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立方米底侧卸式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1359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6立方米底侧卸式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车的装卸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矿山巷道运输系统中的运 矿、卸矿作业的6n^底侧卸式矿车。
技术背景
6 m'底侧卸式矿车主要是由通过铰轴联接的底盘与车厢、布置在底盘一侧的卸载轮、 用于矿车之间相互联接的挂钩等零部件组成。
该型矿车的作业次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装矿、运矿、卸矿。
装矿时电机车牵引矿车组至矿石放矿点,在矿车车厢的上方,由振动放矿机对每辆 矿车实施放矿作业。
运矿当所有矿车车厢装满矿石后,电机车牵引矿车组向卸矿站行使,行使途中一般 经过铁路直道与弯道。
矿车卸矿时车厢翼板被卸矿站两侧托轮支承住,卸载轮沿空间曲轨特有的轨迹行走, 底盘门被打开,矿石被逐渐卸下,当底盘门打开至最大角度时,矿石全部卸下,由于空间 曲轨是对称布置的,故矿石卸完后,底盘门又被逐渐关闭,直至底盘与车厢底部重合,从 而完成卸矿作业。 .
现有的6n^底侧卸式矿车受结构设计制约,特别是.在装矿、运矿作业阶段还存在一
定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受车厢结构约束,不能实现相邻两矿车车厢的有效搭接,只有当矿车静止时才能 进行装矿,如在矿车组不停车的情况下实施装矿作业,矿石势必洒落在前后矿车联接的挂 钩上,影响挂钩的正常工作及使用寿命,故装矿效率低下。
2、 6 r^底侧卸式矿车底盘虽也采用四轴八轮及转向机构,但转向机构中的上下转盘 为平面接触,只能实现转动。矿车在铁路直道特别是在弯道上行驶时,不能对满载后的矿 车产生的动态复杂载荷进行有效多向动态调整,转向机构磨损严重,备件消耗及检修工作 量大,影响矿石的运输系统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高装矿效率、高可靠性的新型61113底侧卸式矿车,主要 解决矿车装矿效率低下、矿车运行可靠性差,关键零部件寿命短、检修工作量大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6mS底侧卸式矿车,主要包括通过铰轴联接的底盘与 车厢、布置在底盘一侧的卸载轮、矿车之间相互联接的挂钩。矿车底盘的上部为焊接式车
架,车架下部焊有对称于底盘纵向中心的两组支承角钢装置,支承角钢装置下方通过螺栓 固定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由上转盘、下转盘、铰接轴、螺母组成,上转盘和下转盘通过铰 接轴连接并在轴端用螺母固定,用螺栓把下转盘的下表面与横梁的上表面进行联接,横梁 的两端固定在支架的方孔中,在轮轴上安装有矿车轮,轴承安装在轮轴的两端,轴承固定 在支架的轴承孔中。其特征是,上转盘与下转盘的接触面为球形面,车厢首部上端焊接有 挡矿装置。
挡矿装置由三角形弧形板、钢板、加强筋组成,钢板焊接在车厢首部,钢板的下部焊 有加强筋,三角形弧形板的一端焊接在钢板上表面,另一端焊接在车厢首部倾斜钢板上, 钢板的下端高于前面一辆矿车的尾部,但长度超出尾部,挡矿装置的宽度等于矿车车厢的 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 矿车底盘配置球形铰接式转向机构,对矿车运行特别是在弯曲轨道上行驶时所产 生的各种动态复杂冲击载荷进行任意方向调整与转向,解决了现有矿车转向机构只能进行 单一转动而带来的矿车摇晃幅度大,上转盘与下转盘的接触面磨损严重等技术问题,有效
地提高了矿车运行的稳定性及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可提高5倍,从而减小了
检修工作量,保证了矿石的运输系统作业稳定。
2、 在矿车车厢的首部设有挡矿装置,挡矿装置与车厢首部焊接,并与前面矿车车厢 的尾部实现有效搭接,当放矿点处于两辆矿车中间时,挡矿装置将放矿点下落的矿石直接 排向相邻矿车的车厢首部与尾部,避免了矿石砸向挂钩,保证了挂钩的正常工作,提高了 挂钩的使用寿命,可实施矿车边运行边装矿的作业方式,使矿车的装矿作业效率提高 100%。
3、 本实用新型6 m3底侧卸式矿车具有装矿效率大为提高,矿车工况平稳可靠,矿车 具有整体刚性好,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及使用寿命,运输稳定,适合于大中型矿山的矿石 运输需要。


图l一本实用新型底侧卸式矿车的总体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底侧卸式矿车底盘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矿车底盘的内部主要零部件装配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侧卸式矿车车厢挡矿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l一铰轴,2—底盘,3—车厢,4一卸载轮,5—挂钩,6—车架,7—支承角钢装置, 8—上转盘,9一下转盘,IO—铰接轴,11—螺母,12—支架,13—轮轴,14一矿车轮,15 一轴承,16—横梁,17_螺栓,18—螺栓,19一挡矿装置,20—钢板,21—加强筋,22
一三角形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l, 一种新型底侧卸式矿车,车厢容积为6m3,主要包括通过铰轴l联接的底盘2与车厢3、布置在底盘2 —侧的卸载轮4、矿车之间相互联接的挂钩5,车 厢3的首部装有挡矿装置19。
图2、 3、 4主要反映矿车底盘2的内部结构,矿车底盘2的上部为焊接式车架6,由:转盘8、下转盘9、铰接轴10、螺母11组合成可任意方向动态调整的转向机构是用螺栓 18与车架6下部支承角钢装置7的下表面联接的。每个支承角钢装置7的下表面钻有六 个螺栓联接孔。上转盘8的下部表面为-R350球形凸面,中间为4)100通孔,上转盘8 的上部表面也钻有与支承角钢装置7下表面上六个螺栓联接孔位置相同的螺栓联接孔。下 转盘9的内部加工有R350球形凹面,中间也加工有ct100通孔,下转盘9的两侧钻有4 个螺栓联接孔。把上转盘8的R350球形凸面放置在下转盘9的R350球形凹面内,用铰 接轴IO自上而下贯穿于上下转盘cblOO通孔内,铰轴的上部台阶定位,下部用螺母ll锁 紧固定。t转盘8、下转盘9、铰接轴10、螺母11组合成可任意方向动态调整的转向机构。
在每个转向机构的下部,设置两个沿轨道中心线对称的支架12,每个支架12上设有 两个轴承孔与-个中间方孔。在轮轴13上安装有矿车轮14,轴承15安装在轮轴13的两 端,轴承15固定在支架12的轴承孔中。钢板焊接的横梁16两端固定在支架12中间方孔 中,横梁16位于两根轮轴13中间,横梁16上部钻有与下转盘9上尺寸一致的4个螺栓 联接孔。
用螺栓17把下转盘9安装在横梁16上部,再用螺栓18把上转盘8安装在车架下部 的支承角钢装置7的下表面。
通过以上的零部件组合与联接,构成了 61113底侧卸式矿车的底盘2部分。 上述的支架12是用ZG35铸钢制造的,分布有两个轴承孔与中间方孔。 上述安装在轮轴13上的矿车轮14布置在2个支架12的内侧。 上述的横梁16两端固定在支架中间方孔中,起到加固、定位支架的作用。 上述的上转盘8与下转盘9的接触面为R350球形面,可任意方向调整转向。 上述的上转盘8与下转盘9是通过铰接轴10联接的,用螺母11锁紧的。 上述的上转盘8是用螺栓18与车架支承角钢装置7的下表面联接的。 上述的下转盘9用螺栓17与横梁16上部联接的。 图5主要反映挡矿装置的技术原理。
挡矿装置l由三角形弧形板22、钢板20、加强筋21组成,钢板20焊接在车厢首部,
钢板20的下部焊有加强筋21,三角形弧形板22的一端焊接在钢板20上表面,另一端焊 接在车厢首部倾斜钢板上,钢板20的下端高于前面一辆矿车的尾部,但长度超出尾部。 挡矿装置3的宽度等于矿车车厢3的宽度。
当矿车边运行边装矿时,首尾相连的矿车上方焊接的挡矿装置3,能使矿石卸落至矿 车车厢3的甜部与尾部,解决了矿石直接冲砸挂钩的技术问题,保证了挂钩的正常工作。
权利要求1、一种6m3底侧卸式矿车,主要包括通过铰轴联接的底盘与车厢、布置在底盘一侧的卸载轮、矿车之间相互联接的挂钩,矿车底盘的上部为焊接式车架,车架下部焊有对称于底盘纵向中心的两组支承角钢装置,支承角钢装置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由上转盘、下转盘、铰接轴、螺母组成,上转盘和下转盘通过铰接轴连接并在轴端用螺母固定,用螺栓把下转盘的下表面与横梁的上表面进行联接,横梁的两端固定在支架的方孔中,在轮轴上安装有矿车轮,轴承安装在轮轴的两端,轴承固定在支架的轴承孔中,其特征是,上转盘与下转盘的接触面为球形面,车厢首部上端焊接有挡矿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6mS底侧卸式矿车,其特征是,挡矿装置由三角形弧形板、 钢板、加强筋组成,钢板焊接在车厢首部,钢板的下部焊有加强筋,三角形弧形板的一端 焊接在钢板上表面,另一端焊接在车厢首部倾斜钢板上,钢板的下端高于前面一辆矿车的 尾部,但长度超出尾部,挡矿装置的宽度等于矿车车厢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车的装卸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矿山巷道运输系统中的运矿、卸矿作业的6m<sup>3</sup>底侧卸式矿车。主要解决矿车装矿效率低下、矿车运行可靠性差,关键零部件寿命短、检修工作量大等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为一种底侧卸式矿车,主要包括通过铰轴联接的底盘与车厢、布置在底盘一侧的卸载轮、矿车之间相互联接的挂钩。矿车底盘的上部为焊接式车架,车架下部焊有对称于底盘纵向中心的两组支承角钢装置,支承角钢装置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由上转盘、下转盘、铰接轴、螺母组成,上转盘和下转盘通过铰接轴连接并在轴端用螺母固定,用螺栓把下转盘的下表面与横梁的上表面进行联接,横梁的两端固定在支架的方孔中,在轮轴上安装有矿车轮,轴承安装在轮轴的两端,轴承固定在支架的轴承孔中。其特征是,上转盘与下转盘的接触面为球形面,车厢首部上端焊接有挡矿装置。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矿石的运输装卸。
文档编号B61D9/00GK201002614SQ20072006641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8日
发明者严晋生, 施协胜, 王庆江 申请人:宝钢集团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