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1717发布日期:2019-02-12 21:3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毂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



背景技术:

轮毂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又叫轮圈、钢圈、轱辘、胎铃,轮毂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是连接制动鼓(制动盘)、轮盘和半轴的重要零部件,目前市面上的轮毂因为生产原因或者驾驶原因,轮毂会出现变形或者断裂的现象,常常带来很大的危险,而轮毂本身却没有一个便于监测的设计,常常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导致轮毂破损,同时,目前的轮毂也没有配有配重块,使得轮毂在破损时,无法及时配重,导致车辆失去平衡性,另外,目前的轮毂没有配有相应的散热结构,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轮毂受热严重,因此,目前的轮毂并不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普通轮毂没有设计可以监测轮毂是否破损或者形变的结构,没有配有相应的配重设计,同时不具备散热功能等导致轮毂使用并不安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包括外轮毂、连接柱、弹簧压力器、金属触片、轮辐、配重槽、固定螺栓和橡胶导热圈,所述外轮毂的内侧安装有内轮毂,且内轮毂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散热槽,所述连接柱的上端固接在第一散热槽的下侧,且连接柱的下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弹簧压力器的上端连接有连接柱,且弹簧压力器内嵌在壳体的内部,所述金属触片的外侧固接在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轮辐的上端固接在内轮毂的下侧,且轮辐的内部内嵌有连接柱、壳体、弹簧压力器和金属触片,所述配重槽的内部设置有配重块,且配重槽内嵌在第二散热槽的左侧,所述固定螺栓活动镶嵌在安装轴上,所述橡胶导热圈的内侧包裹在内轮毂的中间部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分别设置有6组,且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均等分布在内轮毂的下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部尺寸与轮辐的内部尺寸相同,且壳体与轮辐为嵌入式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弹簧压力器共设置6组,且弹簧压力器分别安装在轮辐内,弹簧压力器的输出端与车内中央控制台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配重块内嵌在配重槽中,且配重槽设置在第二散热槽上,配重块通过配重槽与第二散热槽为可拆卸式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橡胶导热圈的内部尺寸与内轮毂的外侧尺寸相同,且橡胶导热圈包裹在内轮毂的外表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监测的轮毂,结合现在传统的轮毂结构进行设计,考虑到其需要一个可以便于监测轮毂是否发生破损或者变形,需要配有配重设计,同时需要具备散热功能的要求进行相对应的结构设计;

(1)设置有连接柱、壳体、弹簧压力器和金属触片,组合成为弹簧压力传感器,且通过导线与车内的中央控制台相连接,当轮毂发生形变或者破损时,弹簧压力传感器感和金属触片感应到变化,会将信号传递给车内的中央控制台,驾驶者可以很方便的知道轮毂的情况;

(2)安装有配重块,随车配重,当轮毂发生一些细小的变形时,车辆的平衡性会遭到破坏,此时,需要通过将配重块安装在变形的轮毂上,使得四个轮毂保持平衡,从而保证车身的平衡,保证了驾驶人员的行驶安全;

(3)安装有橡胶导热圈和散热槽,橡胶材料自身有很好的导热效果,可以将轮毂收到的温度分散掉并通过散热槽挥发,减少轮毂受到高温导致形变的情况,保证轮毂安全,提高驾驶者的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导热圈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轮毂;2、内轮毂;3、第一散热槽;4、连接柱;5、壳体;6、弹簧压力器;7、金属触片;8、轮辐;9、配重槽;10、配重块;11、第二散热槽;12、固定螺栓;13、安装轴;14、橡胶导热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便于监测的轮毂,包括外轮毂1、连接柱4、弹簧压力器6、金属触片7、轮辐8、配重槽9、固定螺栓12和橡胶导热圈14,外轮毂1的内侧安装有内轮毂2,且内轮毂2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散热槽3,第一散热槽3和第二散热槽11 分别设置有6组,且第一散热槽3和第二散热槽11均等分布在内轮毂2的下表面上,可将轮毂受到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槽3和第二散热槽11散发出来,减少内轮毂2内部的热量;

连接柱4的上端固接在第一散热槽3的下侧,且连接柱4的下侧设置有壳体 5,壳体5的外部尺寸与轮辐8的内部尺寸相同,且壳体5与轮辐8为嵌入式连接结构,可将壳体5分别安装在轮辐8内,从而保证每条轮辐8内部都安装有壳体5,弹簧压力器6的上端连接有连接柱4,且弹簧压力器6内嵌在壳体5的内部,弹簧压力器6的型号为CYYZ11,弹簧压力器6共设置6组,且弹簧压力器6分别安装在轮辐8内,弹簧压力器6的输出端与车内中央控制台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可将弹簧压力器6发生形变的信号传递给车内的中央控制台,方便驾驶者及时获取轮毂情况,金属触片7的外侧固接在壳体5的外表面上,轮辐8的上端固接在内轮毂2的下侧,且轮辐8的内部内嵌有连接柱4、壳体5、弹簧压力器6和金属触片7;

配重槽9的内部设置有配重块10,且配重槽9内嵌在第二散热槽11的左侧,配重块10内嵌在配重槽9中,且配重槽9设置在第二散热槽11上,配重块10 通过配重槽9与第二散热槽11为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在轮毂发生细小变形时,将通过将配重块10安装在变形的轮毂上,从而保证轮毂的平衡性,固定螺栓12 活动镶嵌在安装轴13上,橡胶导热圈14的内侧包裹在内轮毂2的中间部位,橡胶导热圈14的内部尺寸与内轮毂2的外侧尺寸相同,且橡胶导热圈14包裹在内轮毂2的外表面上,增大轮胎与轮毂的接触面,使得散热效果变好同时,橡胶材质自身的散热性也比较好,包裹在内轮毂2上的橡胶导热圈14将热量吸收并通过第一散热槽3和第二散热槽11挥发出来,保证轮毂不受高温影响。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汽车轮胎安装在本装置的外轮毂1上,然后通过安装轴13将本装置安装在车辆上,随后通过旋转固定螺栓12将轮毂再次固定;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内轮毂2会受到车辆自身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所受的压力会集中向安装轴13的内部聚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压力会通过轮辐8相轮毂四周分散,随后,安装在壳体5内部的连接柱4会收到压力,由于轮毂自身的强度和稳固性,轮毂在没有产生变形时,弹簧压力器6会保持自身的压力,不就发生变化;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轮毂发生变形,会导致车辆自身失去平衡,外轮毂1 收到的压力有所变化,此变化会通过轮辐8分散到内轮毂2的四周,此时,压力通过连接柱4传递给安装在轮辐8内部的弹簧压力器6,弹簧压力器6会发生形变,同时,弹簧压力器6会将产生形变的信号通过内部导线传递给车内的中央控制台,并发出警报,车内的驾驶者就会及时获取轮毂的情况,当内轮毂2 的外表面发生破损时,轮辐8会接触到金属触片7,金属触片7会将信号传递给车内的中央控制台,并发出警报,让车内的驾驶者及时知道轮毂的情况;

当车辆的轮毂发生细小变形时,将第二散热槽11上的配重槽9内镶嵌的配重块10取用出来,并安装到发生形变的轮毂上,使得车俩的四个轮毂保持平衡,保证车俩行驶安全;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装在内轮毂2上的橡胶导热圈14会增大轮胎与内轮毂2的接触面,同时,橡胶导热圈14自身时一个比较好的散热材料,可以将轮毂受到的热量最大化的吸收并通过第一散热槽3和第二散热槽11挥发出来,减少轮毂内部的热量,从而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