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和驱动装置,后轮由后轮毂和后轮胎组成,后轮毂包括第一外车圈和第一内车圈,第一外车圈的内壁与第一内车圈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第一外车圈与第二外车圈的转动配合由轮毂飞轮驱动,前轮由前轮毂和前轮胎组成,前轮毂包括第二外车圈和第二内车圈,第二外车圈的内壁与第二内车圈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前轮随后轮行进而行进,轮毂飞轮由驱动装置驱动,前轮毂和后轮毂均为中空圆环;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自重降低,造型美观,且维修护理便捷。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自行车通常包括车架、前轮、后轮和带脚蹬的大飞轮等,前轮由带花鼓、辐条的轮毂与轮胎组成,后轮由带花鼓、辐条和牙盘的轮毂与轮胎组成,大飞轮通过链条与后轮的牙盘联动以驱动自行车行进,这种结构形式的自行车整车结构显得较为繁杂而笨重;另外,这种结构的自行车的轮毂通过辐条来确保轮毂结构的稳定性,但辐条断裂或破损的维修非专业人员难以维修,在车圈制造材料发展迅速的今天,轮毂本身结构的稳定性倚靠车圈自身材料的强度即可确保,故针对上述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自行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重降低,造型美观,且维修护理便捷的新型自行车。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和驱动装置,所述后轮由后轮毂和后轮胎组成,所述后轮毂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一外车圈和第一内车圈,所述第一外车圈和第一内车圈均为圆环型,所述第一外车圈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轮胎凹槽,所述第一外车圈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沿所述第一外车圈的内壁中部固定设置有多个向内延伸的轮齿,所述第一内车圈的外壁上开设有加速凹槽,所述第一内车圈上活动连接有一根轴向穿过所述第一内车圈和所述加速凹槽的轮毂飞轮轴,所述轮毂飞轮轴与所述第一内车圈作转动配合,所述轮毂飞轮轴的两端其中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所述轮毂飞轮轴旋转的轮毂飞轮,所述轮毂飞轮轴的另一端上设有刹车片,在所述加速凹槽内、所述轮毂飞轮轴的中部套接有加速齿轮,所述加速齿轮与所述轮齿啮合,所述后轮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车圈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轮胎凹槽内;
[0005]所述前轮由前轮毂和前轮胎组成,所述前轮毂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二外车圈和第二内车圈,所述第二外车圈和第二内车圈均为圆环型,所述第二外车圈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轮胎凹槽,所述第二外车圈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内车圈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所述前轮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外车圈的外壁上、所述第二轮胎凹槽内;
[0006]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中圈和传动链,所述中圈竖向设置并呈圆环状,所述中圈与所述轮毂飞轮同一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牙盘,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前轮和后轮之间竖向固定设置有呈圆环状的驱动室,所述驱动室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圈的外径,所述驱动室的宽度小于所述中圈的宽度,所述中圈的外壁与所述驱动室的内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所述中圈的竖向两侧壁上相对的位置分别通过曲柄固定设置有脚蹬,所述中圈通过所述传动链和所述牙盘配合与所述轮毂飞轮联动,所述车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车圈和第二内车圈的竖向侧壁固定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人力蹬动所述脚蹬驱动所述轮毂飞轮旋转以带动所述加速齿轮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轮齿作周向位移,由于所述轮齿与所述第一外车圈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内车圈与所述第一外车圈作转动配合,故所述轮齿带动所述第一外车圈相对所述第一内车圈旋转,实现所述后轮旋转,同时,由于所述第二外车圈与第二内车圈作转动配合,故在所述后轮旋转推进下,所述前轮也同时旋转,实现整车行进,结构简单,无需安装辐条和花鼓,整车自重降低,轻便实用,维修护理便捷,且所述前轮毂、后轮毂和中圈均为中空造型,使得整车造型美观。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外车圈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第二外车圈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均倾斜固定设置有气门,所述气门分别伸入所述第一轮胎凹槽、第二轮胎凹槽,并分别连通所述前轮胎、后轮胎,便于本实用新型安装充气轮胎时对充气轮胎进行充气。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外车圈与所述第一内车圈通过至少一对第一轴承活动连接,至少一对所述第一轴承对称分列在所述轮齿两侧,其外壁与所述第一外车圈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固定连接,实现所述第一外车圈与所述第一内车圈作转动配合。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轴承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车圈两侧的第一轮毂封垫封闭在所述第一外车圈和第一内车圈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轮毂封垫通过第一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内车圈上,避免外界雨水、污泥等不良因素对所述第一轴承的污染而导致所述第一轴承不能正常运转并降低其使用寿命,同时打开所述第一轮毂封垫即可进行维修护理,维修护理便捷。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内车圈与所述轮毂飞轮轴通过至少一对第二轴承活动连接,至少一对所述第二轴承均匀分列在所述加速凹槽两侧,其外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轮毂飞轮轴固定连接,实现所述第一内车圈与所述轮毂飞轮轴作转动配合。
[0012]进一步,第二外车圈与第二内车圈通过至少一副第三轴承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外车圈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第二内车圈固定连接,实现所述第二内车圈与所述第二外车圈作转动配合。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三轴承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车圈两侧的第二轮毂封垫封闭在所述第二外车圈和第二内车圈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轮毂封垫通过第二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内车圈上,避免外界雨水、污泥等不良因素对所述第三轴承的污染而导致所述第三轴承不能正常运转并降低其使用寿命,同时打开所述第二轮毂封垫即可进行维修护理,维修护理便捷。
[0014]进一步,所述中圈与驱动室通过至少一副第四轴承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壁与所述驱动室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中圈固定连接,实现所述中圈与所述驱动室作转动配合。
[0015]进一步,所述第四轴承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室两侧的第三轮毂封垫封闭在所述中圈和驱动室之间的间隙,避免外界雨水、污泥等不良因素对所述第四轴承的污染而导致所述第四轴承不能正常运转并降低其使用寿命,同时打开所述第三轮毂封垫即可进行维修护理,维修护理便捷。
[0016]进一步,所述传动链为链条或齿条,提升了所述中圈与所述轮毂飞轮联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轮毂的正视图;
[0019]图3为图2的左视局部剖视图;
[0020]图4为图3中A部放大图;
[0021]图5为图3中B部仰视剖视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所述前轮毂的左视局部剖视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装置的正视图;
[0024]图8为图7的右视图;
[00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6]1、车架,2、前轮胎,3、前轮毂,4、驱动装置,5、轮毂飞轮,6、后轮毂,7、后轮胎,8、气门,9、第一内车圈,10、第一外车圈,11、刹车片,12、轮毂飞轮轴,13、第一轮毂封垫,14、加速凹槽,15、第一螺钉,16、第一轴承,17、轮齿,18、第一轮胎凹槽,19、第二轴承,20、加速齿轮,21、第二轮胎凹槽,22、第二轮毂封垫,23、第二内车圈,24、第二螺钉,25、第三轴承,26、第二外车圈,27、牙盘,28、曲柄,29、脚蹬,30、驱动室,31、中圈,32、第四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8]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新型自行车,包括车架1、前轮、后轮和驱动装置4,后轮由后轮毂6和后轮胎7组成,后轮毂6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均为圆环型,第一外车圈10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轮胎凹槽18,第一外车圈10的内壁与第一内车圈9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沿第一外车圈10的内壁中部固定设置有160个向内延伸的轮齿17,第一内车圈9的外壁上开设有加速凹槽14,第一内车圈9上活动连接有一根轴向穿过第一内车圈9和加速凹槽14的轮毂飞轮轴12,轮毂飞轮轴12与第一内车圈9作转动配合,轮毂飞轮轴12的两端其中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轮毂飞轮轴12旋转的轮毂飞轮5,轮毂飞轮轴12的另一端上设有刹车片11,在加速凹槽14内、轮毂飞轮轴12的中部套接有加速齿轮20,加速齿轮20与轮齿17啮合,后轮胎7固定设置在第一外车圈10的外壁上、第一轮胎凹槽18内;
[0029]如图1和图6所示,前轮由前轮毂3和前轮胎2组成,前轮毂3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均为圆环型,第二外车圈26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轮胎凹槽21,第二外车圈26的内壁与第二内车圈23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前轮胎2固定设置在第二外车圈26的外壁上、第二轮胎凹槽21内;
[0030]如图1、图7和图8所示,驱动装置4包括中圈31和传动链,中圈31竖向设置并呈圆环状,中圈31与所述轮毂飞轮5同一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牙盘27,车架I的底部、前轮和后轮之间竖向固定设置有呈圆环状的驱动室30,驱动室30的内径大于中圈31的外径,驱动室30的宽度小于中圈31的宽度,中圈31的外壁与驱动室30的内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中圈31的竖向两侧壁上相对的位置分别通过曲柄28固定设置有脚蹬29,中圈31通过传动链和牙盘27配合与轮毂飞轮5联动,车架I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一内车圈9和第二内车圈23的竖向侧壁固定连接。
[0031]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车圈10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第二外车圈26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均倾斜固定设置有气门8,气门8分别伸入第一轮胎凹槽18、第二轮胎凹槽21,并分别连通前轮胎2、后轮胎7,气门8为美式短气门8 ;第一外车圈10与第一内车圈9通过一对第一轴承16活动连接,该对第一轴承16对称分列在轮齿17两侧,其外壁与第一外车圈10固定连接、内壁与第一内车圈9固定连接;第一轴承16通过固定设置在第一内车圈10两侧的第一轮毂封垫13封闭在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之间的间隙,第一轮毂封垫13通过第一螺钉15固定连接在第一内车圈9上;第一内车圈9与轮毂飞轮轴12通过一对第二轴承19活动连接,该对第二轴承19均匀分列在加速凹槽14两侧,其外壁与第一内车圈9固定连接、内壁与轮毂飞轮轴12固定连接;第二外车圈26与第二内车圈23通过两幅副第三轴承25活动连接,第三轴承25的外壁与第二外车圈26固定连接、内壁与第二内车圈23固定连接;第三轴承25通过固定设置在第二内车圈23两侧的第二轮毂封垫22封闭在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之间的间隙,第二轮毂封垫22通过第二螺钉24固定连接在第二内车圈23上;所述第四轴承32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室30两侧的第三轮毂封垫封闭在所述中圈31和驱动室30之间的间隙;中圈31与驱动室30通过至少一副第四轴承32活动连接,第三轴承25的外壁与驱动室30固定连接、内壁与中圈31固定连接;传动链为齿条;第一轴承16、第二轴承19、第三轴承25和第四轴承32均为接触轴承。
[0032]工作原理:
[0033]通过人力蹬动脚蹬29驱动中圈31旋转,中圈31的旋转经由齿条的的传输使轮毂飞轮5旋转,轮毂飞轮5旋转带动加速齿轮20旋转,进而带动轮齿17作周向位移,由于轮齿17与第一外车圈10固定连接,且第一内车圈9与第一外车圈10通过第一轴承16作转动配合,故轮齿17带动第一外车圈10相对第一内车圈9旋转,实现后轮旋转,同时,由于第二外车圈26与第二内车圈23通过第三轴承25作转动配合,故在后轮旋转推进下,前轮也同时旋转,在第一轮胎凹槽18内和第二轮胎凹槽21内安装充气轮胎即可实现整车行进。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自行车,包括车架(1)、前轮、后轮和驱动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由后轮毂(6)和后轮胎(7)组成,所述后轮毂(6)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所述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均为圆环型,所述第一外车圈(10)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轮胎凹槽(18),所述第一外车圈(10)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沿所述第一外车圈(10)的内壁中部固定设置有多个向内延伸的轮齿(17),所述第一内车圈(9)的外壁上开设有加速凹槽(14),所述第一内车圈(9)上活动连接有一根轴向穿过所述第一内车圈(9)和所述加速凹槽(14)的轮毂飞轮轴(12),所述轮毂飞轮轴(12)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作转动配合,所述轮毂飞轮轴(12)的两端其中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所述轮毂飞轮轴(12)旋转的轮毂飞轮(5),所述轮毂飞轮轴(12)的另一端上设有刹车片(11),在所述加速凹槽(14)内、所述轮毂飞轮轴(12)的中部套接有加速齿轮(20),所述加速齿轮(20)与所述轮齿(17)啮合,所述后轮胎(7)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车圈(10)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轮胎凹槽(18)内; 所述前轮由前轮毂(3)和前轮胎(2)组成,所述前轮毂(3)包括均竖向设置的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所述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均为圆环型,所述第二外车圈(26)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轮胎凹槽(21),所述第二外车圈(26)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内车圈(23)外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所述前轮胎(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外车圈(26)的外壁上、所述第二轮胎凹槽(21)内; 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中圈(31)和传动链,所述中圈(31)竖向设置并呈圆环状,所述中圈(31)与所述轮毂飞轮(5)同一侧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牙盘(27),所述车架(I)的底部、所述前轮和后轮之间竖向固定设置有呈圆环状的驱动室(30),所述驱动室(30)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圈(31)的外径,所述驱动室(30)的宽度小于所述中圈(31)的宽度,所述中圈(31)的外壁与所述驱动室(30)的内壁活动连接,并作转动配合,所述中圈(31)的竖向两侧壁上相对的位置分别通过曲柄(28)固定设置有脚蹬(29),所述中圈(31)通过所述传动链和所述牙盘(27)配合与所述轮毂飞轮(5)联动,所述车架(I)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和第二内车圈(23)的竖向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车圈(10)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第二外车圈(26)两竖向侧壁中的一个均倾斜固定设置有气门(8),所述气门(8)分别伸入所述第一轮胎凹槽(18)、第二轮胎凹槽(21),并分别连通所述前轮胎(2)、后轮胎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车圈(10)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通过至少一对第一轴承(16)活动连接,至少一对所述第一轴承(16)对称分列在所述轮齿(17)两侧,其外壁与所述第一外车圈(10)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16)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车圈(9)两侧的第一轮毂封垫(13)封闭在所述第一外车圈(10)和第一内车圈(9)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轮毂封垫(13)通过第一螺钉(15)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内车圈(9)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车圈(9)与所述轮毂飞轮轴(12)通过至少一对第二轴承(19)活动连接,至少一对所述第二轴承(19)均匀分列在所述加速凹槽(14)两侧,其外壁与所述第一内车圈(9)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轮毂飞轮轴(12)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第二外车圈(26)与第二内车圈(23)通过至少一副第三轴承(25)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轴承(25)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外车圈(26)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第二内车圈(23)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承(25)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车圈(23)两侧的第二轮毂封垫(22)封闭在所述第二外车圈(26)和第二内车圈(23)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轮毂封垫(22)通过第二螺钉(2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内车圈(23)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圈(31)与驱动室(30)通过至少一副第四轴承(32)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轴承(25)的外壁与所述驱动室(30)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中圈(31)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轴承(32)通过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室(30)两侧的第三轮毂封垫封闭在所述中圈(31)和驱动室(30)之间的间隙。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为链条或齿条。
【文档编号】B60B27-04GK204279867SQ201420733472
【发明者】邱立国 [申请人]邱立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