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运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372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运秧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运秧车。



背景技术:

水稻机插秧过程中,从播种到起秧在秧池中的工作量最大,播种后的秧盘运到田间摆盘、起秧后的秧苗从田间运输到路上装车是一个用工量大、工作强度高、增加成本多、人工效率低的重体力农活。

目前。在水稻机插秧育秧运秧盘和起秧运秧苗过程中,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人工和机械。人工方式即人力挑运,一担一担的将秧盘运到田中和将秧苗从育秧田运到大田田埂。机械方式还不能把播种后的秧盘运到田中摆盘,运秧盘只能靠人工;起秧后运秧苗机械方式可以操作。人力运秧盘和秧苗工作效率低,而且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成本提升。而机械运输方式,机械本身也耗费较大,还需要专业的驾驶人员,会产生额外的人员费用。再者现有的机械体积较大,田间所占机耕道较大,泥水田工作环境下,操作不便。

综上所述,现有运秧盘、运秧的效率和成本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运秧车,以提高运秧盘和运秧效率,同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人工效率、降低育秧成本。

一种轨道运秧车,包括运秧轨道和运秧车,所述运秧轨道由两条直角钢轨道和多块枕木组合铺设组成;所述运秧车包括车体和车轮,所述车轮为凹轮,直角钢的凸线面朝上,且直角钢的凸面线与所述凹轮嵌套配合。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所述车体包括秧苗放置底台和推杆,车轮安装在所述秧苗放置底台下方,推杆与所述秧苗放置底台垂直固定。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放置底台的长度为180cm,宽度为120cm;两条直角钢轨道的凸面线之间的距离为80cm;在与轨道运秧车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车轮的轮距为80cm。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所述凹轮的直径为8cm,凹轮和直角钢的凸面线的嵌套深度为12cm。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所述枕木宽度均为25cm,厚度均为2cm,运秧车载重上限为500公斤。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还包括连接秧苗放置底台和推杆之间的推杆加固件。

优选的,在上述轨道运秧车中,所述直角钢轨道包括两根直角钢,以及连接在两根直角钢之间的若干轨道加固件。

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在育秧池中工作,能提高机插秧播种后运秧盘至田中和秧苗起秧后运到路上上车的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人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的运秧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的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直角钢轨道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秧苗从秧田移动到轨道运秧车的过程示意图;

其中:1-车轮,2-推杆,3-推杆加固杆,4秧苗放置底台,5-直角钢轨道,6-轨道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运秧车,以提高运秧效率,同时控制成本。以下以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包括运秧轨道和运秧车,运秧车包括车体1和车轮,请参考图2,所述车轮1为凹轮。请参考图3,该图示出了轨道运秧车的轨道结构示意图。运秧轨道由两条枕木和各个枕木上铺设的直角钢轨道5组成,直角钢的凸线面朝上,且直角钢的凸面线与凹轮嵌套配合。请参考图4,图4为图3中的直角钢轨道的局部放大图,凸面线指的是直角钢的直角处向上凸起形成的直线。综合秧田的面积和田埂宽度等因素,两条直角钢轨道5的凸面线之间的距离为80cm;在与轨道运秧车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车轮的轮距也为80cm。两条直角钢轨道的长度为600cm,可根据田间墒形长度增加轨道用量。

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用于在秧田中,将播种后的秧盘运到田中、起秧后的秧苗从秧田中移动到秧田田埂上的过程。请参考图5,本发明中,运秧车是在秧田中使用,轨道是放在田中间的,一般是左右各有5墒播种摆盘或有5墒秧苗起运。先在田中间沿墒形直线方向铺设枕木,每条木板保持平行,再在该木板上均铺设直角钢轨道5,木板和直角钢轨道形成类似枕木和火车铁轨之间的关系。运秧时,人力和运秧车相互配合,人力按照图5中水平箭头所指的方向,把播种后秧盘运到田中摆盘或将秧苗运至田埂上上车,与此同时一个人专门负责推着运秧车按照图5中向上箭头的方向运行,

在之所以要用枕木,是因为秧田属于稀泥环境,基于单位压强的要求,使得直角钢不至于陷入稀泥,而导致凹轮和凸面线之间因为混入稀泥而无法正常滑动。所以,枕木长120cm,当然可以根据秧田墒形的长度,铺设多条此木板作为枕木,两枕木间距2—3米,具体根据土壤表面承受能力确定。宽度均为25cm,厚度均为2cm,载重上限为500公斤,保证在运秧车满载情况,凸面线能够露出稀泥,运秧车都能在正常沿凸面线滑动。同样的,基于运秧车正常滑动,直角钢凸面线和凹轮的嵌套深度不能太深,但也不能太浅,否则可能造成运秧车脱轨。凹轮的直径为8cm,凹轮和直角钢的凸面线的嵌套深度为12cm。

实施例二

为了提高运秧效率,方便在稀泥环境中运送秧盘或秧苗,车体可以包括推杆2,高位为100cm,最符合推行时的人体力学。车体还包括秧苗放置底台4,车轮1安装在秧苗放置底台4下方,推杆2与秧苗放置底台4垂直固定。秧苗放置底台的长度为180cm,宽度为120cm。秧苗放置底台的长度为180cm,宽度为120cm。秧苗放置底台4可以为包括若干网格单元的底台,网格单元的尺寸与秧盘的尺寸匹配。这样设计的秧苗放置底台,能够保证秧盘或秧苗在运输中,不容易因为晃动而掉落。

实施例三

在稀泥环境中,运秧车上还载着秧盘或秧苗的情况下,推着运秧车的人员可能会对推杆施加不小的力,该力不仅直接作用在推杆2上,还通过凹轮的传递,间接作用在直角钢轨道5上,所以为了延长轨道运秧车的使用寿命、秧苗放置底台4和推杆2之间还可以设置推杆加固件3。直角钢轨道5之间还可以连接若干轨道加固件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轨道运秧车,包括运秧轨道和运秧车,运秧轨道由两条直角钢轨道和多块枕木组合铺设组成。直角钢的凸线面朝上,运秧车包括车体和车轮,车轮为凹轮,且直角钢的凸面线与所述凹轮嵌套配合。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运秧车在育秧池中工作,能提高机插秧播种后运秧盘至田中和秧苗起秧后运到路上上车的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人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李永和;黄岚;李堂慧;李志强;邓竹清;杨瑞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07
技术公布日:2017.12.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