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233发布日期:2019-11-25 21:38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随之迅速增加,同时道路交通事故和事故中伤亡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其中汽车侧面碰撞事故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位于车身侧面的b柱受到撞击后存在入侵车体的风险,侵占乘员的生存空间,并影响到乘员的人身安全。其中,b柱的结构强度直接决定了b柱在受到碰撞后的侵入量和侵入速度。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b柱上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内板需要开孔以容纳安全带卷收器,b柱开孔处的结构强度被减弱,在受到侧面的撞击作用下出现开裂的几率较大,破坏了b柱的整体的结构强度,b柱在碰撞作用下的入侵量和侵入速度有待降低,乘员的乘车安全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b柱在侧碰后的完整性,降低b柱在侧碰后的入侵量和入侵速度,提高乘员在车辆侧碰后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区,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加强孔,所述加强孔为n边形孔;其中,n为大于三的整数,所述加强孔的内角的边沿上均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固定区延伸至所述加强孔的边沿。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为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设置在所述内角的边沿上。

可选地,所述加强孔为四边形孔,所述四边形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强边和第二加强边,所述第一加强边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边上设置有第二翻边。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加强边上的两个所述内角的所述加强翻边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加强边上的两个所述内角的所述加强翻边通过所述第二翻边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一体冲压成型。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连接面,所述固定区上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加强孔均沿垂直于所述连接面的方向开设在所述连接部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门槛梁和b柱上内板,所述固定区、所述加强孔沿着从所述门槛梁到所述b柱上内板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还开设有侧面传感器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还开设有内饰板卡接孔。

给予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b柱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b柱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通过在加强孔上容易应力集中的内角处设置加强件,可以有效地增加加强孔内角处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加强孔整体的抗弯防撕裂的特性,在b柱受到侧面碰撞时,避免加强孔在外力冲击下开裂,增加了b的完整性,降低b柱在侧面碰撞后对车身的入侵量和入侵速度,提高了乘员在车辆侧碰后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二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二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门槛梁和b柱下内板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一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二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第二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门槛梁和b柱下内板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包括连接部1。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4,所述连接部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区14,所述连接部1上开设有加强孔12,所述加强孔12为n边形孔;其中,n为大于三的整数,安全带卷收器一般为四边形,将加强孔12设置成四边形时,位于加强孔12内部的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孔12的适配度较高;此外,加强孔12的内角的边沿上均设置有用于增加加强孔12的内角的结构强度的加强件;所述固定区14延伸至所述加强孔12的边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通过在加强孔12上容易应力集中的内角处设置加强件,可以有效地增加加强孔12内角处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加强孔12整体的抗弯防撕裂的特性,在b柱受到侧面碰撞时,避免加强孔12在外力冲击下开裂,增加了b的完整性,降低b柱在侧面碰撞后对车身的入侵量和入侵速度,提高了乘员在车辆侧碰后的安全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加强件设置在朝向车身外的一侧,以降低制造和组装的难度。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为加强翻边13,所述加强翻边13设置在所述内角的边沿上。加强翻边13可以直接一体加工在内角上,降低了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加工的复杂度。进一步地,加强翻边13的圆角半径可以在3-4mm之间,加强翻边13的周向长度可以在3-6mm之间,兼顾增加内角的结构强度和节约用料。

较佳地,所述加强孔12为四边形孔,所述四边形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强边16和第二加强边17,所述第一加强边16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边17上设置有第二翻边。四边形孔是与安全带卷收器较为适配的形状,可以增加安全带卷收器位于加强孔12内的稳定性;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加强孔12的结构强度,提高加强孔12的抗开裂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位于所述第一加强边16上的两个所述内角的所述加强翻边13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加强边17上的两个所述内角的所述加强翻边13通过所述第二翻边相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翻边连接了两个加强翻边13,第二翻边连接了四边形的加强孔12上剩余的两个加强翻边13,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加强孔12的结构强度,提升加强孔12的抗弯曲、抗撕裂性能。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1一体冲压成型。一体成型具有结构稳定、加工便捷的优势。进一步地,连接部1的厚度为1-1.4mm,兼顾稳定性和节省材料,降低重量。

较佳地,所述连接部1还包括连接面11,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面11垂直于连接部1的厚度方向;所述固定区14上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孔15,安全带卷收器可以通过固定孔15螺栓安装在连接部1,安装方便,便于拆卸。

作为一个可选地实施过程,所述连接部1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门槛梁2和b柱上内板3,所述固定区14、所述加强孔12沿着从所述门槛梁2到所述b柱上内板3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申请中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位于b柱上内板3的下方,门槛梁2和b柱上内板3通过本申请中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相连接,对安全带卷收器进行有效固定和限位。其中,沿着固定区14、加强孔12的排列方向,连接部1的高度在250-280mm之间;沿垂直于固定区14、加强孔12的排列方向,连接部1的长度在380mm-420mm之间,以满足合理放置安全带卷收器的需求。

进一步地,门槛梁2和b柱上内板3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在连接部1上垂直于第一加强边16的两个边沿上,连接部1上平行于第一加强边16的两个边沿分别一一对应地焊接在b柱上内板3和侧围外板4上,进而将连接部1的边沿均安装在b柱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1上还开设有侧面传感器安装孔18。侧面传感器可以通过侧面传感器安装孔18安装在连接部1,用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采集加速度信号以判断是否需要点爆安全气囊,增加乘员在侧面碰撞发生后的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连接部1上还开设有内饰板卡接孔19。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内饰板卡接孔19卡接内饰板,集成性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b柱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所述连接部1位于所述b柱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柱安全带卷收器内板及车辆,通过在加强孔12上容易应力集中的内角处设置加强件,可以有效地增加加强孔12内角处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加强孔12整体的抗弯防撕裂的特性,在b柱受到侧面碰撞时,避免加强孔12在外力冲击下开裂,增加了b的完整性,降低b柱在侧面碰撞后对车身的入侵量和入侵速度,提高了乘员在车辆侧碰后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