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1096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副车架结构和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副车架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副车架结构在开发过程中,为了兼顾碰撞安全性、与现有零件的兼容以及轻量化,容易出现由于强度不足而导致的开裂问题。

为了增加副车架结构的强度,可以通过增加副车架结构所用的板材的用料厚度来实现。但是,这样会显著增加副车架结构的整体重量,有损于车辆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结构强度差、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结构,包括:底板;顶板,顶板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设置在底板的背离顶板的一侧,第一加强板的边缘具有第一加固翻边,且第一加固翻边包围在底板的周缘之外。

进一步地,底板包括:主体段;由主体段的两端伸出的伸出段,第一加固翻边的至少一部分包围伸出段的周缘。

进一步地,主体段与伸出段的连接处也被第一加固翻边包围。

进一步地,顶板的周缘与底板的周缘对齐,第一加强板包围在顶板的周缘和底板的周缘之外。

进一步地,顶板设置在底板上并与底板之间形成中空腔体;副车架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设置在中空腔体内,且第二加强板的两边分别与底板和顶板连接,第二加强板的至少一部分与伸出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具有筋槽,筋槽沿平行于底板和/或顶板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沿筋槽的延伸方向包括顺次连接的直板段和折弯板段,直板段与折弯板段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筋槽由直板段延伸至折弯板段。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的上边缘具有第二加固翻边,第二加固翻边与顶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顶板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加强板设置在底板的背离顶板的一侧,第一加强板的边缘具有第一加固翻边,且第一加固翻边包围在底板的周缘之外。

通过增设第一加强板,增加了底板的边缘处的结构强度,消除了底板上的结构强度薄弱区,增加了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副车架结构通过有限增加质量的方式,既不增加车辆的负担,还能明显改善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使零部件质量得到合理的分布、利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副车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副车架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板;11、主体段;12、伸出段;20、顶板;30、中空腔体;40、第二加强板;41、筋槽;42、直板段;43、折弯板段;44、第二加固翻边;45、连接翻边;50、第一加强板;51、第一加固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结构强度差、易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副车架结构和车辆。

其中,车辆包括下述的副车架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副车架结构包括底板10、顶板20第一加强板50,顶板20设置在底板10上,第一加强板50设置在底板10的背离顶板20的一侧,第一加强板50的边缘具有第一加固翻边51,且第一加固翻边51包围在底板10的周缘之外。

通过增设第一加强板50,增加了底板10的边缘处的结构强度,消除了底板10上的结构强度薄弱区,增加了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副车架结构通过有限增加质量的方式,既不增加车辆的负担,还能明显改善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使零部件质量得到合理的分布、利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10包括主体段11和由主体段11的两端伸出的伸出段12,第一加固翻边51的至少一部分包围伸出段12的周缘。通过对原有的副车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破坏性试验,找到了顶板20与底板10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提高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这样,就能够在有限增加副车架结构的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副车架结构的抗疲劳和抗破坏性能力,从而优化副车架结构的性能,进而提高车辆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伸出段12相对于主体段11的体积小、结构强度较弱,且伸出段12处常安装有其他零部件,例如车身连接管等,故伸出段12不论是在安装时、使用时都长期受力,因此容易成为副车架结构上的薄弱环节,而针对该薄弱环节,通过提高此处的结构强度,能够有效避免副车架结构损坏,延长副车架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率。

也就是说,副车架结构在伸出段12处是结构强度薄弱区,故在伸出段12处,有针对性的加装第一加强板50,既能有效提高副车架结构的强度,还能有限增加副车架结构的质量,改进十分合理。通过加强底板10的边缘处的强度,避免边缘薄弱区,受力变形,使其不易开裂,优化了副车架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具体而言,左右两个伸出段12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加强板50。这样,能够全面优化副车架结构的结构强度,消除副车架结构的薄弱环节。

为了使得副车架结构整体质量分布均匀,两个第一加强板50对称设置。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顶板20的周缘与底板10的周缘对齐,第一加强板50包围在顶板20的周缘和底板10的周缘之外。这样,第一加固翻边51在对底板10的周缘进行保护的同时,还保护了顶板20的周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主体段11与伸出段12的连接处也被第一加固翻边51包围。主体段11与伸出段12的连接处也是副车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将二者的连接处通过第一加固翻边51进行保护,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副车架结构的结构强度,降低该处受力损坏的风险。

安装第一加强板50时,第一加强板50贴合底板10的底面设置,这样,就能提高底板10处的结构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板20与底板10之间形成中空腔体30,副车架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的两边分别与底板10和顶板20连接,第二加强板40具有筋槽41。

通过增设第二加强板40,增加了顶板20与底板10的连接位置,提高了顶板20与底板10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了副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且在第二加强板40上有筋槽41来提高其本身刚度。

具体而言,左右两个伸出段12处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加强板40。这样,能够全面优化副车架结构的结构强度,消除副车架结构的薄弱环节。

为了使得副车架结构整体质量分布均匀,两个第二加强板40对称设置。

可选地,筋槽41沿平行于底板10和/或顶板20的方向延伸。通过改变第二加强板40的筋槽41的延伸方向,能够改善第二加强板40的受力情况,以及应力、应变分布情况,这样,能够在限制第二加强板40质量的前提下,能使其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保证顶板20与底板10可靠连接,提高副车架结构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筋槽41平行于底板10或垂直于底板10,在第二加强板40受力被挤压、拉扯时,其变形情况完全不同。当筋槽41平行于底板10或顶板20时,在垂直于底板10的方向上的外力,更易使第二加强板40变形,此时筋槽41更易溃缩、形变。而沿筋槽41方向的外力,不容易使第二加强板40变形。

当然,具体如何设置筋槽41的走向,可以根据副车架结构的具体应用环境、连接零部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进。

可选地,筋槽41为多个,多个筋槽41沿顶板20向底板10的方向间隔设置。当然,筋槽41的个数也不是越多越好,筋槽41个数增多,不仅会增加第二加强板40的加工难度,也容易影响第二加强板40的结构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加强板40是长条形的板状件。此时,第二加强板40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于底板10和顶板20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加强板40沿筋槽41的延伸方向包括顺次连接的直板段42和折弯板段43,直板段42与折弯板段43之间具有夹角。第二加强板40的具体结构,一是参考原有副车架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避让其他零部件,通过加装第二加强板40,既提高顶板20与底板10的连接面积和强度,也能够改善副车架结构的整体受力情况。

具体而言,筋槽41由直板段42延伸至折弯板段43。这样,第二加强板40的整体受力分布均匀,若发生溃缩时,柔性较好,避免刚性断裂。

如图1和图2所示,折弯板段43由多段连续折弯的板段构成。折弯板段43的具体结构,也需要根据其安装位置处的其他零部件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可选地,相邻两个板段之间光滑过渡,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板段与板段的连接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第二加强板40的承力可靠性。

为了提高副车架结构的局部刚度,第二加强板40的上边缘具有第二加固翻边44,第二加固翻边44与顶板20连接。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固翻边44,主要用于与顶板20连接,既增加了二者的连接面积,也提高了连接处的刚度,有效弥补了副车架结构的薄弱环节。

如图1所示,第二加强板40与底板10连接的一侧具有连接翻边45,连接翻边45贴合底板10设置,并通过焊接固定。这样,能够有效增加第二加强板40与底板10的连接面积,优化受力情况,提高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加强板40与顶板20和底板10焊接。

同样地,第一加强板50与底板10也是焊接固定。焊接既能保证各部件可靠连接,还具有便于操作、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筋槽41的延伸方向不是平行于底板10或顶板20的。

具体而言,筋槽41的延伸方向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这样,通过改变筋槽41的延伸方向,也能改变第二加强板40的性能参数,从而对副车架结构的整体受力参数进行优化。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折弯板段43为弧面形板。

折弯板段43的具体形状需要根据中空腔体30内各零部件的装配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需要与避免干扰其他零部件的装配。同时,还应考虑工艺、加工难度等方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副车架结构具有结构强度好的优点。其在中空腔体30内增加了一个有第二加固翻边44、筋槽41的第二加强板40;同时,在底板10的底面增加了一个带有第一加固翻边51的第一加强板50和顶板20焊接,从而显著增加了副车架结构的结构强度,优化了其的参数,进而提高了车辆的性能。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顶板20的周缘与底板10的周缘不是对齐的。这时,至少需要保证第一加强板50包围底板10的周缘。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仅伸出段12处被第一加强板50包围,而主体段11与伸出段12的连接处没有第一加强板5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