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3702发布日期:2019-02-10 14:0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在该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中,在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框,在上述左右的各前侧框设置有对动力总成进行装配支承的装配支承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动力总成具备发动机和变速器,该动力总成经由装配支承部装配支承在作为车体强度部件的左右的前侧框上。

此外,上述的装配支承部具备装配胶垫和装配托架,由装配胶垫的刚性及装配支承位置决定的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和由动力总成的质量分布决定的惯性主轴不一致的情况下,伴随着发动机的扭矩变动而旋转振动,并且还连带地发生朝向上下及前后方向的直线振动,使加速、变速冲击增大,乘坐舒适性变差,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希望使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和惯性主轴(动力总成的重心位置)一致。

对于共通的车体的前侧框,择一地搭载前后重心位置不同的多个动力总成的情况下,每个动力总成的重心位置不同,为了应对不同的重心位置,可以考虑调整装配支承部的装配胶垫位置。

作为调整装配胶垫位置的构造,已经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造。

专利文献1中,在安装于车轮裙板上部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托架安装框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框形成与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安装部对应的多组安装孔,并且将车体侧装配托架安装在根据动力总成的种类选择的最佳位置,使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和动力总成的重心位置一致。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构造中,由于形成有多个安装孔,车体刚性降低。

专利文献2中,在车辆的前侧框设置用于支承动力总成的装配部件,该装配部件中,动力总成侧装配托架的臂固定到动力总成,另一端的轴部配置在外筒内,在轴部和外筒之间设置装配胶垫,在外筒固定有平板状突缘部,通过该突缘部的长孔中插通的柱螺栓和螺母,突缘部安装到内侧面,轴部、外筒、装配胶垫的大部分配置在前侧框内,使用上述长孔来调整安装位置。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构造中,由于形成有上述长孔,存在车体刚性降低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75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553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不降低车体刚性,就能够调整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的位置。

本发明的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具备:左右的前侧框,在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第1装配支承部,包括第1装配胶垫和保持该第1装配胶垫的第1装配托架,上述第1装配托架相对于上述左右的前侧框之中的一个前侧框在前后隔开间隔而具备多个安装点,将动力总成经由上述第1装配胶垫而通过上述第1装配托架安装到上述一个前侧框;以及第2装配支承部,包括第2装配胶垫和保持该第2装配胶垫的第2装配托架,上述第2装配托架相对于上述左右的前侧框之中的另一个前侧框在前后隔开间隔而具备多个安装点,将上述动力总成经由上述第2装配胶垫而通过上述第2装配托架安装到上述另一个前侧框,上述第1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比上述第1装配胶垫的前后长度大,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另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比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前后长度大,上述第1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能够在上述第1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调整,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能够在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另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调整。

根据上述构成,设置前后安装位置间隔比装配胶垫的前后长度更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在该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前后安装位置之间能够调整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所以不会降低车体刚性(前侧框的刚性),就能够进行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的位置调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前后重心位置不同的多个动力总成的车辆中,上述第1装配支承部及上述第2装配支承部分别具备多个种类,多个种类的上述第1装配支承部及上述第2装配支承部中,上述第1装配托架及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前后的安装点的间隔相同,上述第1装配胶垫及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不同,根据上述动力总成的不同,从左右的多个种类的装配支承部之中选择1个,从而能够变更上述第1装配胶垫及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的多个动力总成的前后重心位置不同时,通过更换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能够变更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所以能够调整弹性滚轴相对于各动力总成的重心位置的位置。

特别是,能够经由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来变更左右的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所以能够防止车辆平面俯视时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装配支承部及上述第2装配支承部分别构成为,上述动力总成相对于上述车体的前后重心位置越靠前方,则上述第1装配胶垫及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位置越靠前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动力总成具备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发动机和变速器,上述左右的前侧框具有在前方碰撞时弯折的框弯折点,变速器侧的框弯折点形成在上述第1装配托架及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前部,发动机侧的框弯折点形成在上述第1装配托架及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刚性比变速器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刚性低,在前方碰撞时通过框弯折载荷而断裂,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安装位置间隔比变速器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安装位置间隔更大地设定。

根据上述构成,使作为振动输入载荷较低一侧的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伴随着前侧框的发动机侧框弯折点的前方碰撞时的弯折而断裂,将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安装位置间隔形成为比变速器侧大,由此,对于前方碰撞时的发动机侧框的弯折所带来的前方碰撞时能量吸收不会有不良影响,能够增大装配胶垫的位置调整余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器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是钣金件,上述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是压铸件。

根据上述构成,变速器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是钣金件,在该变速器侧能够承受大的载荷,另一方面,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是压铸件,由此,在该发动机侧能够兼顾通常时的低载荷的耐性和车辆前方碰撞时的前侧框的弯折载荷输入时的断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前侧框内部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具备加强部件,在上述发动机侧,在该安装位置间的框弯折点位置形成有非加强部件配设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发动机侧,在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形成不配设加强部件的非加强部件配设部,所以在车辆前方碰撞时,能够防止安装位置间的前侧框的弯折被阻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降低车体刚性,就能够调整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平面图。

图2是将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向后方调整时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车辆右侧的前侧框内部构造的侧面图。

图4是图3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车辆左侧的前侧框内部构造的侧面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车辆右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2的车辆右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

图9中,(a)是图7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b)是图8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车辆左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2的车辆左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

图12中,(a)是图10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b)是图11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

图13是从车辆外侧前方观察图7所示的装配支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e-e线向视截面图。

图15中,(a)是表示车辆右侧的装配胶垫前后位置调整状态的平面图,(b)是表示车辆左侧的装配胶垫前后位置调整状态的平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发动机舱;2前侧框;11、14发动机;12、15变速器;13、16动力总成;21、25、26角撑(加强部件);30、31、34、35、40、41、42、50、51、52装配托架;32、33、36、37、43、44、53、54装配胶垫;α非加强部件配设部;a、b、c、d装配支承部;l3、l6前后间隔(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x1、x2框弯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不降低车体刚性就能够调整动力总成的弹性滚轴的位置,本发明的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具备:左右的前侧框,在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第1装配支承部,包括第1装配胶垫和保持该第1装配胶垫的第1装配托架,上述第1装配托架相对于上述左右的前侧框之中的一个前侧框在前后隔开间隔而具备多个安装点,将动力总成经由上述第1装配胶垫而通过上述第1装配托架安装到上述一个前侧框;以及第2装配支承部,包括第2装配胶垫和保持该第2装配胶垫的第2装配托架,上述第2装配托架相对于上述左右的前侧框之中的另一个前侧框在前后隔开间隔而具备多个安装点,将上述动力总成经由上述第2装配胶垫而通过上述第2装配托架安装到上述另一个前侧框,上述第1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比上述第1装配胶垫的前后长度大,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另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比上述第2

装配胶垫的前后长度大,上述第1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能够在上述第1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调整,上述第2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能够在上述第2装配托架的对于上述另一个前侧框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调整。

【实施例】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附图表示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图1是表示该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平面图,图2是将装配胶垫的前后位置向后方调整时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车辆右侧的前侧框内部构造的侧面图,图4是图3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车辆左侧的前侧框内部构造的侧面图,图6是图5的立体图。

在说明动力总成装配构造之前,首先说明车身侧的构造。

如图1、图2所示,在发动机舱1的左右两侧设置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框2、2,在这左右的前侧框2、2的前端安装有溃缩盒安装用的安装板3。

上述的前侧框2是车体强度部件,将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接合固定,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在上述的前侧框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设置从铰链柱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裙板6,在该裙板6和上述的前侧框2之间设置悬架塔罩部7,在该悬架塔罩部7的正前部安装将裙板6和前侧框2连结的车轮裙板8,在该车轮裙板8的更前方设置将裙板6和前侧框2连结的连结部件9。此外,在上述的悬架塔罩部7的后部设置护罩侧梁10。

作为配置在发动机舱1内的动力总成,如图1所示,将发动机11和变速器12连结而成的动力总成13横置地配置,或者如图2所示,将发动机14和变速器15连结而成的动力总成16横置地配置。

如图3、图4所示,在车辆右侧的前侧框2内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前后一对圆筒状的螺母部件17、18、固定支承前侧的螺母部件17的保持件19、固定支承后侧的螺母部件18的保持件20、以及配置在前后的保持件19、20之间的作为加强部件的角撑21。

前侧的保持件19具备: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上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详细地说,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19a、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下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19b、以及接合固定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内面的多个突缘19c、19d、19e、19f,通过前后的突缘19e、19f间的俯视コ字状部来抱持固定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母部件17。

后侧的保持件20也与前侧的保持件19同样,具备: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上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20a、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下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20b、以及接合固定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内面的多个突缘20c、20d、20e、20f,通过前后的突缘20e、20f间的俯视コ字状部而抱持固定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母部件18。

角撑21具备:在前侧框2的上侧接合突缘部之间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前后一对突缘21a、21b、在下侧接合突缘部之间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前后一对突缘21c、21d、以及在上侧的突缘21a、21b和下侧的突缘21c、21d之间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以コ字状向车宽方向内方突出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2条突条部21e、21f。

上述的螺母部件17、18用于将后述的发动机侧装配支承部a、c中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紧固用的螺栓22、22(参照图3)螺合。

如图5、图6所示,在车辆左侧的前侧框2内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前后一对圆筒状的螺母部件23、24、上下2分割构造的角撑25、26、以及配置在车辆前方的节部件27,上述角撑25、26作为用来保持一对螺母部件23、24、以及加强前侧框2的加强部件。

上侧的角撑25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片25a、从上片25a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下片25b、从上片25a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并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上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多个突缘25c、25d、25e。

下侧的角撑26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接合固定到上侧的角撑25的下片25b的上片26a、从该上片26a的下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的倾斜片26b、从该倾斜片26b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且被前侧框内侧件4和前侧框外侧件5的下侧接合突缘部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下片26c、以及对应于螺母部件23、24的位置而在倾斜片26b开口形成的螺母部件保持孔26d、26e(参照图5),在该螺母部件保持孔26d、26e的孔缘保持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母部件23、24。

节部件27具备:在前侧框2的上侧接合突缘部之间被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27a、在前侧框2的下侧接合突缘部之间被夹持固定(3枚焊接固定)的突缘27b、以及接合固定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内面的多个突缘27c、27d、27e。

上述的螺母部件23、24用于将后述的变速器侧装配支承部b、d中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紧固用的螺栓28、28(参照图1、图2)螺合。

图7是表示图1的车辆右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2的车辆右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图9(a)是图7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图9(b)是图8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前后重心位置不同的多个动力总成13、16。

即,搭载图1所示的动力总成13的情况下,利用设置于前侧框2的发动机侧的装配支承部a和变速器侧的装配支承部b来装配支承动力总成13,搭载图2所示的动力总成16的情况下,由设置于前侧框2的发动机侧的装配支承部c和变速器侧的装配支承部d来装配支承动力总成16。此外,动力总成13的重心位置比动力总成16的重心位置更靠前方。

另外,搭载重心位置处于动力总成13和动力总成16之间的动力总成时,例如重心位置比动力总成16的重心位置稍稍靠前方的动力总成的情况下,选择装配支承部c和装配支承部d。

如图1、图7、图9(a)所示,动力总成13用的发动机侧装配支承部a具备发动机侧装配托架30、车体侧装配托架31、装配胶垫32、33。

如图9(a)所示,车体侧装配托架31具备:前后的腿部31a、31b、一体形成在这前后的腿部31a、31b的上部的框状部31c、从前后的腿部31a、31b的下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座31d、31e、以及在安装座31d、31e形成的螺栓22的安装孔31f、31g。

发动机侧装配托架30具有位于框状部31c内的内筒30a,在内筒30a的上侧内周设置装配胶垫32,并且在内筒30a的外周部及下部设置上述的装配胶垫33。

在此,前后的安装孔31f、31g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6,被设定为与图3、图4所示的螺母部件17、18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6相同,前侧的安装孔31f轴芯部与装配胶垫32、3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l4。

此外,相对于装配胶垫33的前后长度,车体侧装配托架31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6被设定得更大。

如图2、图8、图9(b)所示,动力总成16用的发动机侧装配支承部c具备:发动机侧装配托架34、车体侧装配托架35、装配胶垫36、37。

如图9(b)所示,车体侧装配托架35具备:前后的腿部35a、35b、一体形成在这前后的腿部35a、35b的上部的框状部35c、从前后的腿部35a、35b的下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座35d、35e、以及在安装座35d、35e形成的螺栓22的安装孔35f、35g。

发动机侧装配托架34具有位于框状部35c内的内筒34a,在内筒34a的上侧内周设置装配胶垫36,并且在内筒34a的外周部及下部设置上述的装配胶垫37。

在此,前后的安装孔35f、35g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6,被设定为与图3、图4所示的螺母部件17、18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6相同,前侧的安装孔35f轴芯部和装配胶垫36、37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l5,图9(b)所示的分离距离l5比图9(a)所示的分离距离l4设定得更大。即,l5>l4的关系式成立。

此外,相对于装配胶垫37的前后长度,车体侧装配托架35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6设定得较大,在前后间隔l6之间,装配胶垫32、33、36、37的前后位置可被调整为图9(a)的位置和图9(b)的位置。

即,通过按照每个动力总成13、16更换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由该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保持的装配胶垫32、33、36、37的前后位置能够变更。

图9(a)、图9(b)所示的各个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使用前后一对螺栓22及螺母部件17、18安装固定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上面部。

如图3所示,前侧框2具有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弯折的框弯折点x1,同图所示的发动机侧的框弯折点x1形成在作为装配支承部a、c的前后的安装位置的螺母部件17、18之间。

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作为加强部件的角撑21被设置在前侧框2内部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6的范围内,在发动机侧的该前后间隔l6的范围内,在保持件19的后端和角撑21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非加强部件配设部α,将该非加强部件配设部α设定在框弯折点x1。

图13是从车辆外侧前方观察图7所示的装配支承部a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e-e线向视截面图。

如图14所示,车体侧装配托架31的前侧的腿部31a构成为,用车宽方向的宽度较小的收窄部31a3将车宽方向的宽度较大的前后的扩宽部31a1、31a2连结,该收窄部31a3与图3所示的非加强部件配设部α(即框弯折点x1)的附近位置对应,由于车辆前方碰撞时的前侧框2的弯折载荷而断裂。

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都是压铸件。具体地说,这些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都由铝压铸件形成。

图10是表示图1的车辆左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图2的车辆左侧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立体图,图12(a)是图10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图12(b)是图11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的要部纵截面图。

如图1、图10、图12(a)所示,动力总成13用的变速器侧装配支承部b具备:变速器侧装配托架40、作为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压铸的下托架41和钣金制的上托架42、以及装配胶垫43、44。

下托架41沿着前侧框内侧件4的上面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后两部形成有螺栓28、28的安装孔41a、41b。

上托架42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帽形状,在前后的安装座42a、42b形成有螺栓28、28的安装孔42c、42d。

变速器侧装配托架40具有向前侧框2侧延伸的延出部40a,在该延出部40a和下托架41之间设置装配胶垫43,并且在延出部40a的上部设置装配胶垫44。

在此,前后的安装孔41a、41b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以及安装孔42c、42d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被设定为与图5所示的螺母部件23、24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相同,前侧的安装孔41a、42c轴芯部和装配胶垫4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l1。

此外,相对于装配胶垫43的前后长度,下托架41及上托架42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3被设定得更大。

并且,使用前后一对螺栓28、28及螺母部件23、24,将下托架41和上托架42紧固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上面部。

此外,上托架42使用支承片45及螺栓46紧固到车轮裙板8(参照图10)。

如图2、图11、图12(b)所示,动力总成16用的变速器侧装配支承部d具备:变速器侧装配托架50、作为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压铸的下托架51和钣金制的上托架52、以及装配胶垫53、54。

下托架51沿着前侧框内侧件4的上面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后两部形成有螺栓28、28的安装孔51a、51b。

上托架52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帽形状,在前后的安装座52a、52b形成有螺栓28、28的安装孔52c、52d。

变速器侧装配托架50具有向前侧框2侧延伸的延出部50a,在该延出部50a与下托架51之间设置装配胶垫53,并且在延出部50a的上部设置装配胶垫54。

在此,前后的安装孔51a、51b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以及安装孔52c、52d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被设定为与图5所示的螺母部件23、24轴芯部的前后间隔l3相同,前侧的安装孔51a、52c轴芯部和装配胶垫5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l2。

图12(b)所示的分离距离l2比图12(a)所示的分离距离l1设定得更大。即,l2>l1的关系式成立。

此外,相对于装配胶垫53的前后长度,下托架51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3更大地设定,在前后间隔l3之间,装配胶垫43、44、53、54的前后位置可调整为图12(a)的位置和图12(b)的位置。

即,通过按照每个动力总成13、16来更换变速器侧装配支承部b、c,该装配支承部b、c的特别是由托架41、51保持的装配胶垫43、53的前后位置能够变更。

并且,上述的下托架51及上托架52如图12(b)所示,使用前后一对螺栓28、28及螺母部件23、24紧固到前侧框内侧件4的上面部。

此外,上托架52使用支承片55及螺栓56紧固到车轮裙板8(参照图11)。

如图5所示,前侧框2具有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弯折的框弯折点x2,同图所示的变速器侧的框弯折点x2在上述的装配支承部b、d的正前部形成。

在图9所示的发动机侧的装配支承部a、c和图12所示的变速器侧的装配支承部b、d的比较中,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刚性比变速器侧的托架41、42、51、52的刚性更低,通过前方碰撞时的框弯折载荷,在图14所示的收窄部31a3断裂。

进而,图9所示的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6,比图12所示的变速器侧的托架41、42、51、52的安装位置间隔即前后间隔l3更大地设定。即,l6>l3的关系式成立。

总之,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的多个动力总成13、16的前后重心位置不同时,在图1所示的动力总成13搭载时使用装配支承部a、b,确保图15所示的装配胶垫32、33、43的位置,在图2所示的动力总成16搭载时,使用装配支承部c、d,确保图15所示的装配胶垫36、37、53的位置,特别是,通过更换装配托架,能够变更装配胶垫32、33、43、36、37、53的前后位置,能够调整弹性滚轴y1、y2(参照图1、图2)相对于各动力总成13、16的重心位置的位置。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在发动机舱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框2,在上述左右的各前侧框2设置有用于装配支承动力总成13、16的装配支承部a、b、c、d,上述装配支承部a~d包括装配胶垫32、33、36、37、43、44、53、54和装配托架30、31、34、35、40、41、42、50、51、52,相对于左右的各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长度,将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参照前后间隔l6、l3)更大地设定,在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上述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位置可调整(参照图1、图2、图9、图12、图15)。

根据该构成,设置前后安装位置间隔(前后间隔l6、l3)比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长度更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在该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的前后安装位置之间,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位置可调整,所以不会降低车体刚性(前侧框的刚性),就能够进行动力总成13、16的弹性滚轴y1、y2的位置调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前后重心位置不同的多个动力总成13、16的车辆中,通过按照每个动力总成13、16更换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由该车体侧装配托架保持的上述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位置能够变更(参照图1、图2、图9、图12、图15)。

根据该构成,对于共通的车体择一地搭载的多个动力总成13、16的前后重心位置不同时,通过更换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能够变更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位置,所以能够进行弹性滚轴y1、y2相对于各动力总成13、16的重心位置的位置调整。

特别是,经由左右的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左右的装配胶垫33、37、43、53的前后位置能够变更,所以在车辆平面观察时,能够防止动力总成13、16的弹性滚轴y1、y2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动力总成13、16具备发动机11、14和变速器12、15,另一方面,上述前侧框2经由在前方碰撞时弯折的框弯折点x1、x2,变速器12、15侧的框弯折点x2形成在上述装配支承部b、d的前部,发动机11、14侧的框弯折点x1形成在上述装配支承部a、c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并且使发动机11、14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刚性比变速器12、15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41、42、51、52的刚性更低,通过前方碰撞时的框弯折载荷而断裂,进而,将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安装位置间隔(前后间隔l6)设定得比变速器12、15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41、42、51、52的安装位置间隔(前后间隔l3)更大(l6>l3)(参照图1、图2、图3、图5、图9、图12)。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振动输入载荷较低一侧、即发动机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伴随着前侧框2中的发动机侧框弯折点x1的前方碰撞时的弯折而断裂,将发动机11、14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安装位置间隔(前后间隔l6)形成得比变速器12、15侧更大,由此,不会给前方碰撞时的发动机侧框的弯折所带来的前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带来不良影响,不会增大装配胶垫32、33、36、37的位置调整费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器12、15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42、52采用钣金制,上述发动机11、14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采用压铸件(参照图9、图12)。

根据该构成,变速器12、15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42、52采用钣金制,,由此,在该变速器12、15侧能够承受大的载荷,另一方面,发动机11、14侧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采用压铸件,由此,在该发动机11、14侧能够兼顾通常时的较低载荷的耐性和车辆前方碰撞时的前侧框2的弯折载荷输入时的断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前侧框2内部的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41、42、51、52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具备加强部件(角撑21、25、26参照),在上述发动机11、14侧,在该安装位置之间形成有非加强部件配设部α(参照图3、图5)。

根据该构成,在发动机11、14侧,在车体侧装配托架31、35的前后的安装位置之间形成不配设加强部件(角撑21)的非加强部件配设部α,所以在车辆前方碰撞时,不会妨碍安装位置之间的前侧框2的弯折。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车体侧装配托架的前后的安装位置间隔与前后间隔l6、l3对应,加强部件与角撑21、25、26对应,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在车辆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中是有用的,该的动力总成装配构造在发动机舱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框,在上述左右的各前侧框设置有用于装配支承动力总成的装配支承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