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674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挡操纵机构,尤其是用于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 动机上的倒挡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三轮及四轮摩托车是在两轮摩托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现 有三轮及四轮摩托车一般是直接借用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两轮摩托 车由于较轻,其发动机在设计之初就只考虑了前进方向的变挡,倒车 时,人必须下车往后推车辆或人骑在车上用脚蹬地来实现后退。然而, 由于三轮及四轮摩托车自身体积较大,自重及装载的人或物又较重, 依靠人力来实现整车的后退将非常困难,所以现有的三轮及四轮摩托 车上通常加装有倒挡器。
目前,在三轮、四轮摩托车上,倒挡器一般是与前进方向的变挡 机构分离的,倒挡器有直接安装在发动机输出端的,也有安装在传动 轴或后轴上的。倒挡操纵机构的结构是倒挡拨叉轴一端伸入倒挡器 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倒挡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挡 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拉索与倒挡杆相连,倒挡时,扳动倒 挡杆,通过拉索使倒挡板带动倒挡拨叉轴转动,由于拉簧只起回位弹力的作用,因此在靠近倒挡杆处需要设置对倒挡杆进行锁定的机构, 当倒挡结束时,必须用手将倒挡杆解锁,倒挡板才能在拉簧的作用下 复位。可见,现有三轮、四轮摩托车上的倒挡操纵机构操作起来复杂, 不省力,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倒挡操作简单、省力的三轮或四 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 挡操纵机构,包含有倒挡拨叉、倒挡拨叉轴及倒挡板,倒挡拨叉轴的 一端伸入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 挡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倒挡杆相连,拉簧与倒挡 板的连接点在倒挡板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时分别位于拉簧固定端 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板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为 软轴。
拉簧固定端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是倒挡板转动时受拉 簧弹力的分界线,倒挡操作时,当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没有超过上 述分界线时,如果这时撤消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就会在拉簧弹力的
作用下回转到初始位置;根据力矩学原理, 一旦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
点超过了上述分界线,拉簧弹力就不能使倒挡板复位。本实用新型中, 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在终点位置超过了上述分界线,因此倒挡杆处不需要设置锁定机构,倒挡时只需要扳动倒挡杆一定角度即可,操作 非常方便、省力,倒挡结束时,反方向扳动倒挡杆,倒挡杆通过软轴 推动倒挡板转动,当倒挡板反方向转动到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超过 上述分界线时,可解除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在拉簧弹力的作用下复 位。
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来对倒挡板转动时的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 进行限位的挡块,以准确限定倒挡板转动的角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倒挡杆在倒挡时不需要进行锁定 操作,使倒挡操变得简单、方便和省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内的齿轮啮合关系示意图3是图2去掉壳体后的A向视图4 (a)和图4 (b)是传统结构中倒挡板在转动的初始和终点 两个位置时的力矩关系示意图5 (a)和图5 (b)是本实用新型中倒挡板在转动的初始和终 点两个位置时的力矩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用于三轮或四轮摩托车的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具有倒挡拨叉1、倒挡拨叉轴2及倒挡板3,倒挡拨叉轴2 的一端伸入壳体4内与倒挡拨叉l相连,另一端在壳体4外与倒挡板 3相连,倒挡板3的一端连有拉簧5,另一端通过连接件6与倒挡杆 相连,拉簧5与倒挡板3的连接点在倒挡板3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 时分别位于拉簧5固定端与倒挡板3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 板3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6为软轴。为简便起见,图中未画出倒挡 杆。当倒挡器安装在发动机上时,壳体4为发动机箱体;当倒挡器与 发动机相对独立安装时,壳体4为倒挡器壳体。
在壳体4内,倒挡齿轮9通过花键滑套在发动机的副轴10上, 发动机处于前进挡时,副轴10上的力矩通过倒挡齿轮9、过桥双联齿 轮11传递到差速器齿轮12上;倒挡时,倒挡拨叉1带动倒挡齿轮9 在副轴11的花键上滑动,使倒挡齿轮9直接与差速器齿轮12啮合。
见图4 (a),拉簧5与倒挡板3的连接点设为Dl,倒挡板3的转 动中心设为D2,拉簧5固定端D3与倒挡板旋转中心D2之间的连线设 为L,可见,L是倒挡板3转动时受拉簧5弹力的分界线。根据力矩 学原理,倒挡操作时,当Dl没有超过上述分界线L时,如果这时撤 消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3就会在拉簧5弹力的作用下回转到初始位 置; 一旦Dl超过了上述分界线L,拉簧5的弹力就不能使倒挡板3 复位。
图4 (a)和图4 (b)是传统结构中倒挡板3在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两个位置时的力矩关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倒挡板3在初始 和终点两个位置时Dl点都没有超过分界线L,都处于分界线L的左侧, 再加上倒挡板3与倒挡杆之间采用的是软拉索作为连接件,为防止倒 挡板3在终点位置时不被拉簧5的弹力拉回,故应在倒挡杆处设置锁 定机构来对倒挡杆进行限位。
参见图5 (a)和图5 (b),本实用新型中的拉簧5与倒挡板3的 连接点Dl在终点位置超过了上述分界线L,处于分界线L的右侧,因 此倒挡杆处不需要设置锁定机构,倒挡时只需要扳动倒挡杆一定角度 即可,操作非常方便、省力,倒挡结束时,反方向扳动倒挡杆,倒挡 杆通过软轴推动倒挡板转动,当倒挡板3反方向转动到Dl回到上述 分界线L的左侧时,可解除倒挡杆上的力,倒挡板3在拉簧5弹力的 作用下复位。
如图l所示,壳体4上设有用来对倒挡板3转动时的初始位置和 终点位置进行限位的挡块7,以准确限定倒挡板3转动的角度。
拉簧5的固定端挂接在柱销8上,该柱销8固定安装于壳体4上。 拉簧5的固定端也可挂接在任何相对于壳体4静止的物件上。
权利要求1.一种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包括倒挡拨叉、倒挡拨叉轴及倒挡板,倒挡拨叉轴的一端伸入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挡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倒挡杆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在倒挡板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时分别位于拉簧固定端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板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为软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其 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用来对倒挡板转动时的初始位置和终点位 置进行限位的挡块。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的固定端挂接在柱销上,该柱销固定安装 于壳体上。
专利摘要一种三轮或四轮摩托车发动机倒挡操纵机构,包括倒挡拨叉、倒挡拨叉轴及倒挡板,倒挡拨叉轴的一端伸入壳体内与倒挡拨叉相连,另一端在壳体外与倒挡板相连,倒挡板的一端连有拉簧,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倒挡杆相连,拉簧与倒挡板的连接点在倒挡板转动的初始和终点位置时分别位于拉簧固定端与倒挡板旋转中心之间连线的两侧,倒挡板与倒挡杆之间的连接件为软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倒挡杆在倒挡时不需要进行锁定操作,使倒挡操变得简单、方便和省力。
文档编号B62M25/04GK201325571SQ200820100408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0日
发明者涛 刘, 刘福波 申请人: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