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1980发布日期:2021-04-02 10:26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报第2006/0000656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业机械,其具备座椅、设置于座椅的侧方的操纵杆等操作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座椅的侧方的臂支承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报第2006/000065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在驾驶席的侧方具备扶手的作业车辆。操作员就坐于驾驶席对用于控制作业车辆的各种动作的操作部进行操作。此时,扶手作为操作员的搭肘部而使用。然而,操作员的体型各种各样,因此产生操作员在欲将肘部放置于扶手来操作操作部时难以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的情况。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操作员的体型如何操作员均能够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公开的作业车辆具备驾驶席、控制台、以及扶手。控制台具有操作部。控制台设置于驾驶席的侧方。扶手具有上表面。扶手设置于驾驶席的侧方且操作部的后方。扶手以在俯视下上表面的后端部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独立于控制台进行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无论操作员的体型如何操作员均可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的作业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驾驶室内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驾驶室内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向图3中的箭头iv所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视野内的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扶手进行动作的情形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操作员的就座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透视图7中的扶手的上表面时的扶手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向图8中的ix-ix线上的向视方向观察时的扶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扶手的分解组装图。

图11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组装图。

图13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一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二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三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四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五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第六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编号。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轮式装载机1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具有前框架12、后框架14、前轮27、后轮28、工作装置16、驾驶室(cab)30、驾驶席41、以及发动机罩17。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就坐于驾驶室30内的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前后方向。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正面方向是前方,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背后方向是后方。左右方向(侧方)是指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左右方向。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面朝正面时的右侧是右方,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面朝正面时的左侧是左方。上下方向是指与包含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地面所在的一侧是下方,天空所在的一侧是上方。

通过前框架12以及后框架14构成铰接构造的车身框架。前框架12设置于后框架14的前方。前框架12通过中心销(未图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后框架14。前框架12相对于后框架14的转动中心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

前框架12以及后框架14通过转向缸(未图示)连结。转向缸左右设置一对。通过转向缸进行伸缩驱动,从而前框架12以上述的中心销为中心左右转动。

前轮27以及后轮28是轮式装载机10的行驶轮。前轮27设置于前框架12。前轮27左右设置一对。后轮28设置于后框架14。后轮28左右设置一对。

工作装置16设置于前框架12。工作装置16具有动臂21、铲斗24、动臂缸25、双臂曲柄22、铲斗缸26、以及连杆23。

驾驶室30以及发动机罩17设置于后框架14。驾驶室30设置于工作装置16的后方。发动机罩17设置于驾驶室30的后方。在发动机罩17内收容有工作油箱、发动机、液压泵以及空气滤清器等。

驾驶室30划分形成有供操作员搭乘的室内空间。在驾驶室30的侧面设置有门32。门32在操作员进入或离开驾驶室30时开闭。驾驶席41设置于驾驶室30划分形成的室内空间。操作员在驾驶室30就坐于驾驶席41上来操作轮式装载机10。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也能够应用于驾驶席设置于外部空间的无驾驶室类型的作业车辆。

图2是示出图1中的驾驶室内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图1中的驾驶室内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向图3中的箭头iv所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驾驶席周围的构造的主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驾驶席41具有坐垫43以及椅背42。坐垫43是供操作员坐下的座椅部位。椅背42设置为从坐垫43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椅背42是成为操作员的靠背的座椅部位。

轮式装载机10还具有支承板45以及悬架机构部46。

支承板45设置于坐垫43的下方。支承板45具有平板形状,且平行于水平方向而设置。支承板45作为在驾驶席41侧支承后述的控制台51以及扶手61的支承构件而设置。

悬架机构部46设置于坐垫43的下方。驾驶席41经由悬架机构部46安装于驾驶室30的底板面。悬架机构部46弹性地支承驾驶席41。

接着,对设置于驾驶席41的周边的控制台51以及扶手61的构造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就坐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视野内的控制台以及扶手的立体图。

如图2至图5所示,轮式装载机10还具有控制台51。控制台51设置于驾驶席41的侧方。控制台51设置于驾驶席41的右侧方。

控制台51具有框体部52以及操作部53。框体部52具有框体形状,构成控制台51的外表。框体部52与坐垫43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框体部52在左右方向上与坐垫43隔开间隙地排列。

框体部52具有上表面54。上表面54位于比坐垫43靠上方的位置。上表面54具有前后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成为短边方向的长条形状。

操作部53设置于框体部52。操作部53设置于上表面54。操作部53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上表面54的后端部相比更靠近上表面54的前端部的位置。操作部53由操作员操作从而控制轮式装载机10的动作。

操作部53设置于上表面54中的左侧的区域。操作部53设置于上表面54中的在左右方向上靠近驾驶席41一侧的区域。在上表面54中的右侧的区域还设置有在轮式装载机10的驾驶中使用的切换开关以及拨盘等各种操作部。

操作部53是设置于控制台51的多个操作部之中操作员使用的频度较高的部分。作为代表性例子,操作部53包括控制工作装置16(动臂21、铲斗24)的动作的操作杆53m、53n。操作杆53m、53n设置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

如图2所示,控制台51具有前部58。前部58是框体部52的一部分,呈框体形状。操作部53设置于框体部52中的前部58。前部58设置于比后述的扶手61靠前方的位置。

在图2中,示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驾驶席41的中心线101。前部58设置为,在俯视下,从驾驶席41的中心线101到前部58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越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变得越大。前部58在俯视下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坐垫43的前端部位于前部58的侧方。

操作杆53m、53n的滑动方向对应于前部58的倾斜而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设定。操作杆53m、53n的滑动方向与前后方向(驾驶席41的中心线101)所成的角度例如为5°以上且15°以下的范围。

如图2至图5所示,轮式装载机10还具有扶手61。扶手61设置于驾驶席41的侧方。扶手61设置于驾驶席41的右侧方。

扶手61用作操作员的搭肘部。扶手61设置于控制台51(框体部52)的上方。扶手61设置于在俯视下扶手61的至少一部分投影于框体部52的上表面54的位置。扶手61设置于操作部53(操作杆53m、53n)的后方。扶手61设置于从操作部53向后方分开的位置。

扶手61具有上表面63。上表面63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上表面63构成供操作员的肘部放置的搭肘面。上表面63位于比坐垫43靠上方的位置。上表面63位于比框体部52的上表面54靠上方的位置。上表面63具有前后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成为短边方向的长条形状。上表面63具有前后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成为短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

上表面63具有前端部63f以及后端部63r。前端部63f位于上表面63的前方端。前端部63f与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上表面63的4个边中的位于前方侧的短边相对应。后端部63r位于上表面63的后方端。后端部63r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上表面63的4个边中的位于后方侧的短边相对应。

如图2所示,前端部63f在俯视下位于坐垫43的侧方。后端部63r在俯视下位于椅背42的侧方。

图6是示出扶手进行动作的情形的俯视图。如图3以及图6所示,扶手61以在俯视下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独立于控制台51进行动作。扶手61能够在控制台51静止了的状态下以在俯视下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进行动作。

扶手61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转动。转动中心轴102与上表面63相交。转动中心轴102与上表面63正交。转动中心轴102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假想上的直线。

转动中心轴10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与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之间。转动中心轴10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比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更靠近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的位置。前后方向上的转动中心轴102与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之间的长度比前后方向上的转动中心轴102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之间的长度小。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扶手61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沿着左右方向呈圆弧状地位移。

在图6中,用实线来表示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位移至最左侧时的扶手61(61l),用双点划线表示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位移至最右侧时的扶手61(61r)。扶手61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例如可以为3°以上且20°以下,也可以为6°以上且10°以下。

图7是示出操作员的就座状态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在通常的驾驶姿态下,以将自己的肘部放置于扶手61的上表面63的状态来操作操作部53(操作杆53m、53n)。此时,操作员的肘部放置于上表面63的靠近后方的位置,操作员的手臂朝向操作部53从上表面63的后方侧向前方侧延伸。

在轮式装载机10中,扶手61以在俯视下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进行动作。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操作员将扶手61用作搭肘部时,操作员无论自己的体型如何均能够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

更具体地来说明的话,在操作员的肩宽较宽的情况下,操作员只要使扶手61以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向右侧位移的方式动作即可(图6中的扶手61r)。由此,操作员能够在不采取缩肩这样的不舒服的姿态的情况下,将手肘放置于扶手61的上表面63来操作操作部53。另一方面,在操作员的肩宽较窄的情况下,操作员只要使扶手61以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向左侧位移的方式动作即可(图6中的扶手61l)。由此,操作员能够在不极端地展开肘部的情况下,将手肘放置于扶手61的上表面63来操作操作部53。

另外,扶手61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转动。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与使扶手61整体沿左右方向进行滑动动作的情况等相比,能够简单地构成扶手61的动作机构。

另外,转动中心轴10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比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更靠近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的位置。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扶手61转动时,左右方向上的后端部63r的位移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部63f的位移长度大。由此,能够将后端部63r的位置的调整幅度设定得更大。相反地,在扶手61转动时,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部63f的位移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后端部63r的位移长度小。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左右方向上的后端部63r的位置调整而操作部53与操作操作部53的操作员的手部的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被破坏。

另外,控制台51的前部58设置为,在俯视下,从驾驶席41的中心线101到前部58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越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变得越大。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在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脚(主要是膝盖)与控制台51之间确保较大空间。由此,即使是操作员的体型较大的情况,操作员也能够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

需要说明的是,扶手61的转动中心轴102也可以是沿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例如,在扶手61的上表面63以其右端侧相对于左端侧下垂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了规定角度的情况下,转动中心轴102可以是对应于上表面63的倾斜而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了规定角度的直线。另外,转动中心轴102并不局限于上述的靠近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与在前后方向上成为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之间的中心的位置。

另外,扶手61的动作并不局限于转动动作,例如也可以是使扶手61整体沿左右方向进行滑动动作的结构。

接着,对扶手61的更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透视图7中的扶手的上表面时的扶手的俯视图。图9是向图8中的ix-ix线上的向视方向观察时的扶手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扶手的分解组装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扶手61具有缓冲垫部62、凸起部66、托架71、套管91、以及螺栓86。

缓冲垫部62具有上表面63以及下表面64。缓冲垫部62具有连结上表面63与下表面64的方向(上下方向)成为厚度方向的平板形状。缓冲垫部62由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形成。缓冲垫部62例如由聚氨酯泡沫形成。在缓冲垫部62内置有金属制的板96(参照图9)。板96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

凸起部66从缓冲垫部62沿着转动中心轴102向下方突出。凸起部66具有从下表面64沿着转动中心轴102突出的轴形状。凸起部66在缓冲垫部62的内部固定于板96。在凸起部66设置有内螺纹部67。内螺纹部67沿着转动中心轴102设置。

托架71设置于缓冲垫部62的下方。托架71安装于缓冲垫部62。

托架71具有横板部72以及纵板部77。横板部72具有平板形状,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横板部72在俯视下具有前后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成为短边方向的长条形状。俯视下的横板部72的面积比俯视下的缓冲垫部62的面积(上表面63的面积)小。纵板部77设置于从横板部72的侧端部弯折的位置。纵板部77具有平板形状,且与铅垂方向平行地设置。纵板部77沿着前后方向设置。

托架71还具有凸起嵌合部73。凸起嵌合部73设置于横板部72。凸起嵌合部73从横板部72朝向下方突出。在凸起嵌合部73设置有孔74。孔74由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凸起嵌合部73的贯通孔构成。孔74的直径比凸起部66的直径大。凸起嵌合部73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筒形状。

横板部72设置于缓冲垫部62的下方。横板部72承受缓冲垫部62的重量。缓冲垫部62的下表面64与横板部7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隙地对置。横板部72配置于缓冲垫部62的上表面63向下方投影的区域的内侧。凸起部66与设置于凸起嵌合部73的孔74嵌合。

套管91具有圆筒形状。套管91在转动中心轴102的半径方向上插入于凸起部66与凸起嵌合部73之间。套管91与凸起部66的外周面、以及规定孔74的凸起嵌合部7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凸起部66经由套管91与设置于凸起嵌合部73的孔74嵌合。套管91例如由滑动性优异的树脂形成。

套管91具有凸缘部93。凸缘部93从转动中心轴102的轴向上的套管9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呈凸缘状地展开。凸缘部93在转动中心轴102的轴向上插入于横板部72与凸起部66之间。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凸起部66以与托架71非接触的状态设置。

螺栓86从下方与设置于凸起部66的内螺纹部67螺合。凸起嵌合部73通过螺栓86而与凸起部66保持为一体。

凸起部66与设置于凸起嵌合部73的孔74嵌合,从而缓冲垫部62被支承为能够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转动。在该情况下,从缓冲垫部62沿着转动中心轴102突出的凸起部66在转动中心轴102的轴向上的规定范围内被凸起嵌合部73约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支承缓冲垫部62,因此能够防止在扶手61转动时在缓冲垫部62产生晃动。

另外,通过设置套管91,从而凸起部66以与托架71非接触的状态设置。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将在扶手61转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抑制得较小。

扶手61还具有被紧固构件68、以及左右调整用旋钮87。被紧固构件68从缓冲垫部62(下表面64)向下方突出。被紧固构件68从缓冲垫部62(下表面64)突出的突出长度比凸起部66从缓冲垫部62(下表面64)突出的突出长度小。被紧固构件68在缓冲垫部62的内部固定于板96。在被紧固构件68设置有内螺纹部69。内螺纹部69沿着上下方向设置。

被紧固构件68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与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之间。被紧固构件68设置于比转动中心轴102靠后方的位置。被紧固构件68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比于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更靠近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的位置。前后方向上的被紧固构件68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之间的长度比前后方向上的被紧固构件68与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之间的长度小。

在托架71设置有长孔75。长孔75设置为将横板部72沿其厚度方向贯通。长孔75具有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宽度的状态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长孔75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

左右调整用旋钮87从下方插入设置于托架71的长孔75,并且与设置于被紧固构件68的内螺纹部69螺合。在将左右调整用旋钮87松动了的状态下,缓冲垫部62能够以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转动。由此,能够调整左右方向上的缓冲垫部62的位置。在左右调整用旋钮87紧固于被紧固构件68的状态下,缓冲垫部62的转动动作被限制。由此,调整后的左右方向上的缓冲垫部62的位置被固定。

凸起部66(转动中心轴102)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靠近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的位置,另一方面,被紧固构件68在前后方向设置于靠近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的位置。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大幅分离缓冲垫部62由托架71支承的2点的位置,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缓冲垫部62。

接着,对控制台51以及扶手61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组装图。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轮式装载机10还具有中间托架81。控制台51经由中间托架81与支承板45连接。扶手61经由控制台51以及中间托架81与支承板45连接。

中间托架81具有基端部85、延伸部82、前端部83、以及齿条部84。

基端部85具有平板形状,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基端部85紧固于支承板45。延伸部82从基端部85朝向前端部83向斜上方向延伸。延伸部82设置为,越从基端部85接近前端部83,则在左右方向上越远离驾驶席41。前端部83具有平板形状,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控制台51载置于前端部83。控制台51被前端部83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

齿条部84设置于前端部83。齿条部84由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齿构成。在控制台51设置有与齿条部84卡合的锁定销(未图示)。若操作员操作前后调整用杆(未图示),则锁定销从齿条部84拆下。由此,能够进行控制台51与安装于控制台51的扶手6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整。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托架71设置有高度调整用槽78(78f、78r)。高度调整用槽78f与高度调整用槽78r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高度调整用槽78设置为将纵板部77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

高度调整用槽78具有纵槽部79以及多个斜槽部80。纵槽部79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斜槽部80从纵槽部79向斜上方向延伸。多个斜槽部8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斜槽部80等间隔地设置。

控制台51还具有安装角铁56。安装角铁56设置于操作部53的后方。在安装角铁56设置有多个内螺纹部57。多个内螺纹部57对应于高度调整用槽78f与高度调整用槽78r之间的间距而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

扶手61还具有高度调整用旋钮88(88f、88r)。托架71(纵板部77)从侧方与安装角铁56重叠。高度调整用旋钮88f从侧方插入设置于托架71的高度调整用槽78f(斜槽部80),并且与设置于安装角铁56的内螺纹部57螺合。高度调整用旋钮88r插入设置于托架71的高度调整用槽78r(斜槽部80),并且与设置于安装角铁56的内螺纹部57螺合。由此,扶手61紧固于控制台51。

在将高度调整用旋钮88松动了的状态下,能够将高度调整用旋钮88通过纵槽部79在多个斜槽部80之间移动。由此,能够进行扶手61(上表面63)的高度调整。并且,在高度调整用槽78f与高度调整用槽78r之间,在高度彼此不同的斜槽部80插入高度调整用旋钮88,从而也能够调整上下方向上的扶手61的倾斜度。在已将高度调整用旋钮88紧固于安装角铁56的状态下,高度调整用槽78中的高度调整用旋钮88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调整后的扶手61的高度以及上下方向上的扶手61的倾斜度固定。

在轮式装载机10中,能够对应于操作员的体型,调整前后方向上的控制台51以及扶手61的位置,或者调整扶手61的高度以及上下方向上的扶手61的倾斜度。由此,操作员能够采取更舒适的驾驶姿态。

图13至图18是示出控制台以及扶手的各种使用方式的侧视图。

在图13中,扶手61的高度被调整至中段。在图14中,扶手61的高度被调整至下段。在图15中,扶手61的高度被调整至上段。

如图16至图18所示,还设置有能够调整上下方向上的控制台51的倾斜度的倾斜机构。在图16中,控制台51被保持为水平姿态,而扶手61被调整为前倾姿态(前端部位于比后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姿态)。在图17中,扶手61被保持为水平姿态,而控制台51被调整为后倾姿态(后端部位于比前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姿态)。在图18中,扶手61被保持为水平姿态,而控制台51被调整为前倾姿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轮式装载机10的结构以及效果进行集中说明。

作为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10具备驾驶席41、控制台51、以及扶手61。控制台51具有操作部53。控制台51设置于驾驶席41的侧方。扶手61具有上表面63。扶手61设置于驾驶席41的侧方且操作部53的后方。扶手61以在俯视下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独立于控制台51进行动作。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对应于操作员的体型而在左右方向上调整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的位置。由此,操作员能够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

另外,扶手61以与上表面63相交的转动中心轴102为中心转动。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以在俯视下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沿着左右方向位移的方式进行动作的扶手61。

另外,转动中心轴10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比于上表面63的后端部63r更靠近上表面63的前端部63f的位置。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左右方向上的后端部63r的位移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部63f的位移长度大,因此能够将后端部63r的位置的调整幅度设置得更大。另外,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部63f的位移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后端部63r的位移长度小,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后端部63r的位置调整而操作部53与操作操作部53的操作员的手部的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被破坏。

另外,扶手具备缓冲垫部62、凸起部66、以及托架71。缓冲垫部62具有上表面63。凸起部66从缓冲垫部62沿着转动中心轴102向下方突出。托架71支承缓冲垫部62。托架71具有凸起嵌合部73。在凸起嵌合部73设置有供凸起部66嵌合的孔74。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从缓冲垫部62沿着转动中心轴102突出的凸起部66在转动中心轴102的轴向上的规定范围内被凸起嵌合部73约束,因此能够防止转动时的缓冲垫部62的晃动。

另外,控制台51还具有前部58。前部58设置于比扶手61靠前方的位置。前部58设置为,在俯视下,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驾驶席41的中心线101到前部58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越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变得越大。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在就坐于驾驶席41的操作员的脚与控制台51之间确保较大的空间。由此,即使是操作员的体型较大的情况,操作员也能够采取舒适的驾驶姿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轮式装载机,也可应用于具备扶手的各种作业车辆。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应当被认为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技术方案来表示,且包含与技术方案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应用于作业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式装载机;12...前框架;14...后框架;16...工作装置;17...发动机罩;21...动臂;22...双臂曲柄;23...连杆;24...铲斗;25...动臂缸;26...铲斗缸;27...前轮;28...后轮;30...驾驶室;32...门;41...驾驶席;42...椅背;43...坐垫;45...支承板;46...悬架机构部;51...控制台;52...框体部;53...操作部;53m、53n...操作杆;54...上表面;56...安装角铁;57、67、69...内螺纹部;58...前部;61...扶手;62...缓冲垫部;63...上表面;63f...前端部;63r...后端部;64...下表面;66...凸起部;68...被紧固构件;71...托架;72...横板部;73...凸起嵌合部;74...孔;75...长孔;77...纵板部;78、78f、78r...高度调整用槽;79...纵槽部;80...斜槽部;81...中间托架;82...延伸部;83...前端部;84...齿条部;85...基端部;86...螺栓;87...左右调整用旋钮;88、88f、88r...高度调整用旋钮;91...套管;93...凸缘部;96...板;101...中心线;102...转动中心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