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1863发布日期:2018-09-08 00:07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模块化悬架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根据车桥的数量配备悬架装置,尤其是特种消防车,其同一辆车上配合的悬架装置大多是不同。而且悬架装置各部分安装分散,如板簧、减震器等,导致悬架装置的各部件分散设置,布置凌乱,占用空间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及其悬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悬架装置各部件分散设置,布置凌乱,且占用空间多等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桥以及用以连接所述车架和所述车桥的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装置包括:螺簧、减震器和上支架;所述螺簧和所述减震器并列设置,且二者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支架连接;所述车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上支架及对应的所述螺簧和所述减震器,所述上支架连接所述车架的外侧面;所述螺簧和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均连接所述车桥。

在优选方案中,每一所述上支架连接有两个所述减震器,且该两所述减震器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分列于所述螺簧的前方和后方。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支架包括:具有下开口的盒体,以及沿所述盒体外壁水平延伸的安装部;所述螺簧的上端穿过所述盒体的下开口并安装于所述盒体内,所述减震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车架包括两纵梁;所述上支架安装于所述纵梁的外侧面;所述悬架装置还包括:上推力杆、下推力杆和推力杆支架;所述推力杆支架连接所述车架的两纵梁;所述上推力杆和所述下推力杆均位于所述车架的下方,且所述上推力杆位于所述下推力杆的上方;所述上推力杆和所述下推力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推力杆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桥连接。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推力杆支架包括:对应连接两纵梁的侧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侧支架之间的中间连接件;每一所述侧支架均连接有一上推力杆和一下推力杆;与两侧支架连接的两所述上推力杆与所述车桥的连接点均靠近于所述车架的中轴线,以使两所述上推力杆在水平面内呈V形分布;与两侧支架连接的两所述下推力杆均对应位于所述纵梁的下方,且与所述纵梁平行设置。

在优选方案中,两所述上推力杆与所述车桥的连接点具有间隙。

在优选方案中,每个所述侧支架均具有竖直且相互垂直的安装板和固定板;所述安装板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布设,且其上部与所述纵梁的外侧面连接;所述固定板沿所述车架宽度方向布设,其一竖直侧边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其顶边与所述纵梁的底面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固定板构成一夹角,所述夹角内设有与所述上推力杆和所述下推力杆连接的连接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安装板的横截面在高度方向上呈上宽下窄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悬架装置采用螺簧为弹性元件,相较于传统的板簧占用空间小;同时,减震器和螺簧集成安装于上支架,模块化设计便于灵活应用,同时,省去单独设置用于安装减震器的部件,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悬架装置与车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车架;21、纵梁;3、车桥;41、螺簧;42、减震器;43、上支架;431、盒体;432、安装部;4311、平板;4312、延伸板;44、上推力杆;45、下推力杆;46、推力杆支架;401、连接部;461、侧支架;4611、固定板;4612、安装板;4601、加强筋;4602、加强板;462、中间连接件;47、稳定杆;471、中间分段;472、侧分段;48、吊臂;49、吊臂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前”、“后”是指车辆行驶的前后方,“横向”为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适用于各类车辆,尤其适用于特种消防车,其包括:车架2、车桥3和悬架装置。

车架2包括两纵梁21。车桥3为多个,各车桥3横向设置于车架2的下方且沿车架2长度方向分布。悬架装置用以连接车架2和车桥3,以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2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2或车身的冲击力。

本实施例的悬架装置包括:螺簧41、减震器42和上支架43。

螺簧41和减震器42并列设置,且二者的上端均与上支架43连接。车架2的两侧均设置有上支架43及对应的螺簧41和减震器42,且上支架43连接与车架2的外侧面,螺簧41和减震器42的下端均连接车桥3。

本实施例的悬架装置采用螺簧为弹性元件,相较于传统的板簧占用空间小;同时,减震器和螺簧集成安装于上支架,模块化设计便于灵活应用,同时,省去单独设置用于安装减震器的部件,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每个悬架装置包括:两个螺簧41、四个减震器42以及两个上支架43。

两个上支架43分设于两纵梁21的外侧面。每个上支架43包括:盒体431和与两个安装部432。盒体431大致为方形体,其具有下开口,以使其底部具有一安装槽,盒体431的外壁与纵梁21朝外的一侧固定连接;较优地,安装槽的容置空间与螺簧41的外径适配。两个安装部432沿车架2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沿盒体431的外壁水平延伸设置;本实施例的安装部432包括:平板4311和沿平板4311两侧边向上延伸的延伸板4312;平板4311大致平齐于纵梁21的上表面,两延伸板4312位于平板4311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板4312的一端与盒体431外壁连接,以加强平板4311的连接强度;其中,平板4311构成与减震器42上端装配的装配面。

较优地,盒体431对应安装部432的外壁向下延伸设置,以加强应力。

两个螺簧41分设于两纵梁21的外侧,螺簧41的上端穿过盒体431的下开口并安装于盒体431的安装槽内,螺簧41的下端通过一螺簧座(图中未示出)与车桥3连接;其中,螺簧座能够对螺簧41径向限位。螺簧41的上部和下端分别受到安装槽、螺簧座径向限制,大大减少了螺簧41的变形。

减震器42沿车架2宽度方向两两设置,每一侧边设有两个减震器42,两减震器42分列于螺簧41的前方和后方。具体地,减震器42的上端穿设于平板4311并通过紧固件与安装部432连接,减震器42的下端与车桥3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悬架装置还包括:两个上推力杆44、两个下推力杆45和一推力杆支架46。

推力杆支架46连接车架2的两纵梁21,推力杆支架46位于两纵梁21下方具有连接部401,该连接部401用于与上推力杆44和下推力杆45的前端连接,以集成将上推力杆44和下推力杆45连接于一个支架上。

两个上推力杆44和两个下推力杆45均位于车架2的下方,上推力杆44位于下推力杆45的上方,且均设置于推力杆支架46和车桥3之间的空间内,以使上推力杆44和下推力杆45的一端均与推力杆支架46连接,另一端与车桥3连接。

具体地,推力杆支架46包括:对应连接两纵梁21的侧支架461,以及连接于两侧支架461之间的中间连接件462。

每个侧支架461均具有竖直且相互垂直的固定板4611和安装板4612;安装板4612沿车架2长度方向布设,且其上部与纵梁21的外侧面连接;较优地,安装板4612的横截面在高度方向上呈上宽下窄结构,以加强连接强度。固定板4611沿车架2宽度方向布设,其一竖直侧边与安装板4612连接,其顶边与纵梁21的底面连接。安装板4612和固定板4611朝向车桥3的方向构成一夹角,该夹角内设有与上推力杆44和下推力杆45连接的连接部401。

进一步地,两安装板4612的外侧面上均设有多个交错的加强筋4601;而安装板4612和固定板4611构成的夹角内在高度方向上设有加强板4602,以增加强度。

中间连接件462为长条板,其与车架2间隔且连接于两固定板46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侧支架461均连接一上推力杆44和一下推力杆45。

具体地,两个上推力杆44在同一高度位置的水平面内呈V形分布,使其具有开口部和交汇部。该两个上推力杆44分布的开口部朝车体前方设置,使上推力杆44的前端与侧支架461的连接部401铰接;该两个上推力杆44分布的交汇部朝车体后方设置,且上推力杆44的后端与车桥3铰接。进一步地,两个上推力杆44的后端靠近车架2的中轴线且间隔设置,使得两个上推力杆44与车桥3的连接点受力更好。

两个下推力杆45在同一高度上平行设置,该两个下推力杆45对应位于两个两纵梁21下方。两个下推力杆45的前端与侧支架461的连接部401铰接,其后端与车桥3铰接。

本实施例中的上推力杆44和下推力杆45的前端集成连接于一个推力杆支架46上,以便同时承受纵向力和侧向力。

进一步地,悬架装置还包括:相对于上、下推力杆44、45位于车桥3后方的稳定杆47。该稳定杆47在水平面内呈U形结构,其包括:横向设置的中间分段471和纵向设置的两个侧分段472,两个侧分段472与中间分段471的两端连接且朝车体后方延伸设置。稳定杆47在高度上大致与车桥3的设置高度一致,稳定杆47的中间分段471与车桥3连接,两个侧分段472朝后的一端分别通过吊臂48与两纵梁21连接。

进一步地,纵梁21上对应吊臂48的位置设有吊臂支架49,吊臂48的上端与该吊臂支架49铰接。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侧分段472与中间分段471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车辆的悬架装置根据配合的车桥数量模块化布置,螺簧和减震器集成设置通用性高,且布置更加整洁,占用空间少。

虽然已参照以上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