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轨车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3894发布日期:2018-07-11 00:0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轨车辆系统。本申请所述微轨是指:轨道宽度为600mm以下的悬挂式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PRT是Personal Rapid Transit(个人快速交通)的缩写,是以满足个性化交通需求为目的的一种交通解决方案。这个系统能够满足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不同出行时间,同出发地、目的地,不同的路线的交通需求。使用PRT不需要按照车辆时刻表制定出行计划,也不需要中途换车。只要坐进车内,车会自动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就像使用电梯一样方便。

当前世界上几种主要的PRT方案都是采用专用轨道作为车辆行驶的载体。按照车辆和轨道的关系可分为跨座式、悬挂式和侧挂式。目前,只有ULTra在英国西斯罗机场,以及Skytran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有应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需求增加,现有的交通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在轨道交通领域,轻质、智能、便捷的交通工具还很缺乏,目前的高铁、普快等列车,建设环境要受到很多限制,造价成本很高,列车集中控制并不能很灵活的适应人们的出行需要,运营形式的单一也使的现有列车的功能形式单一。相对应的,车厢的载客功能、乘客体验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的、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快速轨道交通工具,同时保证乘客在乘坐车辆时的舒适性,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了一种微轨车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轨车辆系统,所述微轨车辆系统包括走行机构和车厢,所述走行机构安装在悬挂式轨道内,所述车厢通过顶部的连接座与走行机构相连接;所述走行机构驱动车厢沿所述悬挂式轨道行进;所述车厢底部设有接地凹槽,所述接地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防晃装置,所述防晃装置用于车厢进站台时稳定接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所述车厢包括车体和车厢控制系统,所述车体包括承载骨架和包覆在承载骨架外的蒙皮;所述车厢控制系统安装在车体内,用于控制车厢运行,受中央控制系统控制。

优选的,所述承载骨架包括顶梁和底梁,所述顶梁和底梁之间通过连接柱相连接;所述蒙皮包括内蒙皮和外蒙皮,所述内蒙皮安装在承载骨架内侧;所述外蒙皮安装在承载骨架外侧;所述内蒙皮和外蒙皮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外蒙皮的底部沿行进方向上凹陷形成接地凹槽。

优选的,所述防晃装置包括接地导轮,所述接地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接地导轮,所述接地导轮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接地凹槽上。

优选的,所述防晃装置包括接地夹片,所述接地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接地夹片,所述接地夹片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接地凹槽上。

优选的,所述站台上设有接地导轨,所述接地导轨的形状与接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接地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接地导轨的宽度;所述防晃装置分别与相对应的接地导轨的侧壁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走行机构上设有吊挂装置,所述连接座与吊挂装置相连接,所述连接座与吊挂装置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吊挂装置上设有重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微轨车辆系统的整体重量。

优选的,所述吊挂装置底部设有防倾摆限位装置。

优选的,所述走行机构上设有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用于辅助转向机构在悬挂式轨道内过道岔时转向。

优选的,所述转向机构上设有转向监测装置,所述转向监测装置用于感应转向机构是否转向到位。

优选的,所述走行机构上设有导向轮组,所述导向轮组安装在走行机构上,且与悬挂式轨道的侧壁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走行机构上设有测距装置,所述测距装置用于监测相邻的走行机构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微轨车辆系统,主要包括作为动力提供装置的走行机构、乘客乘坐的车厢,模块化设计,结构合理,整体轻量化,占用空间小,易于制造、安装和拆卸;车厢底部安装了防晃装置,有利于车厢进出站台时稳定进出,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用户体验。微轨车辆系统具有智能性的特点,受调度系统的控制进行运营,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走行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走行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非动力走行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I区域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吊挂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扭支臂在车架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掉车架后抗扭支臂的仰视安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掉车架后抗扭支臂的俯视安装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部分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车厢进站状态下的行进方向上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车厢进站状态下的垂直于行进方向上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II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防晃装置的仰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III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去掉侧墙板后车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去掉前观光窗后车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中微轨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轨车辆系统,微轨车辆系统包括:走行机构100,走行机构100安装在悬挂式轨道300内,车厢200通过顶部的连接座214与走行机构100相连接;走行机构100驱动车厢200沿悬挂式轨道300行进;车厢200底部设有接地凹槽2161,接地凹槽2161的两侧分别设有防晃装置220,防晃装置220用于车厢进站台时稳定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微轨车辆系统,主要包括作为动力提供装置的走行机构100、乘客乘坐的车厢200,模块化设计,结构合理,整体轻量化,占用空间小,易于制造、安装和拆卸;车厢200底部安装了防晃装置220,有利于车厢200进出站台400时稳定进出,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用户体验。微轨车辆系统具有智能性的特点,受调度系统的控制进行运营,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微轨车辆系统,为微轨系统的一部分,微轨系统还包括轨道300和用于悬挂轨道的悬挑梁600和立柱500等结构,微轨系统是为了满足如今人们出行多样化,缓解交通压力而新研发的轨道交通工具,微轨系统具有轻量化、智能化的特点,可应用于众多的场景中,例如社区、景区、工业园区等,为人们提供便利,由于微轨系统整体占地面积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利于建设和布局,降低了整体的投入,运营更加灵活;微轨系统作为新式交通,是目前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的,走行机构100包括车架和轮对,车架为走行机构的框架结构,轮对安装在车架上。车架的宽度小于悬挂式轨道300的宽度,车架安装在轮对上后,可沿着悬挂式轨道300运行。这里对车架的形状、结构不做限制。实际中,单个车厢200可对应一个走行机构100,也可以对应两个走行机构100,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行机构100为动力走行部110,动力走行部110包括车架、轮对和驱动装置,为方便描述,现命名动力走行部110的车架为第一车架111,第一车架111为动力走行部110的框架结构;其轮对为第一轮对112,第一轮对112安装在第一车架111上;驱动装置安装在第一车架111上,用于驱动第一轮对112行进。

具体的,驱动装置包括牵引电机113和减速器114,减速器114安装在第一车架111的后轮轴上,牵引电机113设于减速器114后方;减速器114也可为齿轮箱,同时,减速器114也可以安装在第一车架111的前齿轮上,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优选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减速器114上设有抗扭支臂700,抗扭支臂700套设且固定在减速器114上,同时抗扭支臂700与车架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设置限定了抗扭支臂700的活动,保证了其在第一车架111上的稳定性。抗扭支臂700的个数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走行机构100包括上述动力走行部110和非动力走行部120,其中,非动力走行部120包括车架、轮对和制动机构123,为方便描述,现命名非动力走行部120的车架为第二车架121,第二车架121为非动力走行部120的框架结构;其轮对为第二轮对122,第二轮对122安装在第二车架121上;制动机构123,制动机构123安装在第二车架121的后轮轴上,当然,制动机构123也可以安装前轮轴上,制动机构123可以为电磁制动器、液压制动器或气压制动器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微轨车辆系统还包括车辆供电系统,用于为走行机构100提供驱动力和为车厢200内电气设备提供正常工作的电力;车辆供电系统包括:受流器150,用于接受安装在悬挂式轨道300上的滑触线提供的电力;蓄电池供电系统,用于微轨车辆系统在通过悬挂式轨道的道岔处行进时提供电力,蓄电池供电系统按装在车厢200内。

微轨系统的具体运营中,悬挂式轨道300上会设置道岔来为微轨车辆系统转向提供路径,相对应的,走行机构100上设有用于辅助走行机构过道岔时转向的转向机构170,转向机构170包括上转向装置171和转向驱动装置,上转向装置171安装在车架上表面,这里的车架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车架111,也可以为第二车架121,这里不做限制;转向驱动装置安装在车架内,用于驱动上转向装置171运行。优选的,转向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173,步进电机173有两个输出轴,两个输出轴同步输出。

优选的,上转向装置171包括上转向套筒1711、上转向轴1712、上转向臂1713、上转向轮1714和两个定位止挡1715;上转向套筒1711竖直设置车架上,上转向轴1712竖直设置在上转向套筒1711内,上转向轴1712的底端与步进电机173的顶部的输出端连接,上转向轴1712的顶端伸出上转向套筒1711的顶端;上转向臂1713水平设置,其一端与上转向轴1712外端相连,另一端与上转向轮1714相连接;两个定位止挡1715分别设置在上转向套筒1711的顶端上,上转向轮1714能够在两个定位止挡1715之间的范围内转动,且在碰触到定位止挡1715时为转向到位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悬挂式轨道300位于道岔处的部分,顶部设有导向板,上转向轮1714在转向时,其轮壁紧密贴合在导向板上。

为进一步的保证微轨车辆过道岔时平稳、安全的运行,悬挂式轨道300位于道岔处的部分,底部向下设有导向板,相对应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转向机构170不同的是,转向机构170还包括下转向装置172,下转向装置172安装在车架下表面,且位于上转向装置171的正下方;这里的车架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车架111,也可以为第二车架121,这里不做限制;

具体的,下转向装置172包括下转向套筒1721、下转向轴1722、下转向臂1723、下转向轮1724;下转向套筒1721竖直设置车架上,内部中空;下转向轴1722竖直设置在下转向套筒1721内,一端与步进电机173的底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伸出下转向套筒1721外端;下转向臂1723水平设置,一端与下转向轴1722外端相连,另一端与下转向轮1724的轮轴相连接;下转向轮1724在转向时,其轮壁紧密贴合在道岔底部的导向板上。

优选的,转向机构170还包括转向监测装置173,转向监测装置173用于监测上转向装置171转向是否到位;在转向机构170还设有下转向装置172时,可同时监测上转向装置171和下转向装置172转向是否到位。

转向监测装置173包括:转向传感器1731,转向传感器1731安装在上转向套筒1711的顶部,用于感应上转向轮1714与下转向轮1724是否转向到位。优选的,转向传感器1731可以有两个,两个转向传感器1731分别对应一个定位止挡1715,转向传感器1731安装在上转向套筒1711的顶部且位于相对应的定位止挡1715的一侧。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转向监测装置173包括设置在上转向套筒1711上的两个转向传感器1731,还包括安装在下转向轴1722与步进电机173之间转向传感器1731,优选的,该转向传感器1731为霍尔盘1725,霍尔盘1725用于监测上转向轮1714和下转向轮1724是否转向到位。此处利用霍尔盘1725设置备份以确保万一,去除霍尔盘1725也可实现功能,如果安装在上转向套筒1711的转向传感器1731和安装在下转向轴1722的霍尔盘1725传出的信息不一致就可以认定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一致且信号显示以转向到位,则可正常运行。

实际运行中,当车辆行驶在道岔前方一定距离时通过信号系统发出信号,控制车辆减速慢行,同时两个走行机构100的步进电机173工作,通过止挡定位1715,转向传感器1731、霍尔盘1732返回信号,检测转向是否到位,转向到位之后,车辆平稳的通过道岔,完成换线工作。装箱机构170可实现自动驾驶换线功能,操作简便,避免了主动道岔的复杂结构,稳定性高通过传感器检测传递信号自动控制,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吊挂装置130作为连接车厢200和走行机构100的连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强度高,安全性能好。连接座214与吊挂装置130相连接,连接座214与吊挂装置130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

具体的,吊挂装置130包括:承重杆131和吊销133,承重杆131竖直设置,其顶端向上穿过车架且与车架固定,底端安装有吊销133,吊销133与车厢200顶部的连接座214相连接;这里的车架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车架111,也可以为第二车架121,本实用新型对比不做限制。优选的,所述吊销133有两个,对称安装在承重杆131的两侧,两个吊销133之间通过开口销或螺母(未在图中标出)连接在一起。

承重杆131与车架通过双螺母134或单螺母138及开口销135与车架固定在一起;承重杆131与车架之间设有阻尼件136,阻尼件136具有隔振减振的作用,提高车厢的稳定性,保证乘客的乘坐体验。

优选的,吊挂装置130的底部设有防倾摆限位装置137,吊销133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臂1331,限位臂1331靠近连接座214的侧边安装有防倾摆限位装置137。优选的,防倾摆限位装置137为橡胶阻尼件。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装置130还包括重力传感器132,所述重力传感器132安装在承重杆131顶部,用于监测微轨车辆系统的整体重力。

当走行机构100有两个时,两个走行机构100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可以为牵引杆140,牵引杆140的两端分别与走行机构100对应的吊销133相连接。由于微轨车辆设置两个独立的走行机构100,且在车辆通过曲线时两个走行机构100互相独立,所以可以保证走行机构100通过小曲线半径曲线,同时由于两个走行机构100共同承担乘客和车厢的重量,使走行机构100运行更加的平稳,受力更加合理,使用寿命更长。相比于一个走行机构100此设计有效的缓解了走行机构100运行中的晃动及振动情况。同时由于吊挂装置130与车厢200之间设有防倾摆限位装置137使车厢在运动当中产生的晃动及振动,通过防倾摆限位装置137消除,保证了走行部运行的安全平稳性。

优选的,走行机构100在行进方向前方的一端上设有缓冲橡胶160。

本实用新型中,车厢200是用于载运乘客的主要装置,车厢200通过顶部的连接座214,与走行机构100相连接,车厢200包括车体210和车厢控制系统,车体210包括承载骨架218和包覆在承载骨架218外的蒙皮;车厢控制系统安装在车体210内,用于控制车厢运行,受中央控制系统控制。承载骨架218包括顶梁2181和底梁2182,顶梁2181和底梁2182之间通过连接柱2184相连接;蒙皮包括内蒙皮216和外蒙皮217,内蒙皮216安装在承载骨架218内侧;外蒙皮217安装在承载骨架218外侧;内蒙皮216和外蒙皮217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能够用来布置线路。将线路安装在间隙内,不仅使车体210内更加美观、整洁,也减少了线路外露容易引发的漏电事故。相应的,可以在内蒙皮217上开设检修口,方便进行检修。

承载骨架218位于行进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侧墙板212。其中一个侧墙板212上开设有通风窗221,另一个侧墙板上安装有门体211,承载骨架218位于行进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设有观光窗213。

优选的,门体211为电动平移门。

所述承载骨架218位于底梁2182上方设有底板2183,底板2183上设有电气安装箱230,电气安装箱230用于放置车厢200内的电气设备,如蓄电池、电控箱等,电气安装箱230上部安装有坐垫231,坐垫231与电气安装箱230组合形成乘客座椅,坐垫231可以集成靠背、扶手等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车体210的顶部设有裙板215,裙板215为环形结构,其竖直设置在车顶,裙板215的高度小于或等于车体210顶部到轨道300的距离。裙板215位于行进方向上的前后两侧壁顶部均向下凹陷形成裙板凹槽2151。优选的,裙板215底部设有排水孔(未在图中标出)或者排水通道,用于将裙板215内的积水排空,排水结构不限于此两种。

优选的,车厢200底部设有防晃装置220,防晃装置220用于车厢200进站台时稳定接地。具体的,外蒙皮216的中部沿行进方向上凹陷形成接地凹槽2161,防晃装置220安装在接地凹槽2161两侧,防晃装置220为接地导轮2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接地夹片223。接地导轮222和接地夹片223分别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接地凹槽2161两侧,车厢200进站时,接地导轮222和接地夹片223夹设在接地导轨410的两侧,完成稳定接地。内蒙皮217为车体210的内装蒙皮,构成车体210的内装结构,内蒙皮217上可设置安装口等结构,用于安装车内设备。需要注意的是,接地凹槽221与接地导轨410的形状结构相匹配,接地凹槽22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接地导轨410的宽度,位于接地凹槽2161两侧的接地导轮222分别与接地导轨410的两侧壁相接触。

优选的,车厢控制系统可以设置多种控制系统,如车门控制系统和车门防夹系统;车门控制系统控制车门的开启和关闭,车门防夹系统用于防止车门误夹乘客;烟雾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车厢内烟雾情况,遇到险情及时反馈至中央系统,旅客信息系统可以及时采集乘客信息,优选的,可以设置人机交互屏,方便乘客与中央控制中心进行沟通,照明系统等,还可以与乘客移动端的APP进行信号传输,方便乘客进行预约。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其他系统,不局限于上述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走行机构的车架上设有导向轮组180,导向轮组180安装车架上,且与悬挂式轨道300侧壁贴合。导向轮组180包括分别安装在车架四角处的导向轮。

走行机构100上设有测距装置190。测距装置190为测距传感器191,安装在走行机构100沿行进方向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测距装置190包括测距传感器191和测距板192,其中,测距传感器191安装在动力走行部110沿行进方向的前端,测距板192安装在动力走行部110沿行进方向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测距装置190包括测距传感器191和测距板192,其中,测距传感器191安装在动力走行部110沿行进方向的前端,测距板192安装在非动力走行部110沿行进方向的后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