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363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向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向自卸车。
背景技术
国内原有的侧向自卸车,即自翻车,容积小,只有装运比重大于2. 2吨/立方米的散粒状货物,才能达到设计载重。运输比重小的货物能源浪费严重,并且出现卸货时车箱部件与底梁部件分离和车与钢轨脱离等问题。国内外原有的侧向自卸车,即自翻车,在向铁路两侧卸货时,侧门开启角度必须大于散粒状货物安息角才开始卸货,而散粒状货物的安息角都大于26°,卸货过快,就容易造成车箱与货物合成重心移到平衡点外侧,因此会出现原自翻车卸货时车箱部件与底梁部件分离和自翻车与钢轨脱离等问题,由于受其结构的限制,若设计容积满足比重I吨/立方米 左右的散粒状货物,车箱需要设计很高,卸货时车箱与货物合成重心就在平衡点外侧,因此卸货时会出现车箱部件与底梁部件分离和自翻车与钢轨脱离等问题,所以现有的自翻车容积设计得很小,要想达到设计载重必须运输货物比重大于2. 2吨/立方米,运输比重小的散粒状货物时能源浪费严重。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卸货时安全性能很高的侧向自卸车。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侧向自卸车,其组成包括车箱部件,所述的车箱部件的两侧连接带有控制系统的气缸,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两侧支辊连接带有底梁的底梁部件,所述的底梁部件通过心盘连接转向架,所述的底梁两端连接车钩缓冲装置。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车箱部件包括底架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中部连接中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端分别连接端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侧与侧门部件铰接,所述的两端壁部件、所述的中壁部件的两端上部同时铰接车箱两侧的上侧门,下侧门通过开门机构铰接所述的底梁部件。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底梁部件包括中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连接枕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两端连接端梁,所述的中梁部件下部装有上心盘并与转向架下心盘接触,所述的枕梁部件上部装有支承车箱部件的支辊,所述的枕梁部件下部装有上旁承并与所述的转向架上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接触;所述的底梁部件上部装有与开门机构铰接的支座,所述的底梁部件中部装有可顶起车箱的气缸或油缸。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下侧门两端部和中部装有与所述的开门机构铰接的所述的支座。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转向架包括侧架,所述的侧架中部装有弹簧装置,所述的弹簧装置上部装有摇枕,所述的摇枕上部装有所述的下心盘和所述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所述的侧架两端装有承载鞍,所述的承载鞍下部装有轮对轴承装置,所述的侧架装有基础制动装置。有益效果[0015]I.本实用新型在未达到散粒状货物安息角时就开始卸货,保证了车箱与货物合成重心在平衡点内侧,因此就不会出现原自翻车卸货时车箱部件与底梁部件分离和自翻车与钢轨脱离等问题。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特殊结构,在不增加车辆长度和货场长度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容积,达到了运输如煤炭比重较轻的散粒状货物自动卸货的要求,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运能,满足铁路货车运输发展要求。3.本实用新型随着铁路的发展,货车运输允许轴重即将达到30t,铁路专用线达到货车运输允许轴重40t,本产品载重还能增加40% 100%,运能还可以提高很大。4.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级双作用气缸,解决了车箱卸完货物时不能复原的问题。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具有补偿功能的开门机构,解决了经常卸货门轴磨耗和车门变形不能与端、中壁密贴问题。6.本实用新型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及制动系统的主要零部件通过可靠性设计、和完善的工艺、实现了寿命管理;延长检修周期,取消辅修修程,降低了检修维护成本。


附图I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I的侧视图。附图3是附图I的侧视卸货状态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I中车箱部件的主视图。附图5是附图4的侧视示意图。附图6是附图I中车箱部件的俯视图。附图7是附图I中底梁部件的主视图。附图8是附图7的A-A向剖视图。附图9是附图7的B-B剖视图。附图10是附图7的C-C剖视图。附图11是附图I中转向架的主视图。附图12是附图1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 :一种侧向自卸车,其组成包括车箱部件4,所述的车箱部件的两侧连接带有控制系统的气缸5,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两侧支辊20连接带有底梁的底梁部件2,所述的底梁部件通过上心盘23连接转向架3,所述的底梁两端连接车钩缓冲装置I。实施例2 实施例I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车箱部件包括底架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中部连接中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端分别连接端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侧与侧门部件铰接,所述的两端壁部件、所述的中壁部件的两端上部同时铰接车箱两侧的上侧门,下侧门通过开门机构铰接所述的底梁部件。实施例3:实施例I或2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底梁部件包括中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连接枕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两端连接端梁,所述的中梁部件下部装有上心盘并与转向架下心盘接触,所述的枕梁部件上部装有支承车箱部件的支辊,所述的枕梁部件下部装有上旁承并与所述的转向架上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接触;所述的底梁部件上部装有与开门机构铰接的支座15,所述的底梁部件中部装有可顶起车箱的气缸或油缸。实施例4 实施例I或2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下侧门两端部和中部装有与所述的开门机构铰接的所述的支座32。实施例5 实施例I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转向架包括侧架,所述的侧架中部装有弹簧装置,所述的弹簧装置上部装有摇枕,所述的摇枕上部装有所述的下心盘和所述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所述的侧架两端装有承载鞍,所述的承载鞍下部装有轮对轴承装置,所述的侧架装有基础制动装置28。 实施例6 一种侧向自卸车的方法,由安装在底梁部件上的气缸内缸体与活塞杆伸出顶起车箱,车箱带动开门机构将下侧门打开,当下侧门与车箱地板面角度为5°时,车箱上侧门与下侧门脱开,上侧门可以自由活动,车箱装的散装货物就可以提前卸货,当车箱地板面与地面角度达到45°时,散装货物全部卸完,卸完货物后气缸内缸体与活塞杆收回,车箱开始复原,上侧门重力作用首先与车箱中端壁接触,车箱带动开门机构将下侧门关闭,同时锁住上侧门,上下侧门紧靠中端壁,达到运输货物时不能散落地面上。实施例7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侧向自卸车,车箱部件4,所述的车箱部件的两侧与气缸5及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两侧支辊20与底梁部件2连接,所述的底梁部件通过上心盘23与两台转向架3的下心盘31连接,所述的底梁部件与风手制动装置6连接,所述的底梁部件两端与车钩缓冲装置I连接,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下侧门部件10的铰支座17与开门机构7连接,所述的开门机构通过铰支座22与底梁部件连接。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车箱部件包括车箱底架9,所述的车箱底架两端与端壁部件8连接,所述的车箱底架中部与中壁部件11连接,所述的车箱底架通过折页13与下侧门部件连接,所述的下侧门部件通过铰支座17与开门机构连接,所述的端壁部件和中壁部件上部通过折页16与上侧门12连接,所述的车箱底架中部装有与所述的气缸5铰接的所述的支座14。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底梁部件包括纵梁部件19,所述的纵梁部件两端与端梁部件18连接,所述的纵梁部件上部装有支承车箱部件的支辊20、气缸支架部件的支辊21和与开门机构部件连接的铰支座,所述的纵梁部件下部装有与转向架3连接的上心盘.所述的侧向自卸车,所述的转向架包括侧架26,所述的侧架中部装有弹簧装置27,所述的弹簧装置上部装有摇枕30,所述的摇枕上部装有下心盘和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32,所述的侧架两端下部装有承载鞍25,所述的承载鞍下部装有轴承装置24,所述的轴承装置与轮对部件29连接,所述的侧架上装有基础制动装置28。
权利要求1.一种侧向自卸车,其组成包括车箱部件,其特征是所述的车箱部件的两侧连接带有控制系统的气缸,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两侧支辊连接带有底梁的底梁部件,所述的底梁部件通过心盘连接转向架,所述的底梁两端连接车钩缓冲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向自卸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车箱部件包括底架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中部连接中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端分别连接端壁部件,所述的底架部件两侧与侧门部件铰接,所述的两端壁部件、所述的中壁部件的两端上部同时铰接车箱两侧的上侧门,下侧门通过开门机构铰接所述的底梁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侧向自卸车,其特征是所述的底梁部件包括中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连接枕梁部件,所述的中梁部件两端连接端梁,所述的中梁部件下部装有上心盘并与转向架下心盘接触,所述的枕梁部件上部装有支承车箱部件的支辊,所述的枕梁部件下部装有上旁承并与所述的转向架上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接触;所述的底梁部件上部装有与开门机构铰接的支座,所述的底梁部件中部装有可顶起车箱的气缸或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侧向自卸车,其特征是所述的下侧门两端部和中部装有与所述的开门机构铰接的所述的支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自卸车,其特征是所述的下侧门两端部和中部装有与所述的开门机构铰接的所述的支座。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5所述的侧向自卸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架包括侧架,所述的侧架中部装有弹簧装置,所述的弹簧装置上部装有摇枕,所述的摇枕上部装有所述的下心盘和所述的常接触双作用弹性旁承,所述的侧架两端装有承载鞍,所述的承载鞍下部装有轮对轴承装置,所述的侧架装有基础制动装置。
专利摘要侧向自卸车自卸。国内原有的侧向自卸车,即自翻车,容积小,只有装运比重大于2.2吨/立方米的散粒状货物,才能达到设计载重。一种侧向自卸车,其组成包括:车箱部件(4),所述的车箱部件的两侧连接带有控制系统的气缸(5),所述的车箱部件通过两侧支辊(20)连接带有底梁的底梁部件(2),所述的底梁部件通过上心盘(23)连接转向架(3),所述的底梁两端连接车钩缓冲装置(1)。本实用新型用于铁路上运输散粒状货物。
文档编号B61D9/06GK202608777SQ20122027786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
发明者刘产军, 李青龙, 刘晓林, 王兆东 申请人:哈尔滨双通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