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074发布日期:2019-08-16 21:5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

现阶段,通常使用充电桩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充电桩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停车场或充电站内,为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由于外界环境较差且散热性能不佳,使得充电桩的内部元器件容易受潮受损。

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增加风机数量,从而提高散热性能。但是这种运行成本较高,不利于充电柱的使用,且难以维护。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在不提高散热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率,能够防潮防水的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包括:

本体;

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侧;

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后侧;

第三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前侧;

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为箱式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由第一散热翅片构成的第一散热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散热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和上侧的内侧,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内;

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为平板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由第二散热翅片构成的第二散热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散热网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二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内侧;

所述第三散热结构为平板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包括由第三散热翅片构成的第三散热网、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三散热网设置在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三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后侧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内侧。

优选地,还包括: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底侧。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为梯形台。

优选地,还包括防水装置,所述防水装置包括第一防水挡边、第二防水挡边和第三防水挡边;

所述第一防水挡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的所述第一散热网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第二防水挡边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所述第二散热网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第三防水挡边设置在所述第三散热结构的所述第三散热网的上侧和下侧。

优选地,所述防水装置还包括防水挡板,所述防水挡板通过连接柱与所述本体的上侧连接;

所述防水挡板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本体在竖直方向形成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挡边还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网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第二防水挡边还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网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第三防水挡边还设置在所述第三散热网的左侧和右侧。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位于充电桩底侧和前侧的散热结构,对充电桩进行立体散热,并通过位于充电桩后侧的散热结构将风排出,对充电桩进行快速有效地散热;位于充电桩后侧的散热结构相对于充电桩的位置靠上,能够利用热空气的上浮作用,减少散热风机的功率,在相同散热风机功率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爆炸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本体1;第一散热结构2;第二散热结构3;第三散热结构4;支撑结构5;防水装置6;第一散热网21;第一过滤网22;第一风机23;第二散热网31;第二过滤网32;第二风机33;第三散热网41;第三过滤网42;第三风机43;第一防水挡水边61;第二防水挡水边62;第三防水挡水边63;防水挡板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包括本体1、第一散热结构2、第二散热结构3、第三散热结构4、支撑结构5和防水装置6,第一散热结构2设置在本体1的底侧,第二散热结构3设置在本体1的后侧,第三散热结构4设置在本体1的前侧,支撑结构5设置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底侧,防水装置6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以及第一散热结构2、第二散热结构3和第三散热结构4的外侧。

本体1的内部安装有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

第一散热结构2为箱体结构,第一散热结构2包括第一散热网21、第一过滤网22和第一风机23。

第一散热结构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本体1的底侧。

除第一散热结构2的底侧外,第一散热结构2的上侧、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均为框架架构。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的外侧,均安装有第一散热网21,第一散热网21与第一散热结构2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上侧、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的内侧,均安装有第一过滤网22,第一过滤网22与第一散热结构2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内部,第一风机23安装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底侧的内侧。

第一散热网21由复数个第一散热翅片构成,第一散热翅片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风道。更具体地,第一散热翅片从第一散热网21的上侧向第一散热网21的下侧倾斜,使得风从下往上进入第一散热结构2内。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22为300目~400目的过滤网。

第二散热结构3为平板结构,第二散热结构3包括第二散热网31、第二过滤网32和第二风机33。

第二散热网31安装在第二散热结构3的外侧,第二散热网31与第二散热结构3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二过滤网32安装在第二散热结构3的内侧,第二过滤网32与第二散热结构3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二风机33安装在第二散热结构3的内侧,更具体地,第二风机33安装在第二过滤网32的内侧。

进一步地,第二风机33通过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过滤网32连接,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二散热网31由复数个第二散热翅片构成,第二散热翅片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风道。更具体地,第二散热翅片从第二散热网31的上侧向第二散热网31的下侧倾斜,使得风从上往下排出第二散热结构3。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网32为300目~400目的过滤网。

第三散热结构4为平板结构,第三散热结构4包括第三散热网41、第三过滤网42和第三风机43。

第三散热网41安装在第三散热结构4的外侧,第三散热网41与第三散热结构4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三过滤网42安装在第三散热结构4的内侧,第三过滤网42与第三散热结构3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三风机43安装在第三散热结构4的内侧,更具体地,第三风机43安装在第三过滤网42的内侧。

进一步地,第三风机43通过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三过滤网42连接,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第三散热网41由复数个第三散热翅片构成,第三散热翅片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风道。更具体地,第三散热翅片从第三散热网41的上侧向第三散热网41的下侧倾斜,使得风从下往上进入第三散热结构4内。

进一步地,第三过滤网42为300目~400目的过滤网。

进一步地,第三散热结构4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结构3的面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结构4的面积大于第二散热结构3的面积。并且优选的,第三散热结构4的面积为第二散热结构3的面积的2倍。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结构3安装在本体1的后侧的上半部。

支撑结构5为一梯形台,支撑结构5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底侧。

防水装置6包括第一防水挡边61、第二防水挡边62、第三防水挡边63和防水挡板4,第一防水挡边61安装在第一散热结构2的外侧,第二防水挡边62安装在第二散热结构3的外侧,第三防水挡边63安装在第三散热结构4的外侧,防水挡板64安装在本体1的上侧。

第一防水挡边61安装在第一散热网21的外侧,具体地,第一防水挡边61安装在第一散热网21的上侧和下侧。

进一步地,第一防水挡边61还安装在第一散热网21的左侧和右侧。

进一步地,第一防水挡边61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更具体地,位于第一散热网21的上侧和下侧的第一防水挡边61从第一散热网21的上侧向第一散热网21的下侧倾斜,使得水从上往下排出第一防水挡边61。

第二防水挡边62安装在第二散热网31的外侧,具体地,第二防水挡边62安装在第二散热网31的上侧和下侧。

进一步地,第二防水挡边62还安装在第二散热网31的左侧和右侧。

进一步地,第二防水挡边62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更具体地,位于第二散热网31的上侧和下侧的第二防水挡边62从第二散热网31的上侧向第二散热网31的下侧倾斜,使得水从上往下排出第二防水挡边62。

第三防水挡边63安装在第三散热网41的外侧,具体地,第三防水挡边63安装在第三散热网41的上侧和下侧。

进一步地,第三防水挡边63还安装在第三散热网41的左侧和右侧。

进一步地,第三防水挡边63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更具体地,位于第三散热网41的上侧和下侧的第三防水挡边63从第三散热网41的上侧向第三散热网41的下侧倾斜,使得水从上往下排出第三防水挡边63。

防水挡板64通过一连接柱(图中未示出)安装在本体1的上侧,并且连接柱具有一定的高度。

防水挡板64为一伞状结构,防水挡板64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投影面积大于本体1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投影面积,即防水挡板64能够完全覆盖本体1。

进一步地,防水挡板64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投影面积大于支撑结构5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投影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为:本体1内的充电模块开始工作,第一散热结构2的第一风机23和第二散热结构3的第二风机33开始工作,第一风机23用于将冷风从第一散热结构2的外侧向内侧输送,第二风机33用于将热风从第二散热结构3的内侧向外侧输出;由于第一散热结构2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抽取冷风,并通过第一风机23汇聚成一股垂直向上的冷风流,使冷风流从充电模块的底部对充电模块进行冷却,冷风流与充电模块进行热交换后,变成热风流,热风流在自身上浮特性以及第二风机33的作用下,从第二散热结构3向外排出;当第一风机23输送的冷风量不足时,第三风机43开始工作,使得冷风流从充电模块的一侧环绕充电模块进行冷却;由于第二散热结构3相对于充电模块的相对位置靠上,使得第三风机43输送的冷风流经热交换后同样向上运动,进而带走充电模块更多的热量;在雨雪天气或潮湿环境下,在防水装置6的作用下,水沿着第一防水挡边61、第二防水挡边62、第三防水挡边63和防水挡板64的斜边向下流动,避免进入本体1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优化散热结构的位置和进风、出风的方向,对充电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冷却,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散热功耗;并使用过滤网对本体进行防护,防止散热过程中颗粒杂质等物质进入本体内,避免充电桩受到损伤;通过支撑结构,将充电桩上升一定高度,提高了本体底侧的散热结构的进风效率;设置防水装置,避免水汽进入本体内,对充电桩造成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