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5865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主要包括导轨支架、支撑机构和换向装置。所述导轨支架主要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分别设置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支撑机构主要包括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伸缩缸;所述换向装置主要包括换向控制器和换向挡块,所述换向挡块一共有4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交叉连接所形成的4个通道口位置。采用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能实现机动车的侧向方向快速平移运动,减少了机动车侧向泊车过程中的道路空间需求,同时降低了机动车在侧方位停车的作业难度,有效的避免了机动车在侧方位停车过程中所造成的擦挂事故。
【专利说明】
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尤其是一种能抬升汽车车体,并实现车体水平移动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机动车的车轮结构,造成机动车在侧方位停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列复杂的操作过程才能顺利泊车到指定位置,一般的驾驶员要经过长时间的驾驶经验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一次正确的侧方位停车作业;而新毕业的驾驶员因为驾驶经验欠缺,不能很好的判断预估汽车各部位在侧位停车过程中的安全位置,在侧方位停车作业中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擦挂事故。另外,在机动车掉头和侧方位停车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足够的道路空间才能完成掉头或者侧位停车作业,而有时道路空间不足,驾驶员要通过多次调整才能完成掉头或者侧位停车作业,也有的时候因为道路空间太少造成机动车根本就无法掉头或者停入空闲的侧停车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简单,使用方便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主要包括导轨支架、支撑机构和换向装置;所述导轨支架主要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上设置有第一导轨,其结构为沿第一支臂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所述第二支臂上设置有第二导轨,其结构为沿第二支臂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也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凹槽结构内侧侧壁设置有紧贴侧壁的导轨齿条;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水平交叉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也水平交叉连接,并且在交叉位置处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水平交叉形成的水平面为支臂平面;
[0005]所述支撑机构主要包括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伸缩缸;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轴与齿轮装置同轴连接,并且驱动装置能通过传动轴驱动齿轮装置以传动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所述齿轮装置设置于第一导轨或者第二导轨的凹槽结构中,并能与凹槽结构侧壁上的导轨齿条相互啮合,使得齿轮装置能在旋转运动过程中沿导轨的延伸方向在凹槽结构中相对于导轨前后移动;所述驱动装置的底部与伸缩缸的缸体尾部固定连接,使得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伸缩缸依次连接固定并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伸缩缸轴线方向与所述支臂平面垂直,使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能沿垂直于支臂平面的方向进行伸缩运动;
[0006]所述换向装置主要包括换向控制器和换向挡块,所述换向挡块一共有4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交叉连接所形成的4个通道口位置,每一块换向挡块能打开或关闭相应的导轨通道;在所述换向挡块关闭状态下,与安装有导轨齿条的凹槽侧壁处于同一平面的换向挡块侧壁上还设置有挡块齿条,并且能与同一平面的导轨齿条相互吻合,沿导轨方向形成一条完整的齿条结构;所述换向控制器能控制每个换向挡块的打开和关闭动作。
[0007]优选的,所述导轨支架上还安装有辅助支撑机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主要包括垂直于支臂平面设置的辅助伸缩缸。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长度相等,且两条支臂相互垂直。
[0009]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直流电机驱动齿轮装置同轴旋转,所述支撑机构为圆柱体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辅助伸缩缸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与伸缩缸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相同。
[0011]采用4个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分别安装于普通机动车底盘靠近车轮内侧的位置,能实现机动车的侧向方向快速平移运动,减少了机动车侧向泊车过程中的道路空间需求,同时降低了机动车在侧方位停车的作业难度,有效的避免了机动车在侧方位停车过程中所造成的擦挂事故。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实施例1仰视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实施例1正视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实施例2仰视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实施例2正视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机构在导轨中的剖视示意图;
[0017]图6位本实用新型中齿轮装置与导轨齿条在第一导轨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机动车底盘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9]图中I导轨支架,2支撑机构,3换向装置,4第一支臂,5第二支臂,6第一导轨,7第二导轨,8换向挡块,9齿轮装置,10折边结构,11伸缩缸,12辅助支撑机构,13辅助伸缩缸,14导轨齿条,15驱动装置,20机动车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由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一种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主要包括导轨支架1、支撑机构2和换向装置3;导轨支架I主要包括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第一支臂4上设置有第一导轨6,其结构为沿第一支臂4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10;第二支臂5上设置有第二导轨7,其结构为沿第二支臂5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也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10;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的凹槽结构内侧侧壁设置有紧贴侧壁的导轨齿条14;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水平交叉连接,同时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也水平交叉连接,并且在交叉位置处相互连通;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水平交叉形成的水平面为支臂平面。
[0021]支撑机构2为圆柱体结构,主要包括齿轮装置9、驱动装置15和伸缩缸11;在驱动装置15中安装有直流电机,并通过传动轴与齿轮装置9同轴连接,使得驱动装置15中的直流电机能通过传动轴驱动齿轮装置9以传动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齿轮装置9设置于第一导轨6或者第二导轨7的凹槽结构中,并能与凹槽结构侧壁上的导轨齿条14相互啮合,使得齿轮装置9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能沿导轨方向在凹槽结构中相对于导轨前后移动;驱动装置15的底部与伸缩缸11的缸体尾部固定连接,使得齿轮装置9、驱动装置15和伸缩缸11依次连接固定并形成一个整体,伸缩缸11轴线方向与支臂平面垂直,使伸缩缸11的活塞杆能沿垂直于支臂平面的方向进行伸缩运动。
[0022]换向装置3主要包括换向控制器和换向挡块8;换向挡块8—共有4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交叉连接所形成的4个通道口位置,每一块换向挡块8能打开或关闭相应的导轨通道;在所述换向挡块8关闭状态下,与安装有导轨齿条14的凹槽侧壁处于同一平面的换向挡块8侧壁上还设置有挡块齿条,并且能与同一平面的导轨齿条14相互吻合,沿导轨方向形成一条完整的齿条结构;换向控制器能控制每个换向挡块8的打开和关闭动作。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实施例1:本实施例将说明如何采用本实用新型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完成机动车的侧方位泊车作业。
[0025]由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需要将4个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按轴对称的方式分别安装在机动车底盘20上靠近四个车轮内侧的位置,每个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的导轨支架I的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顶部紧贴机动车底盘20安装,确保伸缩缸11的伸出方向垂直于机动车底盘20并朝向地面。这里使用的导轨支架I的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的长度相等,同时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长度相等,并且两条支臂相互垂直。安装好的导轨支架I的第一支臂4与机动车两个前轮的连接轴平行,同时第二支臂5与机动车两个前轮的连接轴垂直。采用液压油缸作为伸缩缸11,在所有的控制过程中,4个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中相对应的直流电机、换向挡块8和伸缩缸11都同时动作或停止;初始状态下所有换向挡块8都处于关闭状态并且使齿轮装置9位于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交叉连接的位置,同时伸缩缸11活塞杆处于完全收回的状态。
[0026]第一步,驾驶机动车行驶至平行于机动车停车位的侧方位置,并确保机动车的车前保险杠最前端不超出停车位的前端框线,停止机动车,控制位于机动车底盘20上的4个支撑机构2的伸缩缸11同时伸出活塞杆,抬升机动车车体以平稳的方式离开地面,当伸缩缸11的活塞杆伸出到指定位置时,停止动作并保持伸出状态,使机动车也保持水平状态。第二步,控制4个第一支臂4上的2块换向挡块8打开并保持打开状态,使得第一导轨6处于完全导通状态,控制齿轮装置9在导轨齿条14上逆时针转动,使得齿轮装置9整体在第一导轨6中朝远离停车位的方向运动,此时就等同于导轨支架I相对于齿轮装置9沿第一导轨6向靠近停车位的方向水平移动,所以与导轨支架I连接的机动车车体也沿着第一导轨6的方向向停车位靠近,直到齿轮装置9在第一导轨6中运动到远离停车位端的极限位置。第三步,控制齿轮装置9停止动作,保持静止状态,4个伸缩缸11同时收回活塞杆,直至完全收回的状态,使机动车车体平稳降落到地面。第四步,控制4个第一支臂4上的齿轮装置9导轨齿条14上顺时针转动,使得齿轮装置9在第一导轨6中朝靠近停车位的方向运动,此时的4个齿轮装置9带动支撑机构2沿第一导轨6向靠近停车位的方向运动,直到齿轮装置9在第一导轨6中运动到靠近停车位端的极限位置,控制旋转齿轮停止动作,保持静止状态。接下来控制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依次重复本实施例第一步至第四步中伸缩缸11和旋转齿轮的相应动作,使机动车车体以多步升降平移的方式泊入停车位,最后控制伸缩缸11、旋转齿轮和换向挡块8回到初始状态。
[0027]实施例2:由图3、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导轨支架I上还安装有辅助支撑机构12,辅助支撑机构12主要包括垂直于支臂平面设置的辅助伸缩缸13,而且辅助伸缩缸13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与伸缩缸11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相同。本实施例中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的安装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初始状态下所有换向挡块8都处于关闭状态并且使齿轮装置9位于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7交叉连接的位置,伸缩缸11活塞杆和辅助伸缩缸13活塞杆都处于完全收回的状态。
[0028]第一步,同实施例1第一步相同。第二步,同实施例1第二步相同。第三步,控制齿轮装置9停止动作,保持静止状态,然后控制4个辅助伸缩缸13伸出活塞杆直至同相应伸缩缸11活塞杆的伸出长度相同的水平位置,停止动作并保持伸出状态,接下来控制4个伸缩缸11同时收回活塞杆,直至完全收回的状态,此时机动车车体在辅助伸缩缸13的支撑作用下保持平稳状态不变。第四步,同实施例1第四步相同。第五步,首先控制4个伸缩缸11同时伸出活塞杆直至同相应辅助伸缩缸13活塞杆的伸出长度相同的水平位置,停止动作并保持伸出状态,接下来控制4个辅助伸缩缸13同时收回活塞杆,直至完全收回的状态,此时机动车车体在伸缩缸11和辅助伸缩缸13的切换过程中保持平稳状态不变。接下来控制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依次重复上述第二步至第五步中伸缩缸U、辅助伸缩缸13和旋转齿轮的相应动作,使机动车车体以保持平稳水平状态的方式多步平移泊入停车位,最后控制伸缩缸U、辅助伸缩缸13、旋转齿轮和换向挡块8回到初始状态。
[002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导轨支架、支撑机构和换向装置;所述导轨支架主要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上设置有第一导轨,其结构为沿第一支臂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所述第二支臂上设置有第二导轨,其结构为沿第二支臂方向的长条形凹槽结构,在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边沿也设置有沿开口边沿方向延伸翻折的内向折边结构;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凹槽结构一侧内侧壁设置有紧贴侧壁的导轨齿条;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水平交叉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也水平交叉连接,并且在交叉位置处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水平交叉形成的水平面为支臂平面; 所述支撑机构主要包括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伸缩缸;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轴与齿轮装置同轴连接,并且驱动装置能通过传动轴驱动齿轮装置以传动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所述齿轮装置设置于第一导轨或者第二导轨的凹槽结构中,并能与凹槽结构侧壁上的导轨齿条相互啮合,使得齿轮装置能在旋转运动过程中沿导轨的延伸方向在凹槽结构中相对于导轨前后移动;所述驱动装置的底部与伸缩缸的缸体尾部固定连接,使得齿轮装置、驱动装置和伸缩缸依次连接固定并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伸缩缸轴线方向与所述支臂平面垂直,使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能沿垂直于支臂平面的方向进行伸缩运动; 所述换向装置主要包括换向控制器和换向挡块,所述换向挡块一共有4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交叉连接所形成的4个通道口位置,每一块换向挡块能打开或关闭相应的导轨通道;在所述换向挡块关闭状态下,与安装有导轨齿条的凹槽侧壁处于同一平面的换向挡块侧壁上还设置有挡块齿条,并且能与同一平面的导轨齿条相互吻合,沿导轨方向形成一条完整的齿条结构;所述换向控制器能控制每个换向挡块的打开和关闭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支架上还安装有辅助支撑机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主要包括垂直于支臂平面设置的辅助伸缩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长度相等,且两条支臂相互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直流电机驱动齿轮装置同轴旋转,所述支撑机构为圆柱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伸缩缸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与伸缩缸的活塞杆能伸出的最大长度相同。
【文档编号】B60S9/205GK205440308SQ201620190380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4日
【发明人】周坤
【申请人】周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