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控制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0661发布日期:2019-08-23 22:4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控制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器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电子控制器安装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控制器简称ECU,是微缩的计算机管理中心,电子控制器在汽车领域广泛应用,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汽车的使用环境复杂,经常伴有震动和水流冲击的现象,因此电子控制器的也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目前的电子控制器在汽车上安装时大多需要在汽车钣金件上焊接支架,并且设备在安装时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较高,导致电子控制器的安装过程复杂且成本过高,同时,电子控制器在行车过程中若受到强烈的震动,则易于发生故障甚至损坏,而且在维修更换时拆卸难度高、操作复杂且工作量大,在使用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安装拆卸方便,操作简单的电子控制器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电子控制器安装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箱体、滑动套和滑杆,所述箱体两侧水平方向设置有内嵌的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动套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动套均设置有与方形凹槽配套的方形杆,所述方形杆与第一弹簧抵接,所述滑杆纵向布置,其上端与滑动套配合,下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滑动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滑杆下端头为螺纹段,通过螺母连接在车辆底盘上;所述箱体底部内外面设置有形成回路的散热降温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方形凹槽由箱体两侧开的方形孔和方形孔内安装的方形套管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底部内外面设置有形成回路的散热降温管道具体结构为:所述箱体底面内侧设置有蛇形排列的散热管,所述箱体底面外侧设置有蛇形排布的降温管,所述箱体底面外侧中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抽水口与降温管一端,所述降温管另一端与散热管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另一端与水泵排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段为通过铰接柱铰接安装的螺栓,所述螺栓和螺母与车辆底盘上的连接孔接触侧设置有弧形橡胶环,两个橡胶环凸起部分相向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底面两侧分别设置有能对降温管吹风的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套内设置有直线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与降温管15内均充装有冷却液。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管和散热管均为铜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在使用时,首先在汽车的安装位置钻两个具有一定间隔的圆孔,再将螺栓分别插入到圆孔内,分别拧紧螺母,进而能将螺栓的位置固定,然后分别转动滑动套,滑动套能分别以对应的铰接柱为中心旋转,进而滑动套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二弹簧与方形杆旋转,直到将两根方形杆旋转至方向相对为止;然后先将位于盒体一侧的方形套管套入到对应的方形杆中,进而将方形杆完全插入到对应的方形套管内,再将位于箱体另一侧的方形套管套入到对应的方形杆中,然后松开箱体,箱体能在两侧的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到两根方形杆之间,进而能将箱体的位置限定;在工作时启动水泵,在水泵的作用下,散热管与降温管中的液体能进行循环,进而能将电子控制器在箱体内产生的热量排出;当装置发生剧烈的震动时,滑动套分别与对应的滑杆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能起到减震的作用,从而能大大降低装置所受到的震动的影响。本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时无需在汽车的钣金件上焊接支架,仅需要钻出两个孔就能将装置进行固定,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较低,装置的安装过程简单且操作方便,从而能大大降低装置的安装难度,同时,本装置在固定安装后能将电子控制器所在的箱体单独取下,装置的拆卸过程简单,进而能使装置更加便于维修保养,在使用时较为便利,并且装置能抵抗强烈的震动,进而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地形环境,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汽车在复杂环境下行驶过程的可靠性,适合推广使用。本装置采用蛇形排列的散热管与降温管,能进一步增大散热装置与热量的接触面积,进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可靠性;第一弹簧在弹力的作用下能始终将箱向两根方形杆之间推动,进而能使方形杆与对应的方形套管之间的卡接更加牢固,从而能使装置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位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图中:箱体1,方形孔2,方形套管3,挡板4,第一弹簧5,方形杆6,滑动套7,滑杆8,连接板9,第二弹簧10,螺栓11,螺母12,C型管13,散热管14,降温管15,水泵16,橡胶环17,风扇18,直线轴承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详细描述:

一种电子控制器箱体1内设有两个方形套管3,方形套管3与方形孔2的位置一一对应,方形套管3的外侧开口且外周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方形孔2固定连接,方形套管3内均设有挡板4,挡板4能分别沿对应的方形套管3滑动,挡板 4的内侧分别与对应的方形套管3的内壁内侧通过第一弹簧5固定连接,方形套管3内均配合设有方形杆6,方形杆6能分别沿对应的方形套管3滑动,方形杆 6的内端与对应的挡板4的外侧接触配合,方形杆6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竖向的滑动套7,滑动套7内均设有滑杆8,滑动套7能分别沿对应的滑杆8滑动,滑杆8 的下端均固定安装连接板9,滑动套7的底面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板9的顶面通过第二弹簧10固定连接,滑杆8分别从对应的第二弹簧10内穿过,连接板9的底面均设置有螺栓11,螺栓11的外周均螺纹安装螺母12,箱体1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安装C形管13,C形管13的一端均插入到箱体1内,C形管13的另一端均位于箱体1的下方且开口方向相对,箱体1内设有蛇形排列的散热管14,散热管 14位于方形套管3的下方,散热管1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C形管13的一端固定连接,箱体1的下方设有蛇形排列的降温管15,箱体1的底面中部的前侧固定安装水泵16,降温管15的一端与水泵16的抽水口固定连接,水泵16的排水口与位于前侧的C形管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降温管15的另一端与位于后侧的C形管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使用时,首先在汽车的安装位置钻两个具有一定间隔的圆孔,再将螺栓11分别插入到圆孔内,分别拧紧螺母12,进而能将螺栓11 的位置固定,然后分别转动滑动套7,滑动套7能分别以对应的铰接柱为中心旋转,进而滑动套7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二弹簧10与方形杆6旋转,直到将两根方形杆6旋转至方向相对为止;然后先将位于盒体1一侧的方形套管3套入到对应的方形杆6中,进而将方形杆6完全插入到对应的方形套管3内,再将位于箱体 1另一侧的方形套管3套入到对应的方形杆6中,然后松开箱体1,箱体1能在两侧的第一弹簧5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到两根方形杆6之间,进而能将箱体1的位置限定;在工作时启动水泵16,在水泵16的作用下,散热管14与降温管15中的液体能进行循环,进而能将电子控制器在箱体1内产生的热量排出;当装置发生剧烈的震动时,滑动套7分别与对应的滑杆8在第二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能起到减震的作用,从而能大大降低装置所受到的震动的影响。本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时无需在汽车的钣金件上焊接支架,仅需要钻出两个孔就能将装置进行固定,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较低,装置的安装过程简单且操作方便,从而能大大降低装置的安装难度,同时,本装置在固定安装后能将电子控制器所在的箱体1单独取下,装置的拆卸过程简单,进而能使装置更加便于维修保养,在使用时较为便利,并且装置能抵抗强烈的震动,进而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地形环境,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汽车在复杂环境下行驶过程的可靠性,适合推广使用。本装置采用蛇形排列的散热管14与降温管15,能进一步增大散热装置与热量的接触面积,进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可靠性;第一弹簧5在弹力的作用下能始终将箱体1向两根方形杆6之间推动,进而能使方形杆 6与对应的方形套管3之间的卡接更加牢固,从而能使装置更加稳固。

具体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密封程度,本实施例所述的螺栓11的头部底面与螺母12的顶面分别固定安装弧形的橡胶环17,螺栓11的螺纹端能分别从对应的橡胶环17内穿过,橡胶环17的凸面方向相对。当螺栓11分别与对应的螺母12拧紧时,两个橡胶环17能产生挤压的效果,进而能将预先开设的孔进行密封,从而能起到预防渗水的作用。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加快装置的散热速度,本实施例所述的箱体1的底面两侧分别固定安装风扇18,风扇18均位于降温管15的上方。在使用时打开风扇 18,风扇18能对着降温管15吹风,进而能进一步加快降温管15的降温速度,从而能进一步加快装置的散热速度。

进一步的,为了使装置运行更加平稳,本实施例所述的滑动套7的内壁均固定安装直线轴承19,滑杆8分别从对应的直线轴承9内穿过。当滑动套7分别沿对应的滑杆8滑动时,直线轴承19能进一步限定滑动套7的位置,进而能使滑动套7运行更加平稳,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管14 与降温管15均为铜管。铜管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因此使用铜管能使装置散热更加迅速,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管14 与降温管15内均充装有冷却液。冷却液具有抗腐蚀、防冻的效果,能避免散热管14与降温管15被腐蚀或冻住,进而能避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从而能进一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以上阐明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