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灯光增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369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灯光增光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动车灯光增光器,属于无电瓶机动车辆的照明控制装置。
目前,我国就无电瓶机动车辆在夜间低速行驶中因灯光太暗影响视野的问题已有多种研究成果。就其成果本身而言,一种是改发电机为“恒压”式,价格较高;另一种是在发电机与用电设备中间增加附属设施,使其能调节发电机在低速运行时对车灯的供电电压。如中国专利公报90年4月4日公布的实用新型专利拖拉机低速照明器,申请号88105333,申请日88年9月7日,利用电容器串联在电路中,改变相位,将某一相叠加到另一相上,提高另一相的输出功率,并利用电枢反应原理接其中某一相,造成磁场偏流,加大其它相的磁场强度,提高电压和输出功率,满足拖拉机低速时的照明要求。由于线路复杂,用户安装使用诸多不便,且造价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实用方便、造价低且性能良好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动车灯光增光器,连接于发电机和车灯之间,由整流滤波电路、分压电路、放大电路、继电器J、接线柱和外壳组成,其中继电器J的上、下触点分别与接线柱3、1连接,动触点经接线柱4接地,接线柱1经整流滤波电路与分压电路连接,并通过分压电路供给放大电路的偏压值,控制继电器J的动触点与上、下触点的闭合,改变发电机供给车灯的电压。
所述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整流滤波电路由二极管D和电容C1连接而成,分压电路由电阻R1、R2、R3组成,R1与R2的一端连接处经电阻R3与放大电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两端相连。
所述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放大电路由三极管BG1、BG2和电容C2组成,BG1基极、电容C2一端均与电阻R3连接,BG1的发射极与BG2的基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BG2发射极均与接线柱2连接,BG1、BG2的集电极均与继电器J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另一端与二极管D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用元件仅为同类技术产品的2/3,结构简单,造价低,安装使用方便,性能良好,当发电机低速运转时,可提高车灯亮度的1.8~2.5倍。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发电机、车灯的接线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与发电机、车灯的电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机动车灯光增光器的接线柱1接发电机火线A,接线柱2分别连接火线B和车灯开关K1,接线柱3接零线0,接线柱4接地,发电机火线C连接车灯开关K2。
机动车正常运行时,控制车灯L1、L2的开关K1、K2闭合,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经灯光增光器1、2两接线柱供给整流滤波电路变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经分压电路分压后供给放大电路一足够偏压,使得BG1、BG2饱和,继电器J的动触点G与上触点E闭合,单相给每个车灯供电,使车灯保持额定转速下的亮度;机动车低速运行时,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低而不稳,当其降低到一定数值时,供给放大电路的偏压很小,使得BG1、BG2转为截止,继电器J释放动触点G使其与下饱和触点F闭合,1、4接线柱接通,此时由发电机的两个绕组串联供给车灯电压,从而保证了机动车在夜间低速行驶时的车灯亮度。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灯光增光器,连接于发电机和车灯之间,由整流滤波电路、分压电路、放大电路、继电器J、接线柱和外壳组成,其特征在于继电器J的上触点E、下触点F分别与接线柱(3)、(1)连接,动触点G与接线柱(4)连接接地,接线柱(1)经整流滤波电路与分压电路连接,通过分压电路供给放大电路的偏压值,控制继电器J的动触点G与上触点E、下触点F的闭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其特征在于整流滤波电路由二极管D和电容C1连接而成,分压电路由电阻R1、R2、R3组成,R1与R2的一端连接处经电阻R3与放大电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两端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其特征在于放大电路由三极管BG1、BG2和电容C2组成,BG1基极、电容C2一端均与电阻R3连接,BG1的发射极与BG2的基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BG2发射极均与接线柱(2)连接,BG1、BG2的集电极均与继电器J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另一端与二极管D的输出端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动车灯光增光器,连接于发电机和车灯之间,由整流滤波电路、分压电路、放大电路、继电器J、接线柱和外壳组成,其特征在于继电器J的上、下触点分别与接线柱3、1连接,动触点经接线柱4接地,接线柱1经整流滤波电路与分压电路连接,通过分压电路供给放大电路的偏压值,控制继电器J的动触点与上、下触点的闭合。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性能良好,可自动调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是当今较为理想的机动车灯光增光器。
文档编号B60Q1/00GK2214324SQ9423575
公开日1995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199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1994年11月18日
发明者王彦增, 赵登玉, 刘清泉, 王世民 申请人:山东淄博欣欣电器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