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70312发布日期:2021-11-10 10:1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总成领域,涉及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2.驾乘舱内空气简称内气,车外空气简称外气。如图5所示,现有中置式空调箱进气结构只能通过传统圆轴式鼓风机实现内气和外气切换进气,不能同时实现内、外气同步进气。制热时,通过吸入车外冷的空气来避免车窗起雾,无法有效利用车内暖的空气进行再循环制热,造成热能量损失,导致制热效率迟缓且低下;且传统中置式空调箱结构笨重,装配工序繁多,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能够对车内暖气进行热能回收循环再利用,缩短制热时间,提高制热效率,降低车窗起雾的风险。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包括空调箱体,空调箱体开设有内气进口和外气进口,第一风道的进口与外气进口连通,第二风道的进口与内气进口连通,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面除雾出风口及吹脚出风口,第一风道的出口与吹面除雾出风口连通,第二风道的出口与吹脚出风口连通;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并列设置,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之间设置有轴流式鼓风机,轴流式鼓风机驱动气体分别沿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流动;第一风道内设置有第一暖风道、第一冷风道,第二风道内设置有第二冷风道、第二暖风道,第一暖风道与第二暖风道内设置有暖风芯体;第一暖风道及第一冷风道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配气流比例的第一混合风门,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面除雾出风口,第一暖风道内的气流及第一冷风道内的气流合并后与吹面除雾出风口连通;第二暖风道及第二冷风道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配气流比例的第二混合风门,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脚出风口,第二暖风道内的气流及第二冷风道内的气流合并后与吹脚出风口连通。
6.可选地,空调箱体内设置有进气腔、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分别与进气腔连通,外气进口、内气进口均设置在进气腔上。可选地,吹面除雾出风口分别与吹面风道及除雾风道连通,吹面除雾出风口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入吹面风道及除雾风道气流比例的吹面除雾风门。
7.可选地,第二风道还与吹面除雾出风口连通,吹脚出风口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入吹脚出风口及吹面除雾出风口气流比例的吹脚风门。
8.可选地,空调箱体内设置主风道,主风道内沿主风道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主隔板,主隔板将主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
9.可选地,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内分别设置有次隔板,第一风道内的次隔板将第一
风道分隔为第一暖风道、第一冷风道,第二风道内的次隔板将第二风道分隔为第二暖风道、第二冷风道。
10.可选地,第一暖风道及第二暖风道互相靠近设置,暖风芯体设置在第一暖风道及第二暖风道之间,暖风芯体的一部分在第一暖风道,暖风芯体的其余部分在第二暖风道中。
11.可选地,内气进口上设置有内气风门,外气进口上设置有外气风门。
12.可选地,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内还设置有蒸发器芯体,蒸发器芯体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蒸发器芯体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内。
13.可选地,轴流式鼓风机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内,轴流式鼓风机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内。
14.一种设置有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的汽车,包括汽车本体,汽车本体内设置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轴流式鼓风机配合层流结构,外气、内气经过鼓风机的时候分别沿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进入驾乘舱内,两者之间不会混合。外气温度低,较为干燥,能够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保证行车安全;内气温度较高,能够循环利用,制热效率高,升温快速,节约能源。(2)空调箱体内设置有进气腔,进气腔上开设有内气进口和外气进口,第一风道的进口对应外气进口设置,第二风道的进口对应内气进口设置,在外气及内气同时进气的时候,外气、内气分别进入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在外气及内气中只有一个进气时,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可同时进气。(3)轴流式鼓风机、暖风芯体、蒸发器芯体设置在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之间,减少了鼓风机、暖风芯体、蒸发器芯体的数量,结构简单,轻便,装配工序少,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16.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18.图1为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内气、外气同时进气的流场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全外循环进气的流场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全内循环进气的流场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现有中置式空调箱进气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外气进口1、内气进口2、外气风门3、内气风门4、第一风道5、第二风道6、吹面除雾出风口7、吹脚出风口8、吹面除雾风门9、吹脚风门10、第一混合风门11、第二混合风门12、主隔板13、次隔板14、轴流式鼓风机15、暖风芯体16、蒸发器芯体17、第一冷风道51、第一暖风道52、第二冷风道61、第二暖风道62。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阅图1,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包括空调箱体,空调箱体内设置主风道,主风道内沿主风道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主隔板13,主隔板13将主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空调箱体开设有内气进口2和外气进口1,内气进口2上设置有内气风门4,外气进口1上设置有外气风门3。第一风道5的进口与外气进口1连通,第二风道6的进口与内气进口2连通,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面除雾出风口7及吹脚出风口8。
28.本实施例中,空调箱体内设置有进气腔、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外气进口1、内气进口2均设置在进气腔上,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分别与进气腔连通,第一风道5的进口对应外气进口1设置,第二风道6的进口对应内气进口2设置。在外气及内气同时进气的时候,进气腔使外气、内气分别进入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在外气及内气中只有一个单独进气时,进气腔使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可同时进气。
29.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并列设置,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之间设置有轴流式鼓风机15及,轴流式鼓风机15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5内,轴流式鼓风机15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6内,轴流式鼓风机15驱动气体分别沿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流动。
30.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内还设置有蒸发器芯体17,蒸发器芯体17的部分位于第一风道5内,蒸发器芯体17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风道6内。
31.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内分别设置有次隔板14,第一风道5内的次隔板14将第一风道5分隔为第一暖风道52、第一冷风道51,第二风道6内的次隔板14将第二风道6分隔为第二暖风道62、第二冷风道61。第一暖风道52及第二暖风道62互相靠近设置,第一暖风道52与第二暖风道62之间设置有暖风芯体16。暖风芯体16的各有一部分在第一暖风道52内及第二暖风道62中。
32.第一暖风道52及第一冷风道51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配气流比例的第一混合风门11,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面除雾出风口7,第一暖风道52内的气流及第一冷风道51内的气流合
并后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连通。第二暖风道62及第二冷风道61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配气流比例的第二混合风门12,空调箱体上设置有吹脚出风口8,第二暖风道62内的气流及第二冷风道61内的气流合并后与吹脚出风口8连通。
33.吹面除雾出风口7分别与吹面风道及除雾风道连通,吹面除雾出风口7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入吹面风道及除雾风道气流比例的吹面除雾风门9。第一风道5的出口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连通,第二风道6的出口与吹脚出风口8连通。第二风道6还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设置有通道,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通过该通道连通,吹脚出风口8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入吹脚出风口8及吹面除雾出风口7气流比例的吹脚风门10。
34.如图2所示,吹面吹脚除雾模式下,内气风门4及外气风门3同时打开,内气、外气同时进气时,轴流式鼓风机15工作。由于第一风道5的进口对应外气进口1设置,第二风道6的进口对应内气进口2设置,外气进入第一风道5,内气进入第二风道6。
35.第一混合风门11开启到中间位置,第一冷风道51及第一暖风道52同时进气。第一暖风道52内的外气经暖风芯体16加热后与直接通过第一冷风道51的外气混合后流向吹面除雾出风口7。通过调节第一混合风门11的开度,可以分别调节进入第一暖风道52及第一冷风道51内外气的流量,进而调节吹面除雾风的温度。吹面除雾风门9开启,混合后的外气分别流入除雾风道及吹面风道。通过调节吹面除雾风门9的位置,可以调节分别进入除雾风道及吹面风道的外气流量,分配除雾风量及吹面风量的大小。外气温度较低,湿度较低,使驾驶舱头部区域空气清新,同时更好的达到除雾的效果。
36.吹面除雾风门9通过调节位置,可以调节分别进入除雾风道及吹面风道中外气的大小,进而控制除雾风量及吹面风量的大小。第一混合风门11通过调节位置,能够调节进入第一冷风道51及第一暖风道52中外气的比例。
37.第二混合风门12开启到中间位置,第二冷风道61及第二暖风道62同时进气。第二暖风道62内的内气经暖风芯体16加热后与直接通过第二冷风道61的内气混合后流向吹脚出风口8。通过调节第二混合风门12的开度,可以分别调节进入第二暖风道62及第二冷风道61中内气的流量,进而调节吹脚风的温度。车内被制热的暖空气不断通过内气风门4循环被吸入空调箱体内制热,对热能量进行回收循环利用,降低了热能量的损耗,有效的提高空调箱的制热效率。
38.本实施例中,吹脚出风口8完全打开,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的通道完全关闭,第二风道6中的内气完全流入吹脚出风口8。实际使用时,吹脚风门10可以进行调节,使部分温度较高的内风可以通过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的通道进入吹面除雾出风口7,提升吹面风的温度。
39.如图3所示,吹面模式下,内气风门4关闭,外气风门3打开,外气进入进气腔后,分别进入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第一混合风门11开启第一冷风道51,关闭第一暖风道52,第二混合风门12关闭第二暖风道62,开启第二冷风道61,第一风道5的外气全部流入第一冷风道51,第二风道6的外气全部流入第二冷风道61。蒸发器芯体17分别对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内的外气进行制冷。吹面除雾风门9打开吹面风道,关闭除雾风道,吹脚风门10关闭吹脚出风口8,打开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的通道。降温后的外气均流入吹面风道中,提供给驾乘室,到达降温效果。
40.如图4所示,吹脚除霜模式下,内气风门4打开,外气风门3关闭,内气进入进气腔
后,分别进入第一风道5及第二风道6。第一混合风门11关闭第一冷风道51,开启第一暖风道52,第二混合风门12开启第二暖风道62,关闭第二冷风道61,第一风道5的内气全部流入第一暖风道52,第二风道6的内气全部流入第二暖风道62。暖风芯体16分别对第一暖风道52及第二暖风道62中的内气进行加热,到达制热效果。吹面除雾风门9将吹面风道关闭,将除雾风道打开,第一暖风道52内加热后的外气全部进入除雾风道中,对前风挡进行除霜。本实施例中,吹脚风门10将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的通道关闭,将吹脚出风口8打开,第二暖风道62内加热后的外气全部进行吹脚。实际使用时,为加大除霜效果,也可以部分或全部打开第二风道6与吹面除雾出风口7之间的通道,使部分或全部第二暖风道62内加热后的内气进入除雾风道中,以保证除霜效果。
4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