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16932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中,在后柱内配置有立柱加强件,并且通过立柱加强件与立柱内板(车顶侧面内构件)而形成了立柱封闭截面。由此,确保了立柱加强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7421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6408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18030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7-315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在车辆后部的悬伸较短的车辆中,由于后柱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变短,因此存在无法在后柱内配置上述这种立柱加强件的情况。即,存在无法通过立柱加强件来确保立柱内板(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的情况。
[0011]因此,希望设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立柱内板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的结构。
[0012]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的车辆后部结构。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4]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上支架,其被配置于后悬架的车辆上侧;前侧部件,其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前侧部分,且被结合在所述上支架上并从所述上支架起向车辆上侧延伸,其中,所述车顶侧面内构件被设置于所述上支架的车辆上侧;后侧部件,其构成所述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后侧部分,且具有与所述前侧部件的后边部重合并沿着所述后边部而延伸的重合部,并且所述后侧部件在所述重合部中的第一结合部的部位处与所述前侧部件结合,且在所述重合部中的第二结合部的部位处和所述前侧部件一起与所述上支架结合。
[0015]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后悬架的车辆上侧处配置有上支架,在上支架的车辆上侧处设置有车顶侧面内构件。该车顶侧面内构件被配置为,包括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前侧部分的前侧部件与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后侧部分的后侧部件。并且,前侧部件与上支架结合,并从上支架起向车辆上侧延伸。
[0016]在此,后侧部件具有重合部,重合部与前侧部件的后边部重合,并沿着该后边部而延伸。并且,后侧部件在重合部中的第一结合部的部位处与前侧部件结合。由此,由于车顶侧面内构件的重合部的强度被构成得较高,因此能够通过重合部而提高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17]而且,后侧部件在重合部中的第二结合部的部位处和前侧部件一起与上支架结合。即,前侧部件、后侧部件、以及上支架在第二结合部处被结合。由此,能够高效地将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从上支架向重合部传递,并且分散到前侧部件与后侧部件上。由此,能够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18]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后侧部件在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车辆后侧处,以向车辆上侧与所述上支架分离的方式而配置。
[0019]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由于后侧部件在第二结合部的车辆后侧处以向车辆上侧与上支架分离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上支架与后侧部件之间形成了间隙。由此,能够将该间隙作为例如向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安装燃料入口(燃料入口箱)等时的作业孔来使用。
[0020]而且,由于上述间隙被形成在第二结合部的车辆后侧,因此后侧部件在上述间隙的车辆前侧处与上支架结合。由此,即使在上支架与后侧部件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相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车顶侧面内构件的变形。
[0021]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所述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安全带卷收器以及燃料入口,在侧面观察时,所述安全带卷收器与所述燃料入口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0022]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被设置于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安全带卷收器以及燃料入口在侧面观察时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由此,能够将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较短(能够将车辆的后部的悬伸设定得较短)。
[0023]另一方面,在像这样安全带卷收器以及燃料入口在侧面观察时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时,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即,难以使在车顶侧面内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车顶侧面内构件构成封闭截面而对车顶侧面内构件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虽然难以通过上述的加强部件来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但车顶侧面内构件的刚性能够通过重合部来确保。因此,对于悬伸被设定得较短的车辆而言,能够有效地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24]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所述前侧部件上,于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车辆前侧处形成有孔部,所述孔部中被配置所述安全带卷收器,所述后侧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结合部,并且所述第一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结合部被配置于所述孔部的车辆后侧且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车辆上侧。
[0025]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配置有安全带卷收器的孔部被形成在前侧部件上,并且孔部被配置于第二结合部的车辆前侧处。即,第二结合部被配置于孔部的车辆后侧处。在此,后侧部件具有多个第一结合部,并且多个第一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结合部被配置于孔部的车辆后侧且第二结合部的车辆上侧。由此,能够在孔部的车辆后侧使该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通过重合部中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之间的部分而对前侧部件的孔部的车辆后侧部分进行加强。因此,即使将用于配置安全带卷收器的孔部设置在前侧部件上,也能够对由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造成的前侧部件的孔部的变形进行抑制。
[0026]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所述重合部上,于被设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结合部的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形成有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沿着穿过该第一结合部以及所述第二结合部的线而延伸。
[0027]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重合部上,于被配置于孔部的车辆后侧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条形突起,条形突起沿着穿过该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的线而延伸。由此,由于重合部的该部分的强度变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造成的前侧部件的孔部的变形。
[0028]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后悬架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0029]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由于第二结合部与后悬架在侧面观察时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向第二结合部传递,并使其分散到前侧部件与后侧部件上。
[0030]发明效果
[0031]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32]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通过在上支架与后侧部件之间形成的间隙而提高作业性,并且即使形成有该间隙,也能够抑制相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车顶侧面内构件的变形。
[0033]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对于悬伸被设定得较短的车辆而言,能够有效地确保车顶侧面内构件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的刚性。
[0034]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即使将用于配置安全带卷收器的孔部设置在前侧部件上,也能够抑制由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所造成的前侧部件的孔部的变形。
[0035]根据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