。向第二电动机13供给该转换的电力,并从第二电动机13输出驱动转矩。另一方面,从发动机11输出的转矩的一部分经由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向第二齿圈r2机械地传递,从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与该被机械地传递的转矩在从动齿轮45的部分被合成,利用该被合成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行驶。

此外,在第五模式下,在使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为零转速的情况下,第二齿圈r2的转速成为比第一太阳轮s1的转速低的转速。即,使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增大为比“1”大。因此,将第五模式称为减速驱动(日文:アンダードライブ)模式。

图8示出了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六模式同样地,在第七模式下,将从发动机11经由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机械地传递的转矩、与利用由第一电动机12发电产生的电力而从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转矩合成,利用该被合成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行驶。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第七模式下,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卡合,从而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这两个旋转部件连结。因此,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各旋转部件的全部一体地旋转。即,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向第一齿圈r1直接传递。在该状况下,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如下的反作用力转矩,该反作用力转矩用于向第二齿圈r2传递被传递到第一齿圈r1的转矩、即被传递到第二行星轮架c2的转矩。即,在第七模式下,具体而言,第二行星轮架c2作为输入部件发挥功能,第二太阳轮s2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第二齿圈r2作为输出部件发挥功能。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第一电动机12沿使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降低的方向输出转矩,所以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

此外,在第七模式下,在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减少至零的情况下,第二齿圈r2的转速成为比第一太阳轮s1的转速高的转速。即,使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比减少为比“1”小。因此,将第七模式称为超速驱动(日文:オーバードライブ)模式。

图9示出了第八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上所述,第八模式是第七模式的后退模式,使第一电动机12以比第一太阳轮s1的转速(或发动机转速)高的转速进行旋转。此时,从第二电动机13沿后退方向输出转矩,第二电动机13沿后退方向旋转。

图10示出了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上所述,第九模式是通过分别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并将制动机构bk释放而进行设定的。

在第九模式下,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卡合,从而如图10所示,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各旋转部件的全部一体地旋转。另外,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从而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连结。因此,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经由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向输出构件16传递。即,从发动机11输出的驱动转矩没有变化地向输出构件16传递。在第九模式下,车辆能够利用从发动机11、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的合成驱动转矩进行行驶。在该情况下,利用从蓄电池33供给到第一电动机12的电力,第一电动机12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其结果是,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经由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向输出构件16传递。此时,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转矩没有变化地向输出构件16传递。即,发动机11与第一电动机12的驱动转矩被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合成并向输出构件16传递。另一方面,将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在从动齿轮45的部分与从发动机11以及第一电动机12传递的驱动转矩合成。在该第九模式下,如上所述,由于变速比为“1”,所以发动机11的转速与输出构件16的转速始终相同。此外,在图10所示的第九模式下,车辆也能够一边利用发动机11以及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进行行驶,一边利用第一电动机12进行发电。

图11示出了在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下能够行驶的行驶区域。图11的横轴表示车速,纵轴表示驱动力(输出转矩)。驱动力例如是根据基于加速器开度、行驶状态、行驶环境等的要求转矩、目标转矩而算出的。在第三模式下,车辆能够在由实线示出的区域(以下记为低档模式行驶区域)55内的运转点进行行驶,在第四模式下,车辆能够在由虚线示出的区域(以下记为高档模式行驶区域)56内的运转点进行行驶。高档模式行驶区域56包括车速比图中示出的线l1高的区域。即,第四模式到车速比第三模式高的区域都能够输出驱动力。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与第四模式相比,第三模式下的从第一电动机12向输出构件16传递的转矩的放大率较大。

另一方面,低档模式行驶区域55包括驱动力比图中示出的线l2大的区域。即,第三模式能够在低车速时输出比第四模式高的驱动力。这是因为,第一电动机12的上限转速是与第一电动机12的特性相应地确定的,与第三模式相比,第四模式下的相对于车速的第一电动机12的转速为较低的转速,相比于第三模式,第四模式到更高的车速都能够输出驱动力。像这样,由于驱动装置10能够对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进行设定,所以能够变更从第一电动机12输出的驱动转矩的放大率。因此,在驱动装置10的双驱动模式下,与以往无法变速的驱动装置相比,驱动装置10能够输出高驱动力,且到高车速都能够输出驱动力。即,能够扩展行驶区域。此外,在第三模式下,例如也可以如成为由图中的单点划线示出的区域57那样,以成为相对于第四模式到高车速都能够输出驱动力的变速比的方式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的齿轮从第一齿圈r1变更为第一太阳轮s1。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二旋转部件26。此外,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合机构cl1构成为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此外,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或输入轴42)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12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5以及图1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1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6以及图1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的齿轮从第一齿圈r1变更为第一太阳轮s1,并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此外,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另外,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或输入轴42)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14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5以及图1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15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6以及图15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装置10中,构成为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即,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另外,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或输入轴42)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16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5以及图1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17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6以及图17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图18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的构架图。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构成为:将第一齿圈r1与第二齿圈r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选择性地连结。即,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此外,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选择性地连结。另外,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或输入轴42)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此外,在图18中,由于从输出构件16到驱动轮53为止的包括第二电动机13在内的驱动传递系统(动力传递路径)是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而且,由于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构成为相对于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相同的轴线cnt对称,所以在图18中省略轴线cnt的下半部分。

图19是示出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可选择的行驶模式的图表。通过利用hv_ecu22控制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制动机构bk、发动机11、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从而能够在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之间对驱动装置10的行驶模式进行设定。

图20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

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如图19所示,第一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全部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另外,使发动机11以及第一电动机12停止,使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0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一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一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图21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三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另外,在第三模式下,使发动机11停止,并使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1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图22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四模式是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另外,在第四模式下,使发动机11停止,并使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2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图23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五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卡合并将制动机构bk以及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另外,在第五模式下,使发动机11进行驱动,并使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且使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3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五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五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图24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七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而进行设定的。另外,在第七模式下,使发动机11进行驱动,并使第一电动机12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且使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4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七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七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图25示出了在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第九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第二离合机构cl2卡合并将制动机构bk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在第九模式下,对发动机11进行驱动,并使第一电动机12以及第二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因此,如图25所示,图18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九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九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因而,省略此处详细的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为按如下方式构成的驱动装置10:将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齿圈r1与发动机11连结,并将第一齿圈r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即,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另外,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第三模式是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图26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1以及图26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第四模式是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图27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2以及图27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太阳轮s2连结,将第一齿圈r1与发动机连结,而且,将第一齿圈r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即,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另外,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28示出了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1以及图28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第四模式是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而进行设定的。图29示出了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2以及图29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齿圈r1与第二太阳轮s2连结。即,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此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行星轮架c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第三模式能够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而进行设定。图30示出了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1以及图30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三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31示出了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此外,如图22以及图31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设定第四模式后的情况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2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后述的第九实施方式到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图32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不同,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三旋转部件27与第五旋转部件29选择性地连结。

[第九实施方式]

图33示出了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的构架图。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齿圈r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另外,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所能够设定的模式与图3所示的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相同。另外,用于设定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的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及制动机构bk的卡合状态也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同。

图34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

如图4以及图34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5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35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6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36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7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7以及图37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8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8以及图38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39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八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9以及图39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八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八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图40示出了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10以及图40所示,在图33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九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齿圈r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41示出了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41所示,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42示出了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42所示,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九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构成为: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43示出了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43所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44示出了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44所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九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齿圈r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构成为: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45示出了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45所示,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46示出了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46所示,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相同。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47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的构架图。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构成为: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一齿圈r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齿圈r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还具备第三行星齿轮机构71。第三行星齿轮机构71是构成为在第三太阳轮s3、第三行星轮架c3以及第三齿圈r3之间进行差动作用的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第三行星轮架c3将夹设于第三太阳轮s3与第三齿圈r3之间的第三小齿轮p3保持为能够旋转。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41同轴地按顺序依次配置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第一电动机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第二电动机13、第三行星齿轮机构71以及输出构件16。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71中,第三太阳轮s3与第二电动机13的转子49连结,第三行星轮架c3与输出构件16连结,第三齿圈r3与固定构件32连结。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71将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放大,在输出构件16将放大后的转矩与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5输出的转矩合成。

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所能够设定的模式与图19所示的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相同。另外,用于设定第一模式到第九模式的第一离合机构cl1、第二离合机构cl2及制动机构bk的卡合状态也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同。

图48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一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

图48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4中说明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49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49所示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5中说明的第三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50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50所示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6中说明的第四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51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五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51所示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7中说明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52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七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52所示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8中说明的第七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53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八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53所示的第八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9中说明的第八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图54示出了在图47所示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九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图54所示的第九模式下的动作状态与在图10中说明的第五模式下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第一离合机构cl1构成为将第一齿圈r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构成为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太阳轮s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构成为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55示出了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55所示,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5中说明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56示出了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56所示,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6中说明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第十五实施方式]

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齿圈r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构成为: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57示出了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57所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5中说明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58示出了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58所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6中说明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第十六实施方式]

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为按如下方式构成的驱动装置65:将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行星轮架c2连结,并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

即,第一齿圈r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一旋转部件25,第一太阳轮s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6,第一行星轮架c1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三旋转部件27,第二行星轮架c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四旋转部件28,第二太阳轮s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五旋转部件29,并且,第二齿圈r2相当于图32所示的第六旋转部件30。

因此,构成为:第一离合机构cl1将第一齿圈r1与第一行星轮架c1选择性地连结,第二离合机构cl2将第一行星轮架c1与第二齿圈r2选择性地连结,制动机构bk将输出轴41与固定构件32选择性地连结。

因此,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一离合机构cl1释放并将第二离合机构cl2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三模式进行设定。图59示出了在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5以及图59所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5中说明的第三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通过将第二离合机构cl2释放并将第一离合机构cl1以及制动机构bk卡合,从而能够对第四模式进行设定。图60示出了在第十六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如图6以及图60所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5中设定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与在图6中说明的第四模式下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的动作状态实质上相同。

虽然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说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进。

例如,也可以将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行星齿轮机构替代为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在该情况下,更换行星轮架和齿圈即可。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向与被传递第一电动机12的驱动转矩的车轮不同的车轮传递从第二电动机13输出的驱动转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