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16932阅读:来源:国知局
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所造成的前侧部件的孔部的变形。
[0036]根据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来自后悬架的上推载荷向第二结合部传递,并使其分散到前侧部件与后侧部件上。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从车辆内侧(车厢内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8]图2为从车辆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时的、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部的立体图。
[0039]图3为从车辆上侧观察时的、表示图2所示的车辆的后部的剖视图(图2的3-3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使用图1至图3来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车辆10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以箭头标记FR来表示车辆前方、以箭头标记LH来表示车辆左方(车辆宽度方向一侧)、以箭头标记UP来表示车辆上方。此外,由于车辆后部结构S被构成为在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因此对车辆10的后部的车辆左侧部分进行说明,而省略车辆10的后部的车辆右侧部分的说明。
[0041]在图1中,通过从车辆内侧(车厢内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侧视图而图示了应用了车辆后部结构S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在图2中,通过从车辆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而图示了车辆10的后部。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10被构成为,包括后车轮罩12、被设置于后车轮罩12上的上支架18 (在图2中省略图示)和被设置于上支架18的车辆上侧的车顶侧面内构件30。以下,分别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0042]后车轮罩12具备构成后车轮罩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车轮罩外构件14,车轮罩外构件14被形成为大致半圆筒形状。此外,如图1所示,在车轮罩外构件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构成后车轮罩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车轮罩内构件16,车轮罩内构件16被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大致有底半圆筒状。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该车轮罩内构件16的下端部被结合在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部件(图示省略)上,并且车轮罩内构件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周部通过焊接等而被结合在车轮罩外构件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周部上。而且,后车轮罩12从车辆上侧覆盖了后车轮(省略图示)的上部。
[0043]上支架18在从车辆后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形板状,并且被设置于车轮罩内构件16的车辆上侧部分上。而且,上支架18的底壁18A在外周部处通过焊接等而与车轮罩内构件16结合,且在上支架18的底壁18A上连结有后悬架24。
[0044]在上支架18的侧壁上,于外周部处一体地形成有支承侧凸缘部20,支承侧凸缘部20将板厚方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并通过焊接等而与车轮罩外构件14结合。此外,在上支架18的大致中央部处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开放的、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加强部22,支承侧凸缘部20的侧壁与底壁18A通过加强部22而被加强。
[0045]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车顶侧面内构件30进行说明。车顶侧面内构件30被配置于上支架18的车辆上侧。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30被构成为,包括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前侧部分的作为前侧部件的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和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后侧部分的作为后侧部件的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
[0046]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通过板金而制成,并且以将板厚方向作为大致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而配置。而且,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通过焊接等而分别与上支架18以及车轮罩外构件14结合,并且从上支架18以及车轮罩外构件14起向车辆上侧延伸。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而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顶纵梁28 (参照图2)
彡口口 ο
[0047]此外,在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上形成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孔部34。在该孔部34内配置有安全带卷收器60 (参照图2),安全带卷收器60经由与上支架18结合的托架62而被安装在上支架18上。
[0048]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通过板金而制成,并且以将板厚方向作为大致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而配置于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车辆后侧。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的前边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屈曲,并进一步向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侧屈曲。S卩,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的前边部被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高低差状,并且该部分被设为作为重合部的重合凸缘部38。而且,重合凸缘部38被配置为,沿着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后边部延伸,并且与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后边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重合。而且,重合凸缘部38在多处通过焊接而与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后边部结合,该结合部分被设为第一结合部40、42 (另外,为了便于下文说明,将被配置于孔部34的车辆后侧且被配置于后文所述的第二结合部44的车辆上侧的第一结合部标记为符号40,除此之外将第一结合部标记为符号42) ο
[0049]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在重合凸缘部38的下端部处和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一起通过焊接而与上支架18结合。该结合部分被设为第二结合部44,第二结合部44被配置于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孔部34的车辆后侧并且被配置于第一结合部40的车辆下侧。换言之,第一结合部40与第二结合部44在孔部34的车辆后侧处、于车辆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
[0050]而且,在重合凸缘部38的第一结合部40与第二结合部44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条形突起46,条形突起4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鼓出,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条形突起46沿着穿过第一结合部40以及第二结合部44的线L而延伸。而且,在侧面观察时,第二结合部44与后悬架24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即,在侧面观察时,第一结合部40、条形突起46、第二结合部44以及后悬架2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
[0051]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在第二结合部44的车辆后侧处,以从上支架18向车辆上侧分离的方式而配置。由此,在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与上支架18之间,于第二结合部44的车辆后侧的位置处形成有间隙G。
[0052]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侧面外板50,侧面外板50与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前边部以及后边部结合,并通过车顶侧面内构件30与侧面外板50而形成了封闭截面。
[0053]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车辆10具备作为燃料入口的燃料入口箱64。该燃料入口箱64在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被配置于安全带卷收器60的车辆下侧,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安全带卷收器60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参照图3)。换言之,燃料入口箱64在侧面观察时以与安全带卷收器6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0054]此外,燃料入口箱64被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大致有底椭圆筒状,燃料入口箱64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与侧面外板50结合。而且,在燃料入口箱64的底壁上连结有燃料入口管(省略图示),燃料入口箱64的开口部通过燃料入口盖(省略图示)而被闭塞。另外,在车辆10的后部的车辆右侧并未设置燃料入口箱64。
[0055]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56]在应用了以上述方式而构成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车辆10中,在后悬架24上连结有上支架18,在上支架18上结合有车顶侧面内构件30。而且,在车辆10行驶时,从后悬架24向上支架18输入有向车辆上侧上推的上推载荷,并且该上推载荷被朝向车顶侧面内构件30传递。
[0057]在此,车顶侧面内构件30被构成为,包括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前侧部分的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和构成车顶侧面内构件30的车辆后侧部分的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此外,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具有重合凸缘部38,重合凸缘部38与车顶侧面内构件Fr32的后边部重合,并沿着后边部而延伸。而且,车顶侧面内构件Rr36在重合凸缘部38中的第一结合部4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