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及车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2293发布日期:2020-03-31 16:2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及车座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车座。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座椅三点式安全带布置的普及,将安全带吊环固定在座椅靠背上的结构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市场上三点式安全带座椅较多的结构是上固定点固定式,这种结构中的安全带吊环的固定高度不能按乘坐者需要进行调节。部分座椅采用了安全带固定位置高度可调结构,但多为直接将安装在车身上的安全带吊环固定结构移植到座椅上,外形不美观。现有的安全带吊环固定方式存在以上缺点,因此如何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旨在解决如何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座。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包括:吊环、固定支架、设置于固定支架上且设有多个限位结构的滑轨、可滑动地卡合于滑轨上且可固定吊环的滑块、用于将滑动至目标位置的滑块锁定于目标位置处的限位结构的锁定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吊环上设有吊环柱,滑块上设有用于固定吊环柱的固定桩。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定结构为杠杆结构,杠杆结构一端设有卡套于固定桩外围的受力部,另一端设有可锁定于限位结构的定位销,受力部受力后使定位销解锁于限位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吊环柱外围卡套有用于施力于受力部的施力环,施力环一端为第一旋式结构;

吊环还设有可按压式行进的行进部,行进部上设有第二旋式结构,行进部行进时,第二旋式结构通过旋动第一旋式结构使施力环施力于受力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行进部上还设有第一压缩弹簧,行进部按压式行进后失去按压力时,第一压缩弹簧使行进部复位,施力环进而复位,受力部失去受力并使定位销锁定于限位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相互扣合的前护板与后护板,前护板设有用于吊环移动时所需的开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可伸缩遮挡结构,可伸所遮挡结构包括:设于滑块的遮板,限位于遮板上且可相对滑动的滑槽,一端设于遮板且另一端设于滑槽的第二压缩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设有呈u型的两侧臂,两侧臂上各设有限位钩,遮板两侧各设有两挡片,每个侧臂可滑动地卡合于遮板该侧上的两挡片中,且每个侧臂上的限位钩被限位于遮板该侧上的两挡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固定于车座肩角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座,包括:车座本体、固定于车座上的以上的任意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包括:吊环、固定支架、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且设有多个限位结构的滑轨、可滑动地卡合于所述滑轨上且可固定所述吊环的滑块、用于将滑动至目标位置的所述滑块锁定于目标位置处的限位结构的锁定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滑块可在滑轨上滑动且两者可以通过锁定结构实现锁定。由于吊环固定于滑块上,因此可通过吊环带动滑块在滑轨上移动,直至吊环移动至目标位置时通过锁定结构将固定有吊环的滑块锁定于滑轨上,从而完成吊环固定位置调节的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与车座的一种装配关系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各组成部分间的装配关系爆炸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正面视角下滑轨、滑块、锁定结构的装配关系图;

图4第一实施例中反面视角下滑轨、滑块、锁定结构的装配关系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吊环、可伸缩遮挡结构、锁定结构、滑轨、滑块的装配关系爆炸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吊环、可伸缩遮挡结构、锁定结构、滑轨、滑块的装配关系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吊环的组成结构爆炸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内部视角下吊环的各组成结构的装配关系图;

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外部视角下吊环的各组成结构的装配关系;

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可伸缩遮挡结构与滑块的装配关系爆炸图;

图11是第一实施例中可伸缩遮挡结构各组成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的技术方案。以下通过阐述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结构原理。可以理解的是,对该实施例进行的简单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方案的结构原理之内,均应受到保护。下面结合该具体的实施例的附图来详细阐述该实施例的各结构。

图1是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与车座的一种装配关系图。可以理解的是,实践中可以变换其固定位置以备灵活便宜之用。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各组成部分间的装配关系爆炸图,图3与图4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正面视角和反面视角下滑轨、滑块、锁定结构的装配关系图。图5与图6分别是本实施例中的吊环、可伸缩遮挡结构、锁定结构、滑轨、滑块的装配关系图及装配关系爆炸图。见以上各图所示,该实施例具体包括以下结构:吊环100、固定支架200、滑轨300、滑块400、锁定结构500、前护板601与后护板602、遮挡结构700。其中,前护板601与后护板602相互扣合,前护板601上还设有用于吊环200移动时所需的开槽6011。

下面结合以上附图及其他附图对以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细节及装配关系进行详细描述。

以上各部分中,实现吊环位置调节的核心结构为滑轨300、滑块400、锁定结构500、吊环100,因此首先结合相应附图对这几部分的详细结构、运行原理、各部分间的装配关系及配合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见图3、图4所示,图3与图4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正面视角下和反面视角下滑轨、滑块、锁定结构的装配关系图。其中,滑块400可滑动地卡合于滑轨300上,锁定结构500将滑块400锁定于滑轨300上。而根据图2、图4所示,滑轨300上设有第一卡柱301与第二卡柱302,固定支架200上设有第一卡孔201与第二卡孔202。第一卡柱301与第二卡柱302分别卡固于第一卡孔201与第二卡孔202,滑轨300由此固定于固定支架200。

上面描述了滑轨300、滑块400、锁定结构500的装配关系,下面描述滑块400与滑轨300的装配方式。见图5所示,滑块400可滑动地卡合于滑轨300上,吊环100上设有吊环柱101,滑块400上设有用于固定吊环柱101的固定桩401。吊环柱101固定于固定桩401后,吊环100由此固定于滑块400上。

前文描述了滑块400与滑轨300的装配方式,下面结合锁定结构500的结构及装配方式描述滑轨300与滑块400的锁定方式。见图5所示,锁定机构500为杠杆结构,杠杆结构一端设有卡套于固定桩401外围的受力部501,另一端设有可锁定于限位结构303的定位销502。受力部501受力后使定位销502解锁于限位结构303。本段描述了锁定结构500的结构及装配方式,下面将根据吊环100的结构及运行原理来说明锁定结构500在吊环100作用下的解锁与锁定原理。

见图7所示,吊环柱101外围卡套有用于施力于受力部501的施力环102,施力环102一端为第一旋式结构1021。吊环100还设有可按压式行进的行进部103,行进部103上设有第二旋式结构1031,行进部103行进时,第二旋式结构1031通过旋动第一旋式结构1021使施力环102施力于受力部501。行进部103上还设有第一压缩弹簧1032,行进部103按压式行进后失去按压力时,第一压缩弹簧1032使行进部103复位,施力环102进而复位,受力部501失去受力并使定位销502下嵌以锁定于限位结构303。本段说明了吊环100的结构及运行原理,并据此说明了定位销500将滑块400锁定于滑轨300的原理,下面结合图8与图9进一步阐明吊环100的结构细节及锁定于解锁原理。

图8与图9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内部视角下和外部视角下吊环的各组成结构的装配关系图。结合图7~图9可见,行进部103上的第二旋式结构1031与卡套在吊环柱101外围的施力环102的第一旋式结构1021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是,当行进部103受到按压力后,行进部103及其上的第二旋式结构1031会向前行进。第二旋式结构1031旋动相适配的第一旋式结构1021,使得施力环102在吊环柱101方向上旋动一段位移。旋动该段位移的同时,施力环102与卡套于滑块400上固定桩401外围的锁定结构500的受力部501接触,并向受力部501施加压力。在杠杆作用下,杠杆的受力端即受力部501受力后,杠杆的另一端即定位销502从限位结构303中翘出,即定位销502解锁于限位结构303。当行进部103受到的压力失去时,在第一压缩弹簧1032的反弹力作用下,行进部103复位。此时,施力环102的第一旋式结构1021失去行进部103上的第二旋式结构1031的压力,施力环102也复位。施力环102复位时,杠杆式的锁定结构500的受力一端即受力部501失去受力,在杠杆作用下,杠杆式的锁定结构500另一端的定位销502重新下嵌入限位结构303中,即定位销502锁定于限位结构303中。以上通过阐明吊环200的结构及运行原理以及与锁定结构500的作用力关系,对锁定结构500将滑轨300与滑块400的锁定于解锁过程及原理进行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当通过按压行进部103使滑块400与滑轨300处于非锁定状态时,推动固定于滑块400上的吊环100可以使滑块400在滑轨300上滑动。待滑块400滑动至目标位置后,行进部103上的按压力失去时,锁定结构500重新将滑块400锁定至目标位置处的限位结构303,从而调节吊环100的固定位置。

以上描述了滑轨300、滑块400、锁定结构500、吊环100的结构组成、装配方式、运行原理,并据此对以上四个核心结构实现吊环固定位置调节的原理进行了说明。下面将结合图5~图6、图10~图11描述本实施例所包含的可伸缩遮挡结构700。

图5与图6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吊环、可伸缩遮挡结构、锁定结构、滑轨、滑块的装配关系爆炸图与装配关系图,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可伸缩遮挡结构与滑块的装配关系爆炸图。见图5、图10所示,锁定结构500通过卡套于固定桩401外围的受力部501而设置于滑块400上,且前已述及滑块400可滑动地卡合于滑轨300上,吊环100通过吊环柱101固定于滑块400的固定桩401上。可伸缩遮挡结构700正是固定于吊环100与滑块400之间。下面再根据图11描述本实施例中可伸缩结构700的组成结构,以说明可伸缩结构700的与滑块400的装配关系以及其运行原理。

图11是第一实施例中可伸缩遮挡结构各组成结构的爆炸示意图。见图11所示,可伸缩遮挡结构700包括设于滑块400的遮板701,限位于遮板701上且可相对滑动的滑槽702,一端设于遮板701且另一端设于滑槽702的左侧第二压缩弹簧703与右侧第二压缩弹簧704。滑块400上设有遮板固定孔402,遮板701上设有固定柱7014、挂钩7015、卡板7016。固定柱7014卡固于遮板固定孔402、挂钩7015钩挂滑块400的底端、卡板7016卡合于滑块400边缘后,遮板701由此固定于滑块400上。

继续见图10、图11所示,遮板701上设有可套接于滑块400固定桩401为围的开孔7011。遮板701的开孔7011卡套于固定桩401外围,辅之于上段描述的遮板固定柱7014、挂钩7015、卡板7016,遮板701由此固定于滑块400上。本段说明了遮板701与滑块400的固定方式,下面通过对遮板701上其他结构及滑槽702的组成结构的说明,来阐述遮板701与滑槽702的卡合限位方式。

见图11,滑槽702设有呈u型的两侧臂,即第一侧臂7021与第二侧臂7022。第一侧臂7021上设有第一限位钩7023,第二侧臂7022上设有第二限位钩7024。遮板701两侧各设有两挡片,即第一挡片7012与第二挡片7013,第三挡片7017与第四挡片7018。第一侧臂7021可滑动地卡合于遮板701该侧上的第一挡片7012与第二挡片7013中,且第一侧臂7021上的第一限位钩7023被限位于遮板701该侧上的第一挡片7012与第二挡片7013之间。第二侧臂7022可滑动地卡合于遮板701该侧上的第三挡片7017与第四挡片7018中,且第二侧臂7022上的第二限位钩7024被限位于遮板701该侧上的第三挡片7017与第四挡片7018之间。本段对遮板701、滑槽702组成结构进行了说明,并据此阐述了遮板701与滑槽702的卡合限位方式。下面通过对可伸缩遮挡结构700中设置的第二压缩弹簧来对其伸缩方式进行说明。

可伸缩遮挡结构700包括左侧第二压缩弹簧703与右侧第二压缩弹簧704,遮板701上设有用于固定左侧第二压缩弹簧703的左固定柱7014以及用于固定右侧第二压缩弹簧704的右固定柱7019。相应地,滑槽702两侧也设有相应的弹簧固定柱,左侧第二压缩弹簧703与右侧第二压缩弹簧704由此被压合于遮板701与滑槽702中。可以理解的是,在两压缩弹簧的支撑作用下,遮板701与滑槽702将处于撑伸状态。而当推动吊环100时,固定有吊环100的滑块400在滑轨300上滑动,直至可伸缩遮挡结构700中的滑槽702上端抵住前护板601或后护板602的顶部时,滑槽702被顶住不动。而此时再推动吊环100移动时,遮板701在吊环柱101的带动下继续移动,即滑槽702与遮板701发生相对位移,直至吊环100滑动至目标位置后通过按压吊环100上的行进部203使固定有吊环100的滑块400锁定于滑轨300上时两者才继续保持相对静止。可伸缩遮挡结构700可以对滑轨300与滑块400进行遮挡,避免外界杂物粘附于上。同时,从前护板601的开槽6011观察时,滑块400与滑轨300已经被可伸缩遮挡板700遮挡,因此只能观察到可伸缩遮挡板700而看不到滑轨300与滑块400,起到美观作用。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调节安全带吊环固定位置的装置,包括:吊环、固定支架、设置于固定支架上且设有多个限位结构的滑轨、可滑动地卡合于滑轨上且可固定吊环的滑块、用于将滑动至目标位置的滑块锁定于目标位置处的限位结构的锁定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滑块可在滑轨上滑动且两者可以通过锁定结构实现锁定。由于吊环固定于滑块上,因此可通过吊环带动滑块在滑轨上移动,直至吊环移动至目标位置时通过锁定结构将固定有吊环的滑块锁定于滑轨上,从而完成吊环固定位置调节的过程。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