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9473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减震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与摩托车后减震器配套使用的副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后减震器分别装连两侧的车架和后平叉上,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通过后减震器来吸收和衰减地面对车辆的冲击震动,以改善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但不足的是,当摩托车处于重载情况下,或者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由于摩托车后轮上的后减震器,往往会因后减震器易压缩到底,而使减震器的减震能力下降,缩短减震器使用寿命,并影响摩托车行驶的平顺性以及驾乘人员的乘座舒适性。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原有后减震器相配使用的副后减震器,在摩托车处于轻载或重载以及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都能有效提高阻尼效果和乘座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吊环连接件、主减震装置、副减震装置和下吊环连接件,所述的主减震装置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上的阻尼装置、固定连接在阻尼装置外缸套上的弹簧座以及主弹簧构成,主弹簧其两端分别与上吊环连接件和弹簧座相接;副减震装置由筒体、连接在筒体内的导套、上弹簧座、下弹簧座以及设置在上、下弹簧座之间的副减震弹簧构成,阻尼装置外缸套的下侧装在导套内,且阻尼装置的底部顶在上弹簧座作轴向移动,上、下弹簧座之间具有工作行程。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后减震器和副后减震器同时进行缓冲减震,当摩托车处于轻载状态或路况较好的状态下,虽然后减震器和副后减震器同时受力压缩,此时,副后减震器仅副减震装置工作,即压缩副减震弹簧,所以驾乘人员感到较为舒适;当摩托车处于重载状态或行驶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副后减震器的主弹簧及阻尼装置进行阻尼减震,有效地防止了原后减震器碰底现象,不仅能提高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而且能明显提高摩托车减震效果,改善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提高了摩托车行驶的平顺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
图1的I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副后减震器安装在摩托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包括上吊环连接件1、主减震装置、副减震装置和下吊环连接件16,上、下吊环连接件1、16均有吊环、轴套以及设置在吊环与轴套之间的衬套构成,通过上、下吊环连接件1、16将副减震器安装在摩托车的车架20和后平叉19上。

图1、2所示的主减震装置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上的阻尼装置5以及弹簧座6和主弹簧4构成,在阻尼装置5的外缸套5-4上固定有弹簧座6,且主弹簧4其两端分别与上吊环连接件1和弹簧座6相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还连接有外防尘罩2,且主弹簧5设置在外防尘罩2内。弹簧座6可采用L形板直接焊接在外缸套5-4上,还可以如
图1所示,弹簧座6由焊接在外缸套5-4上的环箍6-1和放置在环箍6-1上的 形套6-2构成,且一防尘筒7套装在 形套6-2上,防尘筒7上装有防尘罩9,防尘罩9的唇口密封装在副减震装置的筒体17上。

图1、2所示的副减震装置由筒体17、连接在筒体17内的导套10、上弹簧座12、下弹簧座15以及设置在上、下弹簧座12、15之间的副减震弹簧13构成,外缸套5-4的下侧装在导套10内,该导套10为T形,通过卡簧8把导套10装连在筒体17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筒体17底部的封块5-8顶在上弹簧座12作轴向移动,上、下弹簧座12、15之间设有第一工作行程H,该工作行程在15mm~30mm之间,当副减震器受力下压时,首先压缩该工作行程,在下弹簧座15的上部装有缓冲垫14,当上弹簧座12碰到下弹簧座15时起到缓冲作用。

图1、3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的连杆5-1,装连在连杆5-1上的油封5-2、导向套5-3、缓冲弹簧5-5、阀座5-6、活塞5-7以及内缸套5-10和外缸套5-4构成,连杆5-1的上部还装有缓冲垫3,呈级梯形的导向套5-3的大轴部分与外缸套5-4内孔相连,导向套5-3中轴部分的轴肩与内缸套5-10连接,顶在导向套5-3端侧的缓冲弹簧5-5以及阀座5-6和活塞5-7设置在内缸套5-4内并由紧固件定位,阀座5-6和活塞5-7之间还依次装有弹片5-13、阀片5-12和活塞片5-13,内缸套5-10的缸壁上开有孔,将内、外缸套5-10、5-4的工作腔连通,内缸套5-10底部的封板5-9与外缸套5-4密封连接,当连杆5-1向下运动时,通过活塞5-7挤压内缸套5-10下工作腔内的油液,通过内缸套5-10缸壁上的孔,使一部分油液流入外缸套5-4与内缸套5-10之间,另一部分油液则冲开活塞片5-13、阀片5-12流入内缸套5-10的上工作腔,产生很小的压缩阻尼力;当阻尼装置复位时,由于活塞片5-13上的小孔被阀片5-12遮盖,故油液通过常流截面流入下工作腔,产生很大的复位阻尼,即在压缩和复位过程中产生阻尼差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和缓冲,在外缸套5-4底部连接有封块5-8,该封块5-8设有径向凹槽,开口轴套11的凸台设置在封块5-8的凹槽内与之连接,且开口轴套11在副减震装置的筒体17内作轴向移动。
见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摩托车后轮用副减震器,其基本结构与
图1相同,不同的是阻尼装置6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的连杆5-1,依次装连在连杆4上的导向套5-3、弹簧5-5和连接在连杆5-1端部的紧固件构成,且导向套5-3、弹簧5-5设置在外罩5-4内,当连杆5-1向下运动时,压缩弹簧6-4,通过弹簧6-4复位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和缓冲。
见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副后减震器安装在后减震器18的外侧,当摩托车处于轻载状态时,后减震器18压缩主弹簧,此时,副后减震器首先压缩副减震弹簧13,使乘座人员感到舒适。当摩托车处于重载状态时,副后减震器进一步压缩,副后减震器中的主减震装置开始工作,在主副减震器的阻尼作用下,乘座人员依然感到舒适,并且使后减震器很难撞到底,明显提高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高摩托车的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吊环连接件(1)、主减震装置、副减震装置和下吊环连接件(16),所述的主减震装置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上的阻尼装置(5)、固定连接在阻尼装置(5)外缸套(5-4)上的弹簧座(6)以及主弹簧(4)构成,主弹簧(5)其两端分别与上吊环连接件(1)和弹簧座(6)相接;副减震装置由筒体(17)、连接在筒体(17)内的导套(10)、上弹簧座(12)、下弹簧座(15)以及设置在上、下弹簧座(12)、(15)之间的副减震弹簧(13)构成,阻尼装置(5)外缸套(5-4)的下侧装在导套(10)内,且阻尼装置(6)的底部顶在上弹簧座(12)作轴向移动,上、下弹簧座(12)、(15)之间具有第一工作行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工作行程在15mm~30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装置(5)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的连杆(5-1),依次连接在连杆(5-1)上的油封(5-2)、导向套(5-3)、缓冲弹簧(5-5)、阀座(5-6)、活塞(5-7),以及内缸套(5-10)和外缸套(5-4)构成,呈级梯形的导向套(5-3)其大轴部分与外缸套(5-4)内孔连接,导向套(5-3)中轴部分的轴肩与内缸套(5-10)连接,顶在导向套(5-3)端侧的缓冲弹簧(5-5)以及阀座(5-6)和活塞(5-7)设置在内缸套(5-10)内并由紧固件定位,阀座(5-6)和活塞(5-7)之间还依次装有弹片(5-13)、阀片(5-12)和活塞片(5-13),内缸套(5-10)的缸壁上开有孔,内缸套(5-10)底部的封板(5-9)与外缸套(5-4)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装置(5)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1)的连杆(5-1),依次装连在连杆(5-1)上的导向套(5-3)、缓冲弹簧(5-5)和连接在连杆(5-1)下部的紧固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外缸套(5-4)底部连接有封块(5-8),且封块(5-8)设有径向凹槽,开口轴套(10)的凸台设置在封块(5-8)的凹槽内与之连接,且开口轴套(10)在筒体(17)内作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弹簧座(15)的上部装有缓冲垫(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吊环连接件(1)还连接有外防尘罩(2),且主弹簧(4)设置在外防尘罩(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5-1)的上部还装有缓冲垫(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副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座(6)由焊接在外缸套(5-4)上的环箍(6-1)和放置在环箍(6-1)上的 形套(6-2)构成,防尘筒(7)套装在 形套(6-2)的挡边上,且防尘筒(7)上连有其唇口密封装在筒体(17)上的防尘罩(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摩托车后减震器配套使用的副后减震器,主要包括上吊环连接件、主减震装置、副减震装置和下吊环连接件,所述的主减震装置由固定连接在上吊环连接件上的阻尼装置、固定连接在阻尼装置外缸套上的弹簧座以及主弹簧构成,主弹簧其两端分别与上吊环连接件和弹簧座相接;副减震装置由筒体、连接在筒体内的导套、上弹簧座、下弹簧座以及设置在上、下弹簧座之间的副减震弹簧构成,阻尼装置外缸套的下侧装在导套内,且阻尼装置的底部顶在上弹簧座作轴向移动,上、下弹簧座之间具有工作行程。与原有后减震器相配使用,能使摩托车处于轻载、重载以及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都能有效提高阻尼效果和乘坐舒适性。
文档编号B62K25/04GK2626844SQ0325896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7日
发明者陆杰 申请人:陆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