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293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都是采用单一的减震弹簧,当载重量不同时减震效果相差很大,导致骑乘不舒适,在实际使用中轻载时感觉减震器太硬而重载时感觉太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通过改变弹簧受力的分配使减震器所承载的重量与减震器的软硬程度达到和谐的统一,让行车更加的安全与舒适。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即一种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要点是异形锁紧螺母位于上接头下方并通过活塞杆的螺纹与上接头互相锁紧,内弹簧的顶部与异形锁紧螺母下端固定相连,调节套的顶部与内弹簧底部按需调节距离,调节套的下端半圆形缺口分级与小定位块接触,外弹簧底部与支撑环顶部相接触。支撑环内沿有凸起的圆圈是供套在外弹簧底部内侧以防止外弹簧晃动。支撑环的底部与大定位块顶部接触,大定位块位于阻尼器下方,分别左右对称固定,并且与小限位块呈90°夹角。异形锁紧螺母的顶部为正方形或六角形状,以便于开口扳手对其锁紧。在使用中,当摩托车只有一个乘员时,调节套上半圆形缺口与小定位块接触,此时内弹簧下端平面与调节套保持有较大的距离,承受压力的是外弹簧,在只有外弹簧单独受力的情况下后减震器总体强度较软,这样舒适性极佳;当摩托车为重载时(车上为三名乘员或运载货物),可用手将调节套提起并向左旋转一定角度,此时调节套的下半圆形缺口与小限位块接触,内弹簧下端平面与调节套上端平面接触,内外弹簧共同受力,这样可保证后减震器有足够的强度来缓和振动冲击,让行车更加的安全与舒适。另外,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也可通过尺寸上的适当调整供自行车、电动车、三轮摩托车、汽车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大幅提高乘员在驾乘摩托车时的舒适性,同时也兼顾了安全性。该产品的阻尼器结构可与现有普通产品保持相同,无须做任何改动,可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说明书附图共有七图。图中阿拉伯数字1-14分别代表的零件名称为1.上接头 2.内弹簧 3.阻尼器 4.调节套 5.大定位块 6.防滑花纹7小定位块 8.上半圆形缺口 9.下半圆形缺口 10.异形锁紧螺母11.下接头 12.支撑环 13.活塞杆 14.外弹簧图1为摩托车重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及异形锁紧螺母的安装位置。
图2为摩托车重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之侧面示意图。
图3为摩托车轻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之侧面示意图。
图4为摩托车重载时,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总示意图。
图5为异形锁紧螺母的剖视图。
图6为异形锁紧螺母的俯视图。
图7为支撑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4当中(图4已包含图1、图2、图3、图5、图6、图7的零部件和构造),上接头(1)和异形锁紧螺母(10)通过活塞杆(13)的螺纹互相锁紧,内弹簧(2)的上端套在异形锁紧螺母(10)的底部并与之固定相连。调节套(4)套在阻尼器(3)的外面,底部的下半圆形缺口(9)与小定位块(7)相接触。大定位块(5)固定在阻尼器(3)两侧并且顶部与支撑环(12)底部固定连接,外弹簧(14)上端平面与上接头(1)底部接触,外弹簧(14)下端平面与支撑环(12)顶部接触。
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用手握住防滑花纹(6)并向右转动调节套(4)可下降,反之可上升。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上接头、异形锁紧螺母、内弹簧、活塞杆、阻尼器、调节套、支撑环、大定位块、小定位块、外弹簧和下接头,其特征是异形锁紧螺母位于上接头下方并通过活塞杆的螺纹与上接头互相锁紧,内弹簧的顶部与异形锁紧螺母下端固定相连,调节套的顶部与内弹簧底部按需调节距离,调节套的下端半圆形缺口分级与小定位块接触,外弹簧底部与支撑环顶部相接触,支撑环的底部与大定位块顶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是调节套两侧中下部各设有两个按阶梯状排列的半圆形缺口,调节套的顶部边缘两侧有凸出的圆圈,其外径大于或等于内弹簧外径,调节套的外侧下方分别设有防滑花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是支撑环与大定位块通过紧固连接或铸造而构成一整体。
专利摘要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用途是供摩托车使用,其技术领域属于摩托车零部件类。摩托车在使用中,有时搭载一名乘员(轻载),有时搭载两三名乘员(重载),因此后减震器的弹簧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强度来缓和震动和支撑车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单人行驶时使用强度较大的后减震器显得太硬了一些,舒适性不好。这就是传统后减震器的缺点。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构造是比传统的后减震器增加了一个内弹簧和调节套及大定位块、支撑环、异形锁紧螺母这些主要零部件。通过调节套上下移动改变弹簧受力的分配来调整减震器的强度(重载时调节套在最上方与内弹簧下端完全接触,内外弹簧共同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大;轻载时调节套则调至最下方,不与内弹簧接触,只有外弹簧单独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小),从而确保摩托车无论在轻载或重载状态下后减震器的软硬程度都与其匹配,大幅提高乘员乘坐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文档编号B62K25/04GK2750116SQ20042009236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翁中飞 申请人:翁中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