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7467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托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的托架。衬套(8)具有上下方向的过盈量(Δa、Δb)以及前后方向的过盈量(Δc、Δd),并且托架(6)具有收缩部(28)。其结果是,由托架(6)等从相互正交的方向对衬套(8)施加力,并且由收缩部(28)经由衬套(8)对稳定杆赋予箭头(F1、F2)所示的方向的面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
【专利说明】
托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托架,该托架经由衬套将稳定杆(stabilizer bar)安装于车身。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4中记载有包括保持稳定杆的衬套和将衬套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托架的稳定杆安装装置(以下,仅简称为杆安装装置)。
[0003]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i)衬套(图5、图7),其具有形成于一对侧面的凸部;以及(ii)托架,其具有凸缘部和收容衬套的凹部。该杆安装装置中,由于衬套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具有过盈量,所以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并且,专利文献I中也记载有包括在凹部的开口部形成有末端发散状的导向部的托架(图9)的杆安装装置。该杆安装装置中,在安装时容易进行向衬套的凹部的插入。
[0004]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衬套,该衬套形成为供稳定杆插入的贯通孔具有下部小径部和上部大径部的形状。由于贯通孔的下部为小径部,所以能够良好地抑制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面压力的降低,从而能够实现面压力的均匀化。并且,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有包括夹设于衬套与车身之间的刚体(图11)的杆安装装置。利用刚体,抑制衬套的弹性材料朝下方的流动,从而能够抑制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面压力的降低。
[0005]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中,在衬套的轴向的两端部设置凸缘部,并在这些凸缘部之间嵌合托架(图9)。由此,抑制衬套与托架之间的轴向的相对移动。
[0006]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衬套,该衬套具有设于轴向的中间部的凸部和设于一端部的挡位部,托架以与衬套的挡位部抵接且嵌合于凸部的状态被安装。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4 — 210534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 — 084061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 — 060196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 — 2077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得到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的托架。
[0012]本发明的托架中,在收容衬套的凹部的比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设置收缩部。
[0013]利用收缩部并经由衬套对稳定杆的接近车身侧部件的部分赋予面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
[0014]图9示出以往的杆安装装置的一个例子。杆安装装置包括:(i)衬套102,其为筒状部件,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00;以及(ii)托架108,其具有收容衬套102的凹部104和设于该凹部104的两侧的一对凸缘部106。稳定杆插入于衬套1 2的贯通孔100,并以衬套102收容于托架108的凹部104的状态在一对凸缘部106处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图9中,车身侧部件110的被安装面的法线η的方向是车辆的上下方向,与稳定杆的轴线P平行的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与它们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0015]以往的杆安装装置中,衬套102具有上侧过盈量和下侧过盈量,从而在稳定杆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对稳定杆赋予较大的面压力。但是,衬套102在上部被托架106的凹部104压缩,但在下部被车身侧部件110的被安装面(平坦面)压缩,从而作用于稳定杆的上部的面压力和作用于下部的面压力变得不同。例如,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由虚线包围的部分A的面压力fa、fb变小。
[0016]因此,在稳定杆粘合于衬套102的情况下,稳定杆与衬套102的粘合性降低,并且在稳定杆与衬套102未粘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贯通孔100的开口。
[0017]对此,利用本发明的托架,例如在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下,在稳定杆经由衬套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的情况下,由托架的收缩部经由衬套对稳定杆的下部(与接近车身侧部件110的一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A赋予面压力。其结果,与以往的杆安装装置中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赋予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在稳定杆粘合于衬套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粘合性的降低,并在未粘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开口。
[0018]【可请求保护的发明】
[0019]以下,对本申请中被识别为能够请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发明的特征点进行说明。并且,(I)项与技术方案I对应,(4)项至(6)项与技术方案2至4对应。
[0020](I) —种托架,包括能够收容衬套的凹部和向车身侧部件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上述托架经由上述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上述车身侧部件,上述托架的特征在于,
[0021]上述凹部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
[0022]对于上述一对对置部彼此的间隔,相比在中间部的间隔,在比该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的间隔更窄。
[0023]在一对对置部的比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设置有一对对置部之间的间隔比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而且,利用间隔比上述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收缩部。
[0024](2)根据(I)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分别形成为在上述中间部与上述凹部的开口端之间的部分向内侧屈曲的形状。
[0025](3)根据(2)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向内倾斜部,该一对向内倾斜部为如下部分,即:在比上述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上述间隔随着远离上述中间部而变窄的部分。
[0026]向内倾斜部可以是间隔以曲线性的方式变窄的部分,也可以是间隔以直线性的方式变窄的部分。
[0027](4)根据(I)项至(3)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向外倾斜部,该一对向外倾斜部分别为如下部分,即:在比该上述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上述间隔随着接近开口端部而变宽的部分。
[0028]通过一对向外倾斜部而使凹部的开口部形成为末端变宽状,换言之为锥形状。因此,能够使衬套容易向托架的凹部插入。
[0029]—对向内倾斜部与一对向外倾斜部之间成为最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内侧凸部,由一对内侧凸部、向内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内侧凸部侧的部分)等构成收缩部。
[0030]优选在利用本托架并经由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状态下,将收缩部设置于如下位置,即:比一对对置部与包括稳定杆的直径的平面相交的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侦U。并且,进一步优选设置于如下位置,即:一对对置部与稳定杆的车身侧部件侧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换言之,为包括交线的设定范围内),或者设于比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侧的部分。
[0031](5)根据(4)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向外倾斜部具有随着接近开口端部而上述间隔连续地变宽的直线部。
[0032](6)根据(I)项至(5)项中任一项所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具有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是分别设于上述中间部且上述间隔恒定的部分。
[0033]利用平板部能够良好地使衬套压缩。
[0034](7)—种稳定杆安装装置,包括保持上述稳定杆的衬套和(I)项至(6)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托架。
[0035](8)根据(7)项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上述衬套是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件,具有形成于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部的与上述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的一对凹部。
[0036]通过分别切去衬套的一对侧面部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与托架的收缩部对置的一对凹部。凹部优选设置于比一对侧面部与包括贯通孔的直径的平面相交的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侧的位置。并且,进一步优选设置于一对侧面部与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换言之,为包括交线的设定范围内)、或者比交线更远离贯通孔的部分。
[0037](9) —种衬套,其特征在于,为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件,具有一对凹部,该一对凹部形成于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部的各个侧面部的与上述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在内的设定范围内。
[0038]本衬套适于和(I)项至(6)项中所记载的托架一并使用。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示出利用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托架的杆安装装置经由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车身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0]图2是上述托架的俯视图。
[0041 ]图3是上述托架的剖视图(图2的AA剖视图)。
[0042]图4是上述杆安装装置所包括的衬套的剖视图。
[0043]图5是示出上述杆安装装置中稳定杆的安装状态的图。
[0044]图6是上述杆安装装置的剖视图。
[0045]图7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托架的杆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0046]图8是上述杆安装装置的剖视图(图7的BB剖视图)。
[0047]图9是以往的杆安装装置的剖视图。
[0048]附图标记的说明:
[0049]6:托架;8:衬套;10:凹部;21:平板部;22:中间部;24:向内倾斜部;25:向外倾斜部;26:内侧凸部;28:收缩部;52: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稳定杆安装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稳定杆安装装置(以下,仅简称为杆安装装置)1是在扭杆部处将稳定杆2安装于车身侧部件(例如,悬架构件)4的装置,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托架6和衬套8。托架6包括凹部10、以及形成于凹部10的两侧的作为安装部的一对凸缘部12a、12b,例如可以形成为将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弯曲而成的形状。在凸缘部12a、12b分别形成安装孔14a、14b,并通过紧固装置16(例如,可以是包括螺栓以及螺母的装置)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
[0051 ]图1中,将与稳定杆2的轴线P平行的方向设为X方向(以下,有时称为轴向),将与车身侧部件4的被安装面4f的法线η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并将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X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但Y方向、Z方向由车身侧部件4的被安装面4f的法线η的朝向来决定。本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Z方向是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利用杆安装装置I安装稳定杆2。
[0052]【实施例1】
[0053]如图3所示,实施例1的托架6的剖面大致呈Ω形状。
[0054]如图2、图3所示,凹部10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20a、20b,且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上述一对对置部20a、20b之间的距离(与它们之间的间隔相同)在随着从顶部朝向凸缘部12a、12b而以曲线性的方式增加后保持恒定,之后减少,然后增加。
[0055]距离(间隔)恒定的部分与平板部21a、21b对应,由包括平板部21a、21b的部分等构成中间部22a、22b。如以下将要说明那样,平板部21a、21b的大小(例如,图3的长度He)形成为能够良好地压缩衬套8的大小。
[0056]并且,距离减少的部分与一对向内倾斜部24a、24b对应,距离增加的部分与一对向外倾斜部25a、25b对应,上述一对向内倾斜部24a、24b与向外倾斜部25a、25b之间形成为一对内侧凸部26a、26b ο向外倾斜部25a、25b也分别是间隔(距离)连续地变化的直线部。
[0057]本实施例中,由一对向内倾斜部24a、24b、一对内侧凸部26a、26b以及一对向外倾斜部25a、25b等构成“比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27&、271/’,其中,一对向内倾斜部24&、2仙和一对内侧凸部26a、26b与“间隔比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对应。并且,“间隔比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与收缩部28对应。
[0058]如图3所示,一对内侧凸部26a、26b之间的距离(以下,有称为收缩部的间隔的情况)Ls比一对平板部21a、21b之间的距离(以下,有称为平板部间的间隔的情况)Lh小(Ls<Lh)。并且,一对向外倾斜部25a、25b之间的距离在凹部10与凸缘部12a、12b的连接部29a、29b(也可以称为凹部10的开口端部)处最大,开口端部29a、29b之间的间隔Lm比收缩部的间隔Ls大(Lm>Ls)。开口端部29a、29b之间的间隔Lm可以比中间部22a、22b的间隔Lh大,也可以比Lh小。
[0059]此外,托架6的上下方向的高度H比平板部间的距离Lh大(H>Lh)。这是由于,相比前后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增大衬套8的体积。
[0060]衬套8是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制造而成的筒状部件,如图4所示,具有使稳定杆2插通的贯通孔30。并且,衬套8形成为剖面是将近似椭圆形的一部分切去而成的形状,换言之形成为具有宽幅部31和窄幅部32的形状。
[0061 ] 衬套8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部33a、33b。宽幅部31中,一对侧面部33a、33b分别形成为朝外侧凸起的方向弯曲的形状,最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为中间部35a、35b。中间部35a、35b的宽度在衬套8中为最宽。并且,在宽幅部31与窄幅部32之间,形成作为使一对侧面部33a、33b之间的宽度渐减的部分的宽度减少部36a、36b。包括该宽度减少部36a、36b与窄幅部32相交的交线的部分等成为凹部38a、38b。如图4所示,凹部38a、38b设于一对侧面部33a、33b与贯通孔30的切面s相交的交线附近。
[0062]凹部38a、38b可以设置于一对侧面部33a、33b与包括贯通孔30的直径的平面d相交的交线和一对侧面部33a、33b与切面s相交的交线之间的部分,或者可以设置于一对侧面部33a、33b与切面s相交的交线附近(由交线决定的设定范围内),或者可以设置于比一对侧面部33a、33b与切面s相交的交线更远离贯通孔30的部分,但优选设于包括一对侧面部33a、33b与切面s相交的交线的设定范围内。
[0063]此外,窄幅部32的底面39形成为中央部朝外侧凸起的朝向弯曲的形状。
[0064]如图6所示,衬套8以长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宽度方向(短轴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状态收容于托架6的凹部10的内部。而且,由于衬套8的长轴方向的长度Lbv比托架6的高度H大(Lbv>H),所以衬套8具有上下方向的过盈量Δ a、Δ b(参照图6),并且由于衬套8的中间部35a、35b之间的宽度Lbh比托架6的平板部间的距离Lh大(Lbh>Lh),所以具有前后方向的过盈量Ac、Ad。本实施例中,前后方向的过盈量Ac、Ad设为比上下方向的过盈量Aa、Ab小。
[0065]并且,在衬套8通过托架6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的状态下,预先决定衬套8与托架6的相对位置关系,但在本实施例中,衬套8的宽度减少部36a、36b以及凹部38a、38b分别与托架6的向内倾斜部24a、24b以及内侧凸部26a、26b对置,衬套8的中间部35a、35b与托架6的平板部21a、21b对置。
[0066]接下来,对稳定杆2通过杆安装装置I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7]稳定杆2插通于衬套8的贯通孔30,并预先粘合。如图5所示,托架6沿箭头、即沿与车身侧部件4的被安装面4f的法线η大致平行的方向,朝向粘合有稳定杆2的衬套8而向车身侧部件4接近,从而衬套8被插入托架6的凹部10。在这种情况下,托架6的凹部10的开口部形成为末端变宽状(也可以称作锥状),从而容易插入衬套8。
[0068]之后,如图1所示,在托架6的凸缘部12a、12b处通过紧固装置16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衬套8因托架6、车身侧部件4等而弹性变形(压缩)。
[0069]由于衬套8除了上下方向之外,在前后方向上也具有过盈量,所以不仅在上下方向上、在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对稳定杆2赋予面压力。并且,利用托架6的收缩部28,能够使衬套8朝向稳定杆2压缩,换言之向图6的箭头Fl、F2的朝向压缩,从而能够对稳定杆2的下部的部分R施加面压力。
[0070]其结果是,能够增大作用于稳定杆2的下部的面压力,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2的面压力的均匀化,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稳定杆2与衬套8的粘合性的降低。
[0071]并且,由于衬套8以长轴方向为上下方向的姿势安装,所以能够使上下方向上的体积比前后方向上的体积更大,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良好地支承稳定杆2。
[0072]另外,衬套8的底面39呈弯曲形状,并且与车身侧部件4对置的一侧成为窄幅部32。因此,即使衬套8因车身侧部件4弹性变形而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变宽,也能够收容于托架6的内侧的空间。
[0073]并且,由于托架6的平板部21a、21b与衬套8的中间部35a、35b对置,所以能够利用平板部21a、21b使中间部35a、35b良好地被压缩,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良好地赋予面压力。
[0074]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那样,通过在衬套与车身侧部件之间设置刚体,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但会产生部件件数增加这样的其他问题。对此,本实施例的杆安装装置I中,在托架6设置收缩部28。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2的面压力的均匀化而不增加部件件数。
[0075]另外,专利文献I中并没有启示在托架6设置收缩部28的记载。
[0076]此外,本实施例的杆安装装置I也能够在稳定杆2未粘合于衬套8的情况下使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实现作用于稳定杆2的面压力的均匀化,也能够良好地抑制开口。
[0077]并且,托架6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平板部21a、21b、向外倾斜部25a、25b并不是必需的。并且,中间部22a、22b与内侧凸部26a、26b之间的部分也可以是将一对对置部20a、20b弯曲为与凸缘部12a、12b平行的形状。另外,在通过杆安装装置I安装有稳定杆2的状态下,内侧凸部26、收缩部28也可以设置于一对对置部20a、20b的如下部分,S卩:位于比该一对对置部20a、20b与稳定杆2的下部切面s相交的交线更靠下方的部分,或者设置在位于一对对置部20a、20b与包括稳定杆2的直径的平面d相交的交线和一对对置部20a、20b与下部切面s相交的交线之间的部分等。
[0078]另外,衬套8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底面39能够是平坦面。并且,也能够使中间部35a、35b为平板部。
[0079]并且,在安装于法线η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侧部件4的情况下,或是在安装于法线η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倾斜的车身侧部件4的情况下,都能够使用杆安装装置I。
[0080]【实施例2】
[0081]图7、图8示出了包括实施例2的托架52和衬套54的杆安装装置。
[0082]托架52与实施例1中的托架6相同,剖面大致呈Ω形状,但与托架6比较,在凸部60形成于凹部58的顶部附近这一点、凹部58的轴向的两端面形成为从内侧朝向外侧扩展的倾斜面62c、62d这一点等是不同的。并且,凸部60的轴向的两端部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弧状部64c、64d。
[0083]衬套54与实施例1中的衬套8相同,剖面大致呈椭圆形,形成为切去了一部分的形状,但与衬套8比较,在凸部70形成于顶部附近这一点、以向轴向的一端部突出的方式设有挡位部72这一点等是不同的。并且,凸部70的轴向的两端部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弧状部(R形状部)74c、74d。
[0084]在将稳定杆2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情况下,托架52在凹部58未粘合有稳定杆2的衬套54的部分,成为大致从上下方向(Z)横跨稳定杆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之沿箭头所示的轴向(X)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托架52的轴向的两端面形成为随着趋向外侧而变宽的方向的倾斜面62c、62d,从而衬套54容易向托架52插入,并且难以损伤衬套54。之后,使托架52沿轴向移动直至从外侧覆盖衬套54的状态,但由于托架52的凸部60的阶梯部形成为弧状部64c、64d,并且衬套54的凸部70的阶梯部形成为弧状部74c、74d,所以托架52与衬套54的轴向的相对移动变得容易。并且,使托架52移动直至托架52的轴向的端面(倾斜面)62c与设置于衬套54的挡位部72抵接。由此,能够正确地决定托架52相对于衬套54的相对位置。
[0085]由于托架52具有收缩部28,所以存在难以从上下方向朝凹部58插入衬套54的情况,但若是轴向,则也有插入容易的情况。
[0086]以上,基于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进的方式来进行实施。
【主权项】
1.一种托架,包括能够收容衬套的凹部和朝车身侧部件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托架经由所述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所述车身侧部件, 所述托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 相比在中间部,所述一对对置部彼此的间隔在比该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形成得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向外倾斜部,该一对向外倾斜部为如下部分,即:分别在比所述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随着接近开口端部而所述间隔变宽的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一对向外倾斜部包括分别随着接近所述开口端部而所述间隔连续地变宽的一对直线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部,是上述间隔恒定的部分。
【文档编号】B60G21/055GK106042818SQ20161023632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内田智, 近藤贵臣, 白重匡贵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