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384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冷却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单元。



背景技术:

列车,如地铁、高铁、城市轻轨和巴士,在高速行进时为了防止车厢内负压的产生,需要向车厢内补充新风,既能使得车厢内的空间产生微正压,又能阻止车厢外由高速行进的车体卷起来的、携带着带有大量粉尘的被污染空气进入车厢内。

基于此种环境要求,车厢内多部位同时由车厢空调系统补充新风,该过程需要对新风进行过滤、压缩、冷却、储存,而后经管路及减压阀门进入空调吸风口并通过蒸发器翅片后进入车厢空间;由于经过滤后的空气经压缩机压缩后温升到近70摄氏度,但是进入储气系统要把空气温度降低到50摄氏度以下,故此需要一套车载空气冷却系统。

而目前业内新风补充系统的冷却装置,尚有体积大、噪音高、冷却效果不稳定,且由于过分降低价格导致其选用的零部件性能较差,很难提高其冷却性能,基于此类状况,业内在寻求体积降低、冷却效果更好、更可靠的新风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冷却效果好、性能稳定的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第一散热部与第二散热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散热的风扇,第一散热部首端具有空气入口、尾端与所述第二散热部连通,使空气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首端行进至尾端,第二散热部首端具有空气出口,使空气从第二散热部尾端行进至首端,第二散热部具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风扇均与控制风扇转速的上位机连接。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风扇的吸风口位于第一散热部的一侧,风扇的出风口位于第二散热部的一侧,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空气出口。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散热部包括具有空气入口的第一上集流管和第一下集流管,第一上集流管和第一下集流管至少通过一根第一微孔扁管连通,第一微孔扁管沿第一散热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二散热部包括具有空气出口的第二上集流管和与第一下集流管连通的第二下集流管,第二上集流管和第二下集流管至少通过两根第二微孔扁管连通,第二微孔扁管沿第二散热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两相邻的第二微孔扁管之间设置有增加散热效果的散热翅片。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微孔扁管和第二微孔扁管的内表面均具有用于增加内表面面积的凸起,凸起为向内凹陷的矩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微孔扁管沿第一散热部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了若干根。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二微孔扁管沿第二散热部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了若干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中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的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位于同一侧,而第一散热部与第二散热部分别在远离空气入口、空气出口的位置连通,使得高压热空气能够在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之间的流动行程最长,增加风扇对单位体积空气的散热时间,在缩小体积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果;设置在第二散热部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空气温度,并反馈上位机,上位机调整风扇转速实现智能化冷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散热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散热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微孔扁管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微孔扁管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翅片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高压热空气冷却作业单元,包括第一散热部1和第二散热部2,第一散热部1与第二散热部2之间设置有用于散热的风扇4,第一散热部1一端具有空气入口13、一端与第二散热部2连通,第二散热部2在远离与第一散热部1连通口的一端具有空气出口23,即从图1看高压热空气在该单元中的流向为U形。第二散热部2的空气出口23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风扇4均与控制风扇4转速的上位机连接,上位机预置有与空气温度和风扇4转速相关的控制逻辑;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空气出口23不仅仅起到调节风扇4转速的作用,还能实时监控、反馈该冷却单元排除的空气的温度。

第一散热部1和第二散热部2的空气入口13和空气出口23位于同一侧,而第一散热部1另一侧连通第二散热部2,使得高压热空气能够在第一散热部1和第二散热部2之间的行程最大,增加风扇4对单位体积空气的散热时间,在缩小体积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果;设置在第二散热部2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空气温度,并反馈上位机,上位机调整风扇4转速实现智能化冷却,在合理冷却空气的前提下节约能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风扇4的吸风口位于第一散热部1的一侧,风扇4的出风口位于第二散热部2的一侧。该技术方案首先利用了风扇4的吸风口对第一散热部1进行冷却,而又再次利用风扇4的出风口对第二散热部2进行冷却,在极大地精简冷却作业单元的体积的前提下,提高了该作业单元的冷却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散热部1包括具有空气入口13的第一上集流管14和第一下集流管11,第一上集流管14和第一下集流管11至少通过一根第一微孔扁管12连通,第一微孔扁管12沿第一散热部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第二散热部2包括具有空气出口23的第二上集流管24和通过连接管3与第一下集流管11连通的第二下集流管21,第二上集流管24和第二下集流管21至少通过两根第二微孔扁管22连通,第二微孔扁管22沿第二散热部2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微孔扁管12和第二微孔扁管22均设置了46根,连接管3设置了1根,处于第一下集流管11和第二下集流管21的中间,具体参照图2和图3.第一上集流管14、第二上集流管24、第一下集流管11和第二下集流管21主要起到了存储和缓冲高压热空气的作用,第一微孔扁管12、第二微孔扁管22和散热翅片25主要起到了散热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两相邻的第二微孔扁管22之间设置有增加散热效果的散热翅片25,其中散热翅片25的波峰、波谷均连接第二微孔扁管22的波浪形,具体参照图6,经捆扎成型后钎焊定性设置在第二微孔扁管22之间,增加第二微孔扁管22的外表面积,促进第二微孔扁管22向空气中传导热量,提高冷却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微孔扁管12和第二微孔扁管22的内表面均具有用于增加内表面面积的凸起,凸起为向内凹陷的矩形,上述两者结构相同,具体参照图4和图5。

本实施例工作时:高压热空气从空气入口13进入第一上集流管14,沿第一微孔扁管12流向第一下集流管11,在该过程中,风扇4的吸风口第一次对高压热空气进行冷却;高压热空气从第一下集流管11穿过连接管3流向第二下集流管21,进而高压热空气向上经过第二微孔扁管22流入第二上集流管24,在该过程中,风扇4的出风口第二次对高压热空气进行冷却,为全面提高第二次冷却的效果,两相邻的第二微孔扁管22之间设置了散热翅片25;最终高压热空气从空气出口23排除,同时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温度,动态调节风扇4的转速,通常地,空气温度过高超过截至线时增加风扇4的转速,空气温度过低落下截至线时减少风扇4的转速用于节能。

当然,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