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其吸能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0036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其吸能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二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一对接端,第二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一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二对接端,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实际上断开的,这使得汽车发生碰撞时,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时间并不发挥作用,那么对于行人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而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接触在一起,此时溃变吸能发挥作用,那么同样保留了吸能盒原有的防撞吸能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汽车防撞梁吸能盒的汽车防撞梁。
【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其吸能盒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其吸能盒。
【背景技术】
[0002]当今社会,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备受关注,前防撞梁总成是碰撞吸能的主要总成之一,而其中防撞梁总成中的吸能盒在碰撞中通过自身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是防撞梁总成的重要零部件之一。
[0003]以往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多为截面为多边型的盒形结构,两个结构相同或对称的盒形结构分布防撞梁两侧,此盒形结构再与防撞梁连焊接在一起构成防撞梁总成。吸能盒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靠自身溃缩变形,而此种单一的吸能盒只能通过设计自身吸能筋,截面形状等来控制溃缩变形,设计有局限性。而且,未做行人保护上的结构设计。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以实现扩展单一吸能盒的吸能方式,同时有利于行人保护,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以实现扩展单一吸能盒的吸能方式,同时有利于行人保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汽车防撞梁吸能盒的汽车防撞梁。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二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一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二对接端,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
[0008]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或者所述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
[0009]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板与垂直面平行设置,或者所述第二对接板与垂直面平行设置,所述垂直面为与所述第一盒体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面。
[0010]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板与垂直面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二对接板与垂直面倾斜设置,所述垂直面为与所述第一盒体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面。
[0011 ]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且所述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
[0012]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板与所述第二对接板平行设置。
[0013]优选的,上述第一对接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对接端,且/或者所述第二对接板的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对接端。
[00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置在所述防撞梁和车身之间,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组吸能盒和第二组吸能盒,所述第一组吸能盒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防撞梁上,所述第二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所述第二组吸能盒中的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0015]优选的,上述第二组吸能盒包括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所述第三吸能盒和所述第四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采用较弱结构设计,不做主要吸能部件,所述第三吸能盒和所述第四吸能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设置在所述间隙中。
[0016]优选的,上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还包括第三组吸能盒,所述第三组吸能盒与所述第一组吸能盒结构相同且与所述第一组吸能盒相对于所述车身轴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组吸能盒中的间隙与所述第三组吸能盒中的间隙相对于所述车身轴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组吸能盒靠近所述第三吸能盒设置,所述第三组吸能盒靠近所述第四吸能盒设置。
[0017]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二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一对接端,第二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一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二对接端,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实际上断开的,这使得汽车发生碰撞初期,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时间并不发挥作用,那么对于行人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而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接触在一起,此时溃变吸能发挥作用,那么同样保留了吸能盒原有的防撞吸能作用。
[0018]当应用在汽车防撞梁上使用时,此处的汽车防撞梁可以是前防撞梁,针对前面的行人,也可以是后防撞梁,针对倒车时后面的行人,例如,与其他类型的吸能盒配合使用,此时,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盒,吸能盒设置在防撞梁和车身之间,吸能盒包括第一组吸能盒和第二组吸能盒,第一组吸能盒包括上述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防撞梁上,第二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车身上,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第二组吸能盒中的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和车身固定连接。
[0019]与其他吸能盒结构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的吸能盒为组合形式,其中,第二组吸能盒可与现有吸能盒设计类似,但是需做较弱结构设计,仅保证防撞梁与车体间的连接,不做主要吸能部件。而第一组吸能盒为断开式。这使得汽车发生碰撞初期,第一组吸能盒第一时间并不发挥作用,仅靠第二组吸能盒发挥作用,这样两组吸能盒能在初期快速变形,而有利于行人保护。而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组吸能盒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接触在一起,一起溃变吸能发挥作用。这样从整个碰撞过程中来看,本发明提供的组合形式的吸能盒比以往吸能盒在行人保护方面更有优势。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2]上图1中:
[0023]第二组吸能盒1、防撞梁2、第一盒体3、第一对接板4、第二对接板5、第二盒体6、车身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包括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第一盒体3的一端为用于与防撞梁2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二盒体6的一端对接的第一对接端,第二盒体6的一端为用于与车身7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第一盒体3的一端对接的第二对接端,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实际上断开的,这使得汽车发生碰撞初期,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第一时间并不发挥作用,那么对于行人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而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接触在一起,此时溃变吸能发挥作用,那么同样保留了吸能盒原有的防撞吸能作用。
[0027]具体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在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接触在一起时,最先接触在一起,一起溃变吸能,那么两者的对接面积越大,无疑吸能效果越好,因此,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4,或者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5,提高对接面积,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上同时设置对接板,即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4,且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5。同时,第一对接板4与第二对接板5平行设置的效果最好。第一对接板4的面积大于第一对接端,且/或者第二对接板5的的面积大于第二对接端的效果更好。其中,第一对接板4与垂直面平行设置,或者第二对接板5与垂直面平行设置,第一对接板4与垂直面倾斜设置,或者第二对接板5与垂直面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对接板4和第二对接板5可以有不同的倾斜角度或者不倾斜,具体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为了保证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相对于车身轴向分布于前后一条直线上,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的断开处相对于车体横向为平行的斜面,即第一对接板4和第二对接板5均与垂直面倾斜设置且第一对接板4与第二对接板5平行,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的断开处分别焊有第一对接板4和第二对接板5封堵腔体,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断开所形成的斜面相对于车身轴向来说是对称分布的,这样保证在碰撞时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能最大限度的接触在一起。
[0028]当应用在汽车防撞梁上使用时,此处的汽车防撞梁可以是前防撞梁,针对前面的行人,也可以是后防撞梁,针对倒车时后面的行人,例如,与其他类型的吸能盒配合使用,此时,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盒,吸能盒设置在防撞梁2和车身7之间,吸能盒包括第一组吸能盒和第二组吸能盒I,第一组吸能盒包括上述的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第一盒体3的固定端固定在防撞梁2上,第二盒体6的固定端固定在车身7上,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第二组吸能盒I中的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2和车身7固定连接。
[0029]与其他吸能盒结构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的吸能盒为组合形式,其中,第二组吸能盒I与现有吸能盒设计类似,但是需做较弱结构设计,仅保证防撞梁与车体间的连接,不做主要吸能部件。而第一组吸能盒为断开式。这使得汽车发生碰撞时初期,第一组吸能盒第一时间并不发挥作用,仅靠第二组吸能盒I发挥作用,这样两组吸能盒能在初期快速变形,而有利于行人保护,而随着碰撞持续,第一组吸能盒的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接触在一起,一起溃变吸能发挥作用。这样从整个碰撞过程中来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形式的吸能盒比以往吸能盒在行人保护方面更有优势。
[0030]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为截面为多边型的盒形结构,第一对接板4和第二对接板5均为长方形片体,第一盒体3与第一对接板4焊接在一起,然后焊接在防撞梁2上,第二盒体6与第二对接板5焊接在一起,然后焊接在车身7上。
[0031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第二组吸能盒I包括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2和车身7固定连接,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之间具有横向间隙,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设置在间隙中,受力更加均匀,防撞吸能效果更好。第二组吸能盒可与现有吸能盒设计类似,但是需做较弱结构设计,仅保证防撞梁2与车体7间的连接,不做主要吸能部件。
[0032]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上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还包括第三组吸能盒,第三组吸能盒与第一组吸能盒结构相同且与第一组吸能盒相对于车身轴向对称设置,第一组吸能盒中的间隙与第三组吸能盒中的间隙相对于车身轴向对称设置,第一组吸能盒靠近第三吸能盒设置,第三组吸能盒靠近第四吸能盒设置,受力更加均匀,防撞吸能效果更好。
[003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由第二组吸能盒1,和两个呈前后直线分布但不接触的盒形结构,即第一盒体3和第二盒体6,组合而成,此种吸能盒相比以往扩展了吸能盒吸能方式,尤其更利于行人保护。
[003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 所述第一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二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一对接端, 所述第二盒体的一端为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其另一端为与所述第一盒体的一端对接的第二对接端, 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或者 所述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板与垂直面平行设置,或者 所述第二对接板与垂直面平行设置, 所述垂直面为与所述第一盒体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板与垂直面倾斜设置,或者 所述第二对接板与垂直面倾斜设置, 所述垂直面为与所述第一盒体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板,且 所述第二对接端上设置有第二对接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板与所述第二对接板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对接端,且/或者 所述第二对接板的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对接端。8.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置在所述防撞梁和车身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组吸能盒和第二组吸能盒,所述第一组吸能盒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防撞梁上,所述第二盒体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对正设置, 所述第二组吸能盒中的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吸能盒包括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所述第三吸能盒和所述第四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吸能盒和所述第四吸能盒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设置在所述间隙中。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组吸能盒,所述第三组吸能盒与所述第一组吸能盒结构相同且与所述第一组吸能盒相对于所述车身轴向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组吸能盒中的间隙与所述第三组吸能盒中的间隙相对于所述车身轴向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组吸能盒靠近所述第三吸能盒设置,所述第三组吸能盒靠近所述第四吸能盒设置。
【文档编号】B60R19/34GK106080471SQ20161053781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8日
【发明人】张学龄, 陈小均, 张治
【申请人】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