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9396发布日期:2019-07-27 11:12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燃油车油箱通过碳罐与外界相连,内部压力不会太高。但PHEV车型油箱是密封的,会产生有很大的压力。

传统燃油车型的单向通气的加油口盖只能从大气向油箱内部通气,不能反向通气;此种加油口盖装在PHEV车型上有可能导致油箱内部压力过大,从而造成油箱破裂漏油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其特点是:它包括上弹簧、密封块、活动密封件、下弹簧、固定密封件、顶柱和底柱,上弹簧和密封块均套设在顶柱上,上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顶柱的上部的支撑面和密封块的顶面相抵,顶柱的上端与大气相通,固定密封件的内侧具有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与密封块的底面相抵,形成第一密封面,活动密封件包括上导柱、下导柱和支撑密封件,下弹簧套设在底柱上,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底柱的上部的支撑面和支撑密封件的底面相抵,底柱的下端与油箱相通,上导柱位于顶柱内,下导柱位于底柱内,支撑密封件具有第二密封部,第二密封部与密封块的底面相抵,形成第二密封面。

进一步的,弹簧和下弹簧均为压簧,上弹簧的劲度系数大于下弹簧的劲度系数。

进一步的,活动密封件和固定密封件采用塑料制成。

进一步的,密封块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固定密封件与顶柱之间具有用于排气的间隙,此间隙与大气相通,第一密封面隔断间隙与油箱的联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具有两个密封面,与现有的单向通气加油口盖相比,增加了从油箱向大气排气的功能,可快速释放油箱内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上弹簧1,密封块2,活动密封件3,上导柱3.1,下导柱3.2,支撑密封件3.3,第二密封部3.3.1,下弹簧4,固定密封件5,第一密封部5.1,顶柱6,底柱7,间隙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插电混动汽车上的双向加油口盖,它包括上弹簧1、密封块2、活动密封件3、下弹簧4、固定密封件5、顶柱6和底柱7。

活动密封件3和固定密封件5采用塑料制成,密封块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固定密封件5与顶柱6之间具有用于排气的间隙8,此间隙8与大气相通。

上弹簧1和密封块2均套设在顶柱6上,上弹簧1的两端分别与顶柱6的上部的支撑面和密封块2的顶面相抵,顶柱6的上端与大气相通,固定密封件5的内侧具有第一密封部5.1,第一密封部5.1与密封块2的底面相抵,形成第一密封面,第一密封面隔断间隙8。

活动密封件3包括上导柱3.1、下导柱3.2和支撑密封件3.3,下弹簧4套设在底柱7上,下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底柱7的上部的支撑面和支撑密封件3.3的底面相抵,底柱6的下端与油箱相通,上导柱3.1位于顶柱6内,下导柱3.2位于底柱7内,支撑密封件3.3具有第二密封部3.3.1,第二密封部3.3.1与密封块2的底面相抵,形成第二密封面。

工作原理:

平衡状态:当大气压力等于油箱压力时,密封块2与固定密封件5形成第一密封面,密封块2与活动密封件3形成第二密封面。

负压状态:当大气压力大于油箱压力时,大气压力通过顶柱6传递到活动密封件3,使得活动密封件3下压,下弹簧4被压缩,密封块2与活动密封件3形成的第二密封面打开,密封块2与固定密封件5形成的第一密封面保持密封;此时大气的气流经过顶柱6和底柱7进入油箱,称之为“补气”,当油箱压力增大到与大气压力平衡时,下弹簧4释放弹性势能,将活动密封件3顶回,密封块2与活动密封件3相抵形成第二密封面。

正压状态:当大气压力小于油箱压力时,油箱压力通过底柱7传递到活动密封件3,活动密封件3上移同时带动密封块2向上移动,上弹簧1被压缩,密封块2与固定密封件5形成的第一密封面打开,密封块2与活动密封件3形成的第二密封面保持密封;此时油箱内气流沿着间隙8进入大气,称之为“排气”,当油箱压力减小到与大气压力平衡时,上弹簧1释放弹性势能,将密封块2顶回,密封块2带动活动密封件3回到原位,直至密封块2与固定密封件5相抵形成第一密封面。

上弹簧1和下弹簧4均为压簧,实际使用中,在较小负压时进行补气,而在较大正压时才进行排气,因此上弹簧1与下弹簧4的劲度系数不同,上弹簧1的劲度系数大于下弹簧4的劲度系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申请后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