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8982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气床垫,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
【背景技术】
[0002]常见车载充气床的支柱直接设置在床体的底部,与床体成一体设置。例如,中国专利局公开的名为“汽车用气垫床”(中国专利号为:200820202509.4)的专利,它包括一气囊床体,床体上设有充、放气口,床体下表面前端对称的连接设有两个充气柱体,充气状态下的形状与汽车前排座椅靠背和汽车后排座椅前端所形成的空间形状相配合,两个充气柱与床体成一体设置。由于充气柱与气囊床体成一体设置,因此,无法单独把充气柱取出用于海边冲浪,而整体携带则较为不便。当然,把充气柱与气囊床体设计成分体结构,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当充气柱设置成与气囊床体分离结构,由于充气柱本身与气囊床体形成的支撑面较小,使得其与气囊床体配合的稳定性较差,且单层的充气柱用作海边冲浪,容易被划破漏气,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一气囊内设有内腔与其相独立的第二气囊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与气囊床体配合的稳定性差,容易被划破漏气安全性差等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包括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上设有左支柱和右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一气囊内设有内腔与其相独立的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与充气床垫的前部形成接触支撑,配合左支柱和右支柱,因此,对充气床垫的支撑稳定性较好。在第一气囊内设置第二气囊,第二气囊的内腔与第一气囊的内腔互不相通,两者成相互独立设置,因此,当第一气囊发生泄漏时,第二气囊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在海边冲浪时安全性较好。
[0005]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气囊下部设有内凹部,内凹部设于左支柱和右支柱的同侧且位于两者之间。内凹部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与汽车后座前面的中间凸起形成较好地配合,且同时,当本实用新型用作海边冲浪的浮力装置时,使用者可以趴在内凹部处,不易从上面滑落,安全性高,舒适性较好。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囊顶部的内壁与第二气囊的外壁为间隔设置。当第一气囊顶部在使用时因意外被石块划破时,第一气囊顶部的内壁与第二气囊的外壁为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二气囊不被划破,安全性较好。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囊两侧的内壁与第二气囊的外壁为间隔设置。同理,第二气囊的外壁与第一气囊两侧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二气囊不被划破,安全性较好。
[0008]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气囊与内凹部的内壁成固定连接。由于内凹部在使用时是朝内的,因此不易被划破,第二气囊固定连接在内凹部的内壁上,因而第二气囊在使用时不易被划破,有利于提尚广品使用时的安全性。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囊顶部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一对抓手部,且两抓手部沿内凹部对称设置。抓手部的设置有利于人们在游泳时对第一气囊的抓握,防止脱手。
[0010]作为优选,所述内凹部的外表面为弧面。内凹部的外表面设置成弧面,当使用者的上半身趴在内凹部的外表面时较为舒适,且不易侧滑。
[0011]因此,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与充气床垫的前部形成接触支撑,配合左支柱和右支柱,对充气床垫的支撑稳定性较好;2.在第一气囊内设置第二气囊,第二气囊的内腔与第一气囊的内腔互不相通,当第一气囊发生泄漏时,第二气囊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安全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是附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5]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包括第一气囊1,第一气囊I上设有左支柱11和右支柱12,第一气囊I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一气囊I内设有内腔与其相独立的第二气囊2。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与充气床垫的前部形成接触支撑,配合左支柱和右支柱,因此,对充气床垫的支撑稳定性较好。在第一气囊内设置第二气囊,第二气囊的内腔与第一气囊的内腔互不相通,两者成相互独立设置,因此,当第一气囊发生泄漏时,第二气囊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在海边冲浪时安全性较好。
[0016]如图1所示,第一气囊I下部设有内凹部13,内凹部13设于左支柱11和右支柱12的同侧且位于两者之间。内凹部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与汽车后座前面的中间凸起形成较好地配合,且同时,当本实用新型用作海边冲浪的浮力装置时,使用者可以趴在内凹部处,不易从上面滑落,安全性高,舒适性较好。第一气囊I顶部的内壁与第二气囊2的外壁为间隔设置。当第一气囊顶部在使用时因意外被石块划破时,第一气囊顶部的内壁与第二气囊的外壁为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二气囊不被划破,安全性较好。第一气囊I两侧的内壁与第二气囊2的外壁为间隔设置。同理,第二气囊的外壁与第一气囊两侧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利于第二气囊不被划破,安全性较好。
[0017]如图1、图2所示,第二气囊2与内凹部13的内壁成固定连接。由于内凹部在使用时是朝内的,因此不易被划破,第二气囊固定连接在内凹部的内壁上,因而第二气囊在使用时不易被划破,有利于提高产品使用时的安全性。第一气囊I顶部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一对抓手部14,且两抓手部14沿内凹部13对称设置。抓手部的设置有利于人们在游泳时对第一气囊的抓握,防止脱手。内凹部13的外表面为弧面。内凹部的外表面设置成弧面,当使用者的上半身趴在内凹部的外表面时较为舒适,且不易侧滑。
[0018]如图2所示,第一气囊I上设有第一气口 15,第二气囊2上设有第二气口 21,第二气口 21延伸至第一气囊I的外侧壁上。第一气囊I与第二气囊2分别通过第一气口 15与第二气口 21实现充气与放气,第二气口 21设置在第一气囊I的外侧壁上,便于对第二气囊2充气或放气。
[0019]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不认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包括第一气囊(I ),第一气囊(I)上设有左支柱(11)和右支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I)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一气囊(I)内设有内腔与其相独立的第二气囊(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气囊(I)下部设有内凹部(13),内凹部(13)设于左支柱(11)和右支柱(12)的同侧且位于两者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I)顶部的内壁与第二气囊(2)的外壁为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I)两侧的内壁与第二气囊(2)的外壁为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气囊(2)与内凹部(13)的内壁成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I)顶部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一对抓手部(14),且两抓手部(14)沿内凹部(13)对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13)的外表面为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气床垫的气囊支柱。它包括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上设有左支柱和右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一气囊内设有内腔与其相独立的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与充气床垫的前部形成接触支撑,配合左支柱和右支柱,因此,对充气床垫的支撑稳定性较好。在第一气囊内设置第二气囊,第二气囊的内腔与第一气囊的内腔互不相通,两者成相互独立设置,因此,当第一气囊发生泄漏时,第二气囊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在海边冲浪时安全性较好。
【IPC分类】A47C27/08, B60N3/00
【公开号】CN204641478
【申请号】CN201520327526
【发明人】欧阳菲, 谢红伟
【申请人】浙江美时利玩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