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4898发布日期:2019-02-15 21:0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艺快速发展,为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外观和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大灯,即前大灯的造型面越趋复杂,前大灯与保险杠配合也变得非常的重要。现有汽车装配生产线上前大灯与保险杠的固定连接通常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装配:保险杠的端部挤压固定在前大灯底部开设的一固定槽中;该种固定方式存在装配困难的问题,例如工人在装配中经常出现保险杠与前大灯安装不到位、不能有效控制装配面差和装配间隙的情况,或者因装配后的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在使用中容易造成前大灯底部的连接处局部开裂。

现有的另一种装配方式是:在前大灯底部设置一个安装支架与保险杠连接,这种方式使得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前大灯造型面的复杂性常常导致支架安装点距离连接处太远而使得连接处的刚性较弱,从而无法保证保险杠与前大灯的间隙面差,对前大灯的造型具有一定的约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部结构,能够保证前大灯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刚性,并能够控制保险杠与前大灯的间隙面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及与所述保险杠连接的前大灯,所述前大灯包括前大灯本体以及沿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保险杠相接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沿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走向布置的卡口及卡槽,所述卡槽设于所述卡口内;所述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本体及沿所述保险杠本体的边缘设置并卡持固定在所述卡口中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为隆起结构,所述翻边部的一侧边与所述保险杠本体相接,所述翻边部的另一侧边设有朝向所述卡槽设置并与所述卡槽卡合的卡勾。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压紧部和位于所述压紧部下方的托起部,所述压紧部和所述托起部之间形成所述卡口,在所述托起部上设置所述卡槽。

优选地,所述压紧部与所述翻边部的隆起顶部相抵。

优选地,所述托起部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翻边部插入所述卡口的导向斜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朝汽车的长度方向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保险杠的翻边部相抵并限制所述保险杠在沿汽车的长度方向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翻边部的设置卡勾的一侧设有用于加固及用于限制所述翻边部与所述压紧部在沿汽车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的肋块。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前大灯连接的格栅,所述格栅包括格栅本体及沿所述格栅本体的边缘设置的接合部;所述前大灯还包括沿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设置且与所述接合部相接的第二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对所述接合部形成重力支撑的支撑部及朝汽车的长度方向突出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与所述格栅的接合部相抵并限制所述格栅在沿汽车的长度方向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呈自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悬台结构,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结合部的底部相接的支撑面;所述抵靠部连接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与所述支撑面。

优选地,所述抵靠部设于所述支撑面之上,所述支撑面之下设有加强肋。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设置保险杠的呈几字形隆起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插入前大灯的卡口中并通过翻边部上的卡勾与所述保险杠上的卡槽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卡口在汽车高度方向上对所述保险杠的翻边部形成支撑,保证保险杠与前大灯的连接刚性;同时通过卡勾和卡槽的配合可以限制保险杠与前大灯在沿汽车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从而可以控制保险杠与前大灯在各个方向,尤其是沿汽车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的装配间隙和面差,防止保险杠在沿汽车长度方向的按压变形;有效提高了前大灯与保险杠之间装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前大灯与保险杠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保险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前大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前大灯与格栅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前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结构的格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保险杠,11-保险杠本体,12-翻边部,121-卡勾,122-肋块,2-前大灯,21-前大灯本体,22-第一固定部,221-卡口,222-卡槽,223-压紧部,224-托起部,225-导向斜面,226-凸起部,23-第二固定部,231-支撑部,232-抵靠部,233-加强肋,3-格栅,31-格栅本体,32-接合部,33-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1及与所述保险杠1连接的前大灯2,所述前大灯2包括前大灯本体21以及沿所述前大灯本体21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保险杠1相接的第一固定部22,所述第一固定部22上设置沿所述前大灯本体21的边缘走向布置的卡口221及卡槽222,所述卡槽222设于所述卡口221内;所述保险杠1包括保险杠本体11及沿所述保险杠本体11的边缘设置并卡持固定在所述卡口221中的翻边部12,所述翻边部12为呈几字形的隆起结构,所述翻边部12的一侧边与所述保险杠本体11相接,所述翻边部12的另一侧边设有朝向所述卡槽222设置并与所述卡槽222卡合的卡勾121。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汽车前部结构,其设置保险杠1的呈几字形隆起的翻边部12,所述翻边部12插入前大灯2的卡口221中并通过翻边部12上的卡勾121与所述保险杠1上的卡槽222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卡口221在汽车高度方向上对所述保险杠1的翻边部12形成支撑,保证保险杠1与前大灯2的连接刚性;同时通过卡勾121和卡槽222的配合可以限制保险杠1与前大灯2在沿汽车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从而可以控制保险杠1与前大灯2在各个方向,尤其是沿汽车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的装配间隙和面差,防止保险杠1在沿汽车长度方向的按压变形;有效提高了前大灯2与保险杠1之间装配的稳定性。

所述保险杠1的呈几字形隆起的翻边部12能够有效增大汽车前部结构的Z向刚度,而所述翻边部12上的反向卡勾121的设计可以让模具的分型线不外露。所述保险杠1通过所述翻边部12上的卡勾121与所述卡口221连接,防止保险杠1向外拱起,使所述保险杠1的结构更为稳定可靠。

请参阅附图2-4,所述第一固定部22包括压紧部223和位于所述压紧部223下方的托起部224,所述压紧部223和所述托起部224之间形成所述卡口221,在所述托起部224上设置所述卡槽222。所述保险杠1通过几字形翻边部12上的卡勾121与所述前大灯2的卡口221连接,所述保险杠1的几字形翻边部12插入到前大灯2的卡口221中,由所述托起部224和压紧部223对所述保险杠1的几字形翻边部12在车高方向上形成支撑,由此可以控制所述保险杠1与前大灯2在车高方向和车前方向间隙段差,同时防止保险杠1沿车前方向的按压变形。

请参阅附图2及图3,所述压紧部223与所述翻边部12的隆起顶部相抵。所述保险杠1通过几字形翻边部12上的卡勾121与所述前大灯2的卡口221连接,控制所述保险杠1与前大灯2沿车前进方向的面差;通过所述压紧部223限制所述保险杠1的几字形翻边部12,控制所述保险杠1与前大灯2沿车高方向的间隙。

请参阅附图4,所述托起部224上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翻边部12插入所述卡口的导向斜面225。通过设置所述导向斜面225,方便所述保险杠的卡勾121顺利插入所述卡口221。

请参阅附图4,所述第一固定部22上设有朝汽车的长度方向突出的凸起部226,所述凸起部226与所述保险杠1的翻边部12相抵并限制所述保险杠1在沿汽车的长度方向的位移。通过所述凸起部226限制所述保险杠1的几字形翻边部12的端面,防止所述保险杠1按压松动。

请参阅附图3,所述翻边部12的设置卡勾121的一侧设有用于加固及用于限制所述翻边部12与所述压紧部223在沿汽车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的肋块122。所述肋块122既具有加固所述所述翻边部12的作用,而且能够限制所述压紧部223在沿汽车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从而实现所述翻边部12与所述压紧部223在沿汽车宽度方向的相对定位,使所述保险杠1与前大灯2的连接更为稳定可靠。

请参阅附图5-7,所述汽车前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前大灯2连接的格栅3,所述格栅3包括格栅本体31及沿所述格栅本体31的边缘设置的接合部32;所述前大灯2还包括沿所述前大灯本体21的边缘设置且与所述接合部32相接的第二固定部23。通过所述接合部3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连接,实现所述格栅3与所述前大灯2之间的连接。

请参阅附图5和6,所述第二固定部23包括对所述接合部32形成重力支撑的支撑部231及朝汽车的长度方向突出的抵靠部232,所述抵靠部232与所述格栅3的接合部32相抵并限制所述格栅3在沿汽车的长度方向的位移。所述前大灯2设计支撑部231和抵靠部232,通过所述支撑部231支撑所述格栅3的重量,通过所述抵靠部232防止按压所述格栅3时的变形,综上前大灯2与格栅3的良好匹配,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可靠性。

所述支撑部231呈自所述前大灯本体的边缘向外延伸的悬台结构,所述支撑部231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结合部32的底部相接的支撑面;所述抵靠部232呈连接所述前大灯本体21的边缘与所述支撑面的肋条形结构。所述支撑部231的悬台结构,能够实现支撑面对所述格栅3的接合部32的有效支撑,通过所述肋条形结构的抵靠部232,能够有效限制所述格栅3的接合部32的前端部,防止格栅3在沿车前方向按压时发生松动。

请参阅附图6,所述抵靠部232设于所述支撑面之上,所述支撑面之下设有加强肋233。所述格栅3的接合部32被所述支撑部231所支撑的同时,能够通过所述抵靠部232对所述接合部32的前端部位置进行定位。通过所述支撑面之下设置所述加强肋233,能够保证所述支撑部231的强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请参阅附图7,所述格栅3的结合部32搁置于所述支撑部231的支撑面上,所述结合部32的上部设有肋片33,所述肋片33能够提高所述结合部32的结构强度,保证所述格栅3与所述前大灯2之间的可靠连接。

本实施例的保险杠1通过自身翻边部12上的卡勾121与前大灯2上的卡口221连接,控制保险杠1与前大灯2沿车前进方向的面差;在前大灯2上设计所述压紧部223和所述托起部224限制住保险杠1的几字形翻边部12,控制保险杠1与前大灯2的车高方向间隙,同时前大灯2的凸起部226限制保险杠的翻边部12端面,防止保险杠按压松动;在格栅3与前大灯2配合位置由前大灯2的支撑部231和抵靠部232对所述格栅3形成车高方向支撑和防止对所述格栅3的按压变形。综上,可以实现前大灯2、保险杠1和格栅3的良好匹配,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可靠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