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41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摩托车的前部的部分。
背景技术
一些摩托车包括在车把的前方竖直倾斜延伸以防止当车辆行驶时行驶 风冲击乘客的板(以下称为挡风板)(例如,见专利文献1)。这种挡风 板通常是透明的,以能够使乘客可以视觉地对前方进行确认。 JP-A-2001-0719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当车辆行驶时灰尘、昆虫等的撞击,这种挡风板容易变 脏。此外,挡风板是透明的,所以容易迅速地将脏污呈现出来。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灰尘 等粘附到挡风板以将挡风板弄脏的摩托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该问题, 一种摩托车包括透明的挡风板,其布置在车把的 前方以朝向车身的后部向上倾斜地延伸,所述车把根据由乘客进行的操作
而改变前轮的方向;和整流板,其在所述挡风板的前方沿着所述挡风板延 伸。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挡风板变脏。


图l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摩托车的上部的正视图。图3是示出摩托车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示出其中去除了侧后视镜的摩托车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支撑整流板的撑条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所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前车罩、挡风板、撑条和侧后视镜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摩托车1的上部的正视图。图3是以放 大比例示出摩托车1的前部的侧视图。图4是以放大比例示出其中去除了 侧后视镜40的摩托车1的前部的侧视图。此外,图2仅描绘了摩托车1的 上部。
如图1或2所示,摩托车1包括车身框架2、车罩20、挡风板25、整 流板30、侧后视镜40R、 40L、发动机IO、前轮3和后轮4。
如图1所示,竖直倾斜地延伸的转向轴5布置于摩托车1的前部。转 向轴5通过竖直排列的两个支架15、 15安装到竖直倾斜地延伸的前叉6。 前轮3的车轴由前叉6的下端支撑。前挡泥板7从上方覆盖前轮3。
转向轴5由设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端处的头管2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 撑。主框架2b从头管2a朝向车身后部向下倾斜地延伸。发动机10布置在 主框架2b下方。由主框架2b支撑的枢轴8布置在发动机10的后方。沿着 车身的纵向延伸的后臂9的前端连接到枢轴8,并且后臂9的后端支撑后 轮4的车轴。当车辆行驶时,后轮4和后臂9随着路表面的凹凸而绕枢轴 8为支点竖直地移动。从发动机IO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链条(未示出)传递 到后轮4。
存储由发动机10消耗的燃料的燃料箱11布置在主框架2b的上方。乘 客乘坐于其上的车座12布置在燃料箱11的后方。
根据由乘客进行的操作而改变前轮3的方向的车把13布置在燃料箱 11的前方(由图1中的Fr表示的方向)。由乘客持握的把手13L、 13R布 置在车把13的左右两端处(见图2)。上侧上的支架15被布置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由图2中的W表示的方向)延伸,并且车把13通过支架15 连接到转向轴5的上部。转向轴5、前叉6和前轮3 —起左右转动。包括 显示摩托车1的行驶速度的速度仪、显示发动机10的转速的转速仪等的 仪表14布置在车把13的前方。
摩托车1是所谓全车罩型车辆,并且车罩20包括前车罩21、侧车罩 22和下车罩23。
下车罩23布置在发动机10的前方以覆盖发动机10的前侧。从车辆的 侧面观察时,侧车罩22被设置为从发动机10的前方朝向车身的前部向上 倾斜地延伸,以覆盖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此外,图1仅描绘了左侧车罩 22。
前车罩21是覆盖车身前部的一种车罩,并位于前轮3的上方和仪表 14的前方。前车罩21与挡风板25制成一体,以呈现流线型并在侧视图中 观察时从其下边缘(前边缘)21a朝向车身后部向上倾斜地延伸。此外, 前车罩21弯曲,使得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前突伸。此外,如图2 所示,前车罩21是大体V形的,以向上开口,并在其中心处形成有三角 形切口 21b。
头灯封盖24、 24分别安装到位于前车罩21的切口 21b在车辆行驶方 向(由图1中的Fr表示的方向)的右侧(以下仅称为右侧)上的右板部 21R和位于切口 21b在车辆行驶方向的左侧(以下仅称为左侧)上的左板 部21L。头灯封盖24、 24被安装为使得其边缘与右板部21R和左板部21L 的边缘延续。头灯(未示出)布置在头灯封盖24的后方和前车罩21的内
如图2所示,挡风板25是大体三角形板的形式以与前车罩21的切口 21b的大小相符。挡风板25的宽度边缘25d、 25d位于切口 21b的边缘 21c、 21c后方,并通过多个(此处为四个)螺栓26安装到边缘21c、 21c。挡风板25是透明的,并由能够透射光的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模 制。
挡风板25布置在车把13的前方。更具体而言,如图1或2所示,挡 风板25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车把13的前方,而从正视图中观察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此外,挡风板25从车把13下方的位置向上倾斜地延 伸,以到达车把13和仪表14上方的位置。B卩,挡风板25的下端25a位于 车把13的下方,挡风板25从下端25a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其上边缘 25b位于车把13和仪表14的上方(见图3)。这样,布置在车把13的前 方的挡风板25避免行驶风直接冲击操作车把13的乘客。此外,如图2所 示,上边缘25b定位得高于前车罩21的右板部21R的上边缘21e和左板 部21L的上边缘21f。此外,挡风板25弯曲,使得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 前突伸。
如图2和3所示,侧后视镜40R、 40L分别布置在挡风板25的右侧和 左侧。如图2所示,侧后视镜40R、 40L分别包括安装到前车罩21的切口 21b的边缘21c、 21c的安装座40a、支撑在安装座40a上以从安装座40a 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视镜撑条40b、以及设置在后视镜撑条 40b的末端处的后视镜40c。
将对整流板30给出解释。整流板30布置在挡风板25的前方以抑制当 车辆行驶时行驶风冲击挡风板25,从而防止随着行驶风飞动的灰尘、昆虫 等粘附到挡风板25。如图2所示,整流板30是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矩 形板构件。
如图4所示,整流板30在挡风板25的前方从其下边缘30a沿着挡风 板25的表面向上倾斜地延伸。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整流板30被支撑为 向挡风板25倾斜的姿态,使得在整流板30与水平面P之间的角度a大于 挡风板25与水平面P之间的角度0。整流板30位于挡风板25的竖直方向 上的中部的前方,并在挡风板25的表面与整流板30之间设置有间隙。此 外,整流板30的竖直长度短于挡风板25的竖直长度。整流板30的上边缘 30b定位得低于挡风板25的上边缘25b,并且整流板30的下边缘30a定位 得高于挡风板的下边缘25a。此外,整流板30在车辆的纵向上位于挡风板 25的上边缘(后端)25b与下端(前端)25a之间。
如图2所示,在正视图中观察,整流板30位于侧后视镜40R、 40L的 安装座40a、 40a之间。整流板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边缘30c位于挡 风板25的右边缘25d的右方,并且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边缘30d位于挡风板25的左边缘25d的左方。整流板30例如是在其表面上记录车辆的注册 号码的车号牌。
如图3或4所示,整流板30由撑条31支撑在挡风板25的前方。图5 是示出撑条31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撑条31包括固定到车身的板形基体 31a、 31a,从基体31a向前延伸的延伸部31b、 31b,以及从延伸部31b、 31b的端部弯曲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部31c。整流板30安装到 安装部31c。基体31a、 31a和侧后视镜40R、 40L的安装座40a、 40a通过 共用的螺栓32、 32安装到车身。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所取的剖视 图,图7是示出前车罩21、挡风板25、撑条31和侧后视镜40L的分解立 体图。这里,将详细描述撑条31的左基部31a和侧后视镜40L的安装结 构。撑条31的右基部31a和侧后视镜40R的安装结构与左侧相同,因此 省略其解释。
如图5所示,沿着纵向排列的两个安装孔31d、 31d形成在撑条31的 基体31a上。此外,如图6或7所示,在纵向上排列的两个安装孔40d、 40d形成在侧后视镜40L的安装座40a上。此外,如图3所示,向前延伸 的撑条2c安装到位于车身框架2的前端处的头管2a,支架2d设置在撑条 2c的末端处。如图6所示,在纵向上排列的两个安装孔2e、 2e也形成在 支架2d上。纵向较长的槽21g形成在前车罩21的切口 21b的边缘21c 上,并且安装孔31d、 31d,安装孔40d、 40d和安装孔2e、 2e位于槽21g 的内侧。螺栓32、 32插入通过写成在撑条31的基体31a上的安装孔 31d、 31d,侧后视镜40L的安装孔40d、 40d,以及支架2d的安装孔2e、 2e,并且螺母33、 33从支架2d的后侧夹紧到螺栓32、 32。这样,撑条31 和侧后视镜40L通过共用的螺栓32、 32固定到车身框架2。
此外,从头管2a延伸的撑条2c在中途分支以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 侧延伸,并且支架2d设置在其末端处。此外,如图3所示,板形支架2f 设置在撑条2c上以支撑仪表14。
此外,如图7所示,大体半圆形切口 25e、 25e写成在挡风板25的边 缘25d上以与螺栓32、 32相对应地定位。如图6所示,切口25e的边缘置 于撑条2c的支架2d与前车罩21的槽21g的边缘之间。此外,如图6或7所示,由例如橡胶形成的薄减震构件35置于撑条 31的基体31a与前车罩21的边缘21c之间。此外,螺栓封盖34装配到螺 栓32的头部以封闭形成在螺栓齿圈32的头部上的孔(例如,六边形 孔)。
此外,如图6所示,由例如橡胶形成的减震构件36置于支架2d与前 车罩21的边缘21c之间。突起36a形成在减震构件36上以防止减震构件 36和支架2d相对位置的改变。突起36a装配到写成在支架2d上的孔2f 中。此外,减震构件36形成有孔36b、 36b,螺栓32、 32插入通过孔 36b、 36b,并且孔36b、 36b的边缘在其中螺栓32、 32延伸所沿的方向上 凸升。圆筒形套筒37、 37布置在孔36b、 36b中,并且螺栓32、 32插入通 过套筒37、 37。
如图4或6所示,撑条31的延伸部31b从形成在基体31a上的安装孔 31d、 31d之间朝向车辆的前方延伸。延伸部31b延伸所沿的方向向着与挡 风板25的边缘25d垂直的方向向下倾斜。
如图5所示,安装部31c是板形的,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而跨接左右 延伸部31b、 31b。如图2所示,整流板30通过螺栓38、 38固定到安装部 31c。此外,如图5所示,用于螺栓38、 38插入通过的安装孔31f、 31f写 成在安装部31c上,并且螺母39、 39按照到安装孔31f、 31f的边缘的后 表面。螺栓38、 38夹紧到螺母39、 39,从而将整流板30固定到安装部 31c。
此外,如图7所示,纵向排列的两个安装孔25f、 25f形成在挡风板25 的切口25e、 25e的前方。另一方面,安装孔21d、 21d写成在前车罩21的 边缘21c上相应的位置。螺栓26插入通过安装孔21d、 21d和挡风板25的 安装孔25f、 25f,从而将挡风板25固定到前车罩21 (见图2)。
利用上述摩托车1,沿着挡风板25延伸的整流板30设置在透明挡风 板挡风板25的前方,挡风板25布置在车把13的前方并朝向车身后部向上 倾斜地延伸。由此,可以防止灰尘等粘附到挡风板25。
此外,利用摩托车1,整流板30的上边缘30b位于挡风板25的下边 缘25b下方,并且整流板动力传递部30的下边缘30a定位得高于挡风板25的下端25a。由此,可以维持在车辆行驶方向上有利的可视性。
此外,摩托车1包括将整流板30支撑在挡风板25前方的撑条31,并 且撑条31延伸所沿的方向向着与挡风板25垂直的方向向下倾斜。由此, 整流板30可以定位得低于挡风板25,由此能够在维持在车辆行驶方向上 有利的可视性的同时防止灰尘等粘附到挡风板25。
此外,摩托车1包括安装到车辆的前部以能够观察车辆的后方的侧后 视镜40R、 40L,以及将整流板30支撑在挡风板25前方的撑条31。位于 侧后视镜40L的基部处的安装座40a和撑条31通过共用的螺栓32、 32安 装到车身。由此,可以减少支撑整流板30的部件的数量。
此外,挡风板25由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形成。由此,可以使挡风 板25的重量较轻。
此外,如上所述,整流板30例如是车号牌。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 车辆的注册号码的可视性。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摩托车1而可以适用于各种修改。例如,对于摩 托车1,整流板30支撑在挡风板25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的前方。但是, 整流板可以支撑在挡风板25的下部的前方。
此外,对于摩托车l,整流板30是矩形的。但是,整流板可以是三角 形的,以与挡风板25的形状相对应。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托车,包括透明的挡风板,其布置在车把的前方以朝向车身的后部向上倾斜地延伸,所述车把根据由乘客进行的操作而改变前轮的方向,和整流板,其在所述挡风板的前方沿着所述挡风板延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整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 度大于所述挡风板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整流板的上边缘定位得低于所述挡风板的上边缘。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整流板的下边缘定位得高 于所述挡风板的下边缘。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撑条,其将所述整流板支撑在所述挡风板的前方,并且 其中所述撑条延伸所沿的方向向着与所述挡风板垂直的方向向下倾斜。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侧后视镜,其安装到车身的前部,并用于观察所述车身的后部,和 撑条,其将所述整流板支撑在所述挡风板的前方,并且 其中位于所述侧后视镜的基部上的安装座和所述撑条通过共用的螺栓 安装到所述车身。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整流板由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整流板是车号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能防止当车辆行驶时灰尘等粘附到布置在车把前方的挡风板。该摩托车包括透明的挡风板(25)和整流板(30),挡风板布置在车把(13)的前方以朝向车身的后部向上倾斜地延伸,车把(13)根据由乘客进行的操作而改变前轮的方向,并且整流板(30)在挡风板(25)的前方沿着挡风板(25)延伸。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1423086SQ200810173260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1日
发明者小林勇太, 若松克光, 高桥邦之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