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8993发布日期:2018-12-25 20:01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两轮摩托车已往街跑两用车和跑车车型发展,其中,街跑两用车可适合普通消费者骑乘,亦可用于专业公路比赛用,若为专业公路比赛用之车型,其车型排量大,行驶速度需求较高,对于轮胎的操控稳定性和抓地性能要求也较高。现行使用的街跑两用摩托车轮胎,其胎面一般设置沟状花纹,可确保排水性能和湿地抓地性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骑乘需求。但在专业比赛用时,车手为取得较好的成绩,其行驶速度快,当轮胎在加速行驶时,易出现操控不稳定现象,影响车手的人身安全。

现行街跑两用摩托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如图1所示,其胎面1’分为中心接地区域Cr、过渡区域M和胎肩区域S,胎面花纹设置沟状花纹,由第一花纹主沟10a’与第二花纹主沟10b’相互连接的花纹主沟10’和花纹副沟11’组成,其中第一花纹主沟10a’与第二花纹主沟10b’的连接处A’设置在中心接地区域Cr与过渡区域M的结合处、花纹主沟10b’的弯折处B’设置在过渡区域M与胎肩区域S的结合处及花纹主沟11’的弯折处C’设置在过渡区域M与胎肩区域S的结合处。如此设置,当轮胎在加速行驶时,由于沟与沟之间的连接处设置在各区域的结合处,当直行转过渡和过渡转过弯行驶时,其各区域花纹沟与沟的结合处的刚性较弱,充气后会出现凸起现象,当轮胎在加速行驶时,易出现操控不稳定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可确保排水和湿地抓地性能,提高各区域的刚性,避免充气后各区域花纹沟与花纹沟的结合处出现凸起现象,当轮胎在直行转过渡、过渡转过弯加速行驶时,可提高操控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轮胎胎面包括中心接地区域,中心接地区域的两侧向外延伸分别为过渡区域,该两过渡区域的外侧向外延伸为胎肩区域;轮胎胎面设置有至少两条具有角度分布的倾斜沟,该至少两条倾斜沟之间设置有间距,其中至少一条倾斜沟为多折沟,该多折沟的沟与沟的弯折结合处分别设置在各区域内。

进一步,该至少两条倾斜沟包括两条倾斜三折沟,其中,第一倾斜三折沟横跨中心接地区域、过渡区域和胎肩区域,第二倾斜三折沟设置在第一倾斜三折沟的下方,并横跨中心接地区域、过渡区域和胎肩区域。

进一步,第一倾斜三折沟的第一折沟与第二倾斜三折沟的第一折沟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20°-150°。

进一步,第一倾斜三折沟的第一弯折部设置在过渡区域内,第一倾斜三折沟的第二弯折部设置在胎肩区域内;第二倾斜三折沟的第三弯折部设置在中心接地区域内,第二倾斜三折沟的第四弯折部设置在过渡区域内。

进一步,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及第四弯折部,该各个弯折部与其对应各区域的边缘的距离设置为对应各该区域宽度的10%-90%。

进一步,该至少两条倾斜沟还包括辅助倾斜两折沟,该辅助倾斜两折沟横跨中心接地区域、过渡区域和胎肩区域。

进一步,辅助倾斜两折沟的第五弯折部设置在过渡区域内。

进一步,第五弯折部与过渡区域的边缘的距离设置为过渡区域宽度的10%-90%。

进一步,中心接地区域、两边的过渡区域及两边的胎肩区域的宽度分别设置为胎面宽度的1/3。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轮胎胎面花纹结构优化设计来改善,轮胎胎面包括中心接地区域,中心接地区域的两侧向外延伸分别为过渡区域,该两过渡区域的外侧向外延伸为胎肩区域;轮胎胎面设置有至少两条具有角度分布的倾斜沟,该至少两条倾斜沟之间设置有间距,其中至少一条倾斜沟为多折沟,该多折沟的沟与沟的弯折结合处分别设置在各区域内。可确保排水性能和湿地抓地性能,提高各区域的刚性,避免充气后各区域花纹沟与花纹沟的结合处出现凸起现象,当轮胎在直行转过渡、过渡转过弯加速行驶时,可提高操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例之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之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轮胎胎面1 中心接地区域Cr

过渡区域M 胎肩区域S

胎面宽度TW 第一倾斜三折沟10a

第二倾斜三折沟10b 辅助倾斜两折沟10c

第一弯折部A 第二弯折部B

第三弯折部C 第四弯折部D

第五弯折部E。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2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横向为轮胎轴向,纵向为轮胎周向,CL为赤道面,箭头指向为轮胎行驶方向。

如图2所示,轮胎胎面1包括中心接地区域Cr,中心接地区域Cr的两侧向外延伸分别为过渡区域M,该两过渡区域M的外侧向外延伸为胎肩区域S,界定远离中心接地区域Cr的胎面侧为外侧。其中,中心接地区域Cr、两边的过渡区域M及两边的胎肩区域S的宽度分别设置为胎面宽度TW的1/3。

轮胎胎面1设置有至少两条具有角度分布的倾斜沟,该至少两条倾斜沟之间设置有间距,其中至少一条倾斜沟为多折沟,该多折沟的沟与沟的弯折结合处分别设置在各区域内,可确保排水和湿地抓地性能,提高各区域的刚性,避免充气后各区域花纹沟与花纹沟的结合处出现凸起现象,当轮胎在直行转过渡、过渡转过弯加速行驶时,可提高操控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该至少两条倾斜沟包括两条倾斜三折沟,其中,第一倾斜三折沟10a横跨中心接地区域Cr、过渡区域M和胎肩区域S,第二倾斜三折沟10b设置在第一倾斜三折沟10a的下方,并横跨中心接地区域Cr、过渡区域M和胎肩区域S。其中第一倾斜三折沟10a中的第一折沟与第二倾斜三折沟10b的第一折沟之间形成夹角α,靠近赤道面内侧的为第一折沟,第一倾斜三折沟10a与第二倾斜三折沟10b之间预留有间距L,可确保排水性能及胎面中心接地区域的刚性。

另第一倾斜三折沟10a的第一弯折部A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第一倾斜三折沟10a的第二弯折部B设置在胎肩区域S内;第二倾斜三折沟10b的第三弯折部C设置在中心接地区域Cr内,第二倾斜三折沟10b的第四弯折部D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可进一步提高各区域之间的胎面刚性,避免各区域的结合处出现凸起现象。

为进一步避免轮胎在加速行驶时出现操控不稳定现象,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三折沟10a的第一折沟与第二倾斜三折沟10b的第一折沟之间形成夹角α为120°-150°。第一倾斜三折沟10a与第二倾斜三折沟10b之间预留的间距L为5mm-20mm。

在一些示例中,该至少两条倾斜沟还包括辅助倾斜两折沟10c,该辅助倾斜两折沟10c横跨中心接地区域Cr、过渡区域M和胎肩区域S,辅助倾斜两折沟10c的第五弯折部E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和湿地抓地性能。

第一弯折部A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第二弯折部B设置在胎肩区域S内,第三弯折部C设置在中心接地区域Cr内,第四弯折部D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第五弯折部E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辅助倾斜两折沟10c的第五弯折部E设置在过渡区域M内,且各个弯折部与其对应各区域的边缘的距离L1设置为对应各该区域宽度的10%-90%。如此设置,当轮胎在直行转过渡、过渡转过弯加速行驶时,可避免充气后各区域花纹沟与花纹沟的结合处出现凸起现象,有效提高轮胎操控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