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9627发布日期:2020-05-22 22:1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要点,汽车的安全性不但包括对车内驾驶乘坐人员的安全性,还包括碰撞时对行人以及两轮车上乘坐的人员的安全性。

汽车包括仪表板总成,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汽车仪表板总成[申请号:201210060494.3;申请公布号:cn102616142a],其包括仪表板本体,仪表板本体两侧分别设有左出风口、右出风口,仪表板本体中部固定有中央风道总成及中央除霜总成,中央风道总成与中央除霜总成依靠,中央风道总成通过左右吹面管道分别与左出风口、右出风口连接,中央除霜总成一端设有中间除霜管道,中间除霜管道通过左右除霜管道分别与左出风口、右出风口连接。

该种结构的汽车仪表板总成,中央除霜总成、左右吹面管道等组成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且该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布置在仪表板的前端,在汽车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行人的头部容易撞击前挡风玻璃的底部,即部分作用力会传递到该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上,由于该部分的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强度高,不能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对行人的头部造成的伤害较大,降低汽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发生碰撞时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容易压溃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前端顶部的边沿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的且呈长条状的减重孔,所述本体前端的中间处设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中间隔设有若干个贯穿的第一弱化孔,所述本体前端的下部还具有若干个挂钩,所述挂钩上设有弱化槽。

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属于仪表板总成的一部分,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上部和除霜格栅焊接,下部和风管连接,前部和风窗下横梁通过四个卡接点卡接,后部和仪表板骨架连接。减重孔、第一弱化孔和弱化槽的设置起到弱化的作用,使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在发生碰撞时更容易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同时减重孔、第一弱化孔和弱化槽的设置起到减重的作用,满足汽车轻量化的需求。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过渡部的顶部和底部均弯折设置,且所述过渡部的顶部和底部弯折的朝向相反。该种结构,使过渡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过渡部的两端均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过渡部相垂直,所述支撑部中间隔设有若干个贯穿的第二弱化孔。第二弱化孔的设置使支撑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同时起到减重的作用。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支撑部的中部弯折设置。该种结构,使支撑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挂钩包括挂靠部和连接部,所述挂靠部通过连接部与本体相连,所述连接部由若干个呈片状的连接片组成,所述弱化槽沿连接片的厚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上。弱化槽该种位置的设置使挂钩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变形,即挂钩容易断开,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挂钩包括挂靠部和连接部,所述挂靠部通过连接部与本体相连,所述连接部由若干个呈片状的连接片组成,所述弱化槽沿连接部的宽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上。弱化槽该种位置的设置使挂钩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变形,即挂钩容易断开,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弱化槽的开口朝向与挂靠部的开口朝向一致。使挂钩容易断开。

在上述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中,所述挂钩和本体为一体式结构,若干个所述挂钩中的其中两个挂钩位于本体的两端。合理利用空间,受力均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通过设置减重孔、第一弱化孔、弱化槽和第二弱化孔,以及配合弯折的结构,使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在发生碰撞时更容易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降低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

2、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通过设置减重孔、第一弱化孔、弱化槽和第二弱化孔,可以降低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重量,从而满足汽车轻量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等轴视图。

图3是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1、本体;2、减重孔;3、过渡部;4、第一弱化孔;5、挂钩;51、挂靠部;52、连接部;521、连接片;6、弱化槽;7、支撑部;8、第二弱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包括本体1和挂钩5。

本实施例中,本体1前端顶部的边沿上开设有十个贯穿的且呈长条状的减重孔2,其中三个为长圆形减重孔2,另外七个为长方形减重孔2,在实际生产中,减重孔2的数量可以为五个或者二十个。

本体1前端的中间处设有过渡部3,过渡部3的顶部和底部均弯折设置,且过渡部3的顶部和底部弯折的朝向相反,过渡部3的两端均具有支撑部7,支撑部7与过渡部3相垂直,支撑部7的中部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过渡部3中间隔设有五个贯穿的第一弱化孔4,支撑部7中间隔设有三个贯穿的第二弱化孔8,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弱化孔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七个,第二弱化孔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五个。

本实施例中,本体1前端的下部还具有四个挂钩5,在实际生产中,挂钩5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五个。如图4所示,挂钩5和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挂钩5包括挂靠部51和连接部52,挂靠部51通过连接部52与本体1相连,本实施例中,连接部52由三个呈片状的连接片521组成,在实际生产中,连接部52可以由两个或者五个呈片状的连接片521组成。四个挂钩5中的其中两个挂钩5位于本体1的两端,另外两个挂钩5位于本体1的中间处,挂钩5上设有弱化槽6,弱化槽6的形式为两种,位于本体1两端的挂钩5的弱化槽6沿连接部52的宽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521上,且弱化槽6的开口朝向与挂靠部51的开口朝向一致,位于本体1的中间处的挂钩5的弱化槽6沿连接片521的厚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521上。

当汽车正面撞击到行人时,行人的头部会与汽车发生碰撞,且人体的头部存在撞击到前挡风玻璃底部的可能,部分碰撞的力会传递到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上,当碰撞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减重孔2、第一弱化孔4、弱化槽6和第二弱化孔8处的位置被压溃变形,吸收冲击能力,降低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弱化槽6只有一种形式,弱化槽6沿连接片521的厚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521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弱化槽6的只有一种形式,弱化槽6沿连接部52的宽度方向凹入设置在连接片521上,弱化槽6的开口朝向与挂靠部51的开口朝向一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本体1、减重孔2、过渡部3、第一弱化孔4、挂钩5、挂靠部51、连接部52、连接片521、弱化槽6、支撑部7、第二弱化孔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