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内燃机车车体,包括车厢和顶盖,开口的外围固定有竖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第一环形支撑框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顶盖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环形支撑框,第二环形支撑框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车厢上还设置有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开口位于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之间;压紧装置包括第一螺柱、第一螺母和压块;拉紧装置包括第二螺柱、第二螺母和固定座,顶盖的一侧铰接在第二螺柱的上端部。实现提高车顶活盖安装后的密封可靠性,并提高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
【专利说明】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
[0003]
【背景技术】
[0004] 目前,内燃机车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运输行业。内燃机车在车内安装有许多大型 设备件,如柴油发电机组、冷却装置等。为方便这些大体积设备件的吊装,内燃机车在车顶 布置有多个活盖。活盖的设计不但要满足车内设备件的吊装需求,其安装结构还要满足连 接可靠和密封良好的要求。目前,车顶活盖安装选用螺柱连接固定在车顶上,连接时的密封 方式选用单层防护、密封胶条密封。这种活盖安装结构在风沙不大的环境中使用时密封效 果还算尚可,但在风沙大等极端恶劣环境中使用时,由于螺柱松动不可靠,这种单层防护的 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着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导致车顶活盖安 装后内燃机车的密封可靠性较低且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较低。
[0005]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解决现有技 术内燃机车的密封可靠性较低且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较低的缺陷,实现提高车顶活盖安 装后的密封可靠性,并提高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
[0007]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燃机车车体,包括车厢和顶盖,所述车厢的车顶 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外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所述第一环形支撑框上 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环形支撑框,所述第二环形支撑框具有 外翻边结构,所述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车厢上还设置有压紧装置和拉紧 装置,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拉紧装置之间;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一螺柱、第一 螺母和压块,所述第一螺柱固定在所述车厢外,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柱上, 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第一螺母的下方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螺柱上;所述拉紧装置包括第二 螺柱、第二螺母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厢内,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 述第二螺柱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中,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柱上并抵靠在 所述固定座的下表面,所述顶盖的一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螺柱的上端部;当所述顶盖处于关 闭状态下,所述顶盖的一侧被所述第二螺柱拉紧并抵靠在所述车厢上,所述顶盖的另一侧 挤压在所述压块和所述车厢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抵靠在所述顶盖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密 封圈抵靠在所述车厢上。
[0008]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设置有下翻边结构;当所述顶盖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下翻边 结构遮挡住所述第一密封圈。
[0009]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的车顶两侧部分别开设有所述开口,每个所述开口设置有所 述顶盖,所述车厢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拉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两个所述开口之 间。
[00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燃机车,包括上述内燃机车车体。
[0011] 本发明提供的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通过车厢的车顶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外 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第一环形支撑框焊接在车顶上,用于支撑顶盖,在第 一环形支撑框上设有第一密封圈,在避免顶盖与车顶刚性接触的同时也能起到密封作用, 为外层密封防护层;第二环形支撑框焊接在顶盖上,具有外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上设置 有第二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为内层密封防护层,这种双层密封结构具有较高的密封冗余 度,使得顶盖与车顶形成可靠紧密贴合,可有效提高极端环境中密封结构的可靠性;通过车 厢上设置有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使得顶盖在拉紧装置的下压力和压紧装置的下压力下与 车顶形成可靠连接,保障车辆运行过程中顶盖不会脱落;通过开口位于压紧装置和拉紧装 置之间,使得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可以同时起到顶盖与车顶的连接作用;通过第一螺柱固 定在车厢外,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一螺柱上,压块位于第一螺母的下方并滑动连接在第 一螺柱上,第一螺柱与第一螺母形成可靠连接,通过压块增大受力面积,使得压紧装置更加 牢固,并充分发挥其压紧功能;通过固定座固定在车厢内,固定座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螺 柱螺纹连接在螺纹孔中,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二螺柱上并抵靠在固定座的下表面,加大 了拉紧装置的牢固性,通过顶盖的一侧铰接在第二螺柱的上端部,使得顶盖开、关灵活,提 高了拉紧装置的灵活性;当顶盖处于关闭状态下,顶盖的一侧被第二螺柱拉紧并抵靠在车 厢上,顶盖的另一侧挤压在压块和车厢之间,第一密封圈抵靠在顶盖的下表面,第二密封圈 抵靠在所述车厢上,使得顶盖与车顶形成可靠连接的同时,有的效提高了密封性,实现提高 车顶活盖安装后的密封可靠性,并提高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 图1为本发明内燃机车车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燃机车车体实施例中压紧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为本发明内燃机车车体实施例中拉紧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5]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内燃机车车体,包括车厢2和顶盖1,车厢2的车顶22 开设有开口 21,开口 21的外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3,第一环形支撑框3上 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顶盖1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环形支撑框5,第二环形支撑框5具有外 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 ;车厢2上还设置有压紧装置7和拉紧装置8, 开口 21位于压紧装置7和拉紧装置8之间;压紧装置7包括第一螺柱71、第一螺母72和 压块73,第一螺柱71固定在车厢2外,第一螺母72螺纹连接在第一螺柱71上,压块73位 于第一螺母72的下方并滑动连接在第一螺柱71上;拉紧装置8包括第二螺柱81、第二螺 母82和固定座83,固定座83固定在车厢2内,固定座83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螺柱81螺 纹连接在螺纹孔中,第二螺母82螺纹连接在第二螺柱81上并抵靠在固定座83的下表面, 顶盖1的一侧铰接在第二螺柱81的上端部;当顶盖1处于关闭状态下,顶盖1的一侧被第 二螺柱81拉紧并抵靠在车厢2上,顶盖1的另一侧挤压在压块73和车厢2之间,第一密封 圈4抵靠在顶盖1的下表面,第二密封圈6抵靠在车厢2上。
[0016] 具体而言,通过车厢2的车顶22开设有开口 21,开口 21的外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 第一环形支撑框3,第一环形支撑框3为热轧角钢组焊而成,焊接在车顶22上,用于支撑顶 盖1,在第一环形支撑框3上设有第一密封圈4,在避免顶盖1与车顶22刚性接触的同时也 能起到密封作用,为外层密封防护层;第二环形支撑框5为冷弯角钢组焊而成,焊接在顶盖 1上,具有外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起到密封作用,为内层密封防护 层,这种双层密封结构具有较高的密封冗余度,使得顶盖1与车顶22形成可靠紧密贴合,可 有效提高极端环境中密封结构的可靠性;通过车厢2上设置有压紧装置7和拉紧装置8,使 得顶盖1在拉紧装置8的下压力和压紧装置7的下压力下与车顶22形成可靠连接,保障车 辆运行过程中顶盖1不会脱落;通过开口 21位于压紧装置7和拉紧装置8之间,使得压紧 装置7和拉紧装置8可以同时起到顶盖1与车顶22的连接作用;通过第一螺柱71固定在 车厢2外,第一螺母72螺纹连接在第一螺柱71上,压块73位于第一螺母72的下方并滑动 连接在第一螺柱71上,第一螺柱71与第一螺母72形成可靠连接,通过压块73增大受力面 积,使得压紧装置7更加牢固,并充分发挥其压紧功能;通过固定座83固定在车厢2内,固 定座83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螺柱81螺纹连接在螺纹孔中,第二螺母82螺纹连接在第二 螺柱81上并抵靠在固定座83的下表面,加大了拉紧装置8的牢固性,通过顶盖1的一侧铰 接在第二螺柱81的上端部,使得顶盖1开、关灵活,提高了拉紧装置8的灵活性;当顶盖1 处于关闭状态下,顶盖1的一侧被第二螺柱81拉紧并抵靠在车厢2上,顶盖1的另一侧挤 压在压块73和车厢2之间,第一密封圈4抵靠在顶盖1的下表面,第二密封圈6抵靠在所 述车厢2上,使得顶盖1与车顶22形成可靠连接的同时,有的效提高了密封性,实现提高顶 盖1安装后的密封可靠性,并提高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
[0017] 其中,通过顶盖1设置有下翻边结构,当顶盖1处于关闭状态下,下翻边结构遮挡 住第一密封圈4,加强了对第一密封圈4的保护,减少其遭受极端环境的损害,同时也增大 了顶盖1的稳定性。
[0018] 进一步的,通过车厢2的车顶22两侧部分别开设有开口 21,每个开口 21设置有顶 盖1,车厢2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紧装置8,压紧装置7位于两个所述开口 21之间,拉紧 装置8和压紧装置7共同作用,使得顶盖1与车顶22连接更为牢固。
[0019]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燃机车,包括上述内燃机车车体。
[0020] 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燃机车车体及内燃机车,通过车厢的车顶开设有开口,开口的 外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第一环形支撑框为热轧角钢组焊而成,焊接在车 顶上,用于支撑活盖,在第一环形支撑框上设有第一密封圈,在避免顶盖与车顶刚性接触的 同时也能起到密封作用,为外层密封防护层;第二环形支撑框为冷弯角钢组焊而成,焊接在 顶盖上,具有外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为内层密封防 护层,这种双层密封结构具有较高的密封冗余度,使得顶盖与车顶形成可靠紧密贴合,可有 效提高极端环境中密封结构的可靠性;通过车厢上设置有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使得顶盖 在拉紧装置的下压力和压紧装置的下压力下与车顶形成可靠连接,保障车辆运行过程中顶 盖不会脱落;通过开口位于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拉紧装置之间,使得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 可以同时起到顶盖与车顶的连接作用;通过第一螺柱固定在车厢外,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在 第一螺柱上,压块位于第一螺母的下方并滑动连接在第一螺柱上,第一螺柱与第一螺母形 成可靠连接,通过压块增大受力面积,使得压紧装置更加牢固,并充分发挥其压紧功能;通 过固定座固定在车厢内,固定座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螺柱螺纹连接在螺纹孔中,第二螺母 螺纹连接在第二螺柱上并抵靠在固定座的下表面,加大了拉紧装置的牢固性,通过顶盖的 一侧铰接在第二螺柱的上端部,使得顶盖开、关灵活,提高了拉紧装置的灵活性;当顶盖处 于关闭状态下,顶盖的一侧被第二螺柱拉紧并抵靠在车厢上,顶盖的另一侧挤压在压块和 车厢之间,第一密封圈抵靠在顶盖的下表面,第二密封圈抵靠在所述车厢上,使得顶盖与车 顶形成可靠连接的同时,有的效提高了密封性;通过顶盖设置有下翻边结构,当顶盖处于关 闭状态下,下翻边结构遮挡住第一密封圈,加强了对第一密封圈的保护,减少其遭受极端环 境的损害,同时也增大了顶盖的稳定性;通过车厢的车顶两侧部分别开设有开口,每个开口 设置有顶盖,车厢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紧装置,压紧装置位于两个所述开口之间,拉紧装 置和压紧装置共同作用,使得顶盖与车顶连接更为牢固,实现提高车顶活盖安装后的密封 可靠性,并提高车内设备的运行安全性。
[002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内燃机车车体,包括车厢和顶盖,所述车厢的车顶开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 述开口的外围固定有坚立设置的第一环形支撑框,所述第一环形支撑框上设置有第一密封 圈,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环形支撑框,所述第二环形支撑框具有外翻边结构,所述 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车厢上还设置有压紧装置和拉紧装置,所述开口位 于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拉紧装置之间;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一螺柱、第一螺母和压块,所述 第一螺柱固定在所述车厢外,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柱上,所述压块位于所 述第一螺母的下方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螺柱上;所述拉紧装置包括第二螺柱、第二螺母 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厢内,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柱螺纹 连接在所述螺纹孔中,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柱上并抵靠在所述固定座的下 表面,所述顶盖的一侧铰接在所述第二螺柱的上端部;当所述顶盖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顶 盖的一侧被所述第二螺柱拉紧并抵靠在所述车厢上,所述顶盖的另一侧挤压在所述压块和 所述车厢之间,所述第一密封圈抵靠在所述顶盖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密封圈抵靠在所述车 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设置有下翻边结构;当 所述顶盖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下翻边结构遮挡住所述第一密封圈。
3. 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内燃机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车顶两侧部 分别开设有所述开口,每个所述开口设置有所述顶盖,所述车厢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 拉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位于两个所述开口之间。
4. 一种内燃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内燃机车车体。
【文档编号】B61D17/12GK104097650SQ201410361943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8日
【发明者】王树才, 林红, 周家林, 侯新英, 曹志浩, 马凯, 张军民, 郭雪 申请人: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