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可调节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08711阅读:来源:国知局
030]所述至少一个移动装置包含至少下列之一:至少一个沿靠背高度方向移动的电机,至少一个旋转主轴,至少一个气动驱动的升降气缸,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和至少一个闭锁
目.ο
[0031]电机优选是指电动马达。可想象的是移动装置可电动和/或手动驱动。例如可想象的是旋转主轴通过电机驱动,其中电机也可以脱离旋转主轴,且旋转主轴手动驱动。
[0032]移动装置优选包含靠背交叉支撑借助第二末端按上述固定在其上的移动元件,同时该元件通过电机或类似设备在靠背高度方向上移动。
[0033]优选通过导轨引导该移动元件。这样可实现移动元件的安全引导。导轨可以是移动装置的集成部分,也可以是安装在移动装置和/或靠背纵向支撑上的独立部分。
[0034]导轨优选是个独立部分,以保证可更换。靠背交叉支撑可拆卸地与靠背纵向支撑连接也是一种优选的设计。靠背纵向支撑可拆卸地与座位部分和/或座位框架连接也是一种优选的设计。这样就可从总体上更换靠背的各个部件,并在必要时按上述后续安装移动
目.ο
[0035]但也可以想象的是各个部件,特别是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与靠背纵向支撑持续连接在一起。
[0036]上述部件、特别是靠背纵向支撑和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的材料选择有许多种。一般采用金属和/或弹性材料,优选塑料材料。
[003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沿靠背高度方向布置在靠背上面的三分之一区域内,优选位于上面的四分之一区域内。同时,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可以侧向布置在靠背纵向支撑的上面末端,沿座椅纵向的后方和/或在靠背纵向支撑的上面末端区域内。上面末端是指靠背纵向支撑的上面末端区域或实际上面末端。此外还有一种前侧布置,但会对驾驶员背部产生一种挤压,从而降低座位舒适度。如果填料足够厚和/或靠背交叉支撑由弹性材料制成,则可避免靠背交叉支撑对背部的挤压。
[0038]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在上面三分之一区域及上面四分之一区域或更上面区域内的布置有益于靠背的稳定性。特别是当靠背纵向支撑是由弹性材料制成时,可以避免因作用在驾驶员身体上的力导致靠背纵向支撑在座椅纵向方向上向后折弯。
[0039]其他优势实施例详见从属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004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41]图1是根据本发明且处于第一位置含座位部分和靠背的汽车座椅的示意前视图,其中靠背包含左侧和右侧靠背纵向支撑,及中间靠背纵向支撑和靠背交叉支撑。
[0042]图2是如图1所示处于第二位置的汽车座椅的示意图;
[0043]图3是处于第一位置的靠背的示意后视图;
[0044]图4是处于第二位置的靠背的示意后视图;
[0045]图5是汽车座椅的示意前视图,其中仅具有靠背交叉支撑未改变位置;
[0046]图6示出了含弹簧元件的移动装置;
[0047]图7示出了含旋转主轴的移动装置;
[0048]图8示出了含闭锁装置的移动装置;
[0049]图9示出了含气动升降气缸的移动装置;
[0050]图10Α-Ε示出了导轨和移动元件的不同设计;
[0051]图11-12示出了汽车座椅1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图1采用前视图展示的汽车座椅1包含座位部分2和靠背3。其中靠背3包含左侧靠背纵向支撑4,中间靠背纵向支撑5和右侧靠背纵向支撑,及至少一个布置在上面区域11的交叉支撑。这些靠背纵向支撑均在各自下面末端区域7,8和9内与座位部分2和座位框架10连接在一起。其中靠背3可绕主要沿座椅宽度方向的旋转轴23转动。作为示例,图1给出了由左侧靠背纵向支撑4和右侧靠背纵向支撑6之间的间距。间距13也可通过另一组靠背纵向支撑组合描述。其中座位1位于第一位置。
[0053]图2所不汽车座椅1基本与图1所不汽车座椅相符。然而,图2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12在中间区域沿靠背高度方向向上发生移动,造成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在一个或两个末端区域上发生移动。间距通过这种移动明显增大。此外,左侧纵向支撑4和右侧纵向支撑6转动。当所述至少一个靠背交叉支撑从图2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图1所示第一位置,则靠背纵向支撑4和6后摆。
[0054]图3和图4展示了含移动装置16的靠背的示意后试图。在此规格示例中存在第一靠背交叉支撑14和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6,并借助第二末端36通过接合件连接24与靠背纵向支撑4,5和6接合件连接在一起。其中,左侧靠背纵向支撑4和右侧靠背纵向支撑6上的连接是位置固定的,与中间靠背纵向支撑5的连接固定在移动元件32上。该移动元件32沿靠背高度方向移动,并在导轨33内运行,这样可实现移动元件和靠背交叉支撑14和15的安全引导。在此示例中,除移动元件33外额外设置了杆30,辅助引导移动元件32的运动。移动元件32在几乎与螺杆30垂直的平面内包围杆30。通过第一限位元件37限制向上运动,通过第二限位元件38限制向下运动。其中,图3所示靠背处于第一位置,图4所示靠背处于第二位置。
[0055]图3和图4所示的第二个限位元件等同于电机17,也就是说移动元件32的向下运动通过电机进行限制。但也可以想象的是电机17和第二限位元件38分开,即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当然也可以想象的是,电机安装在中间靠背纵向支撑5沿靠背高度方向的上方,而不是下方。
[0056]移动元件32按照如上所述通过导轨33的引导沿靠背高度方向向上和向下移动,且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电机优选电动驱动。也可以想象的是,移动元件32不通过电机,而是手动沿靠背高度方向移动。
[0057]如图5所示,可以想象的是在设计移动装置时使得第一靠背交叉支撑14和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5相互独立运动。图5展示一个示例。其中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5位于初始位置,第一靠背交叉支撑的位置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4的第二末端36从下面位置移动到上面位置,使得左侧靠背交叉支撑4从中间靠背向外驶出。因此,图5中仅靠背左侧的间距13发生改变。这样驾驶员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形态和/或舒适度调节靠背3在工作位置上的宽度。
[0058]图6至图9展示了移动装置16的多种不同实施例及设计。含第一靠背交叉支撑14,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5和移动元件32的移动装置16位于下面位置。靠背纵向支撑4,5和6设计为U形,这样通过安装在靠背纵向支撑4,5和6后侧,靠背交叉支撑14和15形成U形截面的侧面的槽口必须采用这种设计,使得靠背交叉支撑14和15能够上下移动。或者当环绕在靠背交叉支撑14和15周围的靠背纵向支撑4,5和6的材料是由抵抗性强、但可弯曲材料制成时,也可采用较小的槽口。
[0059]图6展示了含弹簧元件26的移动装置,所述弹簧元件如图6所示围绕布置在杆30周围,其中弹簧元件26也可以采用其他布置。弹簧元件26可与第一限位元件37和移动元件32连接。移动元件32既可通过电机也可手动驱动。通过额外的弹簧元件26可更好地实现对移动元件32的定位,因为通过由弹簧元件26施加的弹簧力和由导轨33和移动元件之间形成的摩擦力可实现对移动元件32的良好定位。同时,移动元件32在靠背高度方向上也可轻松运动和移动。
[0060]图7展示了一种移动装置16,其中杆30设计为含螺纹27的旋转主轴18,该杆与第一限位元件37和电机17 (若有)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移动元件32包含与旋转主轴18连接的螺纹。通过电机17可转动旋转主轴18。通过旋转主轴的转动并根据转动方向41和螺纹类型,移动元件32向下或向上运动。通过导轨33阻止移动元件32的共同转动。如果旋转主轴无法转动,则移动元件32保持在于旋转主轴18的相对位置上。仅当旋转主轴转动时,移动元件32方可移动。如果没有电机,则可为旋转主轴配备曲柄(此处未显示),该曲柄在第一限位元件37上沿旋转主轴的轴向方向与旋转主轴18连接在一起。通过操作曲柄实现旋转主轴18的转动。
[0061]也可想象的是,使用滚珠丝杠替代含螺纹27的旋转主轴18。
[0062]图8展示了含闭锁装置20的移动装置16,其中杆30含闭锁29。闭锁29可任意、或优选以固定间距布置。移动元件32包含闭锁装置(此处未显示),该闭锁装置可与闭锁29接合,并借助闭锁装置轻易释放闭锁29的连接。
[0063]图9展示了移动装置16的另一种实施例。这其中包括气动气缸19,该气缸包括工作气缸28和活塞31。活塞31与第一限位元件37连接,工作气缸通过导轨22引导驶向靠背高度方向。第一靠背交叉支撑14和第二靠背交叉支撑15借助各自第二末端35与工作气缸28连接。气动气缸19可能有多种设计,例如单作用或双作用气缸。
[0064]图10A-10E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导轨33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