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转向节。
背景技术: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上的主要零件之一,能够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汽车转向节的作用是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转向节通常包括转向节本体和置于转向节本体上的多个臂体,但转向节本体上的臂体由于受力较大导致臂体容易受到冲击,造成臂体与转向节本体之间产生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的转向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第一臂体、第二臂体、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臂体、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二臂体沿转向节本体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布,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有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连接,第一加强部靠近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臂体的一侧上并与第一臂体相连接,第二加强部置于第一臂体的另一侧并与第一臂体相连接,第二加强部与第一加强部通过弧形结构的抗压部相连接,第一臂体上设有衬套安装部,第一臂体的两侧还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与衬套安装部相连接,第二臂体的两侧设有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的第三加强部,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的第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连接,且第一加强部置于转向节本体上,所以第一加强部可以增加第一固定部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第二固定部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部靠近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臂体的一侧上并与第一臂体相连接,增加第一臂体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臂体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抗压部置于第一臂体和转向节本体的连接端上,增加第一臂体和转向节本体连接端的抗弯折强度,且抗压部可以增加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之间的结构强度,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臂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加衬套安装部与第一臂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部可以增加第二臂体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筋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二臂体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端的抗弯折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有置于第二固定部和第二臂体之间的第一限位块、置于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之间的第二限位块,第一加强部靠近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限位块上并与第一限位块连接,第二加强部与第二限位块连接,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的结构呈四棱台状,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上底面积较大的一侧与转向节本体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用于限位连接,由于第一加强部靠近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限位块上并与第一限位块连接,则可以增加第一限位块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与第二限位块连接,则可以增加第二限位块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的结构呈四棱台状,卡合时会逐渐锁紧,卡合效果,且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上底面积较大的一侧与转向节本体相连接,从而其之间的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孔径由定位孔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与轴套连接时,由于孔径逐渐减小,则卡合效果逐渐增加,提高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向节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向节实施例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转向节本体,2-第一臂体,3-第二臂体,4-第一固定部,5-第二固定部,6-第一加强部,7-第二加强部,8-抗压部,9-衬套安装部,10-第一加强筋,11-第三加强部,12-第二加强筋,21-第一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3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转向节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1、第一臂体2、第二臂体3、第一固定部4和第二固定部5,第一臂体2、第一固定部4、第二固定部5和第二臂体3沿转向节本体1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布,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第一加强部6和第二加强部7,第一加强部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4和第二固定部5相连接,第一加强部6靠近第一固定部4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臂体2的一侧上并与第一臂体2相连接,第二加强部7置于第一臂体2的另一侧并与第一臂体2相连接,第二加强部7与第一加强部6通过弧形结构的抗压部8相连接,第一臂体2上设有衬套安装部9,第一臂体2的两侧还设有第一加强筋10和第二加强筋12,第一加强筋10和第二加强筋12均与衬套安装部9相连接,第二臂体3的两侧设有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第三加强部11,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第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加强部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4和第二固定部5相连接,且第一加强部6置于转向节本体1上,所以第一加强部6可以增加第一固定部4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第二固定部5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部6靠近第一固定部4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臂体2的一侧上并与第一臂体2相连接,增加第一臂体2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7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臂体2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抗压部8置于第一臂体2和转向节本体1的连接端上,增加第一臂体2和转向节本体1连接端的抗弯折强度,且抗压部8可以增加第一加强部6和第二加强部7之间的结构强度,第一加强筋10和第二加强筋12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臂体2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加衬套安装部9与第一臂体2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部11可以增加第二臂体3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筋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二臂体3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端的抗弯折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置于第二固定部5和第二臂体3之间的第一限位块21、置于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之间的第二限位块22,第一加强部6靠近第二固定部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限位块21上并与第一限位块21连接,第二加强部7与第二限位块22连接,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均的结构呈四棱台状,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上底面积较大的一侧与转向节本体1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用于限位连接,由于第一加强部6靠近第二固定部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限位块21上并与第一限位块21连接,则可以增加第一限位块21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7与第二限位块22连接,则可以增加第二限位块22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均的结构呈四棱台状,卡合时会逐渐锁紧,卡合效果,且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上底面积较大的一侧与转向节本体1相连接,从而其之间的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定位孔30,定位孔30的孔径由定位孔30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30与轴套连接时,由于孔径逐渐减小,则卡合效果逐渐增加,提高连接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