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023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内胎。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走时因破胎或爆胎后需要补胎或换胎。常常换胎自然是不经济的;而补胎既需要较多时间,且过程很繁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内胎,它能避免补胎的麻烦,又能大大减少换胎的经济损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将车轮的整体圆环内胎改制成一节节的单元内胎通过或不通过空心连接件串联起来;或者附加一个由一节节单元内胎通过或不通过空心连接件串联起来的圆环内胎。当车胎破裂后,只需更换坏了的单元内胎节,无需补胎。
上述单元内胎节(至少一个含有气门)两端嵌着一对“凸”字形螺母,大端置于胎内,小端露出胎外并配有加压螺母,彼此通过细小的双头螺丝管首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圆环内胎。因有外胎的严密包裹,故它们的气压传递适合帕斯卡定律,各单元内胎节排列紧密,起着与整体内胎相同的效果。
上述单元内胎节两端嵌着一对“凸”字形螺母,彼此通过双头螺丝管首尾串联起来,作为摩托车、汽车等车轮的保护内胎层,即更换性内胎层;并在该内胎层与钢圈之间设置一个含有气门的整体圆环状被保护内胎,作主内胎层,即永久性内胎层。两内胎层相互贯通。
上述单元内胎节(侧面嵌着“凸”字形螺母)串联成一个圆环内胎作为更换性内胎层;并在该内胎层与钢圈之间设置一个含有气门开有若干小孔并嵌着“凸”字形螺母的整体圆环状被保护内胎,作为主内胎层。该内胎开孔的原则是与单元内胎节的开口相对应,以便贯通。
上述单元内胎节充气后(气压为标准气压,呈自然圆柱形或扁圆柱形)制成密闭内胎节,并且首尾串联起来,作为更换性内胎层;并在该内胎层与钢圈之间设置一个整体圆环状被保护内胎,作为主内胎层,两内胎彼此独立,主内胎层充气后,单元内胎层在气压传递作用下被压扁,两端弱微伸长致使它们排列紧密,起着与整体内胎相同的效果。
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采用了单元内胎节,当车轮破胎或爆胎后,只需更换坏了的单元内胎节,更换过程比补胎简单得多。又因单元内胎节是整体内胎的1/15~1/60,更换内胎节比补胎费用更经济;同时可以避免补胎不严而出现的漏气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单元内胎节左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单元内胎节主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实施例中单元内胎节的空心连接件主视图。
图1中单元内胎层[2]介于钢圈[1]与外胎[3]之间。单元内胎层[2]的一单元内胎设置有气门[4]。各单元内胎节通过空心连接件[5]首尾串联起来。该实施例适应小号车胎,如手推车、自行车等。
图2中被保护内胎层[6]是介于单元内胎层[2]与钢圈[1]之间的主内胎层,两内胎层通过连接件[5]贯通起来。该实施例适应于大号内胎如摩托车、汽车等。
图3中被保护内胎层[6]是介于单元内胎层[2]与钢圈[1]之间的主内胎层,两内胎层通过连接件[5]贯通起来。内胎层[6]的“凸”字形螺母[8]与单元内胎层[2]的各单元内胎节的“凸”字形螺母相对应。该实施例适应于大号内胎如摩托车、汽车等。
图4中被保护内胎层[6]是介于单元内胎层[2]与钢圈[1]之间的主内胎层。被保护内胎层[6]设有气门[4]。该实施例适应于大号内胎如摩托车、汽车等。
图5中单元内胎节[7]两端嵌着“凸”字形螺母[8],而“凸”字形螺母[8]的小端配有加压螺母[9]。
图6中单元内胎节[7]侧面嵌着“凸”字形螺母[8],而“凸”字形螺母[8]的小端配有加压螺母[9]。
图7中双头螺丝管[10]两端串有胶垫[11],起着密封作用,双头螺丝管[10]把“凸”字形螺母[8]紧密拴在一起,从而将相邻的内胎(节)贯通起来。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轮内胎,其特征在于该内胎的局部或者全部由若干个单元内胎节[7]通过或者不通过空心连接件[5]首尾串联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胎,其特征在于单元内胎节[7]的长度约为外胎[3]的周长的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胎,其特征在于单元内胎节[7]的两端有开口或者侧面有开口或者密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胎,其特征在于连接件[5]包括“凸”字形螺母[8]、加压螺母[9]、双头螺丝管胶垫[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车轮内胎。其小号类(如手推车、自行车)由一节节单元内胎首尾串联而成。而大号类(如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由一节节单元内胎首尾串联而成的保护内胎层和一个整体圆环状的被保护内胎层构成。该车轮内胎破裂后不需要补胎,只需更换单元内胎节即可,既省时又实惠。
文档编号B60C5/18GK2296283SQ97210549
公开日1998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28日
发明者姚云青 申请人:姚云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