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6250发布日期:2020-12-01 10:2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消费者对车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安全、动力及能耗等方向,汽车nvh(中文名称: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英文名称: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的优劣已经成为左右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决定因素,其中车门声品质的优劣也会影响消费者对车辆的印象,车门外板模态频率的高低对车门声品质影响较大。

现有技术中,车门模态频率的提高主要通过改进车门设计中的腰线加强板、车门防撞梁和车门外板造型实现,然而,车门外板造型先确定,后期一般不能修改,而腰线加强板和防撞梁通常为单层板结构,想要提高车门外板模态,腰线加强板和防撞梁就需要增加板厚且冲压特征做的很复杂,增加重量较多,冲压模具复杂,且对车门外板模态改善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所述车门的强度以及模态频率更高,具有更好的声学品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车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限定出容纳空间;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连接;腰线加强板,所述腰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连接;垂向加强板,所述垂向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垂向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腰线加强板连接,所述垂向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通过设置垂向加强板,不仅可以提高车门的结构强度,延长车门的使用寿命以及抵抗侧碰的性能,而且可以提高车门的模态频率,使车门的声学品质更好,开关门时的噪声更低,以提高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垂向加强板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本体部两端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腰线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车门外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腰线加强板间隔开以限定出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耳,多个第一安装耳间隔开且均适于与所述腰线加强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安装耳,所述第二安装耳适于与所述车门外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耳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耳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板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耳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板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耳内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车门内板的加强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垂向加强板的中间区域背离所述车门外板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垂向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以及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车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的腰线加强板、防撞梁以及垂向支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的腰线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的腰线加强板与垂向支撑板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防撞梁10,腰线加强板20,垂向加强板30,本体部31,第二安装耳311,加强凸起312,第一板部32,第一安装耳321,第二板部33,

第一空腔a,第二空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限定出容纳空间;防撞梁10,防撞梁1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连接;腰线加强板20,腰线加强板2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连接;垂向加强板30,垂向加强板3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垂向加强板30的一端与腰线加强板20连接,垂向加强板30的另一端与防撞梁10连接。

具体而言,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连接且两者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防撞梁10、腰线加强板20以及垂向加强板30均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使垂向加强板30的两端分别于腰线加强板20、防撞梁10连接,以提高车门的结构强度,并使防撞梁10、腰线加强板20与垂向加强板30三者构成整体支撑,以使车门的模态频率增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通过设置垂向加强板30,不仅可以提高车门的结构强度,延长车门的使用寿命以及抵抗侧碰的性能,而且可以提高车门的模态频率,使车门的声学品质更好,开关门时的噪声更低,以提高使用体验。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垂向加强板30可以有效地提高车门的模态频率,无需对腰线加强板20以及防撞梁10的结构进行改进,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在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垂向加强板30包括:本体部31以及位于本体部31两端的第一板部32和第二板部33,第一板部32与腰线加强板20连接,第二板部33与防撞梁10连接,本体部31与车门外板连接。

具体而言,垂向加强板30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板部32、本体部31以及第二板部33,第一板部32与腰线加强板20连接,第二板部33与防撞梁10固定、本体部31与车门外板抵接。

这样,一方面,垂向加强板30与腰线加强板20可以构造为总成,整体直接安装到车门的容纳空间内,便于安装;另一方面,垂向加强板30在容纳空间内的固定更加稳定的同时,可以通过本体部31推抵车门外板,以进一步地提高车门外板的模态频率,从而提高车门的声学品质。

在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32的至少部分与腰线加强板20间隔开以限定出空腔。

具体而言,垂向加强板30的第一板部32大体呈弧形,进而弧形的第一板部32的至少部分与腰线加强板20间隔开,且两者间隔开的区域限定出空腔,空腔包括:第一空腔a和第二空腔b,第一空腔a与第二空腔b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由此,通过第一空腔a和第二空腔b,使腰线加强板20原有的平板支撑变更为腰线加强板20与垂向该支撑板配合的腔体支撑,提高了支撑效果,并可以通过空腔吸能,以进一步地提高声学品质。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3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耳321,多个第一安装耳321间隔开且均适于与腰线加强板20固定。这样,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耳321将第一板部32与腰线加强板20连接,腰线加强板20与第一板部32之间的连接面积更大,连接点位的分布更加合理,可以提高第一板部32与腰线加强板20的连接稳定性,并使第一板部32的受力分布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本体部3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安装耳311,第二安装耳311适于与车门外板连接,第二安装耳31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安装耳311的上端与第一板部32连接,第二安装耳311的下端与第二板部33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本体部31与车门外板的连接稳定性。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耳311内设置有多个朝向车门内板的加强凸起312。这样,可以提高本体部31的结构强度,并进一步地提高本体部31与车门外板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垂向加强板30的中间区域背离车门外板凸起,垂向加强板30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以及加强筋。这样,使垂向加强板30的结构强度更高,以使车门的模态频率更高,结构强度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采用上述车门,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车门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