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防霜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03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防霜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可防霜的挡风玻璃装置,它特别适于在严寒地区行驶的机动车辆上使用。
现有的在机动车辆上使用的挡风玻璃均为单层玻璃结构,这种结构的挡风玻璃公知防霜方法有1.用暖风机直接吹挡风玻璃。2.在挡风玻璃上设置电热装置。经实际考察(以黑龙江北部地区为例),在冬季,采用上述措施的小型客车的挡风玻璃不结霜,这是由于车内空间小,挡风玻璃的内表面温度很容易达到零度以上,而对于大型机动车,特别是市内公共汽车以及经常行驶在野外的货车,农用机动车,机动矿山机械,由于车内空间大,挡风玻璃的内表面结霜很严重(外表面不会结霜),降低了驾驶员的能见度,危及行车安全。若采用上述防霜措施,需要对目前使用的车辆进行较复杂的改造,而且对克服大型机动车辆的挡风玻璃上的结霜现象效果不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严寒地区使用的且便于在现有机动车辆上实施的防霜挡风玻璃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改单层挡风玻璃结构为双层并行挡风玻璃结构,在内外两块透明玻璃板之间夹压一闭环密封条,使密封条和两块并行的透明玻璃板保持紧密接触。由内外透明玻璃板和密封条围成一闭合的空气薄层,利用空气薄层的隔离作用使内透明玻璃板上的温度高于零度,使得内透明玻璃板上不能结霜。尽管外透明玻璃板的内表面温度有可能低于零度,由于封闭的空气薄层中水汽很少,外透明玻璃板的内表面上也不可能结霜。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防止车辆挡风玻璃结霜,它能方便地对现有的车辆挡风玻璃进行改进,有助于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二个实施例。
图1是固定型密封条主体截面图。
图2是平板挡风玻璃安装示意图(截面图)。
图3是曲率较小挡风玻璃安装示意图(截面图)。
图4是曲率较大挡风玻璃安装示意图(截面图)。
图5是框架示意图。
图6是框架A-A处截面图。
图7是框架B-B处截面图。
图8是吸盘、框架、可装拆型密封条和内透明玻璃板装在一起的截面示意图。
实施例1这是一种固定型防霜挡风玻璃装置,其密封条主体截面如图1所示,其中,1是框槽,2是封口槽,3是隔条槽,4是板槽,5是助装孔。装配时,可按图2进行,把图1所示的固定型密封条主体通过框槽(1)和窗框连接,把内透明玻璃板装入板槽(4)中,再把固定型密封隔条卡入隔条槽(3)中,之后把外透明玻璃板也装入板槽(4)中,最后把固定型封口条卡入封口槽(2)中。固定型密封条主体、固定型密封隔条、固定型封口条均是闭合的,可用橡胶制作。装有曲率的内透明玻璃板时,可利用助装孔(5)协助。方法是,或将助装孔(5)和板槽(4)连通(见图4),或将板槽(4)上靠近助装孔(5)的相应部分切开,但不必切通(见图3)。
实施例2这是一种可装拆型防霜挡风玻璃装置,它由固定的外透明玻璃板和内透明玻璃板装置组成。内透明玻璃板装置由框架(见图5),装在框架上的吸盘(7)(见图8),可装拆型密封条(8)(见图8)及装在可装拆型密封条上的内透明玻璃板组成。吸盘装在图5所示的框架上的各半园形突出部位处,吸盘和框架可用粘接法连接(见图8),框架的内边6(见图6、图7)插入可装拆型密封条的框槽中(见图8)内透明玻璃板的边沿(9)插入可装拆型密封条的板槽中(见图8)。吸盘数量依内透明玻璃板装置的重量及大小确定。框架可用尼龙、铝材、铁材制作。吸盘采用现有市售橡胶吸盘。可装拆型密封条用橡胶材料制作,其截面形状如图8中的(8)。内透明玻璃板的面积以不影响视度为好。使用时,内透明玻璃板装置通过吸盘吸附在外透明玻璃板上,由于吸盘变平可装拆型封条就贴压在外透明玻璃板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防霜挡风玻璃装置,它包括透明玻璃板和闭环密封条,其特征在于,透明玻璃板为两块并行板,闭环密封条夹压在两块并行透明玻璃板之间且与两块并行透明玻璃板都保持紧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规定的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闭环密封条是由固定型密封条主体和卡入其隔条槽(3)中的固定型密封隔条和卡入封口槽(2)中的固定型封口条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规定的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固定型密封条主体有一助装孔(5)。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规定的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块透明玻璃板和框架、吸盘、可装拆型密封条连成一体,该体通过吸盘吸附在另一块透明玻璃板上。
专利摘要
一种机动车辆上使用的可防霜的挡风玻璃装置。它把已有的机动车上使用的单层挡风玻璃结构改为双层挡风玻璃结构,在内外透明玻璃板之间夹压着一根密封条。防霜挡风玻璃装置有固定型及可装拆型。在严寒季节,该装置能有效地防止车辆的挡风玻璃结霜,为安全行车创造了有利条件。该装置实施容易,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B60J1/00GK86202824SQ86202824
公开日1987年3月4日 申请日期1986年5月8日
发明者杨锦生 申请人:杨锦生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